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新一轮AI大爆炸后,初创企业们的“残酷众生相”
继OpenAI甩出最新多模态大模型GPT-4o,谷歌发布Gemini 1.5 Pro 的新版本后,按照国外科技大厂们的发布会预告,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硅谷已提前迎来新一轮的AI大爆炸。
无论是模型能力的升级,抑或是加速完成商业化落地,硅谷巨头已陆续亮出自己的AI明牌,在2024年这一被视为“大模型应用”的关键之年里,为自己抢占更多的船票。
但在巨头之下,一批曾经表现亮眼的AI初创企业正在面临新的困境。裁员、出售、转型......据The Information的报道,随着底层通用大模型格局的基本落成,投资者的热情正在转向支持人形机器人等其他技术。与此同时,科技巨头和生成式AI的早期赢家也正在加速掀起一场新浪潮,拉拢竞争对手或者直接收购他们。这是一种拉拢潜在竞争对手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种确保自身领先位置的战略性行为。
可以肯定的是,与去年相比,今年AI初创企业的统一动作都聚焦在了拼效率与拼赚钱上,谁能更快地找到落地方向,寻求增长,无疑能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储备更多的弹药。
一、AI初创企业“众生相”:裁员、出售、转型
在OpenAI们接连用一场场发布会举杯开香槟时,它的一些同行们却在遭遇残酷的生存危机。
从去年开始就负面新闻缠身的Stability AI 被曝出正在积极与潜在买家接触,考虑出售来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尽管Stability AI在重整之后,收入依旧在保持增长,但成本鸿沟却在拉大。据了解,这家初创企业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不到500万美元,但损失却超过3000万美元,这其中还没算上此前欠云厂商们的近1亿美元的未付账单。
与还在苦苦寻求卖身钱的Stability AI相比,有的AI初创企业已经被曝出和买家达成了初步出售协议。例如,核心团队基本来自谷歌大脑、 DeepMind 和Meta 的 Reka AI 就正在和数据云巨头Snowflake 就可能的收购进行讨论。Reka AI 截至目前已发布了三款大模型产品, 包括21B 的Reka Flash 、 7B的Reka Edge 和新一代多模态模型Reka Core。
当然,更多的AI初创企业依旧通过最简单的裁员,以节流的方式维持基本的生死线。 去年至今,包括Jasper、Deepgram、Tome 和Replit 等在内的AI明星初创企业均通过裁员维持增长。主打AI编程的Replit 创始人Amjad Masad 在发给员工的全员信中这样表示:“通常情况下,在初创公司的这一阶段,公司为了给增长加油,会尽可能多地招聘员工,而不是裁员......但较小的团队可以更专注,使我们能够更快地行动,同时给我们实现自己潜力所需的空间。”
Replit创始人Amjad Masad宣布裁员 图源:X@Amjad Masad
如果将时间线往前延伸,事实上,AI初创企业们早就已经在各寻出路了。不管是此前被微软“变相收购”的AI初创企业 Inflection AI,还是称永不卖广告的AI搜索Perplexity 开始启动广告业务,抑或是Anthropic 任命Instagram 联合创始人为产品负责人,以为了将Claude 带给更广泛的受众......
种种迹象均表明,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在经历了去年爆发式增长的AI初创企业们,尽管增长仍是第一要义,但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用手中有限的资源实现看得见的增长。从这一点说,2024年,这种基于商业化的探索和竞争会更激烈。
据“硅基研究室”的观察,相比2023年的商业化探索,目前AI初创企业的定价模式更加灵活,在商业化上也并不设限,目前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具备AI基座模型能力的,面向B、C、G不同客户,提供按量收费服务。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海外目前尚未有明显的“价格战”趋势,但客户出现了使用性价比更高的小模型的趋势。据一位与Mistral有着合作伙伴关系的员工透露,该合作伙伴的绝大多数客户正在使用较小的免费模型,不到10%的客户使用参数最大的付费模型。
二是要通过AI赋能产品,通过推出新的功能,带来需求扩容与价格的增长。
三是走科技巨头们的老路,利用AI来收取广告费用。
尝试开拓更多元的商业模式,意味着AI初创企业正在卡位更多类型的用户。红杉在近期发布的《AI 50: Companies of the Future》中的观察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无论是OpenAI的ChatGPT,Anthropic 的Claude,还是DeepL、Notion 和Tome,此类主打生产力概念的AI应用均在迎合普通消费者、专业用户和企业用户的需求。图像编辑器Photoroom、视频生成应用Pika 和游戏开发商Rosebud 也发现,创意软件领域中消费者和专业用户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
二、大厂拉拢独角兽,独角兽骑在独角兽上
更严峻的生存危机的另一面,则是寻求退出的最佳时机。
越来越多的AI初创企业也在面临一个现实的选择题:是选择财大气粗的买家,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业梦?
