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逆袭,真是靠“风投”?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合肥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大“黑马”。2023年,合肥GDP录得12673.8亿,是2000年水平的34倍,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继续保持新世纪以来“增长冠军”的位置。
合肥的“逆袭”,是个无可争辩的客观事实。然而,合肥到底为何能够逆袭?市场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解释——合肥是“最牛风投”城市,合肥市政府是最牛的投资机构,通过股权投资带动了产业升级,从而实现了合肥的“逆风翻盘”。
这一个叙事是如此流行,几乎成为一种共识。合肥连年保持高增长,更让其他地方政府,有效仿合肥大干投资的巨大冲动。
“明星项目”有多重要?
事实果真如此吗?至少从许多统计数字来看,合肥的“逆袭”,和风投的关系,远没有“爽文”叙事中那么大。合肥那些成功“风投”项目,对合肥GDP的狂飙,并不是决定性的。
合肥“风投”史上最传奇的故事,当然是2008年对京东方的投资。在关于合肥投资的“爽文”叙事里,当时合肥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00亿,但却投资175亿豪赌京东方,甚至为此暂缓了地铁的建设。然而,事实是,合肥市的确参与了京东方的定增,但实际的股权出资只有30亿,其余的100多亿都是由银行贷款解决的。
姑且不论,这笔投资本身就是对上市公司的PIPE投资,在专业层面上和“风投”毫不相关,本质上更接近于在二级市场上“抄底”。
搞清楚基本事实,合肥投资京东方的传奇程度,立马就打了折扣。
一个城市的兴起,明星企业的作用当然不可忽视,但显然,京东方对合肥的意义,也没有那些“爽文”里说的那么大。从2008年以来,京东方累计在合肥投资超过1000亿,因为液晶屏在工业领域的确是一个重资产重投入的领域,但须知,在2015年前后这一投资高峰期,合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在6000亿以上,拉长时间尺度,合肥过去十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大几万亿,京东方的投资在其中的占比并不算高。
再来看京东方对合肥GDP的贡献。目前,京东方在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布局,在合肥的产能大概也就是全国产能的三成左右,甚至还略少。京东方每年的营收在一千多亿元,对应的GDP大概在300亿到500亿之间,用这一个数字乘以30%,也就是90亿到150亿的区间。
合肥对京东方的投资,不仅投资本身获得了收益,实际上也使得京东方在GDP和税收贡献上成为合肥的“现金牛”,无疑是一笔极为成功的股权投资。但必须指出的事实是,京东方每年创造的GDP,也就是合肥的1%左右,合肥的“逆袭”,光是一个京东方是撑不起来的。遑论,京东方归根结底是北京国资的企业,要是对京东方的投资真的那么神,北京也是比合肥大得多的赢家。
在电子信息领域,合肥的另一个神话项目,是长鑫存储。合肥投资长鑫存储,当然也赚得不少,对于合肥形成内存芯片产业集群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我们仍然要看到,长鑫存储和京东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同属“新一代信息技术”一类,这一门类在合肥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是18%左右。换言之,2023年,信息电子工业大约创造了900亿GDP,在合肥GDP总量中的占比是不到8%。
谈到合肥的投资,在京东方和长鑫存储之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蔚来。合肥对蔚来的投资,在蔚来高估值的时期实现了可观的回报,但合肥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异军突起,靠的就是蔚来吗?
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6万辆。而上一年,这个数字只有15.03万辆。换言之,合肥一年之内新增了6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2023年,蔚来在全国的交货量也只有16万辆,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在无锡等其他整车基地生产的。姑且不论今天蔚小理三小只竞争格局的变化,蔚来对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和产值的贡献都比较有限。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井喷的根本原因,是2022年中大众新能源汽车和合肥比亚迪一期的投产。
合肥因何成功?
