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打分”,能让我们找到更好的伴侣吗?
今天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为潜在的交往对象偷偷打分吗?
有这种疑问,是因为最近看到不少朋友居然开始反向催促家长,过年安排相亲了。Ta 们的理由是,可以在多方比较后,更有效率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对象。
然而,“多方比较”“为爱打分”真的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爱情吗?到底哪些“择偶条件”才是真正重要的?或许,这也是很多朋友的疑问。
今天我们就邀请编辑们来聊了聊这个话题。
一、“她有很多优点,但她不是瑞秋”
@江湖边
最近在重看《老友记》,男主之一的罗斯,也曾有过给伴侣打分的行为。
罗斯在两个女性当中举棋不定。一个是正在交往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朱莉,一个是从小就暗恋的瑞秋。
于是钱德勒提议,你就做个 Excel 表,把两人的优缺点列下吧~
在“秋瑞的缺点”一栏里,他们列了:
1. 有点娇生惯养;
2. 有点傻气;
3. 过于在乎外表;
4. 脚踝有点粗;
5. 以及“朱莉和我一样都是古生物学家,但瑞秋她只是个女招待”。
可想而知,瑞秋看到这个表后气炸了。谁想被潜在伴侣当作一件物品来贬低,并且与“另一件物品”比来比去。
亲密关系,首先应该是“对抗物化”的关系。你们在其中看到、尊重彼此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样貌,而不把对方简化为一个个功能,或是优缺点的零件来看待。要获得亲密感,伴侣应该能够“欣赏对方的整体感觉,欣赏对方的内在价值”(Rogers,1959)。
打分行为会让人感觉到被物化,首先是因为这里面存在社会偏见。比如,女性的分数往往与“颜值身材”和“听话程度”联系在一起,男性的分数往往与“身高”和“赚钱能力”联系在一起。
其次,罗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打分是一种“防御机制”。
了解罗斯背景的人知道,他的打分行为是基于“恐惧”驱动的。因为他害怕自己选错人,害怕像上段恋情那样被骗,害怕过不好这一生。
他的内心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中,于是无法真正倾听自己,转而使用所谓的“工具理性”介入情感判断。将对方物化的同时,也将自己物化为一件“是否配得上对方”的东西。
学者 Brown(2006)的研究发现,幸福感的核心是:一个人能够陷入(暴露脆弱的)不适,且依然有值得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感觉——这种心理成熟的发展是一种终身的动态过程。但电视剧的好处这不就来了——编剧笔下的罗斯很快幡然醒悟:
众人:朱莉的缺点是什么?
罗斯:她不是瑞秋。
二、拥有一段很好的爱后才发现:有些择偶条件,只是为了让别人羡慕
@豆包
刚上大学时,没有任何恋爱经验的我,只会按照偶像剧中上演的那样,希望寻找一位身高 180 以上、长相帅气的男友。
然而,当我真的找到了这样的男朋友却发现,虽然我的男友会让我收获别人的羡慕,但实际上,我们总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对方吵架。
我也渐渐感觉到,自己或许只是喜欢对方的外表,但外表之下那个真实的他,我并不喜欢。最终,我们分手了。
后来,我喜欢上了独立音乐,希望能找到和我兴趣爱好完全相同的男友。当时我的内心想法是,既然外表只是一个人最浅层的东西,那兴趣爱好总能代表更加深层的东西了吧。
我又如愿以偿地找到了这样的男友,但这段感情却死得非常快,仅仅几个月就结束了。因为一旦发生矛盾,两个人就会选择冷战,在一次长期冷战中,感情也走到了尽头。
这次恋爱让我得到的教训是:原来,共同的兴趣爱好,的确会让你在一开始更“上头”,以为遇到了“灵魂伴侣”。然而,这依然不能保证,你们的相处不会发生问题。
直到我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才明白,择偶条件或许只是一种摆设。他身高不到180,也没有很帅;有共同爱好,但也不是完全一致……然而,他就是对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我们不乏矛盾冲突,但两个人总能共同面对这些问题,找到很好的解决方式。渐渐地,我也看到了他身上更多闪光点,比如:正直、善良、责任感、同理心……
我想,无论是共同处理矛盾的能力,还是这些需要时间才能发现的特质,都是我们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幸福的原因所在。
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能提前设置的伴侣条件,比如:长相、身高、财富、家境、兴趣爱好等等,确实可以帮人们通过比较,找到那个“最佳伴侣”,也确实可以增强人们对一段关系的信心。但这些条件不能保证你们在相处过程中是否合拍,是否能一起经历磨炼。
