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我真后悔当初没跟那个“卷王”撕破脸

我真后悔当初没跟那个“卷王”撕破脸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4年09月24日 06:01

来源:互联网怪盗团

整整十一年前,微信群刚刚流行起来,并且迅速成为了与朋友圈、公众号并称的微信三大流行功能之一。无数的微信群,包括工作群、家庭群、业余爱好群……如同雨后春笋,在一夜时间生长出来。当时的群聊远比现在活跃,因为大家还有新鲜感,戒备心不重,陌生人在群里掏心窝子、迅速成为好友的案例不在少数。现在回想起来,那正是买入腾讯的一个绝佳时间节点。

当时还在证券行业混饭吃的我,也搞了一个群,取名“全世界价值投资者,团结起来”。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崇拜格雷厄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相信基于基本面的长期价值投资能够创造财富,让人实现财务自由;第二是我的朋友大多来自投资圈,不是二级市场就是一级市场,大部分也是价值投资的拥趸(至少是口头拥趸)。把大家拉到一个微信群里,白天聊聊市场,晚上聊聊八卦,有工作就聊工作,没工作就聊生活——这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吗?就算到了今天,很多人也会很珍惜这样一个微信群,很愿意参与这样的群聊吧。

我们的群很快有了两百多号人,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玩,那时我也年轻,所以也很爱玩。我信奉的生活理念是“好好工作、拼命玩”(work hard, play hard):例如前一天晚上在酒吧听民谣现场听到十二点,第二天早上七点半照样准时接入晨会;周一到周五出差出的昏天黑地,周末在楼下咖啡馆抱着笔记本玩两天《文明5》;有时候加班太晚,不妨把成箱的啤酒搬到办公室里,一边喝一边敲键盘,敲击的效率甚至还能提升。至于戏剧和电影,那更是我的最爱——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熟悉北京所有小剧场的位置、设施和合作团体,两周不看戏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我在IMDB标注了一两千部电影,虽然跟专业人士比不了,但在业余影迷当中也算比较拿的出手的了。你要是跟我说每周再增加20小时工作时间,我眼睛都不会眨;但是要说不让玩游戏、看电影、看戏了,那我肯定是要急红眼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我的朋友大多也是这样的人:年轻、有理想、精力充沛、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广泛。如果下班时间不太晚(九点以前都算早),或者周末没有加班安排,我们会一起去打打台球、保龄球,玩玩桌游、密室逃脱,或者去后海附近喝点东西。我们喝了酒什么都聊,既有欢歌笑语也有豪言壮语,但聊的最多的还是电影和游戏(信不信由你)。有一次,为了讨论“特吕弗和戈达尔谁更伟大”这个问题,两位朋友差点打起来,准确的说其中一位已经把杯子举过头顶准备砸下来了;第二天,这件事情以这两位各自请对方吃了一顿卤煮火烧告终。

附带说一句,我非常喜欢十年前的密室逃脱行业,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每个月都有新出的密室主题,工作人员也十分热情。我尤其喜欢大型机械密室,以及带一定恐怖色彩的“鬼屋密室”,前者适合跟好基友一起玩,后者适合带妹子玩。经历了那三年的洗礼之后,密室逃脱大不如前,当年我喜欢的一些老店已经关门了,实属人生憾事,正所谓“万事飘蓬如转烛”。

可想而知,在“全世界价值投资者,团结起来”这个群里,最多只有一半的言论跟价值投资直接相关;吃喝玩乐能占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一则要留给书评、影评、剧评乃至游戏评(广义上看,也是吃喝玩乐的一部分)。我习惯了在睡前刷一会儿群,聊生活中各种有趣的事情,直到困得实在不知道该聊什么为止。

L总是一级市场投资人,就职于某大型国资风投机构。附带说一句,国资PE/VC今天是市场上不折不扣的主流,但在当时还羽翼未丰,规模和话语权普遍较小。我不记得自己跟这位L总是怎么认识的了——他比我大很多,工作也没有直接交集,或许是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认识的吧。有一天深夜,我正打算关灯睡觉时,他在群里向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提出了严肃抗议:

“你们看我说过一句话吗?啊?这个群叫什么名字?价值投资者群,还是看电影玩游戏群?”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在两百多个群友当中,应该还有几十位醒着,但不知道该说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看他继续表演:

“搞投资就好好搞投资,一天到晚聊什么王家卫、贾樟柯,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群吗?还比赛谁看电影花的钱多,什么乱七八糟的,没见你们工作这么认真。”(注:当时恰好是上海电影节举办前夕,大家都在抢票,他可能指的是这件事情。)

如果换到今天,我大概会毫不犹豫地把L总一脚踢出群,热爱电影和游戏的群友也会对他群起而攻之。然而,那是十一年前,当年的社交网络氛围跟现在相比有两个关键不同:

大家脸皮还是比较薄的,群里发生争吵,群主不会想到搞一言堂,多数群友也不会想到霸凌少数人;大家首选的都是息事宁人。

那是一个“卷王”占据舆论制高点的年代,“勤奋”是一项最高的道德优势。我跟朋友们虽然爱玩,但也不敢理直气壮的玩,必须强调“工作才是我的最爱、娱乐只是一种调剂”,不管这是不是真心话(废话,肯定不是啊)。

第二条尤其重要。在“反内卷”初见成效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当年“卷王”嚣张到了什么程度——“内卷”甚至被内化为专业白领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手段,还是目的,甚至是人生的最高意义!还记得吗?李开复回忆自己当年“经常跟朋友比赛谁深夜回邮件回的更晚”,虽然有点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全民打鸡血的精神状态。一个真正的社会精英,应该每周工作8天、每天工作25个小时,永不休年假,永不旅游,永不做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由于无人敢于正面反驳,L总在吃早饭的间隙继续表演:

“我看到有人说,自己看过3000部电影(注:不是我,我没那么厉害),好像这是一个很光荣的事情似的。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悲哀,说明他没把时间用到正道上!”

我忍不住回复:“L总,人不可能把每一分钟都拿来工作吧?比如坐长途航班的时候,就可以用平板电脑看看电影嘛,一年下来也够看几十部的了。”这正是我当年的常态,我在IMDB上标记的电影可能有一半是在飞机上或者候机室里看完的。

L总毫不让步,斩钉截铁地说:“我坐飞机的时候都在读公司财报,不信?不信你们可以来监督我!”

信信信,我们当然可以想象他坐在经济舱里(注:当时国资机构普遍不给买商务舱,除非你是大领导),翘着二郎腿,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财报的情景。不过,对于稍有常识的人而言,这一幕多少有点搞笑:一个人每天能聚精会神的时间是有限的,能保持6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已属不易。即便是正在准备高考的高中生,每天能认认真真学进去的时间,最多也就是6-8个小时;像衡水中学那样从早到晚十四个小时的苦读,更应该视为一种“服从性测试”。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一幕搞笑。有一位跟我关系很好的研究员X总(后来升任基金经理),就颇为赞许地说:“确实,做投资就是得认真啊,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是有的。好像有一位大作家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工作。”(注:这两句话都是鲁迅说的,不知道X总为何只记得话、不记得人。)

凡是混迹过社交网络的人就知道,“一唱一和”是最具威力的,堪比雄兵百万。L总逗哏,X总捧哏,彻底改变了本群的生态:前者继续回忆自己如何在机场摆渡车上跟同事开电话会议,如何三年都没有休一天年假,如何把休息日全部花在读彼得·林奇的自传上(奇怪的是,这本书用一个周末就能读完)。每次他讲完话换气的时候,X总就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不勤奋怎么行呢?”或者痛心疾首地说:“年轻人贪玩的风气确实应该改一改了。”

有群友勇敢地回应:“不就是多聊了几句电影节抢票吗?今后少聊不就行了,上纲上线不可取。”

这次斩钉截铁、一锤定音的人变成了X总:“我建议你还是给你的投研副业多花一点时间吧!众所周知,看电影才是你的主业!”(注:那位群友可能是投资圈最狂热的王家卫爱好者之一。)

L总抓准时机补刀:“我非常赞成X总关于主业和副业的判断。”

