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子技术世界领先,为什么俄罗斯造不出芯片?
“喜报,喜报,我国光刻机技术取得巨大突破,可以自主生产350nm芯片!”
基本上所有的俄罗斯媒体,最近都在报道这个重磅消息,根据塔斯社的说法,这款350nm工艺的光刻机已经组装完成,并且通过了测试,很快就可以投产。到2026年,俄罗斯有望造出130nm工艺的光刻机。
俄国科技博主们直接高呼“乌拉”,评论区也是集体狂欢,仿佛俄版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俄罗斯人在狂笑,吃瓜网友们也在狂笑。
大家严重怀疑新闻是不是多打了一个0,或者自己是不是穿越了。
哪怕不关注科技新闻,光是看看广告都知道,现在市面上主流的手机芯片,已经用上5nm或者4nm工艺,14年前的iphone,都用了45nm的工艺。您这350nm的芯片,真不是拿着放大镜手搓出来的?
再说2026年掌握130nm工艺的宏伟蓝图,虽然看起来进步神速,但是你细究下就会发现,人类开始普及130nm芯片,已经是遥远的2001年,这哪叫突破,这叫考古。
一、芯脏病大国
这种嘲讽,估计俄罗斯人已经内心毫无波澜了。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受到了全方位制裁,各种芯片自然也是断供了。
因为电子工业非常落后,一些并不算先进的芯片,俄罗斯也难以自给自足,导致严重缺芯,不少领域都闹了笑话,之前网上就盛传,俄罗斯已经窘迫到要拆洗衣机、电冰箱,拿里面的芯片给武器用。
西方报道的真实性,可能有点存疑,但俄罗斯自己揭的短也能提供充分的笑料。从2022年开始,西方制造商停止向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交付银行卡芯片,为了解决危机,节约库存,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大量拆解用户捐出的旧卡以及无人认领的遗失卡,把里面芯片的数据清除之后,装到新卡上。
按俄媒说法,这种转移工艺的不良率居然高达40%。
比这个更窘的,可能是俄罗斯高科技公司新推出的PC产品Akinak。该产品号称使用了自研芯片,可以打破封锁。
连宣传语都是“来自俄罗斯,为了俄罗斯人”。
但媒体仔细一扒才发现,这玩意集成了4个A53核心,Cortex-A53 是ARM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微架构,也是古董级了,而且当年主要用在手机平板上,在2024年用这东西做PC,只能说勇气可嘉。
更悲催的是,由于俄罗斯自己缺乏芯片生产能力,这个考古成果只有10000份库存,都是制裁开始前找海外工厂做的,现在还没找到新的代工厂。
二、好汉要提当年勇
俄罗斯电子工业的地狱笑话,还有很多很多,一天都未必能说完。
不过要放在几十年前,估计是没人敢笑苏联的,红色帝国的电子工业,曾经让整个西方颤抖。
1945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通用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 (ENIAC ) 。这头巨兽重量超过30吨,占地170平米,而且耗电量极大,有传闻说,它工作的时候,周围居民区的灯都会变暗,而且可靠性极差,一半的时间都在维修。
短短五年后,苏联就推出了更为先进的MESM计算机,占地仅60平方米,却拥有埃尼阿克60%的算力,功耗还大幅降低,可靠性也远好于前者。
苏联各大研究所又开发了众多型号的计算机,性能在当时都称得上世界一流,虽然有些老型号具体参数已经丢失,但我们仍然能从历史进程中,感受到它们的强大。
1956年12月投入使用的 Strela 计算机,为载人航天计划进行了大量计算,极大地缩短了准备期,最终让苏联得以抢先将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在气势上力压美国。
1975年,美苏进行太空项目合作,同样一份太空任务遥测数据,使用BESM-6的新型计算机的苏联科学家,比NASA早半小时完成处理工作。
插句题外话,中国电子工业,也跟苏联息息相关。比如,我们的第一代大型计算机,103机,就是按照苏联BESM系列的图纸进行仿制改进的,它为两弹一星工程做了大量计算,还在化工、民用等领域大展身手。
苏联的电子工业之强大,并不仅仅体现在大型计算机领域。
在50年代,他们就开始大力发展移动通讯技术,沃罗涅日市通信研究所研制出了“阿尔泰”移动电话,把尺寸缩到一个鞋盒大小,而同时期的美国设备,大到连汽车后备箱都放不进。
在很多国家还在拍电报的时候,苏联就已经能通过城市高处的“阿尔泰”基站,覆盖几十公里内的无线通话。
在70年代,苏联的许多家用电器已经借助电子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比如尤里卡洗衣机,就率先实现了自动计时排水。
苏联利沃夫工厂生产的mini便携电视,更是率先实现了走到哪看到哪的神奇体验。
当任天堂game boy风靡全球的时候,铁幕另一侧的苏联孩子,也在玩着他们的红色游戏机,IM-02。
苹果的Apple II电脑大卖特卖的同时,苏联也掏出了同类型的个人PC,Agat。
三、点错科技树
看多了苏联时代的电子工业成就,再想想俄罗斯今天的惨状,你可能会更加疑惑,他们是怎么把家底败光的,并且发出全小将式感叹。
这事情还要从底层技术讲起。
刘慈欣在《三体》中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做了非常有趣的还原,海量的士兵进行非常基础的二进制计算,通过负责挥舞两个不同颜色的旗帜来表达计算结果,传递给上层军官,从而将结果汇总整合,计算出高难度的三体问题。
对于现实中的计算机也是,基础单元进行简单计算,在系统中集成海量的单元,就可以得出复杂的计算结果。
在电子工业的起步阶段,各国都采用真空电子管作为计算单元,美国的埃尼阿克就采用了18000个电子管,苏联的MESM则使用了6000个电子管,电子管的体积非常大,这就导致了早期的计算机都是巨人级。