面向学术类写作场景的AI教育初创企业Jenni AI,其创始人David Park 就面临这样的一个抉择。Jenni AI曾用一年时间做到了500万美金的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 年度经常性收入)。近日,他就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们收到一些收购的请求。“这是一笔改变生活的金钱。”他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
David Park在社交媒体上寻求建议 图源:X@David Park
“硅基研究室”观察发现,随着底层基石大模型格局落定,硅谷人工智能的竞逐也渐渐进入“大厂拉拢独角兽,独角兽骑在独角兽上”的新阶段。
大厂拉拢独角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微软接连投资OpenAI、Mistral.AI,谷歌、亚马逊押注 Anthropic就能看出。不过,比起直接的收购,这些科技巨头们的统一动作是扶持。斯坦福大学长期研究科技巨头的观察家Mark Lemley和Matt Wansley在一篇研究论文中将这种动作比作“狡猾的企业柔道动作来削弱竞争对手”。
两位学者认为,当科技巨头们的商业模式遭到创新的威胁时,他们会注重帮助具有前途的初创企业,占据董事会的一席,为这些初创企业注入大量现金并允许他们访问自己选定的数据,同时科技巨头们还可以代表他们去游说政府,这被视为一种看似仁慈的支持,但最终的结果是引导这些野心勃勃的初创企业远离创新。
这种大厂拉拢独角兽的行为,究竟是否让AI初创企业远离创新,尚未有定论。过去,围绕微软和OpenAI之间的争议也从未停止,例如此次OpenAI推出的最新多模态大模型GPT-4o,尽管demo效果令人惊艳,但也被外界视为只是一次渐进式的革新。
不过,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些AI初创企业对当下的“AI大爆炸”显得尤为冷静。一位AI情感陪伴类产品创始人在看完近期硅谷科技巨头发布会认为,对创业公司来说,“好消息大于坏消息”。他认为,多模态大模型GPT-4o的发布,看到了OpenAI已经确定了新的交互方式,未来的GPT-5/6更像是能力的持续提升,对创业公司而言,尝试绕开OpenAI的路线,提高商业化经验,持续雕花,也未尝不可。
从这一点说,好消息是更多的初创企业正在意识到赚钱越来越重要,但坏消息是,至少在AGI未到终局前,每一次的技术来袭,它们都势必会经历一场巨大的风浪。
参考资料:
1、Adam Rogers:Big Tech's inside job
2、The Information:Stability AI, Facing Cash Crunch, Discusses Sale
3、红杉:AI 50: Companies of the Future
相关推荐
马太效应如此残酷,AI初创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手机AI众生相:华为烧钱、OPPO放血、小米联盟、苹果垄断
残酷AI
初创企业估值蒸发千亿美元 硅谷投资者更加理性
新年刚过两周就要裁5500多人,硅谷面临AI与人类的残酷抉择
零食巨头上市众生相,谁能一站到底?
蛋糕快被OpenAI们分完了,AI初创公司陷入融资困境
开启新一轮裁员,AI不是微软的万能解药
疫情下的企业众生相:谁坠入寒冬?谁逆势发展?
特斯拉的暴涨,以及这背后的众生相
网址: 硅谷新一轮AI大爆炸后,初创企业们的“残酷众生相”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1908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982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767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20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07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20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15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549
- 9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166
- 10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