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模型产业的五个真问题
2023年科技领域最热的话题就是AI大模型。这股热潮由美国创业公司OpenAI引领,ChatGPT发布后几个月,中国公司密集发布自己的大模型,整个2023年,中国公司发布的大模型数量已经超过130个。
OpenAI能够实现技术突破,和许多科技创新领域公司的特点类似。有足够优秀的人才,海量资金支持,多年持续投入,以及对目标坚定。在ChatGPT发布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产业界和投资界大多不看好OpenAI,但并未动摇该公司的方向。2023年,几乎所有人都认可了大模型的方向,大家认为,OpenAI已经把结果摆出来了,其他公司要做的就是尽快跟进,不断优化,确保能参与未来。
一些人把过去没有大规模投入大模型的原因归咎于不确定结果。现在已经确定了,算力、数据、人才都可以加大投入,中国公司擅长工程优化,做出能实际应用的大模型产品指日可待。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对于OpenAI来说,大模型从来都是确定的方向,OpenAI的大部分资金都花在了算力上,当时英伟达的A100(AI专用芯片)价格比今天低很多。据第三方数据机构SemiAnalysis估计,OpenAI使用了约3617台HGX A100服务器,包含近3万块英伟达GPU。光有GPU还不够,投资方微软帮助OpenAI搭建了大模型定制化的算力集群,能够进一步提升这些GPU的效率。
在数据方面,OpenAI从数据收集、数据标注、数据清洗、数据整理、数据优化等每个环节都有持续投入。OpenAI团队中大部分人,都来自顶尖的科研机构或科技巨头。
也就是说,在这种实力和投入力度下,OpenAI依然用了超过八年的时间,才打造出突破性产品GPT4,且存在“幻觉”(也就是答非所问、胡说八道等情况)。
为什么中国公司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做出号称匹敌GPT4的大模型?这是谁的幻觉?
2023年下半年,陆续有部分大模型被指出是“套壳”,直接套用了国外的开源大模型,在一些检验大模型能力的榜单上排名靠前,不少指标都接近GPT4。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榜单表现越好,套壳比例越高,略有调整表现就会变差。
“套壳”只是中国大模型产业现状的冰山一角,这背后折射出产业发展的五个问题,它们之间互为因果,每个问题都无法独立解决。到今天,大模型的大众热度已经明显下滑,2024年,中国大模型产业的问题会进一步暴露。但在热闹、问题之下,大模型已经在产业中发挥价值。
模型:原创、拼装还是套壳?
2023年11月,阿里巴巴前技术副总裁、AI科学家贾扬清发文称,某国内大厂做的大模型用的是Meta的开源模型LLaMA,只是修改了几个变量名。贾扬清表示,因为改名导致他们需要做很多工作来适配。
此前,就有国外开发者称,李开复创办的“零一万物”使用的就是LLaMA,只是重命名了两个张量,因此,业内质疑零一万物就是“套壳”。随后,李开复和零一万物均有回应,称在训练过程中沿用了开源架构,出发点是充分测试模型,执行对比实验,这样能快速起步,但其发布的Yi-34B和Yi-6B模型都是从0开始训练,并做了大量原创性优化和突破工作。
2023年12月,媒体报道称,字节跳动秘密研发的大模型项目中,调用了OpenAI的API(应用程序接口),并使用ChatGPT输出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而这是OpenAI的使用协议中明确禁止的行为。
随后,OpenAI暂停了字节的账号,表示会进一步调查,如果属实将要求更改或终止账户。
字节对此的回应是,2023年初,技术团队在大模型探索初期,有部分工程师将GPT的API服务应用于较小模型的实验性项目研究中。该模型仅为测试,没有计划上线,也从未对外使用。在2023年4月公司引入GPT API调用规范检查后,这种做法已经停止。且字节大模型团队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内部要求,不得将GPT模型生成的数据添加到字节大模型的训练数据集,并培训工程师团队在使用GPT时遵守服务条款。
目前国产大模型中,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原创大模型;二是套壳国外的开源大模型;三是拼装大模型,也就是把过去的小模型们拼在一起,变成参数量看起来很大的“大模型”。
其中,原创大模型数量最少,做原创大模型需要有很强的技术积累,且要有持续的高投入,风险很大,因为一旦模型没有足够强的竞争力,这些大规模投入就打了水漂。大模型的价值需要商业化来证明,当市场上已经出现足够好的基础大模型,其他公司应该去挖掘新的价值点,比如大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或是中间层,比如帮大模型训练、数据处理、算力服务等。
但现状是,大部分参与者都在“卷”所谓的“原创大模型”,又担心风险太高,于是有了大量套壳、拼装的大模型。无论是直接使用开源模型或是拼装模型,只要符合相关规范,都没有问题。到商业化落地阶段,客户也不太会在意是否原创,有用就行,甚至不少客户会因为成本更低,更愿意选择非原创的技术。
问题在于,即使是拼装和套壳,大家也要不断强调“原创”,为了证明“原创”,就需要调整修改,而这又会影响大模型的迭代能力,陷入内耗。
算力:卡脖子还是不想买?
