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回家过年,长辈不催婚,反向我“安利AI”

回家过年,长辈不催婚,反向我“安利AI”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02月05日 14:10

对于从事科技行业相关工作的年轻人来讲,每年年底回家见长辈除了被催婚,还有另一个隐藏的副本会解锁——教长辈用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在内的所有电子设备。

2024年春节,我其实已经尝试过用AI的介入,来完成一些原本长辈需要我才能完成、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例如帮助长辈学习如何用提示词(Prompt),使用类似“什么问题+细节描述+发生场景+附加需求”这样的结构来获得更准确的回复,或是发掘一些AI App中自带的例如一键P图等功能。

今年回到老家,我原本做好了继续科普AI的准备,却震惊地发现一些长辈“倒反天罡”,主动开始向我安利一些AI应用。

除了发现一些长辈因为我去年的工作,已经对AI应用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之外,比起常规的AI聊天类应用对话,长辈之间关于AI聊得更多的,往往是一些具体、但并不会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应用。例如美图秀秀的免费“老照片复活”,亦或是一些AI相机App实现的“还原年轻的自己”。

虽然这些“文艺复兴”对于AI在长辈之间的传播有着正面作用,但我今年遇到的新问题也和AI有关。过去一年中,一些长辈经常在家族群中转发各种明显是由AI生成内容炮制的谣言,并且这个趋势肉眼可见地在极速增加,我也在和长辈解释这些谣言的过程中不堪重负。

在这种疲于奔命的问答中,我突然意识到“长辈问我的这些问题,其实大部分AI比我更适合回答”。

那么,今年过年的AI教学,相比去年有变得更加有用吗?

一、给家人一双慧眼

得益于过年期间,DeepSeek R1在互联网上带来的这一波爆火出圈,我实际上不用再像去年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给长辈介绍什么是AI,以及这个AI究竟在哪些方面能改变我们的生活。长辈甚至开始主动了解DeepSeek以及这个单词背后所代表的是什么。

另一个主要的差别在于,今年的不少通用大模型App都整合了多模态图像识别能力,在长辈的日常生活中能派上更多用场。例如Kimi视觉版或者ChatGPT,都已经能借助多模态能力,实现认人以及更多生活场景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养护植物、辅导作业,甚至是如何系丝巾等问题。

随着去年Cursor等大模型代码辅助工具大规模应用,如果你真的有兴致,今年你甚至已经可以实现你自己实现想为长辈开发的需求。UP主“Topbook”就自己做了一款帮助长辈阅读产品说明书的微信小程序。

调用手机摄像头、实现多模态能力的小程序|图片来源:Topbook

这款小程序名为“一个方脑壳”,据UP主介绍,它主要是为了帮助长辈识别各种字体过小的说明书内容,只需要拍一个照,就能把文字放大以及翻译,并将老人需要知道的信息单独整理出来。如果是食物日用品以及电子产品,老人们也能知道这是什么,以及最基础的使用方式。

“一个方脑壳”只用了半个小时即完成原型开发|图片来源:Topbook

同时,这位UP主表示他本身并没有编写代码的经验,前端完全是使用AI帮忙撰写代码,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实现了小程序的UI界面效果,多模态AI能力则是调用智谱AI开放平台接口。后续的代码改写甚至也都是使用AI来完成。

有了AI这个好工具,可以让你更轻松地做出更多的工具,来帮助家里的长辈。

二、AI教长辈用手机

说到AI与硬件的结合,2024年Claude发布的Cpmputer Use肯定是过去一整年AI Agent给业界带来影响最深的技术演示,包括去年下半年发布的智谱AutoGLM,能够完全理解用户意图并自主拆解指令,并完成一切系统级操作,本质上同样是Phone Use的实践。

比较遗憾的是,在2025年春节这个时间节点,大部分AI Agent手机应用还处在内测阶段,即使我自己有机会体验,也很难将其推广给大部分长辈。

但这不代表现阶段我们完全体验不到Phone Use。去年智能手机厂商大力推进手机端侧AI的发展,手机厂商已经在将一部分AI Agent功能通过系统级更新的方式,塞进操作系统中。

各家通用大模型都能提供相对准确的应用设置指南|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比起年轻人关注的AI拍照等概念,用生成式AI教你用手机,对长辈而言是一个更有价值的功能。

目前,包括OPPO、vivo在内的一些主流手机厂商,都已经通过将手机系统设置匹配搭载的端侧大模型能力后,将用户平常高频使用的复杂设置通过教程的方式,直接呈现给用户,降低用户的学习以及使用门槛。

在一些软件级别的问题,例如“如何微信上打开强提醒”“怎么取消自动付款”等需求,目前包括豆包、DeepSeek以及手机自带的AI助手服务都能返回正确且详细的设置步骤,已经完全能代替我教会长辈,大大减轻我的压力。

三、新问题,新解法

AI能力的增长,既有好处,也给出了新问题。AI内容生成的谣言,AI回答内容产生的幻觉,长辈其实更难辨别。

事实上,现在的抖音等平台上已经充斥着各种用AI换脸生成的谣言视频,AI早已成为各种难以辨别的谣言本身。很多明显违背事实的内容,在“名人”换脸视频的背书下变得似乎可信。

不仅仅是在长辈之间,类似的问题早已蔓延至整个互联网——无论是海外曾在社交媒体上掀起飓风的AI生成图“飓风中的小女孩”,还是近期西藏日喀则地震后在国内社交媒体疯传的“被压废墟下的小男孩”,都是AI虚假内容生成、引发社会争议的负面典型案例。

