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待见腾讯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股研究社”(ID:meigushe),作者 li俊,36氪经授权发布。
腾讯又一次跌回了320港元,今年以来腾讯股价基本没涨没跌,跑输了绝大多数中概股。
自今年4月创下52周新高以来,腾讯股价一路下挫,年内涨幅仅剩2%,相比历史新高474港元,跌幅更是高达33%,人心惶惶可见一般。曾经的股王丢失了往日的风采,当前的腾讯能否在三季度迎来复苏,这或许也是很多投资者关心的话题。
腾讯股价过去一年表现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想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香港投资环境的恶化,肯定对腾讯股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美团点评、平安好医生、中国平安等公司股价均创历史新高,可见投资者对高增长公司愿意给出合理的溢价,所以腾讯自身可能才是主要原因。
今年8月14日,腾讯发布2019年二季度业绩,期内公司实现收入888.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这份财报喜忧参半,市场解读的角度也很多,但资本市场给却出了自己的态度:业绩公布的次日,腾讯股价收跌约2.82%。紧接着,花旗、野村等投行均在研报中下调了腾讯的目标价。
8月28日之后,腾讯开启了一波持续30多个交易日的连续回购,累计耗资超10亿港元,但这一次积极的回购却并没有能够提振腾讯公司的股价。2018年9月腾讯控股也曾连续多个交易日回购股份,当时其股价一度低至每股300港元以下,回购几个月后,受年报利好其股价又迫近每股400港元大关;再上一次回购股份要追溯到五年前,当时全球科网类股票大跌,腾讯在2014年4月8日,斥资7000多万港元进行回购,此后一年腾讯涨幅超过50%。
企业回购的原因往往是觉得「自己被资本市场低估了」,从腾讯高管的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我们可以找到三方面原因:
1)游戏收入增速并没有放缓,版号禁令放开之后,腾讯将重新恢复增。
2)腾讯的收入变得更多元化,To B业务将成为腾讯新的增长引擎。
3)腾讯的投资可以让公司变得更好,并非简单的投行思维。
不过公开的资本市场是最真实的,毕竟投资者需要用真金白银对腾讯的未来进行投票,腾讯的「被低估」并没有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从二季度财报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腾讯股价萎靡不振的直接原因是「广告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下滑」。
花旗后来发研报认为,「今年余下时间腾讯在线广告业务可能将持续疲软,而其在智能手机游戏上的优势不足以抵消广告业务低迷的影响」。广告收入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来自字节跳动的冲击,又有来自宏观环境的影响,我们不妨来拆解下。
宏观环境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在放缓,但仍有很多公司实现了逆势增长。例如,前段时间外媒就报道字节跳动今年已完成了年初定下的营收目标,阿里的广告收入也一直保持极高的增速,甚至是快手的营收也在突飞猛进,至于刚刚市值突破5000亿港元的美团点评更不用说了。市场环境越差,企业的广告预算越往头部平台集中,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极,广告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绝不是因为宏观环境。
那么对腾讯广告收入造成直接影响的,恐怕还是来自字节跳动。伴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腾讯的社交、游戏和广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来自QuestMobile早前的报告显示,「短视频的时长在今年6月同比上涨8.6%,背后体现的是各大平台围绕用户注意力的争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短视频正在侵蚀着其他泛娱乐行业的时长,在线视频、在线阅读、手机游戏等泛娱乐行业的月人均时长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腾讯的社交内容产品使用时长下滑,自然对广告收入有影响,但我觉得这也不是腾讯股价低迷的主要原因,因为腾讯的核心护城河社交并没有受到冲击,腾讯系的很多公司也保持着不错的数据增长。所以这一切的根源还是要回到腾讯一直被质疑的投资策略上。
关于腾讯投资的讨论有很多,有的人认为「腾讯是投行化思维,团队没有梦想,失去了创新精神和竞争力」,也有人认为「腾讯投资是生态赋能,把不擅长的领域交给合作伙伴,这是专注于长期的表现」。刘炽平后来在腾讯投资年会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个公开回应,「投资是腾讯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2019年腾讯的投资规模不会收缩。
腾讯一直以被投公司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通过投资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可以让腾讯专精于自己擅长的业务,而且可以通过合作伙伴建立生态链,获得进入新领域的机会。与此同时,腾讯也可以为被投公司创造诸多价值,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投行思维」也好,「生态赋能」也罢,我们不去讨论对与错,也不去讨论这些公司和腾讯生态之间的化学反应,毕竟这是一个需要时间验证的结论。单纯从价值角度探讨,腾讯股价低迷的原因可能会显而易见,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腾讯一系列投资公司的营收绝大多数都没办法并表到财报中,唯一的体现只有「投资收益」,给资本市场的直观感受那就是:超过3000亿的投资,没给公司主营业务带来一分钱营收。
雪球网友Hjcg 的评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总结「腾讯资源丰富,能变现空间巨大,但是没有进入上市公司报表」。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是移动游戏巨头Supercell,2016年的腾讯耗资86亿美元收购了Supercell 84.3%的股权,但这笔投资不是腾讯直接投资的,而是通过腾讯控股和其他共同投资者组成的Halti S.A.财团。
在完成投资后,腾讯持有财团50%可投票股份权益,由于没有超过50%,所以一直以来Supercell并没有被并表。一直到今年9月23日,腾讯宣布通过将Halti S.A.的可换股债券转换为股份,投票权益由50%增至51.2%,最终实现了Supercell的并表。换句话来说,直至今年9月,Supercell一年接近200亿元的营收才会在腾讯财报中有所呈现。
