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敌蜜”这种朋友?
“好嘞是闺蜜~不好嘞是敌蜜~”最近这个段子,大家都看过了吗?
不知道你身边存不存在“敌蜜”这类朋友:
Ta 们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具有支持性和情绪价值,可能在你取得成就时阴阳怪气、暗自较劲,或者在你陷入低谷时视而不见。
心理学家发现,你身边有大约一半的熟人,可被称作是“frenemies/love-hate friends(亦敌亦友,既爱又恨的关系)”。
这个词在 20 世纪 50 年代由八卦专栏作家 Walter Winchell 创造,她认为只要人类处在社交关系网,那些装作好意但不可信任的“友敌”就一直存在。
对你来说,他们可能兼具“朋友”和“敌人”两种身份,也可能是一些假装是朋友但实际上是敌人的人。你们维持着表面的亲密关系,但你无法预测他们的下一句话到底是支持你还是贬损你,也会怀疑他们的称赞到底是真心,还是在说场面话。
在这类关系中,温暖、理解、支持,常与贬低、拒绝、嫉妒相伴而生。
但一个具有“隐藏敌意”的熟人,为什么会被我们视作朋友?一些人为何会在社交网络中保留一些塑料关系?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带来的矛盾之处?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种特殊的友情:友敌(frenemies)。
“友敌”的五种类型
发表在《今日心理学》的一篇文章中,作者 Sarah Haufrect 认为至少存在 5 种不同类型的“友敌”:
单方面的友敌(One-sided Frenemy):一个人只在自己方便或需要帮忙时才联系你,他对你的生活或近况实际上不感兴趣。
贬损类友敌(Unfiltered Frenemy):一个人无意(或故意)取笑、否定你,擅自把你的秘密公之于众。或者,他喝了一两杯酒后变得刻薄,在一大群人中说出尖刻贬损的话。
过度干涉的友敌(Over-involved Frenemy):这类朋友以“过度卷入”的方式干涉你的生活。比如未经允许以不恰当方式向你的家人朋友求助,而这种干涉可能激怒当事人。
竞争性工作友敌(Competitive Work Frenemy):由于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你们虽然表面团结,但内心从不希望对方做得比自己出色。
永远处在“受害者”模式的友敌(Wounded Bird Frenemy):他们似乎总是处于“危机模式”,他常说“不知道为什么糟糕的事都让我遇上”。即便你倾向于帮助他,但他似乎更愿意当一个受害者。
《Mean Girls》
有研究认为,比起朋友和熟人,人们更容易对配偶、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产生“友敌”的感觉。
你们心生敌意,但维持一种和谐的表象。比如:你和伴侣在兴趣方面很合拍,却暗自嫉妒对方的才华;你的父母特别专横,但又在生存层面很照顾你的吃穿;你和邻居家的孩子总是被大人拿来互相比较,你们因此互相讨厌,但在漫长且孤独的青春期,你们确实彼此提供了同龄人的陪伴。你们的感情是矛盾的,并非单纯的爱,也非纯粹的恨。
心理学家 Bert Uchino 发现,你关系中的友敌越多,越有可能在生活中出现更高的抑郁、压力和不满情绪。
在对青春期女孩欺凌问题的研究中,甚至发现友敌也是“霸凌”中的隐秘参与方。因为友敌可能在单独相处时与被欺凌的女孩是朋友,但在女孩被欺凌时却更可能保持中立,或沉默地加入欺凌的一方。
此外,在过去 10 年的多次实验中, 美国杨百翰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 Julianne Holt Lunstad 的实验表明,与支持和厌恶的关系相比,与“友敌”的互动可以增强我们的压力反应。
▷ 与积极、冷漠和消极敌人相比,当参与者与友敌互动时,动态收缩压(SBP)最高。研究者的结论是:友敌所带来的矛盾关系,可能比单纯的消极性更有害
比起明确的敌人,友敌更具破坏性的原因在于:他们会如何反应是“不确定”的。
对于敌人你可以选择避开、疏远或宣战,但友敌却不那么容易预知,也不那么容易被忽视或回避。研究告诉我们,当与友敌互动时,你更无法放松,人际压力也会增加。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人们在生活中保留友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害怕冲突、内疚,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对方是“友敌”。
1. 友敌具有某些“功利主义的好处”
人们愿意进行“社交表演”,背后可能存在利己的动机。
学者 Carol Bishop Mills 认为,友敌是一种由相互竞争的利益和相互交织的社会角色责任所形成的极为复杂的关系。因为它常涉及功利主义交流,其中一方(或双方)意识到另一方的工具性目标。
因此,友敌可被视作是“脚手架般的存在”。比如提供你不具备的资源,有助于维持团队形象,实现利益最大化等等。从战略上讲,失去友敌(至少表面上)会限制人们获得有价值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假装友谊的好处大于关系终止的好处。你容忍他们,可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他们。
2. 切断某人的“朋友”身份太冒险了
从进化角度看,友敌是我们在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一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中完全割断,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消极后果,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群体的规模非常小(Dunbar,1992)。在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物种中,切断某人的“朋友”身份可能太冒险了。
3. 有些人天生就对“亦敌亦友的关系”更耐受
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对于某些人来说,处理友敌之间的“欺骗性沟通”可能更困难,他们更倾向于“一言不合就拉黑”。
这可能与一种叫做“自我监控(self-monitors)”的人格特质有关。
自我监控的概念,由心理学家 Mark Snyder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更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组织或形势。低自我监控者,往往更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感受行事。
例如,对于高度自我监控者(high self-monitors)来说,他们更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以适应群体规范和期望;但低自我监控者(low self-monitors)就做不到,他们的行为往往反映了自己的真实感受(Miller 等,1983)。