行笔至此,我们大致捋清楚了第一个事实——合肥政府的投资的确非常厉害,但这些投资,还不足以支撑合肥GDP的狂飙。
那么,合肥GDP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其实,合肥最近二十多年的逆风翻盘,和其他同样取得显著成绩的中西部省会,并没有太大不同,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了两个机遇,一是产业转移和升级,二是城镇化。
合肥几次成功的投资,只是合肥产业发展进程的一角。合肥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工业乃至新兴产业强市,还有很多更综合的因素。
首先,合肥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之前,本身就有非常扎实的产业基础。合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是中国重要的家电产业基地,进入新世纪以来,合肥在吸引美的、海尔等外来家电企业投资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合肥“四大件”(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的产量已连续12年居于全球之冠。
虽然家电产业已经不算当下的明星产业,家电产业在合肥GDP中的比重甚至低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但家电产业对合肥经济的整体带动仍然不可小觑,因为它关联了很长的上下游链条。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家电产业就没有后来的电子工业,合肥引进京东方最初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海尔等家电企业提供显示器配套。
第二,合肥抢抓了“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合肥表现强势的汽车、电子、家电等产业,是过去十多年来从东部向内陆转移的最主要的产业门类。作为内陆城市,如何能够吸引到企业的投资?合肥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它距离长三角非常近,长三角制造业在向合肥转移时,能够取得更大的规模经济和更低的物流成本。过去十多年里,合肥充分利用省会政治优势,重塑了自身交通枢纽地位,为参与全国发达城市竞争创造了条件。
第三,合肥有独特的科教和人才优势。合肥拥有3所原211大学,其中的中国科技大学还是顶级的985,这不仅使合肥拥有了极强的科研能力、人才储备,形成了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基础,还为合肥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前提。科大讯飞本质上是中科大的校办企业,科大讯飞的崛起就是合肥放大科教优势的一个缩影。
对于地方而言,产业转移和升级带来了招商引资的巨大空间。而合肥正是中国最善于招商引资的城市之一。事实上,所谓的依靠投资的“合肥模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我给你股权投资,你给我返投到本地,归根结底是一种招商引资的手段。
再来看合肥的城镇化。众所周知,合肥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会之一,人口总量从2000年的400多万,增加到2023年的985万,接近1000万大关,市区的膨胀还要更快。以往,人们总调侃南京才是“徽京”,而现在,合肥已经渐渐成为安徽人有认同并且用脚投票的省会。
安徽户籍人口超7000万,常住人口超6000万,在内陆省份中,这一人口规模仅次于河南、四川和湖南。内陆人口大省的省会,在过去一二十年里是城镇化的最大赢家,显然合肥也不例外。
大规模的城镇化背后,是大规模的基建和房地产开发,合肥事实上也是过去这些年全国房价上涨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很多流行叙事里,合肥以工业立市,以投资聚财,好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新路。但其实不然,卖地、举债、固定资产投资,这“三件套”合肥一样不少。
从2015年到2022年,合肥的卖地收入累计超过了6000亿,2016年和2022年甚至单年度卖地收入就超过1000亿。合肥的“风投”再厉害,对合肥的财政贡献也没法和卖地相比。
合肥在2015年前后,也曾连续多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GDP,是非常典型的投资拉动。而截至2022年,合肥市地方表内债务(一般债务+专项债务)的余额也达到了1902.7亿,这还不算表外的城投债等,而合肥当年的一般预算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是913亿。合肥大规模举债扩张的财政模式,和大量省会城市,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合肥过去二十多年走过的路,并没有许多“爽文”里说的那么独特。它和同期表现优秀的内陆省会——成都、长沙、郑州,在发展逻辑上差别并不大。
重新审视“合肥模式”
虽然合肥发展的大逻辑并没有那么独特,但“合肥模式”的确为它带来了比其他城市更高的增长。
什么是“合肥模式”?在我看来,合肥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并不是“风投”,而是把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招商引资并不只是个“术”的问题。招商引资能不能做好,还是要看城市的基础禀赋。实际上,合肥的基础禀赋是很好的,因为家电产业的发展让它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工业能力,并且具备延展产业链供应链链条的可能,科教资源丰沛,地处长三角的地缘便利,人口大省省会天然拥有的大量后备劳动力,这都是其他城市不可复制的。正是这些不可复制的条件,才让合肥对外来资本有巨大的吸引力。
好企业缺的只是钱吗?事实上,合肥大部分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并不缺钱,也没有拿合肥市的钱。它们真正看中的,还是合肥在产业发展上的比较优势。现在,政府投资都要求“返投”,企业拿了你的钱就得到你这里来,如果你没有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优势,不拿你的钱就是了。
先有了产业生态,地方政府的钱才会有企业要,才投得出去,而不是相反。为什么合肥能成,许多合肥的效仿者却一地鸡毛,因为合肥想得很明白,它是先练好内功,再用投资来放大自己对企业的吸引力,而从没有幻想过砸一笔钱就“无中生有”搞起来一个产业。
合肥发展靠“风投”,这是最近几年中国区域经济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爽文”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合肥的产业政策眼光和招商引资力度被放大,合肥当然乐见其成。行业里的从业者,也借此可以向更多地方推销——合肥的成功可以复制,大家赶紧都来搞基金。而不少其他城市的主政者,似乎也看到了效仿合肥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更多的围观者,则在合肥身上投注了一种期待,是不是更多的地方,都有可能“不走寻常路”地实现转型升级。
“爽文”故事,总是最容易让人相信的。
但到了2024年,我们是时候来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了。
首先,合肥是“风投”吗?风险投资,英文是Venture Capital(VC),和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PE)是不同的。现在很多人在舆论场上“风投”概念乱用,不仅和PE混用,甚至把定增都当“风投”。“风投”的本质当然是博概率,但PE和PIPE那可完全不是。合肥对企业的投资,都是附“返投”(企业拿到钱要把资金以实业投资方式返回出资方所在地投资)条件的,甚至很多还是附回购条件的。这能叫“风投”吗?
