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北极光邓锋:如何面对AI浪潮?别太紧张,积极参与

北极光邓锋:如何面对AI浪潮?别太紧张,积极参与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11:46

经历过周期的投资人总是预期重塑最迅速的一批人,邓锋的体感也折射出了某种非共识。

在他看来,过往数年高增长、风口频出的年代其实并非常态,反倒今天的所谓“低谷”可能才是未来常态。尽管这会让习惯了快增长的投资人难以适应,比如最直接的,未来很可能不再存在一两年10倍、20倍的回报增长。

在邓锋的描述中,如今的风险投资已然消解了低买高卖的简单粗暴,多了几分回归本源的价值投资味道——投资人要在一个相对平缓的环境中,找到企业的价值低谷,帮助其成长,实现投资回报。

最大的担忧在于退出。邓锋直言,IPO收窄将给中国创新创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带来相当大的挑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退出或将成为早期投资的常态。

对于未来,邓锋审慎之下有乐观。面对如火如荼的AI浪潮,理工科出身的邓锋难掩兴奋,直言“特别开心”,只是到了出手环节还是一贯审慎,比如不去砸钱赌大模型,应用层也仍待观望。这份不惧FOMO的淡定来自邓锋的理性判断,他认为AI只是刚刚开始,机会将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逐渐展开,这将是个长期命题。

来到行业不再极速扩张、掌控感日渐流失的当下,好心态也成了一种竞争力。在邓锋的身上,松弛感依然存在。这份松弛固然有过往积累给的底气,更来自于邓锋对投资行业的始终如一的热爱——享受过程,看淡得失,不纠结一时对错,这是邓锋多年来松弛感的来源。

一级市场持续着试炼时刻。引用一位知名经济学家的话收尾,我们很懂得如何管理繁荣,现在也要学习如何管理“萧条”。

以下是投中网与北极光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的对话。  

一级市场的“低谷”可能是未来的常态

投中网:过去几年市场变数很大难以预知,这造成了很多人经验和判断的失效,进入2024年又有一些变化发生。面对当下的市场前景,你有哪些相对笃定的判断?  

邓锋:过去一级市场的变化非常快,我认为那不是常态。现在我们处在所谓的“低谷”,这可能才是未来的常态。投资本来就不能跟投机一样,不是哪有风口就去追,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风口,这才是真正的常态。

我们看到大量的ToB型科技企业,成长速度相对比较平缓,不像ToC企业那么快,我们要习惯这种状态。去追一个两年10倍、20倍的收入增长,这种机会我认为不再存在,我们的预期要摆正。

未来的企业成长更多来自于在一个相对比较平缓的环境下,我们怎么找到价值低谷然后帮助企业成长,最后实现投资回报,而不再是简单的低买高卖。

投中网:去年流行一句话叫“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很多人也拿这话来挑战投资行业,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科学和理性在实践中失效了?这种工作方法在投资中的作用是否也要重新被定义?  

邓锋:其实过去这一两年恰恰说明草台班子是不行的,理性和科学是起作用的。

过去几年,我们见了太多行业一下变成风口,大家砸钱投进去。可那些追捧过的风口,最后留下了哪个?很少很少。反而真正的好公司未必在一开始就那么受追捧。

不论现在还是未来十年,投资的理性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投资也有感性的一面,特别是做早期投资需要有前瞻性。要想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一些机会,你得有一些感性的、激情的因素在里头,这种前瞻性某种程度上来自经验积累给你的直觉。

投中网:这个市场之前的主旋律是扩张,世界越来越大,可能性越来越多,但现在不论普通人还是投资人,第一次感到增长的放缓,一切似乎变得难以掌控。面对这个不再急速扩张的时代,投资人在职业上如何自处并维持松弛感?  

邓锋:首先你要对这个世界有一个认知,当前的情况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级市场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是说2023年或2024年是个短期暂时的低谷,未来十年可能都是如此。在这个基础之上,投资人怎么建立自己的松弛感?最根本的一点,你是不是热爱这个行业?

