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我们如何不迷失本心?
文/胡艳丽
——读《改造后代:遇见来自生物工程的生命》
任何一种技术,其发端之初往往都能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难题,但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技术则会因人的欲求的不断延伸、拓展而逐渐显露出峥嵘的一面,比如核技术、生物基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人类尚在蒙昧之时,偶然发现利用火烤熟食物更美味,于是火在人间扎根,薪火相传。谁能想到,一粒小小的火种,在日后竟会有火烧连营、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的本事?
拥有超自然能力的超人
会对这个社会带来什么
在《改造后代:遇见来自生物工程的生命》中,美国范德堡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者迈克尔·贝斯从技术、社会、人伦、经济、历史等多角度,探讨尖端生物、基因、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带来的深远影响。在他看来,生物技术和互联网、人工智能不仅能不断提高人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改变人的能力,甚至还在改变人的心智模式。先进的医药、生物电子学和遗传干预将不仅用于医治病人,还用于促进人类的身体和心理的表现。因此,改造后代不再仅是梦想。人们会活得更长、更健康,160岁可能成为现实。此外,人还会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产生相当复杂和微妙形式的知识和洞察力。但是,这些技术也可能扩大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鸿沟,社会和经济形式可能带来新的裂变。简言之,这将是一个喜忧参半的世界,喜的是技术能弥补人类的某些不足,令人的先天或后天损伤得以修复、增强;忧的是技术对人类的加强,一旦越过了生理之需,产生的则是超智人、超能人,甚至是“非人”,而我们远远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个千万年之大变局。
现在我们还无法界定,一个人超强的专注力、运算力、决断力是源于他自身的能力,还是药物或芯片加强的结果,也无法判断此一时还性格平和、待人友善的人,下一刻会不会突然情绪暴发,原因只是他吞食的控制情绪的药片药效到期了。如果只是以人类之名,让各种技术在体内主宰人的理智、情感、判断力,人将何以为人?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回顾人类吞食药片的百年史,就会发现这一切都在慢慢演进,只是目前尚未到达技术奇点,技术魔法还未显现威力。起初,药物只是用来帮助人们治愈一些显性疾病,但伴随“泛医疗化”进程的推进,很多曾被认为是性格缺陷的状况,比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害羞等,也拥有了病理学名称,并有了可以针对这些病症治疗的药物。
1996年,一位心理学家服用了一种可改变情绪的药物——帕罗西汀,类似于百忧解。他发现,服药后确实对过去发生的很多事都释然了,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副作用,那就是记忆力减退。在他停止服药5周后,他的记忆力终于恢复了,一起回来的还有曾经的烦恼。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那段实验,留下的只是一段戴着玫瑰色眼镜、用一双新的眼睛看世界的亲身经历。”那段玫瑰色的经历,对一个人是真实的吗?那时的情感是真实的吗?如果人们不停地用药物去改变遇事时的反应,这个世界恐怕没有人能“认识你自己”。须知,这些都还只是人类运用技术自我增强的初级应用。
未来,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跟你打交道的是一个“纯粹”的人,还是一个经过“技术加持”的超人。你永远都无法猜测对方有什么“特异功能”,更不知道一个看上去年轻的女孩的真实年龄。当这些得到了各种技术增强的人类,拥有了超自然的能力,对这个社会究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遇见来自生物工程的孩子
正如迈克尔·贝斯所言:“直至最近几百年,某些重要的技术分水岭,比如制造业的工业化,才逐渐出现,人类和社会体制尚有时间去慢慢调整:逐渐有了新的价值观、标准和习惯来适应改变了的物质条件。但当代社会并没有做好准备来迎接未来即将发生的巨变。”时至今日,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没人敢说已做好了准备;也没有专家能提前对未来技术社会开出“药方”,去防治那些关于社会公平正义、人口结构、就业、资源分配、隐私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一系列的社会病。
当下大家看到的是,生物学家正在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不断破解生物基因的秘密,他们在尝试像程序员编程一样编辑生物基因,敲掉原有基因中的某些片断,植入新的元素。这些尝试于动物准备用于服务人类的技术,一旦推而广之,人类基因中依靠古老遗传密码“天择”的成分会渐渐被替换,而“人择”的结果将占据主导。那么,正如本书的书名所表述的那样,人类将开始人为“改造后代”。一对年轻的夫妇将不再是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一个神圣小生命的到来,而是等待着一个经过精心“编辑”定制的婴儿被交付使用。这个孩子可能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妈妈,只是他们设计中的模样。试想一下,一个小婴儿,看上去圆润可爱,尚未睁开的眼睛,更是给人无限的想象。但假如这是经过基因改造,已经量身定做了特长、个性,甚至拥有了某些“超能力”的婴儿,除了长了一张婴儿的脸外,他已依靠大脑中的芯片,谙熟人类社会,这究竟是生而为人的幸运,还是不幸?