Women for Trump的联合创始人Amy Kremer发布的谣言推文|图片来源:X

在这样的AI虚假内容攻势下,即使是有着正常AI内容分辨能力的年轻人也很容易陷入辨别能力的盲区,这种情况在长辈之间更为严重——对AI生成内容毫无戒心的老年人,他们出于同情心对这些内容点赞和转发,却无意中助长了算法的传播。通过在朋友圈/微信群聊中多次转发,进一步增加了“可信度”。

对他们而言,日常看到最多的,可能是“某某市最新公告”“某工厂奠基仪式”这样与日常生活高度关联的内容,我甚至发现不少电商平台上出现店铺链接,现在已经用AI生成图片来取代法律风险更大的实物图片,来销售明显假冒伪劣的产品。

客观来讲,如今的大部分国内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审核与鉴别团队,都没有跟上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除了小红书这样会用脚注提示用户“内容由AI生成”的平台,更多是像微信一样,对于AI生成虚假内容完全没有相关提示机制:平台目前对于相关内容唯一的应对方式是封禁,但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起到了加剧谣言传播的反效果——直到官方公告出炉才能平息相关谣言。

但等到“官方通告”下场,谣言往往已经在长辈之间的传播链条中产生了明显反应,官方的辟谣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句话的含金量,在AI内容时代正在急剧升高。

在这种情况下,“用AI对抗AI”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教长辈辨别视频是否为AI加工。

当前阶段的AI生成视频,往往也会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破绽。具体到细节上,虽然我自己也谈不上什么AI视频鉴定高手,但好在我比长辈们先一步熟练使用了DeepSeek R1,因此我将这个问题抛给R1,让它针对“当下如何辨别视频是否由AI工具生成”这个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得到下面的回答:

要辨别AI生成的视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观察嘴部动作:如果视频中人物说话时,嘴部动作显得不自然、不连贯,或者有轻微的抖动,嘴角周围看起来像被橡皮擦过一样模糊,牙齿出现重影或分层,那这很可能是AI生成的视频。

注意肢体动作:AI生成的数字人在肢体动作上往往难以与说话的重音和节奏完全匹配。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动作重复频繁,偶尔还会出现不自然的耸肩、点头或手势。

检查背景细节:AI虽然能合成图像,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有限。因此,视频背景可能过于简单,甚至违反物理规律。例如,人或动物可能会穿墙而过,建筑物结构怪异,家具摆放不合理,花草树木的摆动不自然,阴影和光源反射异常等。

评估画质:AI生成的视频在画质和清晰度上通常不一致。你可能会发现人物非常清晰,但背景却模糊不清,带有颗粒感或失真。物体的中间部分可能清晰,但边缘细节模糊,线条粗糙,色彩也不均匀。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观察,你可以更好地判断视频是否由AI生成。

DeepSeek给出的建议非常具体,也很有可操作性,不仅是老年人,对于所有互联网用户都适用。

四、一点一滴,改变他们的世界

平心而论,在2025年春节实践教会长辈用AI之后,我觉得这些AI应用还没有脱离我在2024年春节“教长辈玩AI”的那个范式,还没有进化出真正的AI Agent应用,因此整体仍然是一个个单一AI应用的方式,距离“用AI重塑用户使用体验”仍然有一段距离。

除了我教会长辈使用的各种AI应用,长辈们平日更热衷的“老照片复活”、“假装旅行”等场景,其实都是在过去几年内快速成熟并投入日常生活的陪伴类AI应用。

这些应用虽然看起来并不前卫,但一点一滴的改变,最终会重塑长辈们的数字生活。

或许对我们而言,2024年给我们带来改变最大的,是Sora、Cursor这样的工具,但对他们来讲,情感需求才是AI在他们眼中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AI能力正在快速改变,想让长辈在这波浪潮中真正跟上时代,不被落下,现在多用多熟悉起来,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只有让长辈多用AI、并在这个过程中对AI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准确的认识到当下AI给每个人生活带来的改变,许多谣言自然会不攻自破,以及“AI并不会取代人类,用好AI,它才能发挥好工具这个属性”这个事实。

在从老家临走前几天,我特意在豆包App中,将我自己的声音录入模型,让大模型能够代替我,在奶奶已经学会使用豆包之后,还能继续以一种更加亲切熟悉的方式,陪在已经年近90的奶奶身边。

但奶奶还是告诉我:希望我平时工作不忙的时候,有时间多往家里打几个电话

最近的DeepSeek很火,我也向DeepSeek提问:“你如何看待生成式AI在帮助长辈接受新事物、识别互联网谣言的中的作用?”

DeepSeek在用时8秒的思考后,告诉我:

生成式AI不是万能工具,但能作为“桥梁”帮助长辈逐步适应数字社会。核心在于技术人性化”——通过降低使用成本、增强信任感和情感联结,让AI真正成为长辈的“数字助手”,而非冷冰冰的机器。

同时,子女的陪伴仍是不可替代的基石。

相关推荐

年轻人为什么不想回家过年了?
你被催婚,他们赚钱
当00后开始被催婚
这届打工人,回家过年都这么难
大龄单身青年过年“反围剿”攻略
第一批回家的年轻人,害怕过年
农村青年,陷入“闪婚”困境
临近30岁,面对男友“每逢春节必催婚”,我选择分手
有人提前一个月准备送礼,有人不回家过年立省一万
不回家的快递人:一天休息日也是奢侈品

网址: 回家过年,长辈不催婚,反向我“安利AI”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2291.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