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不动的星巴克看消费降级
在下沉市场,性价比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星巴克被购物中心“抛弃”
12月17日,上海黄浦区的星巴克臻选(新天地店)宣布关闭。
这家坐落于上海石库门里的咖啡店,是星巴克在上海的第7家门店,开业至今已陪伴这座城市24年。作为“全市知名”的碰头点,它不仅承载了无数消费者的记忆,也见证了上海商业发展的变迁。
然而,由于新天地商圈的业态调整,这家标志性门店不得不在岁末划上句号。
不仅是上海,近期北京、武汉、南宁等多地的星巴克门店也接连关闭,其中不少门店与新天地店一样,开业时间超过20年。这些门店的谢幕,似乎预示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十年,星巴克是商场招商的王牌,能提升整体形象,还能带来稳定的商业收益。”华北地区某商超的招商负责人林一表示,商场甚至愿意为星巴克提供租金优惠,以换取其入驻带来的溢出效应。
正如林一所言,星巴克在租金成本上的优势一度显著。
招商证券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大陆市场,普通咖啡店的房租成本通常占总收入的25%,而星巴克的租金成本仅占10%。这种优势源于其在高线城市黄金商圈的快速扩张,通过规模效应形成了品牌、客流与租金之间的闭环。
然而,这一闭环正在被打破。
一些商场负责人坦言,星巴克“既赚不到大钱,也无法带来过去那种高人气”。
林一进一步解释:“商场和品牌合作为了实现双赢,优化品牌结构也是一直在做的举动。”在他看来,星巴克面临被商场清退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方面,星巴克的客流吸引力下降。过去,星巴克的入驻是商场吸引客流的利器。随着咖啡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在CBD和高线城市区域,新兴品牌如瑞幸、Manner等迅速崛起,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星巴克不再是“唯一选项”,其客流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另外,星巴克的营业额难以达标。商场通常以“营业额分段扣点”模式与品牌合作,即只有当品牌达到一定营业额后,商场才能获得租金收益。当下,部分星巴克门店近年来的营业额已难以满足商场的最低标准。
最后,品牌形象老化。新兴品牌不断通过创新产品和场景体验吸引消费者,星巴克的品牌形象显得相对陈旧。曾经的高端光环逐渐褪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一个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老品牌,星巴克面临着与年轻消费者脱节的风险。
再加上商场运营的精细化,对入驻品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反观星巴克,不仅在外卖咖啡、便利店咖啡以及其他新兴品牌分流了大量客流,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环境,导致营业额增长放缓,商场的租金收益空间被压缩,以及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星巴克的品牌形象逐渐失去了过去的独特性。
只是,从曾经的商场宠儿到如今的“被优化”对象,星巴克的转变不仅是品牌自身发展的困境,也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
2
业绩下滑是主因
10月23日,星巴克公布的初步业绩报告显示,在2023财年第四财季(7月1日至9月29日),其净营收同比下降3%至91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93.6亿美元。
这标志着星巴克已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营收下滑。
财报进一步揭示了此前的下滑轨迹:第二财季净营收为85.6亿美元,同比下降2%;第三财季营收为91亿美元,同比小幅下降1%(按固定汇率计算则增长1%)。而第四财季3%的降幅,成为星巴克过去四年来最大的单季跌幅。
与此同时,全球同店销售额下降7%,这一降幅几乎是分析师预期的3.48%的两倍。
在星巴克的两大核心市场——中国和美国,表现尤为不佳。
美国市场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6%,交易量减少10%;而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更是大幅下滑14%,交易量减少6%。作为星巴克全球营收的重要支柱,这两大市场的疲软无疑让星巴克的业绩雪上加霜。
而对于四季度业绩不佳的原因,星巴克在财报中坦承,尽管推出了更多产品并加大促销力度,这些举措并未有效提升门店客流量。董事长兼CEO布莱恩·尼科尔表示,公司将通过优化移动订单和支付功能、调整定价结构等手段,力求实现“回归星巴克”的目标。
只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高价策略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在一个被“低价卷王”主导的市场中,星巴克策略始终坚持避免参与价格战。但现实是,迫于竞争压力,近年来开始尝试通过折扣活动和促销套餐吸引消费者。
例如,在星巴克微信小程序上,目前大部分产品价格仍保持在30元以上,但2023年其平均售价已下降2%,而2024年平均售价的降幅进一步扩大至8%。此外,星巴克还在团购平台推出了多种优惠活动,如“109元咖啡5次卡”以及最低5.5元的“椰香可芮朵”等产品。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压力。
消费者对星巴克降价策略的反应复杂。
一方面,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星巴克的产品自然令人高兴;但另一方面,曾经的“独特尊贵体验”却因此大打折扣。星巴克的降价策略看似是无奈之举,却也暴露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尴尬地位。
其实,面对竞争对手用低价抢占市场的激烈攻势,星巴克似乎别无选择,只能逐渐“放下身段”。
近期,又有外媒报道称,星巴克正在为其中国业务寻找“中药”,包括出售部分股权或引入本土合作伙伴等方案。
这样的尝试并非没有先例。此前,肯德基和麦当劳通过将中国市场业务独立运营,成功实现了“本土化”,不仅推出了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还通过“疯狂星期四”等营销活动和中式IP联名赢得了市场青睐。
对于星巴克而言,能否通过类似的策略在中国市场找到新的突破点,仍是一个未知数。
3
消费降级所致?