人格特质没有好坏之分。它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愿意结束友敌关系。
4. 友敌身上的一些特质,可能是你十分想要但没有的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人格。隐性人格也叫作“影子性格”,因为被深深压抑,所以更需要释放。
对一些人来说,对友敌“又爱又恨”也意味着你在潜意识中的一种释放——比如对方可能特别张扬,特别松弛,他们经常表现出的那一面,正是你不让自己做的事情。
5. 对亲密感的渴望
友敌虽然不如“真朋友”,但他们确实也提供了亲密的感觉。
Melwani 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越想与“友敌”建立联系,就越有可能在工作中帮助和阻碍他们。
换句话说,你对亲密的渴望,会放大“友敌”所带来的矛盾情绪,并使关系中的每个要素(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更加强烈。
Melwani 解释说:“我们的记忆是很短的,如果你对工作伙伴的感情很容易受到他最新行动的影响,你可能没意识到,你们之间关系具备一种长期的核心特征——即矛盾的友敌”。
然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评估它的好处是否大于潜在的不安,以及我们对他们的“感情需求”是否太大了。
如何与“友敌”相处
1. 区分朋友、敌人和友敌,与友敌明确边界
我们都在不同的亲密关系中,学习区分它的不同形态。当你更能分辨朋友、敌人和友敌时,你就更能应对他们所做出的伤害性举动,也为对方的行为和自己的需求划清边界。
作家 Sarah Haufrect 是这样为一个“受害者模式”友敌划分边界的:
我制定了关于“我能提供哪种程度的帮助”的规则。例如,我可以在不忙时倾听烦恼,或者偶尔在他压力很大的时候跑腿,但我不能突然离开工作,也不会在早上四点接电话帮忙改 PPT。
2. 后退一步,考虑一下这种关系的利弊
假设你遇到一个“价值观”完全与你不同的新朋友,当你考虑是否要维持这种关系时,不如后退一步,想想我从这段友谊中得到了什么,我如何权衡这两件事?什么是我愿意妥协的,什么是不愿妥协的?
如果你开始对这段关系感到压力过大,这种自我反思过程也有助于让你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变得更现实一些。
3. 如果没有“割席”打算,尝试带着“第三视角”与友敌相处一次
这可能是一种反直觉的方法:在下一次的交往中,保持你对友敌的爱恨纠缠,然后为你的情绪写观察日记。
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以“第三视角”在场,会得到新的、有关自己和对方的信息吗?
当你尝试观察自己的情绪,可能会有一些新发现:他原本讨人厌的地方,也许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严重。他持有的价值观也许并未带有主观敌意,只是确实与你不太一样。
我们对自我的觉知,是在不同的关系中发展的。
和所有的亲密关系一样,友谊也并非“非黑即白”。它可能在我们一生中存在强度和时间的波动。你与最亲密的好朋友之间,也可能会产生相对友敌的阶段。
作家 Anaïs Nin 认为:“每个朋友都代表着我们的一个世界,一个可能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经诞生的世界,只有通过这次会面才能诞生一个新的世界”。
虽然“真正的好朋友”对社会情感发展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友敌也一样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只是有时不得不承认,我们该与友敌保持一定的安全边界。
参考文献
Lunstad et al,. On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 impact of ambivalence in friendships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ing.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7. DOI:10.1007/BF02879910
Beard, S. (2013). Frenemy: The Friend Who Bullies (Thesis,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MAppPsy)). University of Waikato, Hamilton, New Zealand. Retrieved from https://hdl.handle.net/10289/8490
Sarah Haufrect:Behind Frenemy Lines
BBC:why you love-to-hate some friends;Why workplace frenemies are our most stressful colleague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
相关推荐
为什么会有“敌蜜”这种朋友?
KOC 时代到来,「蜜合」要用社交关系撬动消费市场
年轻人为什么爱看分手电影?
人到中年,为什么朋友越来越少?
为什么蜜雪冰城旁边总有一家正新鸡排?
短视频“闺蜜”,一门好生意
蜜雪冰城显形记
蜜雪冰城IPO:一瓶白水的故事,够甜吗?
蜜雪冰城上市在即,天花板如何破?
平替版蜜雪冰城,加入上市混战
网址: 为什么会有“敌蜜”这种朋友?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0135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38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132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849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375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234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1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60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88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37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