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想到CRVA ,倪光南35年造芯路,为何开花容易结果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魔铁的世界”(ID:jiangpeiyu0916),作者魔铁,36氪经授权发布。
划重点:
1、1991年之前,柳传志是在摸索着经营联想;1991年后,柳传志慢慢捋出“贸工技”的发展战略,研发排在市场、生产之后,这与倪光南坚持的研发第一发生矛盾
2、市场发展自有其节拍,企业超前或落后都是灾难。
3、美国在晶体管、DRAM、CPU、操作系统、GPU、互联网、通信等和信息科技有关的领域,全部下注,无一遗漏。
正文
今年80高龄的倪光南仍频频出现在媒体闪光灯下。10月26日,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时,倪光南认为华为的估值应该是13000亿美元。一时语惊四座,因为13000亿美元相当于苹果加英特尔的市值,大约等于5个三星电子的市值。
倪光南对华为的估值是否准确另当别论,但足可以从中窥见他对自主核心技术的执念,以及对追求自主核心技术企业的欣赏。
事实上,从1984年加入联想开始,倪光南就一直主张技术研发的重要地位。从联想总工程师到现在的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CRVA)理事长,倪光南一直在为芯片自主核心技术奔走,但35年来总是开花容易结果难。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柳传志三请倪光南
在1994年之前,柳传志和倪光南相处甚欢,两人的关系犹如刘备与诸葛孔明。仔细回溯,会发现,柳传志请倪光南出山也颇似刘备三顾茅庐。
1984年12月,联想刚成立一个多月,柳传志一行人即敲开中关村计算所主楼322房间,那是倪光南的办公室。柳传志笑容满面邀请倪光南加入联想,倪光南爽快地答应了。
那时候柳传志和倪光南早已相识10年,两人互相欣赏,惺惺相惜。柳传志除佩服倪光南的技术实力,也钦佩于他的谦谦君子作风,待人极其谦虚,和年轻人说话,都一定要站着讲,没有前辈的派头。
倪光南则欣赏柳传志的表达能力,能将司空见惯的事讲得绘声绘色,变成一场耳朵盛宴,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所以,联想一成立,为搭建研发团队,柳传志首先想到倪光南,倪光南也没有推迟。
但谨慎的柳传志还是不放心,因为倪光南夫人不答应的话,这事也会黄。于是,柳传志又来到倪光南家里,向倪光南夫人表达了对倪光南这个人才的强烈渴望。
在倪光南夫人勉强同意后,柳传志仍然不敢把心放肚子里。当时,倪光南和信通、深圳中航科技都有合作,这两家公司比中科院计算所下属的联想实力要强大得多,还为倪光南花了大约8万元,买下两台电脑,供他开发汉卡。
为将倪光南彻底“抢”过来,柳传志不仅揽下最难的汉卡生产任务,还发动整个公司去推销倪光南的汉卡。柳传志和倪光南在推销汉卡的过程中,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多年以后成为倪光南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柳传志三次诚心相邀下,倪光南加盟联想,任公司研发总工程师,他对柳传志提出三个条件:一不做官,二不接受采访,三不出席宴请。
办公会议上的倪光南(左四)和柳传志(右三)
柳传志满口答应,同时还在公司有意给倪光南特殊地位和待遇:
公司每任公关部总经理上任,柳传志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传好倪光南;
为提高倪光南形象,联想拿出50万元,以科学院名义奖给倪光南,然后以倪光南个人名义宣传出去;
1990年,科学院奖励柳传志一套房子,柳传志转手就将房子送给倪光南;
柳传志还特意在公司强调倪光南的特殊地位:“只要老倪说的都对,老倪是有效数字1,别的科技人员都是0,这些0只有跟着倪光南干才能出成绩。”
倪光南在联想至高无上的地位持续了7年,到1991年时,终于开始动摇。
柳倪之争
1991年之前,柳传志是在摸索着经营联想;1991年后,柳传志慢慢捋出“贸工技”的发展战略,研发排在市场、生产之后,这与倪光南坚持的研发第一发生矛盾。
联想管理层认为倪光南几十个项目一起上,以联想的能力,根本承担不了这么多项目,技术无法变成利润。
