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后,就不要怪原生家庭了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
“30岁以后,除了长得丑,就不要再怪原生家庭了。”
从早年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到近两年被频繁讨论的原生家庭,越来越多人意识到:
我们人生大大小小的失败,都或多或少和父母有关。
但很多人讨伐过父母之后,人生并没有迎来转机。
有人反复追溯、乞求弥补,在和父母对峙的过程中感受着更绵长的痛苦。
有人仿佛找了个万能的借口,凡事都是父母的错,撇清责任、拒绝成长。
人确实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但这不代表我们要龟缩在“原生家庭创伤”的壳子里得过且过。
过去会牵绊住一时,不应该是一世。
过度沉溺原生家庭毫无意义
最早提出原生家庭概念的,是美国精神科医生默里•鲍文。
“原生家庭是指儿女在成年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们生长的最初环境。”
他还在《家庭评估》中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
认为人们的行为都会来自于家庭中的互动,只有先解决个体对原生家庭的情感依附,才能分化出更成熟更健全的人格。
原生家庭理论的普及,让它成为了大多数人自我疏导的一套工具。然而随着这个词的广泛运用,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叫做原生家庭决定论。
顾名思义,它就是指原生家庭会决定人的一生。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幸福,那么恭喜你,你将会拥有成功的一生;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糟糕,那么你的人生一定很不完美。
我有个同学萌萌很是相信这一套,她可以随时随地将所有事和原生家庭联系在一起。
四级没过,她说都是我妈,我小时候想报个英语补习班,她说没钱,于是我的英语成绩就一直烂下去。
和男朋友吵架,她说是因为父母从小离婚,她有童年阴影。
和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是因为父母从小对她打压式教育。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认为,网络上常见讨论模式将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带有“原生家庭宿命论”的意思。
可是沉溺在原生家庭这个原因里,真的有意义吗?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偏差”:
当得知自己成功后,我们会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失败时,却将原因归咎为他人或外界因素。
沉溺于原生家庭,我们常常会暗示自己,人生所有不如意都是源于原生家庭的不幸,而且这种不幸是不可逆的。
“我的人生注定悲剧”,这样的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让我们变得更无所作为,不愿去改变。
最终被困在原生家庭里,失去了走出阴霾改变人生的动力,变成一个只会抱怨的“受害者”。
而我们成长了这么久,从学校到社会不断自我教育,并不是为了走进“原生家庭”的死胡同,而是为了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
原生家庭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朋友小A和小B都来自糟糕的原生家庭,可他们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同样是父母离异,小A看上去阳光开朗,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恋爱顺利,和男朋友感情很好。
她在谈到父母离婚的事情时,也说过自己因此很受伤,但是她从父母的婚姻那里吸取教训,更用心经营感情。
小B则动不动提到父母离婚这件事对她的影响有多么重,但她频频“卖惨”并没有吸引一个怜爱她的骑士,而是引诱了闻着血腥味而来的杀手。
原生家庭的影响为什么如此不公平?
心理学家唐映红说过: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
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
《老友记》有一集剧情是这样的。菲比的心理学家男朋友点出了六个人的问题,准确分析了她们每个人的家庭。这让瑞秋泪水涟涟,盖勒家兄妹气愤不已。
菲比从小在街头乞讨,是社会底层出身;
钱德勒拥有同性恋父亲;
莫妮卡的父母偏心罗斯;
瑞秋拥有一个独断专行的霸道父亲…...
可这些糟糕的原生家庭并没有对她们产生太多影响,他们六个人都成功走出了阴霾,获得了幸福人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加梅齐和鲁特,通过对儿童抗逆力的追踪研究发现,
家庭环境因素对一个人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30岁的年纪,已经远离了童年和青春期。
我们也许刚刚独立、远离父母,也许已经组建新的家庭、自己成为了父母。
把时间线拉长,原生家庭只是漫长人生中短短的一部分。
这一生我们所要面对的只有自己。
要处理的最重要的关系,其实是与自我的关系。
重建全新自我,摆脱原生家庭创伤
1. 痛苦的责任并不应该你来承担,这并不是你的错。
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原生家庭,并不是要为自己找一个解释的借口,也不是要你转移责任逃避现实。
而是在糟糕的原生家庭教育里,我们通常会抱有很强的负罪感,常常内疚和焦虑那些并不该我们来承担的事情。
“如果不能认清主要的责任方,你就会一辈子把这个重担背负在自己的肩膀上。
如果你一直因此而责怪自己,你的内心就会永远充满耻辱和自我憎恶,你就会不停地惩罚自己。”
把责任留给该承担的人,把痛苦就留在原地。
父母的责任由他们自己承担,而过好眼前的生活,是你自己的责任。
2. 放弃抗争,父母亦是他人。
许多人也许还想要去改造父母,渴望从他们身上得到一句对不起,然后我们原谅,形成一个完美的闭合。
但这样往往没有效果,更令人失望的是,东亚父母往往会打着“爱”的旗号,拒绝承认自己曾经伤害过孩子,然后我们再次被伤害。
如果你尝试过但发现这样徒劳无功,那么我劝你,放弃吧。
与其他所有人一样,父母亦是他人。
他们根本不用特别在意,我们要做的是好好爱自己。
3. 成为自己的再生父母,用喜欢的方式养育自己。
学会自我关怀,以开放的心态去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完善自己的人格。
去学小时候被说不务正业的插画,为自己买下小时候喜欢的游戏机,想读的书就读,想打的球就打......
去发掘自己曾经被打压的部分,松动曾经感到失落的部分。
从被动消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创造性人格,接受人生的种种正反馈。
成为自己的原生家庭,重新雕刻自己。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想起罗翔老师的那句话:
“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水火。”
我想,我们是时候把人生的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不管此刻的你正行驶在哪条路,请一定相信:
你会去到更远的地方,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点灵心理(ID:yidianling0),作者:阿蕊,编辑:阿若
相关推荐
不要什么都怪原生家庭
30岁女性,在心理学中拾起“铠甲”
30岁以后,别拼加班了,得拼精力
30岁以后的职场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在双向辜负的原生家庭里,不原谅也没关系
对话曹保平:《涉海》中的原生家庭与人格障碍
抱歉,30岁+的职场女性很难乘风破浪
你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来源于原生家庭?
30岁后重读本科:花光嫁妆,没后悔过
网址: 30岁以后,就不要怪原生家庭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0425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http://www.xishuta.com/upload/imgs/img_20190122031342.jpg)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104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041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022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60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518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255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81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928
- 9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555
- 10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