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虚惊一场?
药明康德的危机升级了。
北京时间3月7日,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以“11:1”的压倒优势通过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编号:S.3558,以下简称“法案”)。
这一结果出乎很多投资者的预期,药明康德股价应声“断崖式”下跌,最大跌幅超过20%,药明生物股价更是下跌了约22%,连当红的药明合联都下跌了10%左右。
这也将药明系企业本轮危机推到了新的高峰。
危机的始作俑者《法案》,是由美国参议院议员于1月24日提交的,其核心内容就是将包括药明康德、华大基因等在内的多家中国生物技术供应商定为“令人担忧的公司”,并禁止部分美国生物制药公司购买这些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设备和服务。
这意味着,一旦《法案》通过并认真执行,上述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美业务将受到严重制约。而在受影响的公司中,又以药明康德及其子公司与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绑定最深,因此受影响也最大,甚至牵连到所有中国CXO企业(包括合同研发组织CRO、侧重代工生产的CMO/CDMO,主要服务创新药企业,有新药研发“卖水人”之称)。
从港股、A股的表现看,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等头部CXO的股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面对这样的局面,药明康德真急了,从1月27日到2月19日连续发出了四个公告,澄清称该公司不会对美国生物安全造成任何威胁。
从结果看,《生物安全法案》这个“纸老虎”并没有这么容易被撕破。药明康德不得不又一次发公告表明:“药明康德在过去没有、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对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同时,该公司表示还将继续与相关方进行交流和对话。
这一次,他们能顺利解决危机吗?
或许无论结果如何,药明康德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卖水人”的好日子过到头了。全球医药人都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就过去20多年,由中国“工程师红利”撑起来的新药研发的好日子到头了。
2024年3月4日到8日,药明康德股价变化情况。
来自:东方财富网
已与美国药企深度融合
“这件事还可以让子弹再飞一段。”
南京应诺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郑维义博士告诉虎嗅,美国参议院听证通过《法案》还只是初步的结果,此后还要经过众议院听证,还要由总统签字,即便最后能通过,到真正到落地,甚至对企业造成影响也还需要很长时间。
药明康德在此前经历过多次类似的危机,最后都被证明是虚惊一场。比如:2022年2月,“药明系”主做生物药的药明生物被列入美国的“未经核实名单”,也曾造成药明康德等CXO股价大跌,不过仅仅过了148天药明生物就又被移出名单了。
在法案正式经过参议会听证之前,业界也一度抱有幻想,认为《法案》不会通过。因此,3月4日,药明康德股价还一度大幅增长——A股股价冲破60元/股大关,港股涨幅接近了15%。
时至今日,尽管股价仍在跌跌不休,也有国内医药人开始担心出海前景,乐观情绪也仍然存在。就在3月8日一早,药明康德在A股还一度飘红了。
而之所以行业内外有这样的信心,也是因为过去20多年,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药明系企业已经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美国创新药产业有太深的羁绊。
从药明康德2023年三季度报看,1月至9月,该公司业务范围涉及30多个国家,过去12个月活跃客户有6000多家,这些客户中,除了全球TOP20的大客户,很多都是中小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
按照营业收入情况推算,美国的中小生物科技公司在2023年前三季度贡献了75.8亿元,甚至比中国创新药产业贡献的52.4亿元还多出了45%。
而且药明康德每年都会有1000家左右的新增客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圻曾经在其撰写的《CXO传奇:药明康德的商业模式创新》一文中指出,这些新增客户为药明康德收入贡献了巨大增量,也在帮助他们摆脱对大客户的依赖。
