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上海突然跑到武汉招商,什么信号?

上海突然跑到武汉招商,什么信号?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12月15日 15:35

“逆向招商”又来了。

日前,以“江海同脉·智领未来”为主题的投资上海·全国行(武汉站)暨长江经济带产业合作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联合闵行区、临港新片区组团出发,推动上海、湖北两地先进制造业合作。

这是继今年5月上海首次到西部的成都招商之后,再次将视角瞄向千里之外的中部地区,凸显了经济大市全力拼经济的决心。

长期以来,上海一直都是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招商目的地,如今却主动放下“身段”,先后奔赴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招商引资,释放出非同一般的信号。

上海,为何这么“拼”?

一、上海,为何看上了武汉?

同饮一江水,早在一百多年前,上海与汉口先后开埠通商,自此长江上的巨轮往来不绝,黄金水道由此形成。

时隔百年,长江经济带战略横空出世,犹如一条巨龙,串起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上海是“龙头”,武汉是“龙腰”,成渝是“龙尾”。

就此而言,上海与成都、武汉先后“牵手”,既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联动的体现,也是制造大市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全新探索。

上海是全国经济第一大市,也是首屈一指的制造强市,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高端制造的龙头。

2022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超1.7万亿元。

其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跃居万亿级,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更是有着世界级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上海还是“大国重器”的重镇,更是中国制造向着全球高端制造顶峰攀登的领跑者,承载了尖端科技突破“卡脖子”限制的希望。

从第一架国产大飞机C919到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到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无数“现代工业的明珠”的背后,都有“上海制造”的支撑。

与之对比,作为中部地区经济第一大市,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也是年产量超百万辆的汽车工业城市之一,近年来又不断抢滩存储芯片、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赛道。

且不说上海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在持续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上海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与武汉相关主导产业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和产业互补空间,而在航空、船舶、核电装备等以上海为主导的“大国重器”中,也不乏武汉及湖北企业的参与。

这一次与此番参与组团招商的上海临港新片区、闵行区,无一不是制造大区。

前者是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的主阵地,后者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区,与武汉及湖北多个主导产业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事实上,上海与武汉的区域合作,并非始自今日,而是有着深厚的渊源。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上海的江南制造局炼钢厂和武汉的汉阳铁厂遥相呼应,共同奠定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基础。

时光斗转,两大钢铁厂分别蜕变为上海宝山钢铁和武汉钢铁,并在2016年再度联手,完成了“史诗级”的战略重组,合并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

作为央企专业化整合的样板之作,宝武钢铁成立6年多来,粗钢产量从6380万吨飙升到1.31万吨,跃居全球第一,超过世界钢铁第二大国印度的全国产量,不仅巩固了我国在世界钢铁产业链的话语权,而且成为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的典范。

宝武钢铁的成立,可谓强强联合,既是两家龙头企业的横向整合,也是两大中心城市的产业合作。

宝武钢铁在央企中率先采取上海、武汉双总部模式,钢铁产业上存在一定分工,而在新型材料、金融科技、产业投资等领域,有着明显的产业协同空间。

此外,作为高校和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武汉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奔赴长三角、大湾区等地,上海是首选地之一,两地在人才招引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合作空间。

根据近年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湖北985高校毕业生留在湖北本省就业的比例约为3成,而到东部地区就业的占到半壁江山,其中到长三角地区的占比20%左右。

可见,上海到武汉招商,既有做大重点产业的考虑,也不乏高端制造产业补短板的需求,更有长江经济带深度合作的战略用意。

二、上海到中西部地区招商,武汉等城市该如何应对?

今年以来,武汉党政代表团频频到访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并举办多场招商推介活动,无论是规格之高还是声势之大,都创下了近年来的记录。

仅今年5~6月在上海、杭州举办的两场招商活动,就签约了108个项目,武汉由此收获了3426.67亿元的长三角投资大单。

对于这一举动,当地官方媒体以“取经”来定性,而“学习先进和发达沿海城市的发展经验,并推动与武汉的紧密联系,形成更广泛的产业和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则是公开目标所在。

就此而言,上海此番在湖北举办长江经济带产业合作大会,并将武汉作为2023年度投资上海·全国行系列活动的收官之“站”,不仅是超大城市之间良性互动的体现,更体现了对武汉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认可和重视。

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城市,武汉这些年摆脱超预期因素带来的冲击,经济体量、城市能级、产业结构实现了全面跃升,不仅反超杭州重回GDP第八城之位,而且反超郑州跃居中部人口第一大市。

