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对话宇树王兴兴:这个“可能让硅谷失败”的男人,不想大搞AI,只想做好机器人

对话宇树王兴兴:这个“可能让硅谷失败”的男人,不想大搞AI,只想做好机器人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4年08月21日 17:08

宇树是一家非常“土”,到了极致却又变得非常酷的公司。

比如当今天具身智能大热之后,一众学术精英纷纷入局,借着大模型带给人们的震惊,把加上了ChatGPT们的人形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的未来时,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只是简单的说:

我做人形没有什么先见之明,只不过是询问的客户多起来了,我就做了。

而客户有多大规模么?也不是。

王兴兴甚至形容,他们的客户太杂乱,他并不在意卖给谁,甚至也看不过来到底卖给了谁,以及这些客户们是拿去玩了还是进工厂里了。他只在乎这些是实打实的订单。

“我需要算账。”他说。“盈亏平衡。”

他并不在意自己只是一个“做硬件”的公司,不在意今天那些高额的融资被做软件做大模型出身的,还没有什么真正产品的精英创业公司拿走。

但就是这么个接地气的公司,做出的产品每次发布都会被热烈讨论,而且这种被讨论的方式,有时候让人想到特斯拉和苹果的产品。

在最新的一个产品更新里,宇树对G1做了功能升级,这是宇树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售价仅在9.9万,而且有了量产能力。它身高130cm、体重约35kg,最大关节扭矩达120N.m,它配备了23至43个关节电机,拥有43个自由度,三指的双手也比较灵巧,可以处理各种任务。

G1在一个展示视频里大幅度的跳跃,被人扫腿再踉跄站稳,用非常诡异但有效的动作从地上站起来坐到椅子上。

这个视频如同宇树过往每次视频一样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有意思的是,除了机器人诡异的动作带来的“噱头”吸引大众讨论,它还会吸引很多从业者的认真讨论。在研究者聚集的x上,G1并没有只被当作一个“宣传视频”看待。

此前参与研发Mobile Aloha的赵子豪在G1的视频下向自己所在的硅谷具身智能精英圈子警告到:

「硅谷可以一直相信自己在“软件”、“人工智能”领域是最好的,直到一家中国硬件初创公司在可量产的人形机器人上实现了最好的AI驱动的运动控制。

与前辈不同,来自中国的新硬件公司不会满足于制造。他们希望垂直整合并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 iPhone 和特斯拉。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硅谷在 70 年代以“低利润、高资本支出”的硅片业务起家,从而形成了高利润、无限可扩展的软件生态系统。过去 10 年的软件繁荣是一种福祉,而不是常态。

如果我们继续抱有幻想并抱有错误的先见之明,硅谷可能会在这场具身智能竞争中失败。」

在G1的产品更新发布后一天,我们有机会参与一场与王兴兴的对话。他难得的详细的讲了宇树的技术路线、产品思考、商业化挑战,以及他自己对今天具身智能发展的判断。

从王兴兴的思路来看,宇树的确有点要做“人工智能时代的 iPhone 和特斯拉”的意味,但可能会让这些把宇树形容为“打败硅谷”的人们失望的是,王兴兴对直接去做具身智能今天最热闹的AI层面的东西并不感冒。

“机器人领域,目前哪个AI模型代表的方向是对的还很难说。”他在对话中表示。

“说实在的,我们公司对AI的投入还是比较克制的,因为确实太烧钱了,我们还是相对来说克制一些。”他只想做好机器人。

“如果哪一天有个人把AI机器人的模型做出来,找我们定制机器人,我们可以保证年底之前直接给他做10万个人形机器人。”

以下是对话实录,为阅读体验稍作编辑。

一、具身智能卡在了AI上

Q: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宇树要展示哪些东西。

王兴兴:我们目前主要卖的产品都带过来了,机器狗 Go2、B2、Go2的轮足版本,以及H1和G1两款人形机器人,G1是目前最新的人形机器人。还有一些我们小的产品,机械臂Z1也有展示,而且我们现场有展示模仿学习的操作,大家可以一起来玩一下。

另外我们还带来了激光雷达,我们去年发布了第一款3D激光雷达,我们今年有个3D激光雷达升级版本,这款雷达还没有发布,但我们还是带来了,做一些展示,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这款3D激光雷达可以让机器狗有更好的感知,包括更好的导航决策。

Q:近期人形机器人火热至极,但早期业界普遍不看好人形机器人,你早年也不看好,现在自己在做,宇树是有自己的明确的发展规划,还是更多随着社会共识变化而变化?

