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的“关键先生”们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高冬梅,36氪经授权发布。
2019年的教师节,杭州西子湖畔气氛热闹中暗含一丝伤感。因为这一天一直宣称自己要做乡村教师的马云要“退休”了,尽管他一手创建的阿里只有20岁,这对于102岁的预期来说还只是“少年”;也尽管马云自己只有54岁,和很多七八十岁还在任上的企业家相比正值盛年。
*图1:马云的“最后一唱”
马云自己把这件事定义为“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接替马云任职CEO的张勇是阿里众多“关键先生”中的一个,是阿里军团第二梯队的领军者。2007年8月,35岁的张勇南下杭州,从盛大网络CFO当上了淘宝网CFO。
当时在阿里,CFO应该是一个最没有“野望”的高管职位,因为不相信商学院的马云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然而,优秀甚而伟大的企业家的牛掰之处就在于,哪怕是自己的脸,也啪啪地打。
卓越的企业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如何获取优秀人才以及有了优秀人才如何使用却仍然是个没多少人能“玩”得好的花活,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前几天我们发了一篇关于中国平安国际人才战略的文章,文中“有很多企业极为重视国际人才的引进,也引进了大量的国际人才,但最终这些人才都很难在组织内存活并发挥价值”的观点笔者甚为认同,不但国际人才如此,大部分空降到企业的“关键先生”也都如此。
企业是一片绝大部分人才都能发挥所长、个人也能获得成长的沃土,还是一片生命难以存活的荒漠,问题关键在于企业具有怎样的人才机制,而这个机制则是由创始人的格局、胸怀和眼界所决定的。
1
阿里最早的“关键先生”是蔡崇信。作为阿里的“二号首长”、马云背后的“隐形英雄”,阿里自创办起每个生死攸关的时刻都有蔡崇信的身影。他对阿里的成功至关重要,以至于马云说“我最感谢的人是蔡崇信”。
如果将阿里比作一部奥斯卡大片,那么马云就是导演,而蔡崇信则是制片人。二人以“天马行空”和“脚踏实地”的完美组合,用20年的时间共同完成了阿里这部杰出作品。
20年前的那个5月,马云正在为刚成立不久的阿里巴巴寻找投资。当时准备与马云合作的是瑞典Investor AB风险投资,与其对接的是亚洲区负责人蔡崇信。二人第一次在杭州见面就相谈甚欢。与很多失败了多次的创业者不同,当时的马云谈起自己的愿景时充满了“我,马云,打钱!”的自信。
*图2:杭州一见定终身
此前蔡崇信曾读过后来的连线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写的一篇发表在《经济学人》的文章,文章开篇就预言了“美国有杰夫·贝索斯,中国有马云”。这让心怀好奇的蔡崇信想要深究“马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已经失败3次的马云竟然这么自信,让他深感意外。而在参观了阿里办公场所后,“马云与一群追随者患难与共的事实”让他坚信马云“是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有能力做成一番事业”。
之后不久,蔡崇信带着妻儿又到杭州,找到马云说要加入他的创业公司。马云听后吓了一跳:“你再想一想,你那么高的薪水,而我这里一个月只开500块。”但“收入可以买下十几个当时的阿里巴巴”的蔡崇信坚定地说:“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型公司,跟一批人一起共事。”
就这样,蔡崇信成了阿里巴巴第一个外来的“关键先生”,和马云开始了一土一洋、一正一副、一动一静的拍档生涯,共同铸就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传奇佳话。他在阿里的关键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公司变成了“正规军”;二是负责“找钱”;三是负责“花钱”。
蔡崇信刚加入时的阿里就是一个“水泊梁山”,除了一帮兄弟之外可谓“一片荒芜”,别说没有制度、标准,就连最简单的公司登记都没有。作为团队里第一个有资深法律和财务背景的人,蔡崇信的到来对阿里团队的影响是“质变”的。
在杭州湿热的夏夜里,刚加入不久的蔡崇信把阿里员工集合在一起,挥汗如雨地进行基本的股权知识培训;接着又帮创始的“十八罗汉”准备了18份按照国际惯例和标准起草的英文合同,明确了每个人的股权和义务,让创始团队的凝聚力有了法律保障,也让阿里巴巴开始有了“公司”的雏形。