再来,合肥既然是“风投”,那么就每天都在“豪赌”。且不说合肥并不是“豪赌”,本身地方政府就不该“豪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能,对民众而言是保障民生,对企业而言是做好服务。地方政府当然可以搞点国有投资机构,做点投资来获得点资本增值,或者拉动下经济,但这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业啊。投资本质上是个很专业的事,地方政府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财政责任,更要对资本的保值增值负责,怎么能“豪赌”呢?
现在,PE行业经历了一波大规模的“国产替代”,美元基金变成人民币基金,欧美出资人变成国资出资人,原来打德扑的都纷纷改打掼蛋。“合肥模式”似乎真的“遍地开花”。
但现在的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呢?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冷暖自知”。
什么地方搞个基金都想来抢企业,让企业来“返投”,但当地为“返投”准备好供应链和人才了吗?
所有的投资,都想布局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真正跑出来的“新兴产业”,是政府能规划出来的吗?政府想要的“政治正确”和“产业导向”,和PE/VC的收益要求本质上匹配吗?
真正的早期投资,真正的“豪赌”,也就是VC,周期是很长的,单个项目的失败率也是很高的。政府资金能够担得起这个任务吗?
合肥用股权投资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股权投资和招商引资,是两件事。
股权投资当然可以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但它不能只是招商引资的手段。如果说国资基金的存在,就是为了投资企业然后让企业“返投”,这本质上就是变相的“明股实债”,与其说地方政府是在做股权投资,不如说是在搞信贷扩张。
我们仍然需要市场化的PE和VC,一个只有国资玩家的PE和VC市场,不可能是一个有正常风险偏好的市场。没有正常的风险收益函数,行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鼓励早期创新、前沿创新,更无从谈起。
而地方政府也必须更加理性。股权投资本质上,比招商引资还要更难。政府投资企业,企业反哺当地,这件事如果换个视角,不就是政府成功招商引资,然后去(相当于向大股东)跟投了落地的企业吗?合肥所谓“豪赌”京东方的本质,其实是合肥为了吸引京东方落户,然后给了京东方一笔钱作为投资嘛。
“合肥模式”本质上,招商引资是前置的。只有招商引资招到了好企业,政府来“跟投”才可能赚钱。你要是招商引资都招不来好企业,你还敢去跟着大股东给企业注资,那你可就真成了“豪赌”。事实上,众多地方政府跟风真正“豪赌”的后果,这两年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这时很多人才意识到,合肥其实从来不是赌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ID:yuangg173),作者:元淦恭
相关推荐
合肥逆袭,真是靠“风投”?
成为中国「风投之城」,合肥不只是靠豪赌
《李焕英》靠什么逆袭《唐探3》?
负债百万到收入过亿,他如何靠一支笔逆袭?
他16岁辍学去新疆做学徒,如何靠一块太阳能板逆袭?
微软的逆袭
“风投城市”合肥再收获科创板IPO,市值400亿
4年分红近2亿,一家“校园贴报栏”公司的逆袭上市路
安全创业企业,如何从巨头环伺中逆袭突围?
5G商用前夜争夺战:卡位、争雄与逆袭
网址: 合肥逆袭,真是靠“风投”?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1172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90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932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448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211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04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76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942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40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120
- 10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率 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