王兴兴:基本上还是追寻整个社会共识,因为雷总说过顺势而为,要追着社会潮流去做,如果做的太早或太晚,其实都是不好的。

像我早些年的话,像2020年前,其实有很多投资人问我,你们做不做人形机器人?我非常斩钉截铁地跟他们说我们不做人形机器人,为什么23年初又开始做人形机器人?原因比较简单。

先回答一下为什么不做人形机器人。最早的话其实在09年和10年的时候,大一寒假我就自己做过小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做好了以后其实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大家都做的不是特别理想,性能上不去,当时没办法看到他有实用价值或者让他去干活的阶段,所以当时我就比较坚持不做人形机器人,过去很多年都没做人形机器人。

但是在21年到22年的时候,大家也知道在马斯克的带领下,全球科技对人形机器人非常关注,并且在22年底,大语言模型出来以后,AI的技术产生了质变,大家已经看到AI赋能机器人带来的潜力。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在22年底,我们还没做人形机器人,但已经有一些客户找上我们想买人形机器人。所以我们觉得社会的共识、热度、客户对它的期待程度,已经足够了,我们23年正式开始做人形机器人。

Q:顺势而为很重要。

王兴兴:分享一个小故事,为什么16年我出来创业做四足机器人,因为当时小机器狗方案,我在13年就想到了,当时我研究生刚入学,我觉得这个方案不错,未来可以商业化,我是不是要辍学创业?

你也知道我们这代人都听着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辍学创业的故事长大的,难免觉得我要不不读书了,我说要不要出来辍学创业这件事情,这个肯定是想想,因为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方案都没有,所以后来我在13年到15年把这个方案做出来了。

15年我去参加上海的比赛,拿了二等奖赚了8万块奖金,当时机器人的研发投入大概只有1~2万元人民币,所以参加比赛以后,我还赚了几万块钱,算是我赚的第一桶金。当时我还认识了投资人,我找他们拉过投资,但结果大家可能也猜到了,没人投我。

因为当时也没毕业,所以就没有出来创业,16年6月份我已经在深圳大疆工作了,不过在16年6月份我这个机器人在国内外科技圈机器人圈火了一把,当时有人愿意买我的机器人,有人愿意投资,我才决定出来创业的。

所以这前提也非常简单,有人愿意买,所以我们才做这个方向,我们一直希望公司的商业化是相对来说比较正向和积极的,本身产品是有人愿意采购、社会对它有认可度才去做。

当年选择做四足,是行业上已经有些苗头了,我们才去做这个事情,我们选择做人形机器人也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Q:今天向机器人疯狂涌来的关注,背后都带着AI带来的机器人进步的判断,但是其实忽视了机器人本身的技术进步,今天宇树在机械和动力等方面的重要突破有哪些?

王兴兴:刚才有提到目前这一波机器人的浪潮,最主要就是AI浪潮带来的,因为AI大语言模型出来以后,大家觉得在信息领域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可以对话,可以语音交互。但真正解放AI的能力,还需要物理的机器人让它真的去干活,干活是大家首要期待的一件事情,这带来了大家对机器人的想象空间提升。

所以现在阶段,我一直也认为对机器人行业最大的一个限制,还是AI不太够。

AI模型、AI的训练数据集、AI的场景的落地部署,都完全远远不够。

当然从硬件的层面来说,目前也是不够的,但是它没有理论上的门槛,它是工程上的问题,就是工程上要把成本做得更低,可以做得更好,外观也做得更加极致,硬件功能也更加丰富,但是它是工程技术上的问题,它的时间是可以预估的。