生而为人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心感受世界,体验爱、恶、欲,经历悲、喜、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但假如这一切都被技术代劳了,这是否将是一段食之无味的人生?一旦技术突破,社会制度允许,有条件的人可随心定制孩子、按理想的模样改造自己,这或将是一个再无公平可言的世界。那些被生物智能技术加持的人,已然拥有了远超自然人类终其一生奋斗所能掌握的技能,而从出生之日起就输在起跑线上,岂非成了大部分人的“生命预言”?
在技术可以无限制加持人类的世界里,所有的竞争都将是资源和资本的竞争,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强者恒强,弱者积弱。科技狂飙猛进,所有以“善良”之名推进的科技突破,都有可能在这场人与人之间的“军备竞赛”中荒腔走板,背离初衷,走向人们难以自控的另一极。
按住潘多拉魔盒的盖子
不可忽视的是,在因技术加持而不断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同时,会否引发人们过度去追求这些技术,用药物调整情绪,用基因改造身体性状,用智能芯片弥补认知不足?届时,人脑就如同机器,接收到外部“输入”信息,则启动运算程序,自动反馈结果。这样,人就等同于一个行走的机箱。人与人之间固有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友谊、深情、浪漫、信任,以及人本身的好奇心、幽默感、洞察力、艺术创造力、同情心等都将退隐,经过计算机大脑运算,这些人之为人最美好的东西,都有可能因不符合效益原则,而被压制在人心深处。
面对技术,我们如何才能不迷失本心?如何把握好利用技术的尺度?贝斯的观点非常鲜明:我们需要让技术提供增强能力,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超能力;我们要做技术的主人,而非它的奴仆,要让技术来增强我们的感官接收到的外部信息,但由我们将这些信息、体验融入生活,而不是由技术代为取舍裁度;我们需要技术加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但不应以药物控制我们的心绪;我们需要真正地在生活中投入情感,向周围的人敞开心怀,建立心灵连接,感受生命的美好,而不能在这场因技术而生的“人体加强”竞赛中忘却了自身的初心。
迈克尔·贝斯乐观地认为,即使人类因生物技术而拥有了可长达160岁的生命,但伴随生育率下降,地球资源仍有可能持续供养人类。笔者以为,这恐怕只是个美好的假设,人类生育率是否下降,取决于人们普遍的健康、社会文化、经济能力、社会制度等诸多因素,一旦人们可用生物技术改造身体,女性可生育年龄大幅度延长,未来的生育率只能说是个未知数。
如果我们有能力,不仅能微调我们的生物属性,还能重新设计,我们是否还能理智地按住潘多拉魔盒的盖子,不让那些“超人”的欲望飞舞?技术一刻不会停息“进化”的脚步,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能以社会制度制衡人类欲望,不让人类社会因技术分化成多重宇宙,如何能破解那些困扰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安全问题,如何能够不遭到技术的反噬?我们恐惧的并非是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加持,而是以科技之名加剧的人类社会不公,这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我们是否还能在这个世界上缔造起相对公平的秩序?是否还能让人之为人,成为一个肯定句,而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迈克尔·贝斯预测,未来100年,人类将变得更强大、更智能、更耀眼,这正是人类渴望走的路。只是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太多的准备,乃至社会文化制度的重构。
相关推荐
面对人工智能,我们如何不迷失本心?
迷失自我的英菲尼迪 | 砺石
面对这幅人工智能的画作,有人感动得想哭
为什么我们必将面对衰退
印度银行业震荡,中企如何不踩坑
夸夸群在重庆高校迅速蹿红 专家:要避免迷失自我
人工智能能让我们长生不老吗?
如何裁员?如何不裁员?| SaaS创业路线图 (85)
面对不确定性,给创业者的10条建议
人工智能与人类博弈的时代到来之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网址: 面对人工智能,我们如何不迷失本心?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150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58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67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182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694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677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4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894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14
- 9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率 6091
- 10从TikTok在美困境看全球 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