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机下面确实没有人 但这些项目真的是“手动档”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撰文| 木子,编辑 | 秦言,36氪经授权发布。
加州伯克利大学里的网红送餐无人车Kiwibot是不是假人工智能?
多家外媒在九月中旬对这台人工智能无人车的“揭露“,才让外界得知这个网红车是在哥伦比亚远程人工操纵——每人最多可控制三台机器人,每小时工资不到2美元。
网红无人车背后的公司Kiwi Campus对此有些恼怒,顾左右而言他地解释了很多。而舆论在质疑的同时大多忽略了一点:这家创业公司已经获得了7轮“种子轮”融资,总额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30万。
不少网友表示,这件事又让人想起了一则经久不衰的笑话:ATM自助取款机后是不是总藏着一位银行职员,负责帮用户刷卡、点钱、支取现金。更有科技圈人士调侃称,难道“人工智能”离开了“人工”之后,本身就不“智能”了?
可以说,AI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而在创业圈的众多创客项目中,到底有多少“人工智能”是真智能,有多少“人工智能”是真“人工”?恐怕很难得出一个结果。
如今随着很多报道的出现,公众才发现有人收费的无人超市,有人值守的智能书店,有人陪聊天的AI聊天应用,有人辅助的自助支付等等,都已经浮出水面。
那么,在一些假智能、真“人工”的背后,创客、创企到底有什么样的难言之隐?这些自欺欺人的项目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吗?
无人工,不智能
在青岛候车站南候车厅内,一家便利超市吸引了不少旅客光顾。只因为这是一家早就见诸报端的智能化“无人超市”。
不过,当懂懂笔记随着一些游客走进超市之后,却感到有些失望。因为这家无人超市里,居然站着一位阿姨在收银台里结账。不少好奇的旅客失望之下转身离开,更有旅客嘟囔着着“货不对版“。
当被问及为何无人超市有人收款时,负责收银的阿姨冷冰冰地说了一句:“人流量太大,智能自助结账设备应付不来,所以恢复了人工收银模式。这是为了提高效率,机器忙不过来了。”
无独有偶,同样因为“忙不过来”的原因,深圳某创企也悄悄雇佣了“人工”,操作旗下多台人工智能咖啡机。该公司离职员工杨威(化名)透露,之所以通过人为操纵设备也是无奈之举。
这家2017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创企,主要从事智能咖啡机、快餐设备的研发、投放和运营。以公司旗下咖啡机为例,宣传语描述用户只需在咖啡机前看着屏幕提示简单回答“个人喜好”,便可以自助购买到一杯专属的“特调咖啡”。
“这可不是自动贩售机那么简单,它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调制浓度、风格各异的咖啡饮品,还能帮助不常喝咖啡的用户,选择合适的咖啡种类。”当提及这一套他参与过研发的设备,杨威还是颇有些自豪的。
他告诉懂懂笔记,这些智能咖啡机还能通过用户账号,记录用户的个人喜好,可以根据季节变换调制不同口感的咖啡。首批共四台设备,均投放在南山区人流密集的商务区域,“上班族不少喜欢喝咖啡,都爱星巴克,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一开始,公司只在深圳南山的一处商务区投放了四台设备。因为市场反馈很好,市场宣传也跟上了,很快就顺利拿到500万元A轮融资。此后团队迅速扩充人马,投放的设备也从四台增加到了十台。
然而,问题也在这时候出现。日益增多的用户量,让原本能够批量处理海量用户信息、支撑自动售卖调制咖啡的“人工智能”系统,不断出现BUG甚至错误——配制咖啡口味出错,容量出错,甚至是突然宕机,此时的用户投诉也越来越多,“不得已开始派工程师巡检值班,实时监控设备运作的情况,如果出现故障问题较多,还要通过后台人工协助(系统)选择和调配咖啡。”
在公司内部的说法,这只是系统“忙不过来”的权宜之计,一定会尽快改进、迭代这套智能系统。但是这样的权宜之计一用就是半年有余,“团队里本就有些有些矛盾,加上资本方施压,所以用人工充当智能是最有效的办法了。”
如今,因为个人原因离职的杨威,每每经过那些商务区,还总是习惯性地到咖啡机前看一看,回味那段尴尬的工作经历。他不知道自己离职后系统是否完善了,如今是否还是要不断人工进行干预,但这也算是自己在人工智能创业路上的一段宝贵经历。
倘若说,智能咖啡机系统后面有“人工”帮用户选配和调制是自欺欺人,那么有些人工智能创业项目则只能用欺诈来形容。
智能小程序是“小黄鸡”?