之后,蔡崇信开始了事关阿里生死的工作——找钱。在蔡崇信加入前,马云融资前后共失败过38次,蔡的海外风投背景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1999年8月,他听说高盛正要对中国互联网行业进行一次尝试性投资,就找到作为高盛香港地区投资经理的好友,说服高盛投资阿里巴巴。
当年10月,阿里获得高盛领投的500万美元,这对当时的阿里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但这笔资金背后的价值更大,因为从此之后,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阿里巴巴就有了世界风投领军企业高盛的背书。而这在日后决定了阿里的生死存亡。
2000年,一场互联网泡沫让众多“裸泳”的玩家纷纷败倒,阿里却因为资金链坚挺而屹立,这是因为马云与孙正义那场著名的“6分钟会谈”。孙正义当时特别爽快地出钱的原因正是因为高盛的背书。最终孙正义2000万美元的投资让阿里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为日后爆发奠定了基础。
*图3:两个“小个子”的“6分钟会谈”决定了阿里日后的生死存亡
2004年,在阿里正式进入公众视野的关键一年,淘宝与进军中国市场的ebay进行了一场难解难分的战斗。阿里巴巴最终以“免费交易”实现了神逆转,当时敢于烧钱的底气是来自于那年蔡崇信拉来的一笔8200万美元的投资。这次战斗之后,淘宝超越易趣并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在阿里内部蔡崇信外号是“财神爷”,他除了拉钱还管花钱。多年以来,阿里投资覆盖从新零售、电商、物流到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等的各个领域,包括从天使轮到VC/PE甚至入股上市公司等,成为创投圈 “超级买家”之一。操作这些投资的正是蔡崇信牵头的阿里战略投资部。
蔡崇信为阿里投资定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买用户和流量,如投资UC、新浪微博;二是获取大数据,如投资高德、友盟、新浪微博;三是获取社交关系,如新浪微博、陌陌。这些投资中,蔡崇信对于股权的重视贯穿始终。
拉钱时以最少股权许诺为公司获得腾挪空间,投资时则要多占股权以获得绝对控制权,这是阿里投资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不免会为阿里“招恨”。2015年,阿里退出美团投资,马云与王兴闹掰的根源就在于其强势的投资风格。王兴不甘于美团被收购后变成阿里的导流工具。
饿了么也是一例,在2016年和2017年对其共投资了约16.5亿美元后,阿里顺势成了控股股东。心有不甘的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尽管阿里有强势的一面,但它实质是好的。你说它真是想控制这家公司?控制不控制,其实在于你做得好不好,你做得不好被收购这是宿命。”
阿里投资一直坚持的强势原则从来不曾变过,这背后是马云对于蔡崇信绝对的信任,而蔡崇信也没辜负这份信任。在他的主导下,阿里帝国越来越大,投资遍布各个行业。作为幕后操盘者,多数时候他会在达成控制后进入对方公司董事会,为阿里建立长期战略价值。
马云对蔡崇信的感情也绝非一般的工作伙伴。在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中,唯二的永久合伙人就是马云和蔡崇信。马云说:我特别草根,而他受过专业教育并训练有素,讲究纪律且非常聪明。像他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公司内部培养出来,只能从公司外部找。
1999年6月,蔡崇信帮马云去注册公司时,发现马云列了一个长长的创始人名单,那一刻他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从第一天开始马云的心怀就是开放的,与人分享的,他将很大一部分公司股权让给了创业团队。这就是独一无二的马云,在其他地方找不到。
蔡崇信加入阿里背后更深刻的影响是他给优秀人才做了一个示范:阿里是一个可以容纳“国际化”人才的企业。而他强大的人脉关系也为阿里挖来了很多重要人才,接班马云的张勇就是他找来的。在阿里内部流传:马云做重大决策时,蔡崇信说可以做,他就会放手一搏,因为蔡的认可说明这个风险值得冒且输得起。
除了蔡崇信这个“财神爷”,阿里的另一个关键先生是为阿里“定调子”的关明生。2000年底,因为过早急剧扩张,阿里公司运营陷入混乱,蔡崇信从GE挖来了关明生担任COO。
2001年1月的某天,彭蕾、蔡崇信等人聚在关明生的办公室里听马云滔滔不绝。关明生问马云“阿里有这么多好的理念,写下来了吗?”据说马云停顿了有1分钟没有讲话,然后说“你讲得对,我们从来没有把它写下来”。