而且可以这么说,如果哪一天有个人把AI机器人的模型做出来,找我们定制机器人,我们可以保证年底之前直接给他做10万个人形机器人。

我们如果要加大产能,或加大投入研发的效率,我们可以投大量的人甚至可以通宵,这完全都没问题,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目前机器人AI的能力还没有足够突破。当然硬件要做得更好,比如说这个电机的扭矩做得更大,减速器的寿命可以做得更长,负载能力更好,灵巧操作精度更高,视觉感知的分辨率更高,执行速度可以更快,这些方面当然要继续完善,但硬件不是一个最大的限制。

Q:所以很多人就把你们说成做硬件的了。尤其是新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总说自己是做“大脑”的,然后估值上天,然后把宇树形容成做人形机器人的身子。

您怎么看。

王兴兴:其实这个问题还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因为我其实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认可,无论是认可我们的硬件或认可我们的软件,我都非常感谢。

所以说我们目前确实因为过去一年我们卖的产品比较多,而且我们非常欢迎所有的客户用我们的硬件,他哪怕买了我硬件把我软件全给删了,我们也非常欢迎这类事情。

我们还是希望最大的点是有更多的客户来用我的机器人,所以这是我们最大的初衷。所以我在定位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也过去有跟一些AI公司合作,当然我们自己也会做一些AI,因为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们自己如果不做AI的话,大家都不知道我们机器人AI效果能怎么样,所以你总是要有一个初始的一个软件系统对吧?

就比如说有你可以买一个初始的软件,一个手机你买个初始软件,你觉得不好你可以刷掉,或者你自己写一个,这完全是没有问题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们肯定是机器人本体,肯定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我们肯定要做的,然后我们也欢迎跟各种的大模型公司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做的比较好,我们也非常愿意直接在我们产品上标配它的大模型。

包括我们前段时间跟海外的公司有提到过,他们也提出这个概念,我们也非常欢迎,如果有人觉得他的软件非常好,我们非常欢迎把我们的软件替换成他的,然后我们把作为产品推给终端客户,我们这是欢迎的。

然后另外的话当然我们自己还是多少会做一点AI,因为我们如果不做AI的话,我们真的是对AI不了解,对AI不了解的话,你其实不能很好的做本体,因为大家也知道,你的硬件本硬件还是要给AI做服务的,所以我们还要把AI做得更好一点。

但实际上说实在的,我们公司对AI的投入还是比较克制的,因为确实太烧钱了,我们还是相对来说克制一些。

Q:还是要做一点软件的AI的,那你们做过哪些AI的研究。

王兴兴:很多人对我们公司的印象是硬件公司,我个人还挺喜欢这个标签的,因为这也是代表大家认可我们公司的硬件。像我们的机器狗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货量一直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再加上我们本身也在自己的硬件上做了一部分软件。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像我们去年的go2这款机器狗,就集成了Open AI的大语言模型接口,你可以跟它对话,它把这个识别的对话发送到Open AI的服务器上,然后把结果反馈给机器狗,让它去执行一些我们底层预设的功能,就是让整个的任务的编排和执行的操作权是放在了Open AI的接口上的。

像比如说向前走、机器人拍个照是底层的一些硬件,已经留了一些接口,有点类似授权给大语言模型接口,让它调用底层的一些功能,比如走路跳跃、拍个照等等这些功能是授权给他。

去年差不多八九月份,这个功能我们就可以用了,到现在我们这个功能也可以用,包括我们还整合了Open AI的多模态接口,你甚至问他一下这机器狗前面有什么东西他都能给你回答出来。这个是用外部的一些接口,然后我们机器人本身的话一些运动控制的强化学习也是我们自己搞的。

其实我们在AI方面也做了不少的事情,当然我们肯定不是说跟一些纯粹的纯AI公司去比,我们的AI投入有多少,跟他们比起来肯定是比较少一些。我们公司还是希望真正是能把产品做得更好,最终能在工厂里面、服务业、家用等场景,能真正产生价值,大家能接受我们的产品。无论客户对我们的印象是硬件还是软件,我觉得都无所谓。

