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指南2.0:信息的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过去这一周,我收到了许多反馈,很多朋友、读者、同事都分享了他们的AI使用体验。这些反馈让我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AI写作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写作技巧,而在于信息输入的质量。
为什么?因为AI就像是一个食品加工厂,它能够把你输入的原料加工成味道还不错的成品,但如果你给的食材质量很差,那AI最多只能让它达到及格线,而不可能让成品变得更好。
AI大模型其实是在压缩信息,你提供的数据和指令都会被它压缩处理。如果我们提供的信息不够丰富,不够优质,AI就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水话”来填补内容,就像一个没有一手素材的记者一样。
所以,经过这一周的反馈与实践,我越来越确信:对于AI来说,信息的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写作技巧人人都能学。但是能给AI提供什么样的原料,才是创作者的核心价值。只有给AI提供足够好的原料,它才有机会生产出堪比你自己写作水平的内容,而不是输出一堆没有价值的废话垃圾。
接下来,我会从提高信息输入质量、AI写作实践、融入工作流,这三个方面来分享如何使用AI。这些方法和经验,都来自我的工作实践,希望能帮助大家用好AI,真的用AI提高两到三倍的文字工作效率。
提高信息输入质量
我发现有三种方法可以提高AI的信息输入质量。这三种方法背后其实有一个统一的逻辑:要么互联网上已经有了足够优质的信息,那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信息找到并提供给AI;要么互联网上没有优质信息,那你就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尽可能丰富详细地告诉AI。
1. 穷举法:让AI帮你搜集信息
穷举法其实很简单,就像DeepSeek R1开启联网搜索一样,让AI去搜索互联网上所有关于你想要写作主题的内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信息面够广,能快速获取大量相关信息。
不过现在大部分AI模型都没有联网功能,但有个替代方案:你可以用秘塔搜索或Perplexity这类AI搜索工具,直接搜索相关主题的所有新闻,然后把搜索结果粘贴给你使用的大模型,相当于人肉实现联网功能。
但穷举法最大的问题是:你把判断信息重要性的工作交给了AI。AI并不像我们人类一样真正懂得某个领域里什么信息是重要的,它只是基于概率统计来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可能是对的,但对于一些垂直细分的领域,它很可能判断不准。这部分工作还是需要人来做。
2. 索引法:找到你信任的信息节点
基于穷举法的局限,我发展出了第二个方法:索引法。
索引法的关键在于找到可信任的信息节点。 比如我要写一篇AI领域的新闻,我会选择The Information这样的可靠媒体,因为它经常报道重要的独家新闻,前两天就报道了苹果选择和阿里巴巴合作的消息。
如果要写一篇没有时效性的内容,比如我要写一期科普AI芯片的视频脚本,我会去找Lex Fridman的播客,他和Jim Keller录过节目,这期播客的质量很好,我会把文字稿直接喂给AI。而我知道Jim Keller重要,是因为我在做一期关于苏姿丰的视频,查资料时发现了Jim Keller是伟大的芯片工程师,现在创业做AI芯片。
索引法需要你对要写的领域有一定了解,至少了解这个领域的信息渠道。你要知道哪些信息源是可靠的,可以通过权威媒体、播客主播、KOL等这些“信任节点”来筛选信息。
甚至你还可以通过权威人物的书或文章,比如张忠谋的自传,来了解芯片领域真正重要的人物。
3. 口述法:让AI结构化你的原创想法
前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互联网上已有优质信息的基础上。但如果你要写的是相对细分的、有时效性的,或者非常原创的内容,那就需要用到第三种方法:口述法。
比如这篇《AI写作指南2.0》,互联网上关于AI写作指南的优质内容并不多,而且我想表达的很多是自己的原创观点。
这时,我会用语音记录软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可能一次记录五六分钟,记录四五条。然后把这些语音转成文字,让AI帮我梳理成提纲,再对着提纲继续口述具体内容。此时此刻,我正对着电脑口述。
口述法的具体步骤是:
-记录零散想法: 在日常思考过程中,随时使用语音记录软件,记录下关于写作主题的各种想法、观点、案例等。