星巴克的“遇冷”,实际上是整个消费行业低迷的一个缩影。
在星巴克全国门店分布中,上海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居全国首位,北京则以超过500家的数量紧随其后。然而,这两大经济强市的消费表现却并不理想。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11月,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3.5%,其中“用”的商品下滑20.3%;北京的降幅更大,同比下降14.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网上销售额下降了22.4%。
尽管官方解释称,这与“双11”促销活动提前释放消费需求有关,但即便将10月和11月的数据合并计算,两地的消费总额依然不容乐观。
2023年10月至11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21.9亿元,而2024年同期仅为3,056亿元,同比下降2.1%。北京的降幅更加显著,从2023年的2,760.4亿元下降至2,558.8亿元,同比下降7.3%。
2024年前11个月,北京和上海的累计消费数据分别同比下降2.8%和3.1%,与全国平均增速相差约6个百分点。
这表明,经济实力最强的两大城市,反而成了本轮消费下滑的“重灾区”。一线城市消费降级的趋势,无疑对星巴克等高端品牌带来了直接冲击。
林一表示,在一二线城市消费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品牌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三四线城市,寻找新的增长点。
以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为例,自2023年以来,其新增门店中超过一半位于三四线城市。根据该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百胜中国的总收入和经营利润实现新增长。
这一增长背后,得益于三四线城市较低的劳动力和租金成本,同时客单价却与一二线城市相近。这意味着,在县城的消费支出与一线城市差别不大,但成本却大幅降低,从而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率。
而星巴克所在的咖啡市场的表现也同样。根据《2023咖啡与茶消费洞察报告》,县域市场的人均咖啡消费金额增速比一线城市高出26%,成为增速最快的市场。
反观一二线城市的咖啡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逐渐饱和,而像味千中国、呷哺集团和九毛九集团等主要布局在一二线城市的餐饮品牌,其业绩表现已不如人意。
面临一二线城市的增长瓶颈,星巴克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下沉市场,试图在县城挖掘新的消费潜力。
2023年,星巴克正式将中国市场的3000多个县城纳入其战略版图。到2024财年末,星巴克的门店已覆盖近1000个县级市场,其中仅2024财年就新增166个县级市场,比上一财年几乎翻倍。第四财季内,星巴克还新进入了78个县城。
只是,门店数量的快速扩张,从星巴克财报来看,并未带来理想的业绩提升,这暴露了星巴克在下沉市场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成本与高端定位难以适应三四线城市的性价比需求。
或许,相比如何占领下沉市场,星巴克更应该解决的是,如何在控制成本与品牌调性间找到平衡,否则扩张将成负担。毕竟,在下沉市场,性价比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发布于:天津
相关推荐
消费 降级,狼真的来了
“与其说是消费降级,不如说是智商升级”
万物皆可“消费降级”,车轱辘话谁不会说
谁在消费降级?
“消费降级”中的美好逆袭
消费“减负”≠消费“降级”
星巴克的边界与江山
红杉资本苏凯:从消费降级、直播电商到私域流量,“名词”现象背后的趋势是什么?
消费降级的风,咱们不追了
消费降级下,SKP的生意还好吗?
网址: 从卖不动的星巴克看消费降级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143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94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616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35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851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72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66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46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212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25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