“还好跳槽出来了,不然呆久了我也得变傻。”
一个月前刚刚从东莞一家研发企业辞职的李丹(化名),提及之前运营的人工智能产品依旧感到十分可笑。她告诉懂懂笔记,公司的产品是一套号称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小程序,能协助车友合理选购“最适合”的车型。
这套小程序自从2018年初上线以来,首先在广东当地得到不少4S店、综合性汽车经销门店的喜爱,并纷纷搭载在了经销商的自家微信公众号上。只要消费者简单输入描述用车的场景、个人的预算,智能小程序就可以通过所“机器学习智能算法”,推荐出最合适的车型供用户参考。“当时的构想,是可以定向搜索单一品牌旗下所有车型,也可以提供汽车市场全品牌智能检索版本。”
李丹告诉懂懂笔记,程序研发时号称只要用户发送需求,系统就会对文字中的关键词进行抓取,通过算法匹配海量车型数据库。如青睐的车型是轿车,自驾游居多,预算在15万元左右等等,就会匹配相应在售车型予以回复,“实际上,匹配出来的车型基本上就是设定好的那两三款,系统只是一套简单的问答触发程序。”
原来,这套能够“有问必答”的智能选车应用程序,本质上只是一套聊天机器人,有些类似微信公众号的自动回复,或曾经风靡一时的“小黄鸡”(即问答机器人)。
项目通过各种途径推广后很快得到了融资,创始人也和技术主管进行又一轮“重大迭代”,即改用语音方式提交用车需求,变成了“人工智能语音交互选车系统”。
当然,后台也只是通过第三方语音识别程序抓取了用户语音中的关键词,并机械地匹配了“标准答案”,向用户推荐所谓最合适车型,“这样一来,车友也好经销商也好,用了几次就会发现问题,肯定是不买账的。”李丹表示。
在各方面压力下,为了让这套程序显得更像是“人工智能”,提供能加灵活的匹配结果,公司决定采用“人工应答”的方式,取代原有聊天机器人应答机制。至于原因则十分简单,人工查询检索“更便宜”——只要收集到用户需求,相关人员在后台多百度几次就有结果了。
“管理层还说,这样的创业企业不在少数。我们只要对数据和投资方负责。”李丹补充道,尽管用“人工”推荐的结果更有针对性,也会更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但响应效率却慢了一大截:毕竟要人工在搜索引擎上搜寻结果,然后再复制粘贴答案。
为了配合“新的人工智能”效率变化,公司更是在程序交互中设置了所谓的“排队模式”。上传需求之后,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所谓的“智能分析结果”。至于排队时间,便是“人工”查询需求、匹配答案的耗时。
“离职前,公司说是要上线一套适用与K12领域的人工智能解题小程序(原有项目黄了),估计也都是人工答题吧。”她无奈地表示。
很多时候这种创业项目的人工智能,只是为了VC。而投资方也并非都是人傻钱多,有时候这样的项目融到资,一是为了尽快找到接盘侠,而是为了让大众消费者买单。试问有多少年轻父母没有被那些能歌善舞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忽悠”得服服帖帖?