Q:所以你投资AI比较谨慎,是不是也因为你认为具身智能不太存在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大力出奇迹,堆大量数据和算力就能突破。

王兴兴:情况是这样的,如果对一家大公司或者对一家底子比较厚的公司,如果他有财力和人力,我还是建议他可以多投入一点的,但是对我们公司可能好像不太合适,我们还是要算账之类的事情,所以我们还是比较保守一点。

所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那个点,目前为什么现在像国内大公司,你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的大公司其实对AI和机器人都挺关注的,但他们投入的人也是比较克制的,可能一个团队大一点的可能就小几百,少一点可能就几十个人之类的,投入也是比较克制,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而目前甚至AI模型其实不像大语言模型一样,机器人模型其实没有那么清晰,就是技术路线没有那么清晰。

所以在这个阶段模型没有清晰的情况,你如果投入大的财力和人力,其实你有点使不上劲的感觉,就是这条路你都不太清楚,然后你拼命往里面跑,你也跑不了,对吧?所以像大语言模型当时OpenAi当时投入大的刷脸人的提前是他们内部已经验证了它模型是ok的,他们做了一个Chat GPT 模型出来,然后给他喂了不少的算力和资源,发现效果其实非常明显,然后再加算力和资源发现其实又非常的明显,那么他们就得出那我加大投入,是不是这个模型性能又可以直接往非常快的往上升,是这个前提为前提的,而不是说他们如果模型还不太清楚的时候乱投入。

没人能说这个模型是一定是哪个模型一定是正确,目前这个是很难说。

二、“人形机器人,就是四足机器人站起来”

Q:宇树是四足机器人起家的,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关系是“人也是动物站起来的”关系么?

王兴兴:这个观点很多人提出来,从技术或者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也是从四条腿动物进化来的。

其实机器人也一样,为什么早年大家做四足比较多,做人体比较少,因为它天然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会更强,用同样的电机,它可以背至少两倍的货,它的技术成熟度更高。

过去一两年国内很多做人形机器人的公司都出来了,为什么他们能做得这么快?原因很简单,他们用了大量开源的四足机器人技术,包括控制硬件的算法,毫不夸张地说国内所有人都自主集成了底层的开源软件。

但有不同的是,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产品和设计是有追求的。我们希望他弄得不要太复杂,像苹果手机一样,交互的简洁性是对产品最极致的要求。

我们对格调和风格有一些追求的,我们还是希望本身产品尽量简洁,无论是外观上的简洁,还是使用的功能上的一些简洁。所以在公司内部我经常要跟同事强调,很多研发的同事写文档或写一个说明书,有个很大的问题,他写的会有点不是给普通人用的,他就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写一篇文章,不是给学生或者给一个普通人用,这个是很多技术出身的人经常会犯的一个问题。

但是我一直在公司强调,我们是搞机器人的,你写的基础至少要达到一个大一的本科生,能接受能学习能用的阶段,甚至你做的是个消费级产品,普通的老百姓甚至一个中老年人都能直接用,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Q:从过去的8个月看,宇树在人形机器人上发力迅猛,升级迭代了H1,以及G1,但在四足机器人上,最近仅更新了Go2-W轮足。今年在四足机器人上,宇树有怎样的研发计划?未来业务是否 All in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

王兴兴: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去年我们对四足机器人的投入比较大,在人形方面的投入反而是少的。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产品研发是有周期的,目前没办法说每年都迭代新的四足机器人,一个公司的精力也顾不上。但是在四足机器人我们都会有一些升级,包括硬件和软件的OTA,基本每隔几个月都会给国内外的客户做一些软件升级。

明年我们也会有新的数据产品,所以我们并不是All in人形机器人,目前基本上是两条线并重。目前我们公司最主要的出货量还是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只能说和友商比算不错,但整个体量还是非常非常小的。

Q:目前仿生四足机器人在消费级机器人市场中的应用占比大概处于什么水平?在人形机器人加速发展的趋势下,这两个品类之间会是一种怎样的相互作用?