比如汉卡推出新版本后,会根据市场反馈进行修改,然后推出新版本,上市大量销售,也就是说汉卡是通过快速迭代赚钱。但开始赚钱的迭代版本刚出时,倪光南又拿出一个新的汉卡型号,然后联想研发中心重新为新版本迭代,使得上一个型号还没真正赚到钱,又冒出一个新型号,造成研发中心屡屡不能将技术变成产品。即使变成产品,也卖不出去。
为此,联想有高管为此要求成立总工办,建立立项制度,减少倪光南立项随意性,确定研发重点。
倪光南认为,科学上的事无法分清重点,反对成立总工办,并给柳传志打电话,表示“总工我不当了,立项审批我不同意,成立总工办我不同意。”
最后柳传志妥协,撤销总工办,但管理层获得了研发立项审批权。
但战略上的分歧,却使柳传志和倪光南原来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渐渐出现裂痕。
对汉卡的研发,柳传志百分百支持,对程控交换机的研发,柳传志勉强同意,到倪光南提出在上海成立芯片设计中心时,在最后一刻,柳传志否决了,这是他10年来第一次对倪光南说“不”。
随后,倪光南要求将程控事业部改成子公司,由其学生领导。柳传志认为程控事业部亏损厉害,改成子公司后亏损会难以控制,坚决不同意事业部改子公司。倪光南和柳传志为此大吵一架收场。
随着两人矛盾升级,曾经如刘备和诸葛孔明一般的关系变成势若水火,最后演变成联想要么选择倪光南,要么选择柳传志的“二选一”局面。
最终,联想选择了柳传志,倪光南离开了联想。
方舟惨败
离开联想之后,倪光南很快有了新的去处。
中科院研究生李德磊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读完博士后,在摩托罗拉公司历练多年,1997年他离开摩托罗拉进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
1999年,李德磊找到倪光南,邀请他加入新成立的方舟科技,一起做国产CPU。倪光南看到方舟有自己在联想梦寐以求的东西,于是答应了。
倪光南为方舟规划了详细的技术路线:设计RISC指令集CPU,运行Linux的操作系统,做嵌入式解决方案,替代英特尔和微软的Wintel,这样可以绕开英特尔X86架构筑就的市场壁垒,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和操作系统,解决我国“缺芯少魂(操作系统)”的痛点。
倪光南没有领取方舟科技薪酬,也拒绝了股份,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政府打交道,为方舟争取到关键的资源:“方舟3号”获得政府补贴1500余万元做研发经费;政府下的几万台订单;为方舟CPU开发配套软件的8000余万元政府补贴。
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订单有订单,做国产CPU和操作系统所必须的资源全部具备,这个开发环境已经强过倪光南在联想时的好几倍。
当年柳传志之所以不同意倪光南的“技工贸”发展路线,坚持走“贸工技”,原因就在于他到美国深入调查后发现,在PC领域,英特尔和微软的崛起根本不是靠先进的技术,而是靠市场运作(贸)。
当时英特尔CPU靠持续的兼容性,先后击败了德州仪器、摩托罗拉、IBM等行业大佬,微软的Windows虽然时常蓝屏、崩溃,也凭借兼容性巩固了市场的王者地位。两家公司结盟,缔造出强大的PC生态。
在这堵生态墙面前,性能更为强大的摩托罗拉68000处理器和IBM的Power处理器,先后败给了英特尔处理器,运行更为流畅、稳定的苹果麦金塔操作系统则被Windows挤压成小众产品。
柳传志明白了,先进的技术不一定能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于是务实地选择了在Wintel框架内赚钱,而不是浪漫地押上整个联想,搞风险巨大的自主芯片和操作系统。
现在,倪光南终于有机会在方舟项目上验证“技工贸”路线。
然而,结果是方舟项目以惨败收场,软硬件BUG无数,加上生态等于0,卖出的几万台机器的用户体验十分糟糕。用户很快又换回Wintel电脑。那几万台电脑自此成为废铁,方舟CPU停止开发,公司破产清算,李德磊不知所踪。
不知道柳传志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是宽慰还是庆幸。如果联想当时走“技工贸”,结局会不会是方舟的翻版?