我做风险投资这么多年,最大的松弛感正是来源于此。

从事科技风险投资,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天能学到最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人,不断迭代自己,这个过程非常快乐。我们不是把关注局限在短期的事件,而是能够参与到整个社会最优秀的人在做的创新当中,比如现在AI的这波进步,我就觉得特别开心,哪怕有些项目我们没投进去,但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变化,对某些公司的发展做了些贡献,起了些作用,自己就会觉得很happy。

投中网:过去一年你做过最正确的决策是什么,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  

邓锋:我从来没有想过回头去看最正确或者最错误的决定是什么,这不是我的思维方式。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很多问题,你从什么角度判断哪个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可能第二天你觉得这件事错了,第三天又觉得对了,一个月后看法不一样了,一年后可能又不一样。说实话,即使今天我认为某个决定最正确,一年之后可能会觉得那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反而今天没注意的决定,可能一年以后又变得很重要。

所以我不太计较自己过去哪些决定正确,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去看下一个决定该怎么做。

面对AI浪潮:别太紧张,积极参与

投中网:近些年理工科专业基本全面取代了金融成为投资人背景的首选项,门槛也越来越高,连实习生都要博士起步。这是否意味着优秀投资人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邓锋:优秀投资人的标准肯定发生了变化。过去靠追高、靠赌或者投机的方式都不行,现在需要对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往往需要有STEM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也就是理工科的背景。

我自己是理工科出身,我觉得我们的时代到来了。但理工科有理工科的问题,不是光有技术背景就能做好投资。做技术投资不是对技术的理解有多深,而是能否理解技术的商业化、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往往对技术理解非常深的人反而会忽视哪个东西更容易商业化。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工科背景,更需要行业背景,可能在做投资之前在行业扎根相当长的时间,几年甚至十年以上,做过产品经理、工程师、BD等职位,这时你对行业的理解会更深。

现在想要进入投资行业并成为好的投资人,标准确实在提高。如今投资都在往早期走,帮助企业家的工作也变得更细致或者更难一些,比如要做PMF(产品市场匹配),这件事的要求很高,也使得新进行业的人觉得门槛越来越高。

做投资特别是科技投资,越来越靠积累,包括案源的积累,行业认知的积累和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积累,这些因素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投中网:你曾有5个预测,其中一个是2060年前AI和人,可以实现无差别交流。当前AI行业进展迅速,OpenAI这些巨头接连放大招,不断颠覆人们的认知。在行业急剧变化的当前,你之前的预测是否依旧?  

邓锋:今天看起来,不止是可能,而且很可能会提前。我们讲AI可以在计算机屏幕前跟你交流,你分不清是人还是AI,这就是著名的图灵实验。最近一系列的生成式AI使得AI可以进行创作,做出很多东西,我觉得到达那天的时间会比2060年更早。

其余几个预测也有可能会提前实现。比如完全实现自动驾驶,之前我的预测是2060年,但看到Sora理解的世界模型,认知角度非常接近人类,实现真正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时间应该会更近。

再比如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达到100岁,前两天诺和诺德的一款药被FDA批准,不仅可以用于减肥,对心血管疾病也有非常大的好处,可以降低发病率20%左右,包括抗衰的一系列进展都在飞速发展中。还有可控核聚变,前两天MIT取得了一项新的突破,进展非常快,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四十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实现。

投中网:面对这波AI技术革命,大家拿出了不同的应对姿态,有人扛着压力卷大模型,有人深耕行业找机会,还有人卖课赚了很多钱。在这波浪潮中,普通人和投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参与进去?  

邓锋:普通人首先要跟上这个步伐。卖课之所以能赚钱,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必须要了解AI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就像互联网刚到来时一样,年轻一代对互联网掌握得很好,老一代当初在掌握新的互联网工具上有一些问题,包括智能手机的使用等等。

现在每个人都要想到这次AI可能像上一波互联网一样,你必须要参与,这种参与包括对新事物的关注,新的应用你要去玩,比如文心一言、ChatGPT等,有机会就去用,这样你在AI时代至少知道该怎么做。除了应用还要了解一些AI的基本知识,不需要太专业。

不过我觉得大家不需要过于担心,比如我从事的职业是不是明天就消失了。今天的AI更多是帮助某些职业提高生产效率。你只有使用了它才能不被颠覆,逐渐成为弄潮儿。所以别太紧张,积极参与。

这一波AI对很多传统行业都有巨大影响。举个例子,程序员是个很好的职业,前几天我看到硅谷一家创业公司用AI取代了写代码这项工作,虽然还不是很完美,但是这个方向发展的速度很快。

作为投资人,我们要认清楚几个点。第一,AI只是刚刚开始,AI改变行业的机会可能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逐渐展开,而不是说今天所有的机会都已经出现了。第二,中国与美国在AI技术方面的差距还是相当大。我经常跑硅谷,对无论算力、大模型进展还是应用方面其实有一些担忧。国内市场的特点是,别人有了想法,我们可能会追得挺快,但在最原始的创新上我们还有差距。

作为投资人,我们要紧密关注AI,不是盲目追风口都去投大模型,而是在未来这个趋势上学习最关键的东西,同时紧密关注和投资创新型的项目。

投中网:北极光在AI赛道是怎么布局的?  