这还没完,电子管的技术源头其实是灯泡,它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废热,还会白白消耗掉大量的电,启动前甚至还需要预热。电管子本身也比较脆弱,不管是埃尼阿克还是MESM,都需要每天进行检修,替换掉损坏报废的电子管。
西方和苏联的科学家,都早早意识到了电子管的局限性,并且开始研究替代方案。
在194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利用半导体材料制造出了晶体管,这东西同样可以作为基础计算单元,而且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也少。
随后西方又攻破了晶体管小型化、平面化技术,这使得将电路集中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的,在极小的区域内,融入海量的计算单元,这就是所谓的集成电路,或者通俗点,叫芯片。
同样是1947年,苏联科学家也在秘密实验中,掌握了晶体管的原理和基本工作。但苏联仔细斟酌后,并没有继续发展晶体管,而是当作不实用的技术搁置了起来。
其中一个很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发现晶体管难以承受电子脉冲,而核弹爆炸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电子脉冲,会导致晶体管失效,集成电路烧毁。
苏联高层坚定地认为,核大战一触即发,当百万苏军在蘑菇云的陪伴下冲过铁幕,他们那些由电子管控制的武器依然坚挺,而西方那些娇贵的晶体管设备早已失效,只能束手就擒,然后在史书上留下又一个资本主义笑话。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问题在于路径依赖。
受当时的科技所限,早期的芯片面临半导体材料不纯以及工艺不达标等等问题,大规模生产时良品率极低,性能提升也相对缓慢。
反而是成熟的电子管,还能进一步挖掘潜力。苏联是这方面是公认的龙头老大,50年代末,瓦伦丁·阿夫杰耶夫院士攻破了电子管小型化技术,成功将电子管尺寸缩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可靠性也大大增强。
这项发明不仅让苏联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性能飙升,也让战机、坦克等武器可以搭载更加复杂的电子设备,完全满足当时的需求。
一边是遥遥领先的成熟技术,一边是不靠谱的新玩意,讲究实用主义的苏联,毫无意外地给晶体管下达了死刑判决。
“苏联以后不要搞晶体管,集中力量搞电子管小型化 。”——苏联最高领导人 尼基塔·赫鲁晓夫
四、走上歪路
当苏联沉醉在自己的电子管成就中,西方正在另一条赛道上狂奔。
随着半导体材料和集成电路工艺越来越成熟,西方的芯片也以恐怖的速度进化。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也就是芯片性能翻一倍。
在整个20世纪,摩尔定律不断在西方电子工业应验,这对于苏联来说,是接连传来的“噩耗”。
对手的电子设备已经越来越精密和小型化,性能也越来越强悍,芯片已经在民用设备上迅速普及,军队也广泛使用,无论苏联科学家怎么改进电子管,都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当苏联高层得知美国在洲际导弹上都使用了芯片之后,终于慌了,决心转型发展芯片。
考虑到差距太大,害怕追赶不上的苏联高层决定,把任务交给更为高效的机构,也是他们最信任的机构,克格勃。
70、80年代,克格勃安插在海外的间谍,不断窃取西方科技公司的数据和资料,甚至直接将芯片和电脑样品偷运回苏联,供科学家们拆解研究。
苏联科学家也真的虎,再复杂的东西,也只需要一到两年就可以复制出来。不管是大型计算机,还是个人PC或者游戏机,又或者是芯片,苏联人摸到了,就能搞出对应的复刻版。
气得美国工程师直接在芯片上刻俄语嘲讽,“当你足够关心偷走最好的东西,就会看到这句话”。
克格勃和苏联科学家一起发力,让苏联和西方之间技术差距迅速缩小,从表面上看,该有的设备都能造出来。
但这只是表面,还记得摩尔定律吗?每隔两年芯片性能翻一倍。
即便苏联科学家个个都有写轮眼,这种复制模式也注定了芯片技术要落后一代,当芯片性能不断增长,“落后一代”所代表的差距还是会越来越大。
更大危机在于,很多所谓“成功复制”的产品,只是在实验室里面复刻了,苏联并没有拿到对应的生产技术,在大规模推广的时候,还是遭遇了良品率低、质量不过关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产品又贵又不好使。
再加上当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普通人买不起这么贵的芯片和电脑,而那些工厂机构只是被动接受分配,难用也得硬着头皮用。
研发者和生产者无法从市场中获得正面或者负面的反馈,自然就不知道改进的方向,也缺乏改进的动力。所以,苏联通过逆向工程取得的成就,始终没有转化成正向研究。
直到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高层才意识到,简单的复制无法解决问题。
他们终于下定决心要在芯片领域投入巨资进行正向开发,利用苏联科研人员力量雄厚、熟练工人数目众多的优势赶上西方。
作为计划的关键,苏联决定为所有学生提供计算机教学,这可以制造高达100万台的广阔市场,解决产品无处可用的困境。学校培养出足够的人才之后,不仅有新血液加入研发队伍,各行各业也将普遍使用计算机工作,进一步增加需求。
这个计划看起来还不错,但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就知道,此时距离苏联解体已经不远了。
五、前功尽弃
1991年11月23日深夜,停泊在黑海岸边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突然启航向着外海驶去。
船员们已经得到了“苏联即将解体”的密报,各加盟共和国正在火速瓜分家产。为了给新生的俄罗斯海军留下一点脸面,船员们驾驶这艘原定归属乌克兰的航母,逃离港口,开回了俄罗斯。