踩错节拍的舞者
方舟项目彻底失败之后,倪光南经历过种种非议和压力。
也是在这期间,联想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台式、笔记本电脑及其研发、采购业务,“蛇吞象”成功后,顺利晋级全球PC第一梯队。然而,在凭“贸工技”模式走向巅峰时,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联想在今天也饱受争议。
2013年末,倪光南还为推广国产手机操作系统奔走,最后也不了了之。
35年造芯,换来的是开花容易结果难,这是为何?
答案是时间节点不对。
倪光南和柳传志为联想发展路径争执最为激烈的1994年,适逢微软最经典的操作系统Win95即将发布,英特尔在作风强硬的CEO安迪.格鲁夫带领下,以经典的奔腾处理器结束了多年的CPU大战,两家公司分别成为芯片和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者,发展势头如日中天。此时,联想进军自主芯片设计,无异于以卵击石。
到2000年,倪光南加盟李德磊带领的方舟项目时,Linux操作系统刚刚正式发布6年,在PC领域主要是极客的玩具,仅在服务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注定了方舟的RISC处理器+Linux操作系统是在0生态情况下起步,等于一家小小的芯片设计公司要完成英特尔+微软+数十万应用软件商的工作,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方舟失败的种子一开始就埋下了。
如果方舟项目晚五六年上马,那时Linux系统生态基本发育成一定规模,软件配套问题会解决掉大部分。更重要的是,2008年,微软迫于反垄断压力,开放了office的文档格式,方舟项目此时上马,成功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换句话说,市场发展自有其节拍,企业超前或落后都是灾难。遗憾的是,方舟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仅凭一腔热血上马。当时方舟团队以为只要政策支持、补贴到位,激情满满,就能一举解决国产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缺失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倪光南和方舟团队其实是踏错节拍的舞者。
这也说明,芯片不是一般的制造业,如果以普通制造业的思路(政策支持+补贴)发展芯片,最后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大规模试错,全面押注
芯片是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还离不开风险投资和创业团队等市场各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大规模试错,简单说就是舍得烧钱,敢于全方位下注,押中一个或几个领先项目后再统统赚回来。
美国硅谷崛起后,在全球最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支持下,相继在晶体管、DRAM、CPU、操作系统、GPU、互联网、通信等和信息科技有关的领域,全部下注,无一遗漏。通过惨烈的市场竞争,最后在CPU等高端芯片设计制造、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等领域胜出,把昔日的竞争对手日本远远甩在身后,牢牢占据全球信息科技的高点。
其实,我国也有类似成功案例。20年前互联网在国内出现时,王志东、张朝阳和丁磊等人创业时即和国际接轨,引入风险投资,在没有政策支持和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掀起门户网站热潮,成功上市的财富效应相继在互联网领域引爆电商、搜索、社交、支付、娱乐等行业的创业热潮,烧钱和大规模试错的结果,使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国产智能手机能在全球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大规模试错、市场全面押注的结果。
现在,国产芯片已经具备这一雏形:龙芯从0到1设计内核的零起点模式;华为海思购买IP内核做集成设计的站在巨人肩膀模式;兆芯与AMD合作的授权模式。已经和十多年前有天壤之别,但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的繁荣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需要耐心等待芯片设计门槛从目前的上亿元大幅下降到几十万元乃至几万元,吸引参与的市场主体呈现爆炸式增长,国产芯片出现繁荣局面,市场即能进行大规模试错。
目前,倪光南任理事长的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CRVA)的目标是将芯片设计的门槛降到数万元,3——5人的设计小团队即能胜任,等于在为国产芯片的繁荣做铺路石。
但不知这次开花能否结出累累硕果?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作者:刘韧;
《开放指令集与开源芯片发展报告》,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CRVA)
相关推荐
从联想到CRVA ,倪光南35年造芯路,为何开花容易结果难?
专访倪光南院士:市场、人才、政策、开源 “四驱”发展软件产业
从联想到比特大陆,中国的算力芯片之路
造芯泡沫启示录
谁主沉浮:国产CPU的三大路线之战
中国家电江湖的造芯突围记
外部封锁,国内阳春,中国“芯”机遇已至?
秒光+20万人预约 限购之下茅台为何仍一瓶难抢
十年造芯,苹果究竟哪里不一样
中国半导体设备自主,真比造原子弹还难吗?
网址: 从联想到CRVA ,倪光南35年造芯路,为何开花容易结果难?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2122.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0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5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72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40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1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7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71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46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