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I替代不了写作?
时不时,能看到这样的说法:
AI让写作失去价值,商业意义也被稀释了;过去,自媒体人靠文字、观点能撑起一片天地,现在AI一分钟能生成成百上千个观点,文字似乎变得廉价了。
还有人认为,既然工具可以轻松生成内容,何必再花时间深度思考、费力琢磨?反正AI也能完成类似的任务。
其实,每个人都能找到一套看似合理的解释。这并不奇怪,因为人类天生追求自洽。一旦逻辑不自洽,会陷入内耗、迷茫或纠结的状态。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说,AI完全替代不了写作。
一
为什么呢?
首先,AI能替我完成“写”的动作,不能接替背后的价值;它可以生成文字、短文,甚至帮忙梳理结构、优化用词,甚至提出一些看似深刻的观点。但它无法替代独立思考、生活经验以及情感表达。
第二点,写作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属于内在探索。
当我坐下来写作或整理内容时,是在努力理解这个世界;这不仅仅是记录,而是一场深入挖掘事物本质的旅程。
比如,我把一个模糊的想法交给AI整理,它可能会问:这个想法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对公司、业务或个人有什么具体影响?
这些问题确实有用,但AI无法代替我思考。真正的思考是灵活的、动态的,充满了流动创造。
什么是流动创造。举个例子:
你在设计一款产品时,最初可能只想做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市场调查的展开,想法会逐渐延展。
你的注意力会在“用户需要什么?市场上有什么竞争?产品怎么做?怎么赚钱?”等问题之间来回切换,就像水流一样不断流动。
每个新问题都会带来新的视角,每条新信息都可能改变方向;这不是按固定计划执行,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机会。这种“寻找机会”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自上而下,从大方向开始,逐步深入到具体细节;二是自下而上,从小细节入手,逐步理清整体思路;三,从中点出发,向两边推进。
最终你会发现,表面上做事是为了达成目标,但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尝试新方法,寻找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当然,不止于此。写作是对感知力、取材的训练,更是一种深度洞察的练习,这是第三点。
前几天我去超市买东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结账时,大家会选择人少的队伍,觉得这样会更快;但实际情况却常常相反:有时你选的“人少队”反而更慢,而旁边的“人多队”却走得很快。
这是为什么呢?
我观察了好几次,发现其中的原因。看似人少的队伍,可能前面有几个老人,动作比较慢,买的东西也多,结账时要一件件扫码、装袋,甚至用纸币支付,还得找零。
而看似人多的队伍,每个人买的都很少,东西一放、一扫,几秒钟就搞定了(不排除概率事件)。
如果平时不留意细节,也不去思考背后原因,就算让你写一篇关于超市的调研,恐怕也很难写出有意思的内容。
二
还有一个例子,和信息有关。前几天,我在网上查资料时,看到一篇文章提到《2023年中国职场效能》白皮书。
文章里说,72%的职场人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但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只有4.2小时。换句话说,忙活一天,真正有产出的时间不到一半。
更有趣的是,文章还提到,63%的加班者承认自己在上班时网购、发呆,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听起来很真实,毕竟摸鱼现象确实存在。
但我仔细一查,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这份所谓的“白皮书”根本不是权威机构发布的,而是某个自媒体自己编造的;文章含糊其辞,说什么“根据某某统计”,但具体是谁统计的、怎么统计的,完全没有交代。说白了,这就是假信息。
那为什么我会搜到这样的内容呢?
因为AI在整理信息时,会把不同来源的内容拼凑在一起,生成一份看似专业、流畅的报告;表面上看,数据详实、逻辑清晰,但实际上毫无事实依据。
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见证一场谣言的诞生:一份根本不存在的“白皮书”,就这样被不断传播、引用,甚至被当成权威资料。
这一切,其实和AI的“幻觉”问题有关。我查到一组数据:
在Vectara HHEM的人工智能幻觉测试中,DeepSeek R1的幻觉率达到14.3%;
用Google的FACTS方法测试,GPT-4o和Claude-3.5-Sonnet的幻觉率也有4.37%;
即使是最先进的模型,比如GPT-4o和Gemini-1.5-Pro,幻觉率依然有3.09%。
换句话说,AI虽然流畅、顺滑,但它并不总是靠谱。它生成的内容读起来特别像真的,很容易让不熟悉AI或特定领域的人信以为真。
来源:Vectara团队的测试报告,2025年1月30日
于是,这些错误信息在自媒体平台上被大量传播,越传越广,甚至被当作“真相”。这说明,如果不提高洞察力和感知力,就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
写到这里,我又想科普一下。如果你经常关注环境新闻,可能听过“微塑料”(Microplastics)这个词。微塑料是特别小的塑料颗粒,直径不到5毫米。
提到塑料污染,我们通常想到大块塑料,比如:塑料袋、吸管之类的东西。所以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么小的微塑料,怎么也会造成污染?