对于这些中小药企来说,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也让他们得以用更小的代价——在药明康德创立之初,美国企业把研发业务外包给中国甚至可以省下40%到50%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来推进其新药项目进程,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他们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药明系与全球制药企业,特别是美国制药企业实现了深度融合了。
如果《法案》实施,不仅药明系会受到影响,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躺着”研发的好日子也一并结束了。正因为此,《法案》刚刚流出,就已经有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组织出面抨击了。
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当下,美国还是很难真正割舍药明康德的。
可以看到,尽管美国参议院听证会通过了《法案》,但是其内容相比草案已经有了修改,主要包括:不溯及既往条款(“祖父”条款),即豁免在拟议立法生效前签订的现有合同,以及美国政府机构指定和审查“被关注公司”的有关程序等内容。
这似乎也是某种松动的迹象。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药明康德们的危机能够真正消散。
危机难彻底消除
药明康德经过了业绩狂奔的20多年,如今那些曾经成就它的,也是它最大的威胁。
2000年,李革和妻子赵宁回国创立了药明康德。那也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的起点,李革并没有像前后脚回国的丁列明、鲁先平等人一样去做创新药企业,而是选择了做研发路上的“卖水人”。这在当时是很不被理解的选择,后来证明是非常正确的。
经过23年的发展,无论是业务收入还是资本市场的表现,药明系都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航空母舰”。2022年,药明康德的全年营业收入达到392.55亿元,相比2002年的2500万元,足足增长了1500多倍!无论是增速、总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都远超国内其他CXO企业。
在出海方面,药明康德已经走在所有本土创新药企业的前面,2023年前三个季度,他们从美国赚来了194亿元,这是百济神州也没能达到的。
在资本市场,通过不断的拆分出热门赛道板块单独上市等方式,不仅药明康德股价步步攀升,合全药业、药明生物、药明合联等也都是炙手可热的新贵。据统计,药明系整体融资金额超过500亿元,市值加起来一度超过万亿元水平。药明康德、药明生物,都曾是市值数千亿的白马股。
其业务范围,也从最初的只能合成“带药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到如今,服务范围从化药小分子到单抗药、ADC药物,甚至细胞疗法、基因疗法等所有热门领域。
除了研发,药明康德还涉及代工生产、风险投资等项目,独创了“CRO+IP+VC+CMO”的经营模式,可以说,今天药明康德已经大大降低了新药研发的门槛,只要客户有好的想法,药明康德就可以把想法变成产品。真正兑现了李革在创业之初提出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的承诺。
2000年药明康德成立之时。
来自:药明康德官网
而药明系之所以能这么风光,除了依靠李革自身能力、越滚越大的“朋友圈”,最重要的还得益于他的好运气——赶上了资源全球配置的时代机遇。
李革回国创业之时,正是中国加入了WTO(世贸组织)、全球化蒸蒸日上、中国“工程师红利”开始加速释放之时。而在国内外交流需求越来越旺盛的情况下,中国辅助创新药研发的CRO(合同研发)体系却还几乎是空白。
郑维义告诉虎嗅,在这种情况下,药明康德拿到跨国药企订单后,相关的实验室、人员培训,都是由合作方,也就是诺华、默沙东等大厂,派人来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药明康德符合FDA要求的一体化平台,就是从这里起步逐渐搭建起来的。
而李革本人创业之前曾就职于一家美国制药公司(是其导师创办的),后来创业的“第一桶金”也是来自这家公司,李革的“基因”加上美国本身是全球创新药最大的市场,共同决定了药明康德乃至整个药明系的主要客户群体都来自美国。
在早年的媒体采访中,李革曾坦言,公司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得益于美国技术加中国的“工程师红利”。直到今天,药明康德4万多名员工中绝大部分都在亚洲,中国还是其主要战场。
只不过,这样的模式高度依赖地缘政治稳定,在缺少本土生物制药产业支撑的情况下,它像一个空中楼阁,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稍有风吹草动,都可能将这个庞然大物原地拔起。
甚至有医药观察者认为,《生物安全法案》能否通过已经不再重要,对于美国药企来说,药明系,乃至所有中国CXO都已经不再是美国企业的首选了。
上述医药观察者说:“一款药研发进度稍有差池,都会严重影响其上市后的表现。”现在全球新药竞争如此激烈,这样的代价,即便是实力雄厚的跨国药企也承受不起。
下一个十年怎么过?