而在国家战略加持之下,过去几年,武汉先后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超大城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能级得到全面提升。

在产业上,过去武汉是“一钢独大”,如今已是“九龙齐飞”,形成了以“965”为特色的产业体系。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到新兴的光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在一些关键的新赛道上已有一争之力。

就此而言,不能简单将上海到武汉等内陆地区的招商行动,视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降维打击”,更不能将之误读为抢企业抢人才的“掐尖”之举。

要知道,无论是产业合作还是人才合作都是双向的,上海在完善自身高端制造产业体系的同时,也将通过产业链反馈给武汉等地,最终实现双赢。

近年来,多个内陆城市在上海设立驻沪办事处,利用上海作为国际门户枢纽、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等优势,为招商引资、企业出海创造更多可能。

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跨区域合作步入深水区,反向的科创飞地开始兴起。

过去多是发达地区到中西部设立产业转移的飞地,如今内陆城市也开始到上海等地设立“离岸”的科创园区。

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形成以“研发+制造”、“孵化+转化”的全新合作模式,湖北省黄石市打造的黄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就是典型案例。

更关键的是,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到内陆招商,犹如一条“鲶鱼”,彻底激活了全国良性的招商竞争,将拼经济带往新的高度,无论对于稳增长还是高质量发展都是好事。

在上海之后,香港也罕见到内地抢企业、抢资本、抢人才,正是“鲶鱼效应”的体现。

三、上海“反向招商”为哪般?

今年以来,上海开启“投资上海·全球行”系列活动,足迹不仅横跨美国、意大利、瑞士等欧美发达国家,抢滩全球市场,而且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两大世界级城市群互动频频,更首次将视角放在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拉开“逆向招商”的序幕。

上海为何要这么拼?

日前召开的重要会议,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明年的九大重大任务之首,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究其原因,近年来,大国之间从过去的经贸博弈转向更为深层次的科技和产业博弈,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军备竞赛”如火如荼,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正在成为区域竞争乃至大国博弈的关键战场。

在此背景下,一流的城市都在重回“产业强市”,作为经济第一大市的上海,也不例外。

最近几年,在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引领下,一众城市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纷纷提出“制造强市”、“产业第一”、“工业立市”等口号,全力做大做强制造业,提升自身的经济含金量。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市,上海拥有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中心的超级定位,打造了全国最多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更处于高端制造的前沿阵地,有责任也有义务率先担起新型工业化的探索任务,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事实上,即使高端服务业高度发达,上海依旧没有放松对制造业的重视。

最新发布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工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占GDP比重要达25%以上。

这是继2016年之后,上海再次提及“25%”的工业底线,显然是看到部分国际城市过快“去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更看到制造业之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守住制造业底线,不断向着产业链、价值链上游攀升,主动承担相关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领域的重大布局,这是上海制造的使命,也是上海主动在全国及全球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的关键出发点之一。

做大做强制造业,显然不能靠个别城市的单兵突击,需要来自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合作,更需要跨省域跨区域的产业协作。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新产业、新赛道层出不穷,给许多城市以“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的可能,不仅培育出一些独具优势的新兴产业,更涌现出许多拥有巨大潜力的初创型企业。

且不说京津冀、大湾区拥有诸多具有行业引领力的高新产业集群,在二线城市中,杭州数字经济走在前列,武汉的存储芯片、激光技术一枝独秀,成都航空制造、核电装备实力突出,每个城市都有一技之长,值得借鉴或整合。

所以,上海的产业集群需要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产业基金需要拓宽投资渠道,科创中心需要制造基地作为依托,而新赛道需要不断巩固既有的优势,这就与中西部地区和其他城市群之间存在合作与互补空间。

以重点产业为抓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发展力量,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创新资源,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产业链条,吸引国内外众多城市之长,带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上海逆向”招商的深层用意所在。

抛开上海自身的现实需要,站在国家区域战略重大布局的视角来看,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要担起带动长三角乃至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重任。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分工协作之下,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成为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但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引领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长三角,更应进一步向长江经济带等更多区域延伸,以“龙头”带动“龙腰”和“龙尾”舞动起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既是高层对上海的期许,也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全球招商引资,上海优势何在?