王兴兴:四足机器人过去在消费端、科研教育端和行业端都有做。消费端去年我们产品的单价更低了,出货量增长速度非常快,目前消费者购买的机器狗可能占了整个四足机器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从出货量来看,四足肯定是更多的,因为比较便宜,光淘宝上就卖了不少。大家可能会猜我们公司做了人形机器人就顾不过来其他的之类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整个团队包括硬件、电控系统、软件OTA平台、后台、AI算法都是公用的,很多地方是互通的。

甚至原本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把机器狗的软件做得更好,但是现在为了给人形机器人配更好的软件,也顺带把四足的做好了。包括我们现在四足也可以远程OTA升级了,因为我们把人形的现成的技术直接搬过来了,这些都是相互促进的。

Q:4月下旬,人形机器人鼻祖 Atlas 退役、电动 Atlas 上线,这款电动Atlas 十分灵活,在不久之后的5月,宇树公布 G1。这两款前后脚出现的人形机器人,不论是灵活度还是外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巧合?是不是技术正好发展到某个阶段,还是你们和波士顿动力正好英雄所见略同?

王兴兴:我们当时也觉得非常惊讶,因为波士顿动力已经很多年没有发新产品了,它发布之后我们发现他的关节布置包括外观都跟我们的确很像。

有些外部的人可能以为我们会感觉很有压力,但实际上我们公司内部都非常开心,因为市场证明了我们的方案是相对领先的。波士顿动力在欧洲做人形机器人十几年了,他做的方案几乎是全球最领先的。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方案,是因为去年发布了第一款人形机器人之后,结合客户的反馈我们发现了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外观更好看、关节布置更顺畅,做了很大的改进。

而且我觉得在一个产品和技术发展的相对成熟的时候,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大家的方案都会趋同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比如说,人形机器人比较大的话其实会让人有点害怕,所以我们现在在消费端都尽可能做得小一点,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小朋友,不会伤害我。这都是硬件上共同探索出来的技术趋势,后面如果有大量的家用机器人,可能都会稍微小一点。

Q:宇树和电动 Atlas 都采用的是3指,可以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3 指就刚刚够用,而不是 2 指或者 4 指?电动 Atlas 头部参照的是皮克斯的灯,宇树 G1 的头部还会有什么新设计吗?

王兴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你会发现,目前具身智能的技术方案都不是特别统一,最典型的就是他的手,做了几个手指就几乎代表了这个公司的技术流派。

有些人喜欢有两指,我们现在在做三指其实也在研发五个手指的。因为我们发现三指在大部分情况都已经够用了,也是因为我们的G1是比较小的,大概只有1.3米多一点,如果按了5个手指,这个手就有点大了,非常不好看。

但是抓个东西,哪怕抓一个很小的东西,三指也能基本上百分百操作,波士顿动力的Atlas在工厂里干活也是三指,相比于五指,三指的关节更少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出问题。

大家出于实用性考虑,希望把硬件越做越简单,一个关节或者两个关节就能把功能实现,但是两指抓个东西是够的,要做更小的事情比如拿个电烙铁去焊接、拿一个筷子,两指就很难实现了。

另外我们发现很多残疾人朋友哪怕没有手掌,他照样能做一些非常精细的事情,穿针引线、做一些雕塑。其实本身手不是最大的限制因素,随着AI技术越来越成熟,大家对硬件的需求、自由度、外观、灵活度的要求是越来越低的。

我想的是未来整个AI能力进来了以后,从垃圾堆找几个电机,随便找几个木头杆拼在一起,把人搭出来,它就能走路能干活了。

Q:今天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有共识么。

王兴兴:目前在机器人目前具生智能领域,每家的想法都不太一样,包括我们公司自己或者别的一些国内外公司,每个人的技术路线都不太一样。

比如机器人的相机应该装什么?在什么地方,相机应该装几个,我传感器数据应该怎么采,要不要触觉传感器,因为有些流派是不想用超触觉传感器,数据传感器的,目前像国外有些流派,他连灵巧手都不想用,他就想用个爪子,有些流派希望手更加灵活,就是手指要更多,每个手指上有丰富的传感器,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样。