邓锋:坦率说,我们看了很多项目,也投了几家,但并没有把钱都投入到大模型领域。

我们更多关注AI的应用,但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举个例子,大模型在中国做消费应用,有机会也有挑战,比如需要控制好风险不能出错。ToB应用相对容易一些,但也要看谁有数据、谁有场景,拥有这些资源的公司更有可能成为赢家,所以还需要谨慎观察。

IPO收窄会给中国创新创业的产业链带来挑战

投中网:现在IPO通路正在收窄,退出变得更难了,包括LP端的压迫感也在变强,对DPI、稳定性的要求更高。早期科技投资本身就是一个更长线、更难拿结果的业态,这个阶段该如何应对退出的挑战?  

邓锋:退出确实是所有风投机构在未来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级市场虽然是个投资市场,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它的融资功能,如果二级市场的融资功能受阻,IPO又难以实现,一级投资的退出困难,这会影响到募资,也会对未来的投资产生影响。这可能导致很多中国的创新创业企业无法发展为大公司,或者在全球成为举足轻重的企业。因此,二级市场一定要兼顾投资和融资这两个功能。

大家总讲,没有IPO,还可以选择并购。理论上确实如此,但并购在中国一直发展得不是很顺利,二级市场对并购标的的估值相对较低,所以过去并购从来没有成为一级市场投资退出的理想选择。

我对未来审慎乐观,未来也有很大的挑战。我也想借此机会呼吁,如果IPO数量持续减少,且没有其他可行的退出路径,这将给整个中国创新创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带来相当大的挑战。我希望IPO缩窄只是暂时性的。

回到北极光,跟所有VC一样,我们都要考虑如果IPO不再是主要的退出方式,该怎么做?

我们专注于投科技早期,科技行业的创业企业通常需要长周期的发展,如果想加快基金DPI的呈现,需要在所投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时机有方法地逐渐回收部分投资,这可能会成为常态。另外,接续基金或者S基金未来在中国会很活跃,这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常态。

投中网:过去一年市场化机构出手都很谨慎,今年会是好的出手时机吗?北极光接下来会在哪些方向做出手?  

邓锋:过去一年北极光确实像很多风投一样很谨慎,投资量跟前年比有所减少。我个人感觉今年不会比去年好很多,同时不会比去年更差,基本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上运行。而且我认为这种情况还不仅局限在去年、今年,很可能未来几年都是这样,就像我刚才讲的,退出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在做投资时必须要考虑退出的途径,因此投资的门槛变得更高,我相信大家都会审慎出手。

北极光的投资方向一直是科技、早期,这个方向不会变。在科技方向,我们涵盖了信息通讯与计算技术,从芯片到底层的基础设施再到高层的应用,包括AI等等。第二个重点与制造业相关,比如机器人、生产自动化,以及汽车相关领域,包括汽车上游的零部件,还有材料相关的细分领域。在健康医疗方面,生物平台、制药、诊断、医疗设备与仪器,以及数字医疗等都是我们的关注范围。

投中网:如果用三个词给我们所处的时代做注脚,你会选哪三个?  

邓锋:“不确定性”肯定是一个,尽管有很多事没法确定,但我们都希望未来世界变得更好。“坚持”是一个,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另外“开心”也是一个,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越需要调整好心态,不是为了明天的幸福今天就要过得特别苦,而是要把每一天都过好,做人要开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投中网

相关推荐

北极光创投邓锋:科技项目不能唯技术论,交叉融合是科技革命重要特点 | 超级观点
从沈南鹏、邓锋到庄辰超,盘点“创而优则投”的大佬们
​8个月收获3家医疗上市企业,“解析”北极光创投医疗健康投资法则
北极光“未来十年”分享会:变化是创业最大的风口
红杉、君联、北极光、软银中国如何看待疫情过后的医疗健康投资?
红杉、君联、北极光、软银中国等明星机构,在疫情后如何掌舵2020年医疗健康投资?
诺基亚成长基金邓元鋆:5G+AI+云,将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AI浪潮下,普通人如何应对就业挑战?
身家300亿,转行投资人
系统性寻找下一个机会——北极光“未来十年”分享会

网址: 北极光邓锋:如何面对AI浪潮?别太紧张,积极参与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14720.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