其实,微塑料通过食物链,最后进入我们的身体。
AI生成的错误信息,像微塑料一样。它们混在真实信息中,不容易被发现,传播速度却特别快,还会越积越多。我们平时看到的辟谣,往往针对明显的大错误,而AI生成的小错误,看起来挺合理,反而让人防不胜防。
很多网上的文章为了吸引眼球,既不核实信息来源,也不说明数据出处。这样一来,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错误信息,很快就会广泛传播。
最后,就像吃下含有微塑料的食物一样,人们不知不觉中被这些错误信息影响。
目前,对信息的管理,远不如对环境的管理严格。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感知力和批判性思维,很容易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
三
第四点是:AI写不出在地性(Localization)壁垒。
前几天看报道时,第一次接触到“在地性”这个词。它说的是:一个国际大品牌如果想在中国市场卖东西,得先了解中国人的喜好,调整产品设计,甚至改变说话方式。这种调整,就是“在地化”。
写报告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老板让你写个报告,要求有新意,但不能太夸张,最好再加点比喻。这种模糊的要求,AI能写得好吗?显然很难。
还有一点,很关键:AI写不出有良心的选择,也写不出那些看似错误、实则深思熟虑的决定。
2024年6月,胖东来发生一起擀面皮事件,好多人都知道。有顾客说,他们家餐饮部做擀面皮的地方,卫生不行,还拍了视频。
胖东来查了查,发现真有问题,他们做了几件事:
一,给投诉的顾客赔偿10万块钱;
二,给6月9号到19号买了擀面皮、香辣面的顾客退钱,并额外补偿每人1000元;
三,把工作人员给开除了,四,要求涉事商户停止营业,还解除了合同。
你看,胖东来为了尊重顾客,花了大价钱,直接损失近800万。这对公司来说可不是小数目。你会这么做吗?
AI可以提供大量数据和分析,但它无法理解责任与尊重之间的平衡,也无法代替一个人去表达这些价值观。
所以,AI能否替代人类写作,其实能找到很多理由支持或反驳;但这并不是关键。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搞清楚人和AI的关系,以及如何用好它。
我认为,人和AI的关系像狙击手和他的观察员。狙击手负责精准打击,观察员提供关键信息和技术支持。两者配合默契,才能完成任务。
我们可以把AI看作是一个模型加上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模型帮助我们思考问题,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知识库则像一个巨大的仓库,能快速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不过,即使AI再聪明,它仍然是个“新手”。它对具体的工作场景、公司文化或实际情况还不熟悉,因此需要和人类合作,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能力是60分,学会操作AI可以帮你提升到90分;但如果你只有30分,还不懂怎么用AI,那AI也帮不了你多少。
再说说知识库的作用。
过去,一个人智商高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在很多领域都能脱颖而出。但现在,AI的出现让“聪明”变成了一种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
这让我想起电力刚出现的时候,它非常珍贵。后来,电力普及了,大家更关心如何利用电力,比如:制造吹风机、电脑、冰箱等产品。
现在也一样,技术让知识和智力变得更普通。几十块钱就能买到几百万token。当智力不再稀有时,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就降低了,更重要的是创造内容的人和媒介,因为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
因此,明白这些之后,我们就要思考一个关键议题:如何一边利用AI创造个人优势,一边学会用AI写作?
四
三点心得,分享给你。
一,对自己用工具有信心。
上学时,60分是及格线。很多人觉得59分以下是失败,甚至讨厌这样的分数;但换个角度想,在100分里,55分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你因为55分不够好就放弃,就算后来得到了其他分数,也很难真正成功。
用AI或新工具也是同样的道理。
很多人一开始觉得“我不行”“我不会用”,然后就放弃了。其实,失败和成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上的两个点。失败的经验同样能带来知识和能力。
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而尝试的基础是一种感觉:那种“想去试试看”的内心冲动。这是自信最基本的原动力。
如果你有“想去尝试”的感觉,却不迈出第一步,那就不会有经验,也无法发展出能力。经验不一定总是成功的,失败的经验同样宝贵。
所以,大胆拥抱AI辅助创作,不要害怕它难用,尝试很重要。每一次尝试,都会让你离熟能生巧更近一步。
第二步,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
大多数人习惯用“归纳推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依赖前人的经验指导行动。这种方法在环境稳定时很好用,既省事又高效。
但当新技术出现,特别像AI这样带来剧烈变革的技术时,光靠经验就不够了。我们要回到最基本的问题,重新思考事情的本质,才能找到最优解法。
我在写作时,会把整个过程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除了“洞察”和“表达情感”这两件事必须自己完成,其他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给AI或工具来帮忙。
比如: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些零散的想法,我会马上告诉AI,让它帮我记录下来;然后,把内容复制到手机备忘录或电脑上的笔记软件里,等有空时再慢慢整理。
这样一来,既能随时记录灵感,又不会因为忘记好点子而遗憾。
第三步,用内容为自己塑形。
去年圣诞节,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问题:如果AI成了底层操作系统,未来AI生成能力增强5倍、10倍,那我们最不需要和最需要的是什么?
笔记侠创始人柯洲在评论区回复道:最需要智慧、情感、想象力和同理心;这句话让我深思:在互联网上,这些关键词究竟该如何表现出来?
其实答案很简单:通过内容。
我们每个人都是智力的容器,而你输出的文章、视频、音频或其他形式的内容,实际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它无时无刻不在展示你的兴趣、专业能力和态度。
用AI搜索视频、文章的人,可能记不住一个人的所有细节,但他们一定会记住,你传递的核心思想和风格。
或许,这是一个用内容为自己塑形的时代。
AI可以完成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但它无法替代你的专业、态度和思想。毕竟,它能成就你一生的秩序,也是在数字世界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也许,AI无法完全替代写作,但它会替代不会用的人。
相关推荐
为什么AI替代不了写作?
AI写作,人类不能视而不见
AI为什么救不了“想上天”的猪?
AI写作指南:智力的容器大于智力本身
最前线|腾讯出了款AI显微镜,但短期内还替代不了医生
用AI写作的科幻小说家,发现了它无法取代的人类能力
为什么AI还取代不了文娱创作?
CEO应该如何写作(三):扎克伯格的写作风格,给Facebook带来了不信任
OpenAI官方发布学生写作指南:12条建议教你用好ChatGPT
为什么大语文出不了巨头?
网址: 为什么AI替代不了写作?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2742.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164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078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0655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95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924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300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443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8250
- 9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873
- 10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