目前其实整个的AI模型的技术路线其实没有那么统一,这就导致了其实很难评价正确的哪个路线是错误的,哪个路线已经推进到哪个节奏了,这其实很难。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大语言模型出来到现在为止,大家可能都已经忘记了一些别的模型,但实际上在大语言模型这种圈子,在ChatGPT模型出来以前有非常多的语言模型的结构,但大家现在已经忘了,因为后来大家发现GPT模型的架构是更加有价值的,就把某些模型淘汰了,现在人形机器人具生智能有点像ChatGPT出来的前一两年,大家已经发现了这个方向要往这个方向做,但实际上没有哪家敢保票,说我这个方向是绝对正确的。

机器人通用的AI模型现在全球范围内大家都做得不够好,没有真正能把它做突破一个临界点,这是最大的卡点,怎么应对这个难题,说实在的,对于AI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它不是说一家公司你有多少钱,你有多少人就能一定能把它做出来这件事情。因为在这种前沿的,全球都没有人做出来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认为看运气或者看某个天才人物把这个事情推动了。

三、“9.9万一台人形机器人,我还能把价格做到更低,但是我不想”

Q:对于现在动辄60万、30万一台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宇树G1 9.9万元的价格确实让市场感到震惊,这个定价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产品量产与落地情况如何?宇树降本的秘诀是什么?

王兴兴:你的产品要有人买,前提是价格还是要比较友好,如果太贵了买的人就少了。

我们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低,是因为我们做四足已经做了很多年了,对于整个发电机的生产、整个机械结构的传感器、整个电控系统怎么用便宜的芯片,这方面我们都有比较多的经验和心得。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机器狗一台最便宜的卖到9000多人民币,对比一下人形机器人就有点贵了。

首先是因为量不够,目前整个市场的体量还没有完全起来,明后年随着出货量的的增加,我们还可以拿出更低的价格。

但是我并不想这样做。如果我们定得太低,对所有人都是不好的,对整个行业我们公司都不好。我一直讲我们公司不要带头把这个行业做烂,那大家都不用玩了,你做一个一万两万的人形机器人,包括我们自己也没有利润,我们还是希望价格在相对合理的区间。

关于量产上,我们公司现在已经第8年了,有很多产品的量产经验,但是当下,量产一款产品仍然很有压力,因为每个零部件细节都要设置,技术要求高的都是0.01毫米起步的,人配合螺丝钉怎么打,包括工艺上的要求、量产规划、保证供应商的零部件都是满足要求的,对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还是有很大的挑战。

Q:价格下降之后,在行业热度上涨及政策支持下,长期困扰业内的应用场景问题是否有了突破空间和可能?

王兴兴:目前机器人,不管是人形、四足或者一些清洁机器人还是各种机器人,最大的瓶颈还是我前面讲的AI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像初代GPT一样的水平。

比如一个工业机器人,如果AI加进去之后,他产生的人效比人低、精度比人差、能干的活比人少,那他很难替代工人的价值,这样的话商业闭环就没法跑通。

真正等一个机器人比一个人的效率高的时候,商业闭环和大规模推广跟着起来,那机器人其实不缺场景。现在的问题是,机器人和人比起来太笨了,机器人只做一个简单的工序、执行效率也很低、成功率也很低,有场景需求满足不了,不是没场景。 当然硬件也还是有些问题,比如硬件的机械臂的负载能力不够,精度不太够,成本有点高,但实际上这只是说是工程上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可控的。

Q:今年国内外不少人形机器人宣布进厂“打工”,这是一个好的场景么?

王兴兴:进厂打工是一个趋势,最早马斯克提出让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带来的是整个汽车制造对于机器人是比较热衷的,过去几个月我们也跟蔚来这样的工厂合作,现场部署了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去做搬运,包括国内的友商也和汽车工厂有合作。

目前基本上还是处于试点阶段,大家觉得这个方向有价值,共同推进落地部署。

但现在还没有真正到商业闭环。一台机器人不可能有比人还低的成本,商业价值依旧不是正向的。我们公司目前卖本体比较多,某种程度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做工业,在很多场景中比如科研教育、AI公司或者个人消费者买来玩,我们也完全欢迎。

Q:您如何看待当前智能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及马斯克、小米等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投入?另外就是中小公司的机会在哪?宇树在商业化方面的设想和布局是怎样的?

