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B端,MR未来是否可期?
作者:Eric、郑铟
沉寂三年,微软于近期发布了新一代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Hololens2。这三年里,MR领域也经历了风云变幻,从火爆到遇冷,MR的未来究竟落在哪里呢?
C端出发:软硬件技术不成熟,难以普及
在MR领域,微软是当仁不让的定义者 ——2015年1月,Alex Kipman在微软发布会上演示了Hololens 1代的demo,其中涵盖了虚实融合的游戏、远程协同办公等C、B端场景。而后,Magic Leap公司在2015年9月突然发布一段“直接利用Magic Leap技术”实现的视频效果:鲸鱼飞过篮球场、小象栩栩如生出现在孩子掌心,这些偏娱乐性的视觉效果刺激大众和风投的神经。
在15、16年间,国内外众多AR/VR眼镜创业公司拔地而起。一时间,媒体纷纷报道,AR/VR或将成为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显示终端。然而在当年移动互联网的体验时代,当AR/VR这种技术不成熟的硬件设备推广到消费者使用时,消费者难以容忍半点技术不成熟带来的体验问题。市场预期不符,AR/VR资本遇冷,大小公司纷纷面临问题...
立足B端:做企业界的空间显示终端,连接人与物
经历了四年的沉淀,微软终于发布了HoloLens 2。不同于初代产品demo中B、C兼顾,此次发布会微软则对于MR产品有了更清晰的定位:针对于B端场景的空间显示终端。
那么为何微软会选择B端呢?36氪认为,除了微软公司本身的战略和生态外,还有在当下技术限制下(光学成像技术与硬件大小、实时算力等),MR眼镜本身很难满足C端用户需求(如便携性、展示效果等);最为重要的是,微软发现了Hololens在工业4.0中的价值,即作为工业物联网中的全新人机交互平台,将3D工业信息与人有机连接,从而辅助人来解决商业流程中的问题。
具体来说,MR+工业整套解决方案蕴含了三个关键点:数据、显示、协同
数据:通过传感器、边缘计算模块等对工业场景下的机器、零件、流程等各项信息进行采集,并形成3D数字资产。微软此次发布了Azure Kinect DK, 可作为AI传感器用以收集企业的环境视觉信息,再传输到云端处理,从而在Hololens端进行数字化输出。
显示:MR将作为空间显示终端(即PC显示器),解决3D数字信息的显示和交互问题。举例来说,工厂操作人员可以通过MR眼镜查看机械部件是否与CAD数据信息匹配,查找加工缺陷,防患未然。
协同:物理实体与MR显示终端上的3D信息协同作用,这在业界被称为Digital Twin (数字孪生),该概念最早由NASA发明,意思是过对物理实体进行1:1数字化,并对数字化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和操作时,物理实体及时予以反馈。通过对核心设备、流程的使用进行优化,并简化维护工作。
当前,MR+工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大型企业如西门子、GE、PTC等也在商业流程管理上进行了一些类似的尝试。对于大型企业来讲,为迎合工业物联网数字化转型需求,自然需要花重金去投入到MR、Digital Twin等概念中。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等解决方案切实落地且有效率提升数据时才可见一二。
MR领域创业机遇
微软此次发布Hololens2,让大众看到产业界中MR的更多可能性。然而,纵观MR产业链,从上游的设备研发制造,到中间的OS、渲染引擎,再到下游与产业结合的应用,均有环节亟待开发和完善,而这也恰恰是创业公司的机会。
光学成像
光学和OS系统是MR眼镜的两大核心技术,其中光学模组作为MR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可占到整体眼镜的60%以上。
市面上主流光学模组主要采用棱镜、自由曲面、光波导、光场等方案。而对于人眼来说,具有较大视场角、轻薄体积的光波导技术则是最优方案。目前,光波导分为全息光波导和阵列光波导两种技术方案,其中微软、Waveoptics采用全息光波导;国内的珑景光电、灵犀微光以及以色列Lumus采用阵列光波导;仅有Magic Leap一家采用了多层叠加光波导。
对于光波导技术而言,目前的痛点有生产工艺复杂、量产难度高、良品率低,及成本过高(Lumus光学模组单价可达1000美金)。作为MR眼镜供应链上游的核心环节,光波导技术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OS系统