于是关明生建议应该从目标、使命和价值观三个方向来写。使命很明确,马云说阿里巴巴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确定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而愿景和价值观是“八十、十、一”,“八十”是要做一家发展八十年的企业,“十”就是世界十大网站之一,“一”就是只要是商人都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关明生觉得马云的这句话很了不起,把要干多长、多高、多远都讲明白了,目标客户也确定了。后来马云为了阿里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横跨三个世纪,把企业预期寿命改为了102年,所以后来阿里的愿景就变成了“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企业”。
之后关明生又问了价值观,当天大家一起讨论了将近7个小时,最终归纳了9条。因为马云和关明生都是金庸迷,所以命名为“独孤九剑”—— “激情、创新、教学相长、开放、简易、群策群力、专注、质量、服务与尊重”,这就是阿里第一个版本的价值观。
在其后的18年里,阿里价值观从“独孤九剑”升级到“六脉神剑”,再到马云退休当日更新的“新六脉神剑”,内容紧随着时代更迭,而阿里也成为一家典型的价值观驱动的公司。
经过20年的持续布局,阿里如今体量巨大,是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企业。在此过程中,蔡崇信、关明生等“关键先生”担负了重要职责,起到了非凡的作用。类似的“关键先生”还有很多,如张勇、蒋凡等等。他们在马云的影响和感召下,纷纷加入阿里,在自己主导的业务领域做到卓越,在此过程中个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创始人马云舍得放手的格局和胸怀,以及在这种创始人品格影响下建立的以信任、开放、沟通等为特点的组织人才发展机制。
2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佼佼者,在众多领域中所获得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在其逐渐发展壮大的路上,除了作为创始人的腾讯五虎功不可没外,也有很多半路入伙的“关键先生”襄助,才最终建立起了如今的腾讯帝国。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位便是刘炽平和张小龙,可以说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腾讯。
如今在腾讯,马化腾负责“高瞻远瞩”,刘炽平则负责部署公司战略以及日常运营。不像阿里巴巴马云的高调和豪放,马化腾是典型的广东商人,腼腆又谨慎,在公众场合曝光率较低。刘炽平则是25岁就拿下美国三所常青藤高校硕士学位的高材生,毕业后在麦肯锡、高盛陆续担任管理顾问和首席运营官职位,擅长企业战略策划与执行。
*图5:中国互联网界的“刘备和诸葛孔明”
二人同样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具有传奇色彩的搭配组合。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的结缘始于2003年腾讯首次公开募股。当时成立仅5年的腾讯有上千名员工,因QQ信息服务小有名气,年营收为7.35亿元,但是却因互联网泡沫冲击,许多早期投资人对公司前景感到担忧,甚至抛售了手中持有的腾讯股票。
急寻筹资的腾讯找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高盛,在高盛集团担任亚洲投资银行部高管的刘炽平带领团队负责他们的首次公开募股工作。在此过程中,刘炽平非凡的融资及战略运营能力给腾讯高管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初次打交道后,马化腾除了感慨刘炽平普通话说得好外,更惊喜于找到了知音。刘炽平对腾讯收入高度依赖移动梦网的犀利洞见与马化腾不谋而合,他给出的与众不同的保守估值建议也让马化腾眼前一亮。考虑到腾讯既有创始人团队都是计算机技术出身,缺少国际化视野的管理,需要有人来搭建可持续的公司业务战略和寻找更多的战略人才,马化腾有意挖走刘炽平,于是在陪着腾讯高管们全世界路演的飞机上刘炽平接到了腾讯的橄榄枝。
此时已经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创始团队的刘炽平很是心动。但碍于IPO期间甲乙双方的关系,他并没有立即答应。2004年6月于香港成功上市后,腾讯在游戏业务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当年底实现营收同比增长55%,马化腾再度邀请刘炽平加入。于是2005年春节后刘炽平放弃高盛千万高薪正式加入腾讯。