俄罗斯能靠着军人们的忠诚,从苏联的庞大遗产中多分一艘航母,或者几百台坦克,但抢不到更重要的东西——产业。
在苏联时期,为了平衡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利益,苏联高层有意将原本可以集中的产业拆散。像电子工业,就分配一大半给了波罗的海三国去发展,也就是今天的立陶宛、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还有一部分则是给了白俄罗斯。
当年下这个决策的人,可能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风险,谁又能想到牢不可破的同盟有朝一日会支离破碎呢?
与俄罗斯有着历史仇恨的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解体后几乎立刻就翻脸不认人了,白俄罗斯也是若即若离,保持着微妙的关系。
结果是,无数研究者一觉醒来,发现跟自己对接的国内工厂,已经随着镰刀锤子旗的降下变成了海外工厂;而工厂也发现,自己本该收到的图纸和数据,已经成为了隔壁邻居的国家机密。
原本还在奋力追赶西方的苏联电子工业,这下被彻底打断了腿,各种项目完全瘫痪。
而俄罗斯自己根本没有精力去救这个摊子,毕竟要命的事情太多,休克疗法、经济危机、寡头崛起、北约东扩……
就这样,苏联宏伟的电子工业计划完全付之东流,大批的科研人员失业,他们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才华,纷纷选择到国外去发展。
这里面的典型代表就是弗拉基米尔·彭特科夫斯基,他曾获得苏联国家奖,本来主持着好几个芯片开发项目,结果苏联解体后项目全部告吹,他只能跑到了英特尔当首席工程师,开发了畅销全球的奔腾3系列芯片。
讽刺的是,2001年发布的130nm版奔腾3 ,现在居然成为了俄罗斯力求在2026年实现的目标。
六、卷土重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于电子工业都是抱着躺平态度,绝大部分芯片依赖进口。
2005年,俄罗斯使用进口芯片的比例已经高达95%,在格洛纳斯导航卫星这种国之重器上,都只有50%的电子元器件是国产。
少得可怜的国产芯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必须依靠进口的设备来生产的,比如说光刻机,俄罗斯就严重缺乏相关技术。
2014年俄乌摩擦骤起,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也急剧恶化,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终于想起来要大力发展自己的电子工业。
即便如此还是没有赶上战争的时间点,如今芯片买不到了,生产设备也不给维护了,芯脏病当场发作。
对于俄罗斯来说,已经太晚了吗?
这倒也未必。
从民用市场角度来说,现在已经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时代。
即便全世界都制裁俄罗斯,只要中国不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它的民用汽车、电子数码、通信基建、油气炼化、小型无人机等等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领域,就不会陷入瘫痪。
而从军用角度来说,因为军用芯片对于体积和能耗通常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哪怕是350nm的芯片,也足以支撑大部分的装备制造。
至于高端芯片领域,一方面目前的芯片技术路线正在遭遇瓶颈,俄罗斯只要能持续进步就能多少缩小与世界的差距。
另一方面来说,俄罗斯原本也不指望跟中美这样的国家去争夺全球产业链的主导权。
俄罗斯之前的问题在于,它太相信西方自由主义全球化那一套,以至于连自己保命的家伙都丢了。
现在它决定要捡起来了,这无论如何对它都是好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作者:酷玩实验室
相关推荐
苏联电子技术世界领先,为什么俄罗斯造不出芯片?
宇宙飞船都能造,俄罗斯为什么没造出互联网巨头?
苏联芯片为什么一直赶不上美国?
俄罗斯的芯片,逃不掉美国的制裁
当年苏联载人登月,为什么失败了?
欧美撤资后,俄罗斯车市补位实录
乌克兰历史学家的冒险:苏联的历史终结了吗?
俄罗斯“月球25号”升空,距上次苏联探月已过去47年
正版不敌高仿,真俄罗斯博主为何打不过俄罗斯娜娜
俄罗斯的闹剧远没有完
网址: 苏联电子技术世界领先,为什么俄罗斯造不出芯片?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2242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2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04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745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28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14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05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49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8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3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