大模型的基础之一是海量算力,且是先进算力,因此大模型也被称为暴力美学。英伟达的A100此前被认为是最适合训练大模型的,近期英伟达又推出了更先进的算力芯片H100,但还未在中国市场开售。
一位英伟达的长期合作伙伴告诉《财经》记者,2023年,A100的售价涨了约1倍,据他了解,2023年密集购买A100的中国公司主要是自身有业务需求的大厂,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创业公司很少。有一些知名大模型创业公司会主动要求和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此来对外证明自己在投入算力,“不给钱的那种”。
尽管有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规则”,中国公司想要获得英伟达的算力,并非不可能,目前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除了直接购买,还可以通过英伟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们购买。GPU本身很贵,买来之后的部署、运营、调试、使用,都是成本。此前业内流传的一句话是,中国不少科研机构连A100的电费都付不起。
由八张A100组成的DGX服务器最大功率是6.5kW,也就是运行一小时需要6.5度电,同时要搭配大约同等电量的散热设备。按照平均工业用电每度0.63元计算,一台服务器开一天(24小时)的电费约200元。如果是1000台服务器,一天的电费就是约20万元。
因此,除了大厂,创业公司很难大规模购买、部署GPU。
GPU资源还可以租用,在阿里云、腾讯云或是亚马逊AWS等云服务平台上,都可以直接租用A100算力服务。租金同样在过去一年涨了不少。
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大模型公司并不想在算力上做大规模投入。多位关注AI的投资人告诉《财经》记者,一旦创业公司开始部署算力,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投入没有上限,没有终点,谁也不知道要烧到什么程度。OpenAI到今天还会因为算力跟不上而出现宕机。二是公司会因此变成重资产公司,这对于公司未来的估值有不利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投资人的收益。
2023年,中国不少投资人会直接告诉大模型创业者,先招一些名校背景的人,抓紧开发布会,发布大模型产品,然后做下一轮融资,不要去买算力。
创业公司们在风口期拿到大量融资,高薪招人,高调发布产品,推高估值。一旦风口过去,继续融资或是上市就需要收入,到时候再通过此前融到的钱,去低价甚至亏本竞标项目,或是直接对外投资来并表收入。
这就有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不愿意承担算力高投入的风险,就很难在大模型领域有突破性发展,也就难以和那些真正在这个方向上大规模投入的巨头们竞争。
数据:低质数据怎么解决?
数据和算力都是大模型的基础,在数据方面,中国大模型产业面临和算力同样的问题:是否值得大规模投入?
在中国,一般的数据获取门槛很低,过去主要是用爬虫工具来收集数据,现在可以直接用开源的数据集。中国大模型以中文数据为主,业内普遍认为中文互联网数据的质量较低。
一位AI公司创始人形容,当他需要在互联网上搜索专业信息时,他会用谷歌搜索,或是上YouTube。国内的网站或App上,并非缺少专业信息,而是广告内容太多,找到专业内容需要的时间更久。
OpenAI用于训练大模型的中文数据同样来源于中国互联网平台,但它额外做了很多工作来提升数据质量,这不是普通的数据标注工作能完成的,需要专业团队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
此前就有AI创业者表示,在中国很难找到相对标准化的数据服务商,大多是定制化服务,定制服务又很贵。
这和是否要大规模投资算力的逻辑有些类似,这笔投入对于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来说,看起来并不划算。如果大规模投入,一旦最后的模型效果不理想,同样是“打水漂”,还不如用开源数据训练,直接开发布会。
此外,中国市场缺乏有效的数据保护手段,一位大厂AI负责人说,“在中国,你能拿到的数据,别人也能拿到”,“如果你花很多钱去做高质量数据,别人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拿到,反过来也一样。”
包括数据处理在内的大模型中间环节,在2024年会是一个相对明确的新发展方向。无论是哪种模型,在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中时,必须要用专业数据做优化调试,这对于数据处理的要求更高,此外还需要有模型调试、工程优化等环节参与。
但如果其中的环节又变成了投资人眼里的“新风口”,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资本:只有资本短视吗?
