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19年10月13日 16:44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 边策 乾明,36氪经授权发布。

不是所有的光芒,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被看到。

谁也想不到,今年率先斩获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之一,在27年前还有过被Nature拒稿的经历。

1992年,Nature给牛津年轻教授Peter J. Ratcliffe(彼得·约翰·拉特克利夫)的拒稿信写道:

发现细胞缺氧的基本反应机制,不足登上Nature。

而一晃27年后,Ratcliffe因这项研究加冕全球科研第一奖。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且随着拒稿信曝光,还引起了更多讨论,关于审稿制度、关于科研苦楚,也关于长期主义和夜雨十年灯的坚持。

27年前的Nature拒稿信

刚过去的10月8日,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率先揭晓。

牛津大学的拉特克利夫爵士,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Gregg L. Semenz,以及哈佛大学的William G. Kaelin,Jr.成为新晋诺奖得主。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评委会认为,他们的科研成果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

这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适应过程之一的机制,为我们了解氧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不过奖项揭晓后,各种关于诺奖得主的资料也被进一步挖掘曝光。

其中,关于拉特克利夫爵士,迅速引发热议的是一封Nature在1992年的拒稿信,并且未入Nature法眼的,正是这次爵士加冕诺奖的研究成果。

而且拒稿理由和机制,也让更多人对爵士的遭遇感同身受。因为Nature拒绝拉特克利夫爵士的理由太耳熟了。

拒稿信写了啥?

拒稿信是在1992年8月5日发出的,当时38岁的特克利夫任职于牛津大学,在自己建立的实验室中开展对细胞缺氧的研究,这篇投向Nature的论文也正是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Nature在拒稿信中,一共给出了两位评审的意见,分别以评审1和评审2代称。

评审1的意见是:

While it is clear from the essentially favorable comments of reviewer 1 that your finding will be of interest to others in the field.
(虽然)评审1给出的建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你的发现会引起这一领域其他人的兴趣。

评审2的意见则直接而“尖锐”:

reviewer 2 is not persuaded that they represent a sufficient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genetic response to hypoxia to justify publication in Nature.
(但是)评审2并不认为,基因对缺氧的反应机制是一个充足的进步,也不足以在Nature上发表。

于是Nature的编辑最终给出的结论是:考虑到版面有限,这篇论文还是另投更专业的期刊吧。

终审结论还算委婉,但评审1和2的意见,却让如今的讨论者被直戳痛点。

一切何其相似,2个评审,看起来依然是红白脸分配,然而也给不出精准和“有帮助”的评论。

还有讨论者评论说,可能评审当时就没看懂论文的价值吧。

被拒绝的具体论文?

被拒论文本身也被进一步挖出。

虽然这封拒稿信并没有说明具体这是哪一篇论文,但从其中的细节,不难进行预估与锁定。

首先,这篇论文被拒稿是在1992年8月5日,同样的研究成果肯定会在之后发布。

其次,从评审2给出的反馈中来看,这篇论文内容是“缺氧的基因反应机制”。

最后,论文的通讯作者是Peter J. Ratcliffe。

结合这些因素,这篇论文浮出水面:

Inducible operation of the erythropoietin 3’ enhancer in multiple cell lines: evidence for a widespread oxygen-sensing mechanism
https://doi.org/10.1073/pnas.90.6.2423

论文发表于1993年3月15日,首发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虽然没有Nature、Science那样大众耳熟能详,但也是与前两者齐名的顶级学术期刊。

而且提交时间是当年10月7日,在Nature拒稿2个月后。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当然,Ratcliffe也在这一时期及之后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完全说这篇论文的成果让爵士如今加盟诺贝尔。

但从诺贝尔奖官方给出的评价中来看,证明了缺氧的基因反应正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所以网友感慨,不知道Nature当初拒稿的编辑和评审2如果还有印象和记忆,又不知该会作何感想?

不过更多网友回应则是“可能啥感想也没有”。

因为每一个做科研的人都经历过太多这样的事情,而且被Nature等顶级期刊拒稿的诺奖也不仅仅只有这一个。

曾被Say No的诺奖成果

除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历史上还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被拒绝过。

1933年,著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对,就是以他名字命名费米粒子的那位)提出了宇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的弱相互作用,论文名为“An attempt of a theory of beta radiation”。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他最初把论文投给了Nature,结果以“太脱离现实”为由被拒绝,然后他只能将这篇文章发表在德国的《物理学杂志》上。当时的德国还是自然科学的中心,所以这样的结果也不算差。

1938年,他因为“对核反应的相关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费米是因为评审认为文章不过关而被拒绝,还算是合理,然而另一位诺贝尔奖的得主就有些惨了。

德国生物化学家汉斯·克雷布斯(Hans Krebs)的论文本身没有什么错,但当时Nature积压了很多文章,以至于编辑根本来不及审核,文章评审可能需要再拖两个月。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克雷布斯为了让文章尽快发表而转投了其他学术期刊。1953年,克雷布斯因“发现三羧酸循环”而获得195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克雷布斯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发表了50多篇论文之后,我被拒绝或半拒绝了。”