一些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到了动真感情的时候,择偶条件很可能都会失效,人们其实很难预测自己会爱上怎样的人(Paul W.; Finkel, Eli J.2008)。
所以,过于僵化地追求择偶条件,只会扼杀爱的可能性。不如放手尝试,才能知道谁才是那个“对的人”。
三、健康的“付出”是不会削弱自己的
@寒冰
这种亲密关系打分制、风险评估、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听上去很像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所说的“实用主义之爱”,即“将利益放在首位,让我和我的缺失对象之间形成一个更加长久的关系”。
这背后似乎有个默认的前提,好像付出多就意味着吃亏了,所以对方要给我带来点什么,但休想从我这里夺走什么。更进一步,充满了不安全感和恐惧——在害怕什么呢?
情感,或者说所谓爱,在我看来,它和金钱有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钱似乎是给出去就变少了,它永远匮乏,不够,所以人们会争夺资源,都希望从别人兜里拿出一点放在自己兜里。但爱不是这样的,健康的爱,一个人不会因为付出爱而变少,变虚弱,相反,ta的主体性反而会在这个过程变强。
多年前第一次阅读《爱的艺术》我就被震撼了,弗洛姆说:“人们口中的爱,大多数是被爱的意思,而真正的爱,是给予”,我一脸懵逼,爱是给予?我什么都没有,还要给别人?这不就是吃亏吗?我什么也得不到啊。
但后来在关系的实践中,我慢慢有了爱的能力,也逐渐体会到所谓的爱,去给予、去付出到底是一种什么感受。它是一种我自身足够完整、丰盛的基础上忍不住想要分享,想要投注一些能量在“他者”身上,就像我们爱小动物,爱一幅画。这个过程会带来满足感,也会让我们拓展对自身的认识,挺幸福的。
那所谓被人们批判的“恋爱脑”的付出是什么呢?那本质上还是一种索取,是将自我建筑在“他者”身上,是希望他者满足我的需求和期待,付出一些东西也是为了得到这些满足的手段,或者是道德上的快感,亦或者是将自我彻底丢弃,随意使用:“我不能好好爱我自己,所以我要你来爱我。”
那当然不是爱。没有建立起完整而坚实的自我主体性时,遑论有爱的能力,因而付出本身也变成“洪水猛兽”。
参考文献
Carmel L Proctor,Conditions of Worth,Encyclopedia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anuary 2017,DOI:10.1007/978-3-319-28099-8_1459-1
Paul W.; Finkel, Eli J.Sex differences in mate preferences revisited: Do people know what they initially desire in a romantic partn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doi: 10.1037/0022-3514.94.2.24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豆包、寒冰,编辑:青豆
相关推荐
“为爱打分”,能让我们找到更好的伴侣吗?
选择伴侣:为什么我们正在失去爱的能力
AI伴侣,拯救90后“爱无能”?
伴侣不上进,还要继续这段关系吗?
“性”和“爱”能分离吗?
AI能取代人类伴侣吗?
语言可以杀死爱情:伴侣沟通时的5个陷阱
AI能让我们长生不老吗?
关系质量高的伴侣,这件事上最平等
真的存在“灵魂伴侣”吗?从《花束般的恋爱》成网络梗谈起
网址: “为爱打分”,能让我们找到更好的伴侣吗?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0732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49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9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0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665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505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2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29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562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535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