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那年头大家的脾气是真的好,经历的社交媒体历练也是真的少,以为一切都是可以讲道理的。从那以后,“全世界价值投资者,团结起来”这个群的发言频率至少下降了一半。退群的人倒是不多,因为那年头,退群会显示在聊天记录里,脸皮薄的人不敢轻易退群。必须指出,群里减少的不仅是与投资无关的发言,还包括与投资直接相关的发言——如果有人觉得群里的气氛太压抑、让自己不爽,他的选择肯定是减少自己的一切发言。

说明一下:这是微信图库提供的免费图片,不是L总;L总远远没这么帅

至于我和我的“内圈”(inner circle)朋友们倒是没受太大影响,因为我们又私下拉了一个40多人的群,话题几乎不设任何限制(唯一的限制是合法合规)。这个群经过多次人员调整,一直持续至今,人数稳定在了35-40人。我刚刚数了一下,就在今天,该群产生了300多条发言记录,堪称活跃;最新的聊天主题是索尼最近推出的游戏《星鸣特攻》为何失败。

其实我也想过办法说服L总、X总(以及群里的一部分赞成他们观点的人)。我曾经私下跟他们提出了两个“应该宽容大家聊电影、聊游戏、聊生活”的理由:

首先是功利的理由:泛娱乐和大消费是当年的热门赛道,电影票房每个季度都在创新高,移动游戏行业正在冉冉升起,线下消费的新花样也层出不穷。如果一个投资人不娱乐、不消费,他怎么了解这些新东西呢?更进一步说,我们怎么指望一个不看电影的人研究电影行业,一个不玩游戏的人研究游戏行业,一个从来不逛街的人研究实体消费行业?

其次是哲学的理由:投资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全部;恰恰相反,它从属于人类社会。通过阅读、电影、游戏乃至密室逃脱等娱乐活动,我们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拓展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内心更强大更丰富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比狭隘的人更适合做投资;就算不是,成为一个内心更丰富的人,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你可以想象接下来发生了什么:L总和X总都对第二条“哲学的理由”嗤之以鼻,甚至都没怎么认真听。X总赞成第一条理由,因为他也看消费互联网行业,深知“成功的投资者必须是耐心的用户”;L总则连第一条都不赞成。他觉得,判断一个电影公司或游戏公司的价值,与电影或游戏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众所周知,中国消费者只喜欢烂的、俗的东西。他还由此得出结论:如果你看的电影、玩的游戏太多,只会导致你脱离群众,最终研究不好这两个行业!

2013-2014年确实是一个“烂片为王”的时代,像《富春山居图》这种令人不知所云的烂片票房都能超2亿,《小时代》票房则突破4亿。L总非常喜欢《小时代》,甚至打破了他自己定下的“不许在价值投资者群里聊电影”的规矩:“这个郭敬明真的了不起,把电影变成了连续剧!这是一次商业模式的伟大创新。”可惜他没有认真看过“变成了连续剧”的《小时代》第2、第3部的票房究竟如何,又或许他看过,但认为不重要。

每当一部口碑奇差的片子票房热卖,L总就会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的理论得到了实践。我觉得,他的理论肯定不是自己发明的,应该是某些影视公司的老板或董秘教给他的。这套“烂片为王”的邪恶理论注定会在2016年彻底暴露其荒谬性,把中国影视市场引向一个黑暗的蛰伏期;严格的说,这个蛰伏期迄今仍未结束。

幸运的是,L总和X总都不太懂游戏;我们不在群里聊游戏,他们也就不主动发声,所以我们不会听到什么暴论。在这个群最活跃的时候,Steam还不像现在这么流行,《王者荣耀》《阴阳师》等国民级游戏也都还没有诞生,话题性稍微欠缺一点。如果当时有人说,中国游戏行业很快将膨胀到影视行业规模的好几倍,大概会被人当成疯子吧?