另外,在投递论文这些事上也切忌“标题党”。今年5月才离世的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就吃过这个亏。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他当初投给《物理评论》的文章标题叫做“同位素自旋和好奇粒子”(Isotopic Spin and Curious Particles),编辑认为“好奇粒子”不适合做标题,盖尔曼又提出了改成“奇怪粒子”(Strange Particles),但编辑坚持要用“新的不稳定粒子”(New Unstable Particles)。

盖尔曼也很硬气,说自己因为这件事讨厌《物理评论快报》,决定以后不在他们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但事实上却是“真香”,因为可供他选择的物理学顶级学术期刊并不多。

盖尔曼于1969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是他“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贡献和发现”。

“好奇粒子”被拒绝过,另一位诺贝尔奖的“上帝粒子”也被拒绝过。

提出了赋予万物质量的“希格斯波色子”的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当初被拒绝的原因并不是标题。他的论文标题很正统——“无质量玻色子的自发对称性破缺”。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1966年,他最初将论文投递给《物理快报》,但是由于不能保证迅速发表而被拒绝。下半年,他将论文发表在另一本学术期刊《物理评论》上。

最后相隔47年后,希格斯终于在2013年收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瑞典皇家科学家这次授奖的速度算是“神速”了,因为在前一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希格斯预言的粒子。

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重量级研究被拒绝是一种“伯乐不识千里马”的情况。

但在一些学术圈人士看来,并不能说这是一种错误,相反它说明了同行评审制度的健康,以及评审在科学上的严谨态度。

而且,很多研究成果在被拒绝之后,最终的成果往往会比初稿更好。

满满正能量的这届诺奖

跟拉特克利夫爵士一样,上述被拒绝过的研究成果,最后都获得了认可。

这无疑也能给更多立志科研、立志探索宇宙最前沿的年轻学者更多信心。在这条不算轻松的路上,诺奖得主们曾经的遭遇,或许就是他们某次失意后的灯塔。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届诺奖,也被认为正能量满满。比如斩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足够好”(Goodenough)老爷子。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之前虽然成果很多,也获奖无数,但“足够好”老爷子多年陪跑诺奖,在坊间属于“研究贡献巨大,但可能终生无缘诺奖”的类型。

今年,“足够好”老爷子以97岁高龄荣膺诺贝尔奖,刷新诺奖得主年龄新纪录。

老爷子终于得偿所望,这背后还不止获得认可,还有其“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的科研精神。

这位锂电池之父,儿时患有阅读障碍症,成长家庭并不和睦,大学历经二战,两次中断学业参军。

并且一开始也是迷茫庸碌年轻人中的一员。他本科考入耶鲁后,最初学古典文学,后来转向哲学,最后才确定以数学为学士学位方向。

后来历经战争,对物理发生兴趣,即便别人告诉他“你想研究的领域都已经被研究得差不多了”,他依然遵从内心和兴趣,选择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并在30岁拿到博士学位。

然而现在的结果你也知道了,“足够好”老爷子并不是靠物理拿下的诺贝尔化学奖,他是凭借锂电池领域的贡献。

那他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的呢?54岁——没错,一个中国常说“知天命”的年纪。

其后58岁发明钴酸锂电池改变世界,75岁以磷酸铁锂电池再度改变世界,90岁以后还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希望再次改变世界。

更重要的是,“足够好”教授觉得自己还可以更好。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至今如此高龄,依旧每周上班5天,仍旧有新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老爷子说自己还不到退休的年纪。

所以这届诺奖得主,即便目前,就已经足够给科研路上的人鼓舞了吧?

拉特克利夫爵士的拒稿经历说明,不是所有的光芒,都能马上被看到。

而Goodenough教授的传奇一生,则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

重要的是虚怀若谷,重要的是Follow your heart。

是吧?

传送门:

2019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率先颁出!英美3学者加冕,揭秘血与氧关系,抗击肿瘤和癌症

97岁诺奖得主的励志人生:本科学文学,博士转物理,54岁才开始锂电池研究

相关推荐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想让论文能发表,应该星期几投稿?
h-index遭其发明者猛烈批评,扼杀了学术创新?
Nature:同行评审屡遭毒喷,中国欲启用AI系统解决问题
LSTM之父,被图灵奖遗忘的大神
1滴血,2小时,验13种癌症,精度99%!日本东芝新技术引热议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会得诺贝尔奖了”
Nature指数发榜:中科院总榜夺冠
“老板学术造假被查了,想退学”
淘宝直播卖火箭引热议,官方:是真的 优惠价4000万

网址: 27年前被Nature拒稿,如今斩获诺贝尔奖!学术投稿模式再引热议:都有神奇的评审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1090.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