“徽京”,究竟从何而来?
南京,究竟是谁的省会?
一
徽京,再一次出圈。
据现代快报报道,近日,两份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执行裁定书》中,出现了“安徽省南京市”的字样。当事法院表示已予纠正,同时责令相关责任人做出深刻检讨。
南京本是江苏省会,安徽省会则是合肥。“安徽省南京市”,一次性“得罪”了两个省,再次坐实了南京作为“徽京”的身份。
然而,这个低级错误并非第一次出现。
有媒体根据裁判文书网相关关键词搜索,发现50多处“安徽省南京市”之类的表述,多地法院中招,其中不乏南京本地的机构。
早在2021年,南京某区法院在“一纸判决”中,就错将自己所在的江苏省写成安徽省,赫然出现了“安徽省南京市”的表述,一度登上热搜。
更有意思的是,在疫情期间,安徽马鞍山市曾发出一则提醒,省内返城不用核酸检测,省外返城需持核酸阴性证明。
这则提醒特意强调了一句:南京是省外,要做核酸。
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凑巧,三次四次乃是几十次,只能说明,“徽京”的概念太过于深入人心。
二
徽京,究竟从何而来?
其实,徽京并非网络生造的一个梗,而是不乏历史与现实的背书。
从历史来看,在明清时期,南京一直都是江苏、安徽两省共同的省会。
无论是明朝时期的南直隶省,还是清朝的江南省,都是以南京(江宁)为首府,辐射横跨江苏、安徽、上海及江西部分地区在内的大半个江南地区, “徽京”之名正是由此而来。
直到康熙年间,江南省才正式分家,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一边取江宁、苏州首字命名,一边取安庆、徽州首字之名。
然而,最初的安徽布政使司(类似于省政府)仍然常驻江宁(即南京);直到乾隆中期(1760年),安徽省会才从南京搬往安庆。
即使两省分家,但乡试制度仍维持原有模式,南京的江南贡院作为两省共用贡院的格局,一直维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之际。
正因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江苏与安徽的地方方言相差不大。
除了苏锡常以吴语为主,南京及周边地区、安徽中部都属于江淮官话的范围,两地能实现深度融合,并非没有理由。
整体来看,自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以来,只有700多年的历史,而南京作为江苏、安徽两省省会就有四百多年之久。
而安徽省治也是历经变迁,从最早的南京,到后来的安庆,再到1952年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会,一直到今天。
这些历史渊源的存在,让南京作为“徽京”的说法不胫而走,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三
回到当下,南京都市圈的获批,某种程度上也为“徽京”正了名。
202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两省共建“畅达都市圈”。
这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也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更因其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建”,而被认为是对“徽京”无声的加冕。
根据规划,南京都市圈成员包括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淮安以及常州2个区,和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4个城市。
要知道,安徽共有16个设区市,南京都市圈一次性拿走4个,这些地市或许在江浙沪包邮区并不起眼,但在安徽省内无一不是经济大市。
其中,芜湖是安徽第二大市,也是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滁州、马鞍山GDP总量在安徽省内分别位居第3和第6位。
得益于这些地市的贡献,南京都市圈成了全国仅有的7个成熟型都市圈之一,2022年GDP总量达到4.86万亿,与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都市圈同场竞技。
南京都市圈,“势力范围”为何如此之大?
且不说“徽京”历史的存在,就在南京都市圈规划获批之前,这一跨省都市圈就已低调发展了20多年,与其说是政策背书,不如说是市场力量使然。
早在2000年,江苏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随即得到江苏省内的镇江、扬州和安徽省的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的响应,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都市圈。
等到2007年,第一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召开之际,南京都市圈已经形成了“1+7”的城市格局,囊括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淮安以及安徽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等8市。
2010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地级巢湖市一分为三,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史称“三分巢湖”。
借此调整,合肥成了强省会合并式扩容的先行者,但地级巢湖市不复存在,由此淡出了南京都市圈之外。
等到2013年8月,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升格为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安徽宣城正式加入,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安徽城市之所以蜂拥而入南京都市圈,除了南京本身经济实力强劲之外,这些城市多数都与南京毗邻,与南京的通达时间,远远少过省会合肥。
投桃报李。从十几年前开始,南京的交通规划,就在有意地向都市圈内扩散。从最早的高铁高速,到最近的地铁,都是如此。
目前,南京到安徽马鞍山的地铁S2线,南京到安徽滁州的地铁S4线都在建设之中,有望于2026年-2027年正式开通,届时南京与安徽多个地市将进入同城化时代。
正因为市场整合力量的存在,等到国家层面的都市圈战略横空出世,南京顺理成章拿下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迎来新的发展时代。
四
对于“徽京”,江苏和安徽如何视之?
在坊间,江苏素有“十三太保”和“散装江苏”之省,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城市之列,都不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正因为经济强市林立,省会南京想要如同成都、武汉、西安一样上演强省会之路并不容易。
过去几年,南京曾经推出“强省会”战略,但几年过去,南京依旧是经济首位度最低的省会之一,与济南共同位列倒数第一第二。
既然做不成强省会,那么跳出一省之地,打造强都市圈不失为替代选择。
在国内,有哪个省会的影响力能横跨两个省?这正是影响力的体现。
对于南京都市圈,江苏省内自然乐见其成,但安徽如何视之?
与许多人想象不同的是,安徽省不仅毫不介意,而且出台规定,鼓励各大地市主动向周边经济强市靠拢,充分发挥“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
根据安徽省印发的文件,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共同谋划一批区域重点合作项目。
这正是格局的体现。
要知道,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最年轻的成员,安徽与江浙沪“包邮区”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落差,且不说省会合肥与沪宁杭甬仍旧存在差距,而大量的皖北地市仍需江浙沪的直接对口帮扶。
这种背景下,与其自成一体做大做强省会,不如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大局,借力于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共赢。
所以,在一个几乎所有省份都以打造“强省会”为荣的时代,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桎梏之下,安徽能打破画地为牢的桎梏,鼓励各大地市跨省发展,拥抱南京、杭州乃至徐州,可谓格局大开。
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应有之义。
打破行政边界带来的限制,打破强省会的虹吸效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良性竞争,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所以,南京是不是“徽京”又如何?携手发展,才是最好的结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
相关推荐
开闸抢人,徽京这一次要易主了?
“徽京”,又多了一个挑战者
一年增加535起的“快速射电暴”,究竟从何而来?
商业鬼才孙铭徽:开店1年口碑爆表 撬动价值万亿产业链
二季度不及预期,“志在全国”的金徽酒,濒临失速悬崖 | 看财报
连开5场营销会布局2023,“六大战术”护航金徽酒业绩高乘长
全国第10城,又多了一个挑战者
德鲁克错了!伟大的创意从何而来?
徽瑾创投合伙人马熙:5G赋能产业,AI加速发展 | 2019WISE风向大会
东亚人的中年危机,从何而来?
网址: “徽京”,究竟从何而来?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0060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99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04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5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31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154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85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952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46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223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