跳舞机器人的“智能”
“之前,这款会跳舞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
梁先是深圳龙华一家商业综合体的物业管理主管。他告诉懂懂笔记,此前曾风靡广深地区,能随音乐节奏翩翩起舞的智能机器人,在中秋节也参与了他们综合体的一次大型促销活动。
活动当天,随着音乐响起,整齐排列成一排的七台机器人竟然跟随节奏,变换各种舞姿,时而扬手时而踢腿,无论节奏如何变化,都难不倒这群“高科技”舞者,“只要是机器人一开始跳舞,总能引起大量的顾客围观。”
梁先表示,其中不乏有许多带着孩子的家长在评论和指点。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中秋节当天现场一位家长对孩子说的话:“这就是真正的高科技呀,你将来也要搞出来这种人工智能的东西,好不好?”复述完,他不禁叹了口气。
他表示,从观众的角度看,这些机器人的确很神,不能能自有起舞,而且怎么切换音乐舞步动作也丝毫不乱。但他心里明白,这些全都是“人工”的功劳。
在活动彩排时,他就发现音乐响起这些待机的机器人能作出动作回馈,但却全是不合拍的踉踉跄跄,场面十分滑稽。随后,机器人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现场调教,“要求活动主办方先提交选定的曲目,现场技术人员根据音乐的节奏,对机器人进行编程,设置机器人的动作。”
让他感到无语的是,这些曲目一经选定是不可以更换的。技术人员表示,如若更换曲目舞蹈动作便需要新编程,会非常耗时耗力,“如果请一组专业的舞蹈演员,彩排大多也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些机器人的彩排却折腾了四五个小时,还非要在晚上商场结束营业后再调试。”
好奇的梁先生曾私下问过编排机器人“舞姿”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何需要“人工”进行编舞。对方回答:机器人目前使用的都是最初开发的版本,一切的应用环境都是实验室场景,此前从未考虑过商演。“因为商演现场嘈杂的环境因素,会导致声音接收系统无法做出相应的动作反馈。”
可以说,机器人跳舞是不假,但如果不加以编程,只会闹出笑话,“这个团队从始至终只有这一版机器人,也未曾优化、改进过。只要能够商演,是不是真的人工智能,倒是无所谓了。”
对方甚至向梁先透露,机器人除了最早亮相科技展会时是设置的自行跳舞,其它商演现场几乎都是“编程舞蹈”,以达到商家想要的演出效果,“真心白瞎了现场那么多的掌声,糊弄事儿呀。”
近年来,那些不好用的、不够聪明的人工智能项目和产品曾被大众戏称为“人工智障”,被放到网上当成了笑柄。然而,部分假借AI名义的“人工”项目,却颇受资本青睐。
无独有偶,这股风潮在欧洲创业领域同样风靡。
位于伦敦的专业机构威达信集团(MMC)与英国银行Barclays在今年三月份发布的《The State Of AI 2019》报告中,揭示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在对13 个欧盟国家约 2830 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调研后,发现被归类为 “AI 公司”的欧洲创业公司有 40% 并未使用任何 AI 技术。
但是标记为人工智能的初创公司,相比其他类型的科技公司却能够多拿到15%至50%的投资。正所谓管他AI还是人工,我们只要C轮成功!
或许,这只是一些创业者与投资机构“合演”的一场戏罢了,一切的人工智能概念,只为了向接盘侠、公众和消费者抛出击鼓传花的彩球,谁接了,谁就真的交了“智能”……不对,智商税。
相关推荐
ATM机下面确实没有人 但这些项目真的是“手动档”
没有人能批评罗永浩,但谁都可以批评吴晓波
2019年互联网复盘:ATM江湖,守城、崛起与沉沦
Facebook拆分的深度思考:社交媒体真的是必需品吗?
ATM Capital 梁民俊:东南亚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 | 青桐资本大咖说
ATM卡位战:谁是下一个国产特斯拉?
ATM Capital 梁民俊:东南亚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 | 投资者说
银行转型数字支付 2018年全球ATM数量首次下降
美团已顶两个百度,ATM取代BAT稳了?
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包括你
网址: ATM机下面确实没有人 但这些项目真的是“手动档”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065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5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9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5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82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