王兴兴:中小公司的机会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如果在16、17年我可能没办法回答你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觉得中小公司得保持足够的前沿技术的敏锐度。你得能看到未来,还得足够灵活,预判未来1年2年甚至5年的技术路线和产品格局,甚至是世界格局,然后提前布局,那你肯定死不了。

但是这方面大公司有点困难,因为内部团队的相互竞争、资源和沟通的不顺畅,甚至有时候大公司招人都没有小公司方便,因为他内部的流程体系是一个限制。

商业化方面,我们公司16年成立,17年预售的时候就开始接订单了,18年就正式发货了。我们就是冲着商业化去的,有客户我们才去做这个方向。

目前我们公司的商业化做的相对比较杂,因为人形机器人客户比较杂,也不能说我们现在就做的很好了,我一直觉得还可以做的更好。

Q:我们看到有报告称目前宇树机器狗的销量在全球占60%市场份额,请问是怎样做到的,哪些因素是成为第一名的决定性因素?与机器狗相比,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更多,是否竞争也更激烈?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有没有可能也做到第一?

王兴兴:准确的数据可能没办法统计,因为别人的销量我们也不清楚。但是大概差不多在这个级别。

为什么会这样?

像最早的四足机器狗的技术方案,是我13年提出的,16年我们公司成立差不多是全球最早成立做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商业化的公司,我们的产品性价比在全球做得也比较领先,所以无论是从技术原创性、产品原创性,商业模式、产品的吸引力,我们公司都非常具有吸引力。

现在四足没那么卷了,但是早些年还是很卷的,大公司小公司都挺多,像腾讯、小米包括另外几家都做过机器狗,数量上看不会比人形少。在整个技术方案上我们做得比较极致,可能是这个原因。

包括人形机器人,其实去年下半年我们人形机器人已经全球发货了,包括今年也已经接了不少订单,某种程度上我们今年的全球人形机器人卖的也挺多的,具体可能不太方便说。

但实际上我们目前出货量比较多,我觉得我们公司至少我觉得在未来的人形机器人这个蛋糕里面切一大块的蛋糕还是非常有可能一件事情,我觉得我们还是比较具有竞争力的公司。

Q:G1目前最主要的几个客户种类是怎样的,销量符合你们的预期么。

王兴兴:G1目前还是相对比较杂的,刚才说实在的我自己都没怎么看具体卖给谁了,有些数据太杂乱了,目前的话有个人客户、科研院所、AI公司、科技公司还有一些项目落地,比如工厂还都是有一些的,差不多达到预期了。

Q:接下来技术迭代方向是什么。

王兴兴:刚才也提到所有的硬件其实迭代方向都累死,最大的点第一成本更加合理可控,然后生产更加容易,然后它的外观更加好看,因为造车一样的,大家也知道现在买车最大的点就是好不好看是很重要的一个点,所以外观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另外一点的话就刚才说的可靠性的问题,寿命,就这台机器能不能用多久,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其实跟所有的硬件产品都一样,在细节上可能会不一样,细节上要不要加个新的功能,或者你的工业设计水平,你的审美水平够不够,这都是需要考量的一个问题。

相关推荐

宇树科技王兴兴:不超5年,四足机器人就会出现在各类生活场景
对话晨兴资本程宇:寻找非共识的火箭
对话DCM林欣禾、晨兴刘芹:对创业者最大的帮助是让他们面对真相 | Light Talk
王兴准备新武器
42岁,王兴的兄弟退休了
这个机会,王兴等了5年
对话晨兴资本张斐:我们仍处于互联网早期
对话晨兴资本刘凯:大平台的机会属于巨头,但晨兴会继续找to B里的快手
王兴的“TOP”人才观
王兴与马云的战争

网址: 对话宇树王兴兴:这个“可能让硅谷失败”的男人,不想大搞AI,只想做好机器人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24120.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