「投资公司营收不能并表」带来最直接的反应,那就是腾讯被资本市场当成了「成熟期」的企业。我们知道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腾讯最近一个季度的营收增速已放缓至20%左右,20%的增速往往会被资本市场看成「企业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成熟期的企业往往意味着渗透率竞争基本结束,整体业务仍然呈现出增长,但是增速放缓,竞争格局分化,当前的腾讯很明显符合这种特征。
过去两年,腾讯的营收和利润一直在增长,现在20%左右的增速也不算太慢,未来几年大概率不会太差——腾讯的游戏收入会恢复增长,广告收入也不会一直下滑,To B业务也在高速发展中,但仅凭现有的业务,腾讯的天花板清晰可见,缺乏海外市场和新兴业务布局,腾讯迟早会进入一个慢增长阶段。在腾讯被市场当成是一家成熟性企业时,早前40多倍的市盈率明显就是被高估了,所以有了腾讯从最高点474港元的一路回调。即使是现在30倍左右的市盈率,资本市场也会担心腾讯的业绩不足以支撑当前的估值。
相比投资收益,资本市场更看重的是未来增长,中美七大科技巨头(苹果、微软、Facebook、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和腾讯),除了腾讯之外,其余六家公司的投资都是不断将新的业务并表到财报中,所以营收和利润增速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时常上演大象起舞,而腾讯则是不断将自身业务分拆出去,投资也不刻意追求控股,能变现的资源被不断剥离出上市公司的报表中,最终给人的印象就是「投行化」。
阿里的营收为什么能一直保持40%左右的增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阿里的新业务越来越多,饿了么口碑、线下的实体零售、优酷土豆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收购实现的,如今都逐渐成了阿里现阶段营收的主要构成部分;Facebook全资收购Instagram之后,Instagram成为收入的主要推动力,但如果当年是像腾讯一样的财务投资,现在Facebook的营收增速估计会掉到20%左右,进入一个明显的瓶颈期。
微软则是另一个例子,这家公司市值登顶万亿美元,主要靠的是智能云业务的高速发展,这其中微软收购的LinkedIn和GitHub功不可没,但如果是财务投资,智能云业务的增速估计要掉一半。亚马逊的案例也值得参考,2017年6月,亚马逊以137亿美元吞下全食超市,三个月之后的季度财报,亚马逊收入增幅创五年内新高,市值一天增加超300亿美元,最近的二季度财报全食超市为亚马逊带来了43亿美元营收,贡献了6.8%的营收收入占比。
那么腾讯呢?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腾讯和其他六大巨头的差别。以腾讯投资的虎牙举例,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虎牙总营收差不多是35亿元,利润接近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营收增长了120%左右,在这期间虎牙股价跌了16%,但这样一家高增长的公司,在腾讯二季度、三季度财报里的呈现却是「投资收益计提亏损7亿元」。试想一下,如果虎牙是腾讯子公司,那这些收入和利润都会并表,这将意味着腾讯营收增加35亿元,利润增加1亿元。是否并表,其中的差别非常明显。
我们再往前进一步,如果腾讯当年把快手、虎牙、Sea等内容社交平台全部给收购了,而不是现在的财务投资,这些公司加起来一年的广告收入至少有500亿元,全部并到财务报表中,平均到每个季度差不多125亿元,以最新二季度网络广告业务收入164亿元来算的话,腾讯的广告收入将变成289亿元,同比增速从16%上升至104%;腾讯整体营收也将因此从888亿增至1013亿元,同比增速也从21%上升至38%。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腾讯,估值逻辑将会彻底发生改变,腾讯的估值逻辑也将变成和其他六大科技巨头一样。同样都是投资,同样可以让投资公司独立运营,但之前可能是「游戏收入进入了天花板,广告业务增速下滑,腾讯受到了字节跳动的冲击,未来不容乐观,广告收入进一步下滑,确认印证这个判断」,现在则变成「腾讯游戏收入保持稳定,广告收入加速增长,腾讯的生态布局全面开花」,市场对腾讯未来的预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腾讯股价萎靡不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投资本身的错与对」,而是因为「可变现资源的剥离」,失去了扩张的动力,腾讯核心主营业务因此进入一个慢增长时代,最终让腾讯从一家「成长期」企业变成了一家「成熟期」企业,因而激发了资本市场对腾讯估值逻辑的重新调整。
过去两年,腾讯的投资布局锋芒毕露,但这些投资到底能给腾讯未来增加多少想象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正如财经分析师liupc看世界在一篇文章中的观点,「由于腾讯的投资大部分都是以参股而非控股的方式展开,而每一家被投公司都将数据视为自家的核心资产,整合门槛会远远高出阿里系通过并购控制的公司,这一点可能会导致腾讯在下一个时代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
合格的投资者往往不喜欢不确定性,互联网上曾流行这样一个说法,「你永远不知道将要打败你的是哪一家企业,甚至不知道它将来自哪个领域」,这也是成熟型企业往往会借助收购来寻找新的增长潜力,这些投资绝不是为了追求财务上的丰厚回报,更重要的是为公司打破现有僵局带来了新的团队和企业文化,建立度过未来难关的护城河,而这一切或许才是腾讯股价复苏急需思考的问题。
* 所发文章不具有投资建议,请各位投资者自行判断
相关推荐
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待见腾讯了?
碾压京东顺利上位,为何资本市场这么待见拼多多?
为什么资本市场高度警惕高估值的互联网公司?
资本市场遇冷,爱回收“亏”在“治标不治本”
阅文等不起腾讯
中国家长为何越来越不“待见”互联网?
美团云为什么做“黄”了?
微信为什么不披露用户时长数据?
这就是商业 | 为什么腾讯也学阿里开始高管轮岗了
十年了,为什么小米华为三星就是打不赢iPad?
网址: 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待见腾讯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1725.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2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3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63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2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5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79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