软件层面,操作系统是MR的关键。对MR来说,操作系统要保证虚拟信息能够快速实时刷新,从而满足用户在真实环境中无延迟浏览虚拟信息的需求。目前,不少公司都基于Android开发OS,而由于Android的底层架构是基于手机系统研发的,因而刷新率较低,不能满足人眼诉求。因此,像Magic Leap、微软这类公司都在针对MR重写OS。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市面上的操作系统均基于Android开发,无法满足MR眼镜对于事实性和低延迟性的要求,这一空白市场也尚待填充。
3D渲染引擎
无论是C端还是B端的MR内容开发都离不开3D渲染引擎。现有的3D渲染引擎是基于PC和移动手机端研发的,如果应用在MR眼镜端则无法做到实时,且并发热量高,耗电量大。迎合移动MR技术这一趋势,3D渲染引擎需要弱化现有引擎大而全的特点,做到轻量化、高实时性,强化交互性和渲染效果的真实性。
36氪曾报道过一家公司粒界科技,主攻下一代AR-Ready架构平台的渲染引擎GritGene,可支持实时大规模的场景渲染、交互,也可移植到可穿戴设备中(如未来的移动AR),目前在影视制作、智慧城市领域均有所涉猎。
B端产业应用
Hololen2一出,MR与B端产业结合成为既定趋势,而3D数字信息比较丰富的工业、建筑、医疗等领域则会是MR的优先落地点。举例来说,工业领域原本封闭的机械、车辆、零件产生的模型数据,医疗领域的CT医学影像等数据可以经由整合形成三维数字资产。借由MR显示设备,三维信息可以与物理实体融合,增加物理世界的信息密度,在培训、维护等商业流程中提升效率。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打通产业界三维数据则是机会所在。近日,36氪接触了一家公司Datamesh,该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Azure Kinect的早期合作伙伴。据公司创始人李劼透露,目前Datamesh主要布局工业领域,使用Azure Kinect进行三维零件、人体体态等数据的认知、识别和分析,用于企业器械培训、维修维护、安全生产等模块。以器械培训为例,结合Hololens头显,Datamesh可将用户所需的场景数据叠加在真实物理设备之上,用仿真教程取代传统的纸质说明书,帮助工人快速熟悉产品零部件和操作。
从科技历史角度看,新技术的应用大多要经过军用、商用、民用三个阶段。而对于MR来说,从15年直接进入C端还为时过早,今年微软的Hololens2将战略中心转向B端,可谓回归之举。近日又有传闻苹果公司准备在19年量产MR眼镜,种种迹象表明,随着5G技术的落地,新计算设备的更迭将在近两年内会逐渐热闹起来。不管怎样,科技的进步要对社会带来效率的提升,MR作为潜在计算平台,还有待市场验证。
————
我是Eric, 36氪超人学院创始学员,关注AI、AR、自动驾驶、CGI,项目交流请加微信gextony,注明公司、职位、姓名。
相关推荐
立足B端,MR未来是否可期?
汇客多CEO崔闯:下沉市场前景可期,降低B端智能化门槛普及智慧零售 | 2019 WISE新经济之王大会
「KAT VR」:激活海外市场C端市场,国内继续主打B端市场 | 新科技创业2019
瞄准MR商业化落地,「华捷艾米」推出自主研发 3D AI/MR 芯片
「影创科技」:Q3将推一体式MR智能眼镜即墨、分体式MR智能眼镜即墨Air | 新科技创业2019
立足AI语音服务,「深思维」面向C端推出防骚扰电话代接工具“芒小蜜”
猎豹进军AI的第三年:遭遇阵痛,未来可期
B端客户超千家,「擎朗智能」预计年收入或达千万元级别 | 新科技创业2019
并购市场挥别“成长的烦恼”:巨头收网,A股可期
专注移动端AR+AI动捕技术,「与愿科技」想让C端用户参与虚拟IP打造
网址: 立足B端,MR未来是否可期?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22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982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767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20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07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20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15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549
- 9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166
- 10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