这两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抢企大战”和“抢人大战”如火如荼。

与中西部城市相比,上海在要素成本上并不占有优势,加上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不能沿袭拼资源、拼土地、拼劳动力、拼优惠的传统招商模式。

但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战略定位都超过一般城市,而营商环境、法治环境、市场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力度都与世界第一梯队看齐,由此形成上海独具特色的招商引资软实力。

其一,精准招商,避免漫天撒网,拒绝“大而全”的招商模式。

在国家生产力布局和战略布局中,上海是高端制造业的引领者,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兴工业化”的先行者,是新质生产力的领跑者,所以产业布局必然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而不会简单追求“大而全”。

这从上海的“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可见一斑。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3+6”产业代表的是当下,是上海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主要支撑;

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四大新赛道,则是抢滩布局的焦点;

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5大未来产业,则着眼于长远。

上海各区产业定位图

所以,上海的精准招商,必然是以产业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做长长板和补充短板。

其二,速度就是竞争力,先进制造业的“上海速度”,更是上海吸引全球企业的重要抓手之一。

早在4年前,“特斯拉速度”不胫而走。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落户,旋即创下了 “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奇迹,而同年开建的柏林工厂直到2022年才正式投产。

这不只是终点。从第1辆车到第100万辆车下线,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仅用了30多个月,而从100万辆到200万辆,用时不到13个月,“特斯拉速度”仍在加速。

如今,“特斯拉速度”正在更多行业上演。

今年下半年,“生物医药界的特斯拉”——全球制药巨头莫德纳在闵行区建立中国首个药厂,从战略签约到拿地开工,仅用3个多月,再次刷新外资项目落户上海的新纪录。

无论是“特斯拉速度”还是“莫德纳速度”,背后都是“上海速度”。

这一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至今,背后既有上海及周边地区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支撑,也与上海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无关系。

其三,作为国际开放门户枢纽,上海是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链接点,既是国内企业“出海”的跳板,也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窗口。

无论纽约、伦敦还是东京,都以“全球城市”为定位,无不是本国乃至全球资本、技术、贸易、人才和产业交往的中心。

上海也是如此。通江达海,一边连起长江经济带等内陆地区,一边直通亚太及全球,内地众多企业借助上海的国际化优势,得以顺利融入国际市场,而国际企业则通过上海深入中国,共享大国崛起的红利。

目前,上海云集了7万多家外资企业,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300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908家,外资研发中心538家,均位居内地城市之首。

与此同时,大型央企总部和民营企业总部纷纷落户上海。

近年来,中国宝武钢铁、中国远洋海运、中国船舶、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大型央企总部先后落户上海,上海由此成为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央企总部基地。

央企落户,体现的是国家战略布局和上海国际化的优势。而民企总部落户,则是上海市场优势和国际吸引力的体现。

数据显示,仅仅过去5年,就有501家民营企业总部选择落户上海,业务涵盖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其四,高水平开放不止步,上海自贸区被赋予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的重任,以开放塑造招商优势。

开放,是上海与生俱来的基因。自开埠以来,上海一直都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近年来,在浦东开放、自贸区、进博会等国家战略的助力下,上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

日前,国家层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推动上海金融领域扩大开放,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这是继2019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首提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等“五自由一便利”以来,对外开放再次跃上新的台阶。

今年以来,外企巨头纷纷造访上海,仅上海各级领导就会见了上百家跨国公司全球高管。

苹果CEO库克来了,特斯拉CEO马斯克来了,德国大众集团、法国达飞集团、美国通用电气、英国阿斯利康集团的高管也来了……一时之间,上海再现万商云集的场面。

随着后疫情时代步入常态,加上中国经济逐步回升向好,对外开放不断跃升新的台阶,上海的“国际引力”正在继续增强,全球“朋友圈”还会进一步壮大。

可见,经济、产业、区位优势,叠加国际化、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等优势,让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

最近召开的重要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经济第一大市,上海有必要走在“拼经济”的最前列,担起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乃至稳财政的重任,为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

相关推荐

上海“调头向西”,释放什么信号?
特斯拉为何突然盈利,上海工厂提前投产能否锦上添花?
追梦星空,北斗闪耀,招商启航投孵企业“博盛尚”硬核科技布局4000亿位置服务市场
吉利手机自建工厂或将落户武汉,研发中心已落户上海
VC困在招商里
中免成为中出服第二大股东,释放了什么信号?
武汉市商务局:正积极推进小米造车项目落户武汉
经历过裁员、武汉逆行、融资困难,我们还在坚持“难做的”生意
自如:武汉自如驿暂停营业 免费提供给医护人员
“一把手”带头拼招商

网址: 上海突然跑到武汉招商,什么信号?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01646.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