此时腾讯正面临诞生6年来最艰难的方向抉择。因为首创与移动梦网合作推出移动QQ短信增值业务,腾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盈利的互联网公司。但随着国家整顿行业乱象的政策升级,腾讯的重要收入来源受到严重影响,股价一路走低。
业务拓展同样不顺:由于国内带宽所限,游戏因为卡顿被嘲笑为鸡肋;最具优势的QQ面临同行围剿;而寄望做虚拟电信运营商的计划也因一纸政令破灭。马化腾陷入内忧外患、何去何从的焦灼。此时刘炽平的加入有如雪中送炭。
他向马化腾要了一个“首席战略投资官”的身份,“管三件没有人管的事情,一是战略,二是并购,三是投资者关系”。为了稳住股价,他一边前往香港安抚机构投资者,一边主张腾讯回购股票。根据他的建议,当年腾讯实施了两次大规模回购,向投资者展示出信心。
同时他还实施了一批收购计划,其中就包括后来孵化出微信的张小龙创办的Foxmail。在公司内部刘炽平制定年收益计划,布局社交网络,扩增QQ空间、个人装扮、拍拍及腾讯媒体版块的收益,2005年因此成了媒体眼中腾讯的转折之年。
这一时期,刘炽平就是马化腾的诸葛亮,他时常陪着马化腾就公司问题横探中西、纵论古今,“常常是我在说,他在听,当时他对很多战略概念并不是非常熟悉,但他有很好的感悟力,往往能举一反三,直接到达问题的核心。”
2006年初,刘炽平提交了一份《5年商业计划》,前瞻性地提出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资源和用户资产进行战略扩张,并定下未来5年公司年收入达到10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于是马化腾任命他为公司总裁,负责公司日常运营。
接下来的5年,腾讯基于在线生活服务的四大版块——门户、网游、搜索、电商进行全新布局,通过自主研发和收购不断延伸和拓展业务范围。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刘炽平对组织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同时将美国公司的管理标准如设置营收目标、严格考核、正向激励等注入腾讯。在正确策略和高效执行的共同作用下,腾讯迎来连年高速增长,2009年总收入突破124亿元人民币,提前一年完成了5年计划目标。
之后紧接着刘炽平却迎来了如何为腾讯“正名”的挑战。2010年,因为山寨而被广为诟病的腾讯遭遇了3Q大战,赢了法律却输了舆论的腾讯陷入深刻反思,专门请来72位互联网专家,以10场闭门会议和内部讨论为腾讯把脉。一向低调慎言的刘炽平针对腾讯把所有服务都揽给自己的封闭式发展直言:“开始的时候可能做得不错,但是随着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一家企业很难将所有服务都照顾到。”
*图6:3Q大战中腾讯赢了法律却输了舆论
此后,在关于腾讯核心开放能力的内部讨论中,刘炽平提出的“以资本推动开放”得到支持。2013年,在他的带领下,腾讯剥离在搜索和电商领域的失败布局,转而以投资的方式持有京东、58同城、搜狗、大众点评网等业务。
腾讯收购交易由过去的全资收购或控股变成适度参股,这种由“自己动手做”改为放手给合作伙伴的转变成就了今天的腾讯。当时刘炽平主导了一系列资本行动为腾讯打开了全新空间,触角延伸至新零售、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金融、文化、出行、教育等多个领域,甚至轻而易举地探到了国外。
腾讯的国际化布局重点聚焦于游戏和社交,具有国际投行背景的刘炽平无疑是最理想的行动先锋,他乘借腾讯身为全球最大游戏公司的身份,先后收购了Snapchat、Supercell等具有很大潜力的公司,为腾讯的未来发展做好了规划和安排。
腾讯的另一个“关键先生”张小龙则为腾讯开辟了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2010年底的一个深夜,被腾讯收购的Foxmail创始人张小龙,向马化腾发信息询问是否要开发适用于智能手机的社交网络,马化腾答应了。后来张小龙和他的10个同事一起研发出了微信。
伴随着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的暴增,微信于2011年正式上线,2012年用户就达到了1亿;一年后用户数字又增长了三倍。借鉴QQ成长的经验,腾讯允许企业设立“官方账号”来传播信息,并与用户进行互动,网络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