李革的好运气正在离开他。
2022年以来,每次美国稍有制裁的苗头,二级市场都会引发一场地震,药明系的市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快速蒸发,加上大股东持续减持等因素,短短2年多时间,仅药明康德一家就已经蒸发了3000多亿元的市值。
尽管业绩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已经有分析人士发现,药明康德的发展可能已经撞到了“天花板”。
根据妙投资深研究员张贝贝撰文,2021年以来药明康德的“药物发现”订单在减少。作为内部订单导流的“流量入口”,这类服务减少指向未来业绩发展放缓。森瑞投资董事长林存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也曾表达类似的观点,认为接下来影响会传导到后续的环节。
从投资的角度看,CXO的成长“天花板”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资源、管理能力,创新药需求量也非常重要。
据前述医药行业观察人士了解,药明系内部分工已经做到了极致。从药明生物年报也可以看到,他们还在引入自动化系统,建立数字化工厂框架及智能应用程序。这也意味着他们的效率在持续提高、成本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服务范围也扩张到了极致,每年新客户也稳定在千家左右。
这些都是他们国际竞争力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因素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药研发越来越难了,CXO在中国固然很难接单,在海外也面临“狼多肉少”的局面。除了三星生物这些潜伏很久的“对手”,很多原本做创新药的企业,都在尝试开拓CXO业务。比如:百济神州就在计划剥离一家全资子公司承接“数据分析和临床研究”这种CRO业务。
在地缘政治局面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的预期之下,包括药明康德在内的中国CXO龙头,在国内外都会长期面临腹背受敌的状态。可以看到,三星生物等其他亚洲CXO企业在快速崛起。这不仅会分走大批订单,也大大削弱了中国CXO的不可替代性。
对此,曾经见证药明康德发展历程的郑维义认为,接下来,药明康德和美国生物技术公司也许都需要直面痛苦的转型了。
郑维义向虎嗅指出,一旦《法案》真的通过,药明系的美国市场肯定会受到影响,那么他们的首选思路是开拓欧洲医药代工市场,其次是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寻找机遇。即便都不行,直接下场做创新药也是一个选项。
“卖水”期间,药明康德凭借符合FDA要求的研发、生产能力,赢得了跨国药企和海外中小企业的青睐,在国内也是有志于出海的本土企业的首选。在此过程中,他们已经积累了充足的资金、新药开发能力、生产实力等。
如果药明系在CXO领域的发展再难有建树,那也可以通过合规的方式,干脆再创办一家创新药企业。“中国现在也需要这样有实力的创新药企业。”郑维义说。
真的走到这一步,药明系也许又会给中国的生物药产业链带来巨大的改变。
过去20多年里,在药明康德带动下,中国境内建立起了完整的CXO体系,覆盖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部环节。现在,一个科学家如果想要创业,他不再需要专门成立团队,也不需要建工厂,只要有想法,其他的事情交给CXO即可。很多海外医药人,都是看中这一点才回国创业。
未来,药明康德是不是也有可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国产化?
“就像造飞机,以前觉得自己造成本太高,买更便宜,所以不会造。现在不得不造也能成功。”郑维义认为,如果中国下定决心把生物药整个产业链都实现国产化,也是有机会攻克的。这也许也是药明康德下一个十年的使命。
在硬币的另一面,为了确保在研管线安全平稳推进,美国新药研发的成本也不得不大幅上涨。
这也是新形势下各方都不得不承受的代价。
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预测,2030年全球药物市场,仅抗体药一项就将达到4431亿美元规模,单抗、多抗、ADC药物,以及细胞疗法、基因疗法等的需求量都会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CXO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中国企业还能承接到这一利好吗?
事实上,早就有国内知名医药人公开表示,没有中国市场,就没有中国出海。
无论此次药明康德是否能够顺利渡劫,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从基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成果转化到支付体系的支撑,都必须尽快成长起来,否则无论是CXO还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等大举出海的制药企业,都不可避免会陷入药明康德式的危机。
相关推荐
药明康德,危机中奔跑
药明康德还会继续下跌吗?
刘彦春为什么死守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医药行业蓬勃发展催生出的医药研发服务巨擘!
最前线丨药明康德二级市场版图或再扩大,“药明巨诺”欲赴港上市
盘点巨头医药投资布局:BAT 重 AI,药明康德等重技术
狂赚美国人的钱,药明康德单季度收入超过100亿
“卖水人”药明康德:上市后净利润首降,股东疯狂减持
破A股纪录!药明康德股东被罚2亿,此前违规减持近29亿
六看药明康德:帮助创新药企吹出华丽泡泡的“卖水人”
网址: 药明康德虚惊一场?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1124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24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86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644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09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970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9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94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448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39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