以上的三个问题,背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资本短视。
尽管OpenAI已经蹚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对于绝大部分公司来说,想从零开始做出成熟的大模型,需要耗费的成本和时间并不会短很多。
对于大部分投资人来说,每笔投资的目的很明确:退出、赚钱。OpenAI火了,估值一路攀升,未来还会继续增长。2023年4月,该公司估值约280亿美元,到2023年12月,据美国媒体报道,OpenAI最新一轮估值或将超过1000亿美元。这在投资人眼里是一个非常确定的信号,如果以合适的价格投资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也能在很短时间内做到估值成倍增长。
中国投资人的耐心只有三五年,这是资本运作模式决定的。投资人从LP手里募资,需要在一定年限内退出并拿到可观的收益。投资人退出的渠道包括项目并购、上市,或是在后续融资中把自己手里的股份卖给新投资方。
早期融资可以靠风口和讲故事,但走到中后期甚至上市,就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化能力。投资人们发现,拖得越久,项目上市或被并购的难度就越高,因为AI领域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做B端的定制化项目,这条路径就决定了创业公司很难做出高增长的收入。投资人只能趁风口还在,迅速推动公司完成多轮融资,抬高估值,之后哪怕打折出售手里的股份,也是划算的。
这也是为什么2023年大模型相关的发布会层出不穷,各种大模型榜单百花齐放且排名各不相同,这些都是有助于融资的“故事”。类似的路径在几年前的AI产业已经出现过一次,那个阶段的代表公司是AI四小龙。2023年的大模型创业只是把过去三年走完的路在一年时间里加速完成。
但短视绝不是投资人单方面的问题。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大部分人都追求短期的、确定性的结果,十年,甚至五年后的未来都似乎难以把握。
商业化:谁是合适的买单人
2023年,中国大模型产业迅速从比拼大模型参数进入到比拼商业化的阶段。2024年1月的CES(消费电子展)上,两位著名的AI科学家李飞飞和吴恩达均表示,接下来AI商业化会有明显发展,会深入到更多行业。
目前看来,大模型的主要应用方向有两个:一是通过大模型技术为C端用户提供新的工具,比如付费版GPT4、百度用文心大模型重构的百度文库、新的AI视频剪辑工具、文生图工具等。但C端付费短期内很难有大规模增长,对于大模型工具有刚需的人群相对较少。
更有希望的商业化方向是B端服务。在中国市场,做B端软件服务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生意。多位投资人和业内人士都提到,中国市场最大的B端客户是政府和国企,大模型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工具,会有一个直接影响是减少人力。而在政府和国企,减少人力在很多时候反而会变成阻力。
如果退而求其次,选择中小B客户,在2024年恐怕也很难。一位AI大模型创业者说,他近期询问了不少企业客户,得到的回应是:“大模型能做什么?能帮我裁员还是能帮我赚钱?”
到今天,即使是最先进的大模型也依然存在“幻觉”问题,这在C端应用上还可以忍受,但在一些专业的B端场景中,有“幻觉”就意味着难以真正落地。过去比对式AI,例如人脸识别,如果识别错误,人工辅助、调整的成本很低,但大模型擅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具有一定迷惑性。
但大模型已经切实在实际应用了。多位业内人士都提到,因为大模型的出现,很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有了新方法可以解决,且效率有明显提升。例如前文提到的拼接大模型,在过去很少有人尝试,现在不少AI公司都开始把多个不同场景的小模型拼在一起,在解决大部分同类问题时,不需要再单独训练模型,可以直接调取使用。
此外,在一些有庞大业务的公司里,大模型也已经落地使用。类似于上一轮AI视觉技术带动AI算法的发展,这些AI算法迅速在内容推荐、电商、打车、外卖等领域发挥重要价值。现在,腾讯的游戏业务、阿里的电商业务、字节的内容业务等,都已经用上了大模型。
2024年,AI大模型的发展会有几个相对确定的趋势:一是融资热度下滑,2023年出现的一家公司完成多轮数亿美元融资的情况会明显减少,大模型创业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出路。目前看来,大厂们更有实力做大模型基础设施的工作,创业公司可以考虑调整方向,填补基础大模型到应用之间的空白。
二是大模型的应用会持续深入,但这主要会集中在数字化程度很高且业务体量非常大的领域。在C端,大模型也会进一步普及,不过对于中国公司来说,不能只依赖C端用户付费,C端应用场景中会加入其他变现模式,主要是广告。
三是国产算力会进一步得到重视,得到重视并不意味着短期内会有明显进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产算力能力提升的同时,会有更多趁机炒作、造势、圈钱的现象。
风口会刺激产业迅速扩张,泡沫随之而生,机会越大,泡沫就越大。只有撇开泡沫,才能看清产业发展的新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 (ID:caijingEleven),作者:刘以秦,编辑:谢丽容
相关推荐
中国大模型产业的五个真问题
占据中国大模型近一半数量!华为宣布:打造中国大模型超级工厂
中国大模型现状:一面狂热,一面冷峻
中国大模型“顶流群聊”笔记
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学不起OpenAI
不要苛责中国大模型公司的盈利
中国大模型为什么更关注产业?
华为与26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同启动基于昇腾AI的大模型联合创新中国大模型超级工厂
四川三线城市,撑起中国大飞机的脊梁
如果真如周鸿祎说的中国大语言模型和GPT-4差距在两三年……
网址: 中国大模型产业的五个真问题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08806.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32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92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7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154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02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9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03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496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39
- 10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