如今,腾讯旗下产品和服务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拥有近10亿月活用户,中国用户每天花在腾讯App上的时间为17亿小时,这一数字远超他们花在其他所有App上的时间。而全球每位用户每天平均花在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和Twitter上的总时间则仅有1小时。
*图7:分开工作合起来唱歌
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腾讯开始扮演一个全球科技领导者的角色,股价一路走高。2017年11月21日,腾讯市值达到历史最高点,逼近440港元,市值超过4万亿,约合5288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五大公司。
除了刘炽平和张小龙,腾讯还有任宇昕、汤道生、刘胜义等很多“关键先生”,既有内部提拔的也有外部吸纳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如鱼得水,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而这些人能够汇聚到腾讯并愿意长期留在腾讯发展,与马化腾能够给到他们的自由和信任分不开。
据说,在腾讯,刘炽平和张小龙的工资都比马化腾高。马化腾曾说,如果必须给自己选一个接班人的话,他选刘炽平。马化腾对张小龙的礼遇有加也是互联网届的佳话,这些都是那些完全有能力另立山头的人愿意一直在腾讯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的原因。
3
关于“关键先生”的故事,我们还能讲出很多,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有很多“关键先生”的公司发展都很顺畅,老牌互联网三强BAT中,阿里和腾讯在以“关键先生”为主线的人才管理和激励上做得好,所以公司发展也快,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台阶,顺利跻身全球领先科技巨头的位置。
反观百度,人才不断流失,先是“太子”李明远的引咎辞职,之后是昙花一现的李叫兽,再然后是重金请来的陆奇的离职,然后是老臣向海龙的被辞退,每个“关键先生”离开引发的巨震,都经久不息,而公司业务也会因此震荡不已,这也是百度近年来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创立一个企业或许一个人就够了,但是发展一个企业需要很多人来共同努力,而要创建出一个超级企业则需要很多优秀的人来共同协作、全盘布局。在所有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中,不论是阿里还是腾讯,或者是像美团等互联网企业的后起之秀,都不是仅靠创始人或CEO一己之力做到今天的。
对优秀乃至卓越人才的吸纳、激励,让他们发挥出最大价值是这些优秀企业能够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也是最考验企业家、创始人格局、胸怀的事情。
相关推荐
大公司的“关键先生”们
互联网大厂的「关键先生」
百度命系AI:一个核心,三驾马车与四位关键先生
让你只花 50MB 流量就能过一天,这是大公司们的新目标
10亿股先生杨元庆的难题
硅谷早知道第三季丨03 曾经对抗大公司的开源软件,怎么就开始被大公司青睐了(上)
为何大公司常被小公司暴打?
最前线 | 效力微软 23 年,“微软的中国先生”沈向洋宣布离职
与毛大庆先生商榷:走进数字游牧时代的数字化工作场所
像亚马逊那样打破“大公司魔咒”
网址: 大公司的“关键先生”们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169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49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9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0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665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505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2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29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562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535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