就这样,时间推进到了2015年。彼时彼刻,微信群的整体氛围发生了微妙改变:人们习惯了在大群里商业互吹、打哈哈、认识新朋友,只在小群里聊重要的事情。而且,“群主说了算”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群的群友一般不会再正面怼群主,而是选择退出与自己理念不合的群。不过,鉴于“全世界价值投资者,团结起来”这个群已经逐渐沦为行尸走肉,我都在考虑要不要干脆退群,把群主让给别人算了——让给L总继续宣传内卷如何?但我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L总就一怒之下主动退群了。

说来也巧,我早已养成了睡前不看非工作的群聊的习惯,那天深夜却鬼使神差地看了一眼。当天有一条热门财经新闻:参与《熊出没》制作的一家公司打算上市,媒体通过其财报发现《熊出没》的制作投入非常少,可想而知其制作质量有多差。大家在群里摇头咋舌道:“唉,现在的小朋友,就看着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长大,还真是可怜!”

L总以他一贯的蛮横态度反驳:“我儿子最爱看这个,你们懂什么?还什么制作质量呢,质量顶个屁。”

我冷冷地回复他:“噢,你儿子尤其可怜,摊上你这种爹!”

一分钟之后,L总退出了群聊。我确认他不在群里了,然后如释重负地说了一句:“瘟神总算走了。”神奇的是,这次X总没有站到他那边去,选择了保持沉默;或许是因为他的逆天言论让X总都觉得没法洗吧。

如果这件事情早发生两年就好了。在L总和X总一个逗哏、一个捧哏的两年里,“全世界价值投资者,团结起来”的氛围早已被彻底破坏,大家都跑到各种各样的小群里说话了(而且每个群的成员都很不一样)。所以这件事情除了让我以及部分群友解了解气之外,实际影响不大。附带说一句,当时“卷王”仍然占据着舆论制高点,他们的影响力要等到2020年乃至2022年以后,才真正崩溃。在哪个时间点,认为L总是个勤奋刻苦的“好投资人”的人,一定远远多于现在。

我与L总的缘分并未结束。短短两年后,我开始看互联网行业,那恰好是一轮互联网中概股新牛市的起点。L总则从一级市场转做二级市场,互联网中概股是其主要投资标的;他因此竟然成为了我的(不太重要的)客户。我去他那里路演过两次,没聊什么有营养的话题;他私下里有时候会问我腾讯、网易等游戏公司的情况,我大部分时候没有回。我经常会刷到他和X总的朋友圈,仍然是一如既往地秀“内卷”,诉说自己多么勤奋、多么努力、多么为了事业放弃个人生活。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秀过自己的业绩,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我究竟是什么时候跟L总互删微信的呢?不记得了,因为没有发生过任何争吵,单纯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换句话说,我从来没有跟他真正撕破脸。那也是我过去几年最后悔的事情之一,现在我更后悔了。因为我不但应该跟他正面的、毫不示弱地撕破脸,还应该从根本上驳斥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如果“无意义内卷”算是一种理论的话)。有一位伟人说过:“吾人唯有主义之争。”我很赞成这句话,尽管在那段时间我没有做到。

附带说一句:现在我能够深刻地理解,L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X总)为何对好电影、好游戏这样的优质内容抱有如此巨大的敌意,甚至一有机会就宣称“内容质量根本不重要”了——因为那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对于“卷王”而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件事情很重要但是自己不能理解,而自己最擅长的“内卷”在此毫无用处。因此他们一定要竭尽全力证明这件事情不重要;所有无法用他们擅长的“内卷”方法解决的事情,都不重要。

假如当初我就想通了这个道理就好了。不过现在想通也不晚。你觉得呢?

相关推荐

毕业10年,我依旧后悔选错专业
中国钢铁“卷王”杀入中东
神舟董事长喊话刘强东:兄弟有必要为这点小钱撕破脸么
第一批押注海南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我那个四千万净资产的同学离开一线城市,举家迁回了省会
欠债不还,罗永浩“真还传”烂尾了?
我,985博士:卷不动,也躺不平
坚持买房的独立女性,现在后悔了吗?
对话罗永浩:再创业可能后悔,不再创业百分之百后悔
学历贬值的年轻人,后悔考研了吗?

网址: 我真后悔当初没跟那个“卷王”撕破脸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25675.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