-AI梳理提纲: 将语音转录的文本,直接提供给AI,指令其梳理成结构化的文章提纲。
-对着提纲口述: 基于AI生成的提纲,对着提纲逐条展开口述,详细阐述每个要点的具体内容。
-AI生成全文: 将口述内容再次提供给AI,指令其将口述内容整理成结构严谨的提纲,再根据提纲写作语言流畅的完整文章。
口述法的重点是利用AI强大的结构化能力,把我们零散的想法整理成逻辑严密的内容。因为我提供的都是原创的、互联网上没有的内容,即使AI在信息压缩的过程中会损失一些细节,最终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充满个人特色和细节,读起来一点都不像是AI生成的。
这三种方法,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如何给AI提供足够优质的原料,让它能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
穷举法适合需要快速获取大量信息,进行初步了解的场景;索引法适用于需要深入研究特定领域,获取高质量、权威信息的场景;口述法适用于需要输出原创性内容,表达个人深度思考的场景。
就像一开始说的,AI大模型就是个食品加工厂,原料的质量决定了成品的上限。
AI写作实践
在《AI写作指南1.0》中,我分享了AI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这次从信息输入的角度,我会更新一些写作方法。
首先还是复习一下原则。AI写作核心原则就是八个字:先写提纲,再写全文。
我们所有的写作思路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减少AI的幻觉,让AI更准确地执行我们的想法。先写提纲,是控制AI写作方向,减少AI幻觉,体现人的意志的关键。
特别是对于1000字以上的内容,我们不仅要写提纲,还要分段写作。比如一篇3000~4000字的文章,在有了提纲后,先让AI写开头,看看文风是否OK,用的案例合不合适,有没有语病。确认没问题后,再让它写中间部分和结尾。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AI在写长文时会“偷懒”,会过度压缩信息。通过分段写作,我们能更好地控制输出质量,确保每个部分都符合预期。
在具体的AI写作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议题的熟悉程度,采取差异化的信息输入策略。
对于我们自己足够熟悉的议题,选择口述法。比如,AI写作是我足够熟悉的领域,我就可以直接口述,充分利用AI的结构化能力,快速把我的思路转化为文章。
就像领导向秘书口述演讲稿一样,我们可以直接向AI口述我们的想法,然后让AI帮助我们生成提纲,并根据提纲写出全文。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高效,能够快速地将我们脑子里的想法转化为文字输出。
对于我们自己不熟悉的议题,选择穷举法、索引法。比如,当我要写一期关于AI芯片的脚本,而我却毫不了解AI芯片。 这时候,我们需要结合提问和信息输入。首先不断地向AI提问,例如 “这个领域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它的创新点在哪里?”“它的发展逻辑是什么?”……逐步建立起对该议题的初步认知框架。
然后,我们需要主动为AI提供优质信息,例如相关的论文、书籍、行业报告等等, 帮助AI更深入地理解该领域。 在信息输入的基础上,再先写提纲,再写全文,长文分段写。
还有一个小技巧。 在和AI的会话里,如果对话轮数过多,容易出现对话崩溃或者Token消耗过快。这时候,我们导出当前对话的内容,直接告诉AI “请导出我们刚刚聊天的纪要,以便我们能在新对话里继续”, 这样来避免对话崩溃,节省点Token。
那么,如何确保AI输出内容的准确性呢?
最简单的办法是,你可以直接在对话中让AI核查内容:“请你仔细核对这篇文章里的所有数据和关键表述,并从资料里找出原文一一对应”。AI检查完后,你再人工核对一次。
更有效的办法是选择更稳定的AI模型。如果只选择一个模型,我并不推荐使用DeepSeek R1来进行工作,因为它的幻觉率太高。
如果只选择一个模型,我推荐使用Claude 3.5 Sonne或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Claude虽然不是推理模型,但它写出来的内容足够准确,幻觉相对较少,工作使用比较安心。而Gemini 2.0 Flash Thinking非常厉害,它能一次性写上万字的文章,并且逻辑严密,几乎没有幻觉。Gemini的缺点是文笔普通,正适合工作场景而不是创意写作。
现在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开源项目,可以综合几种大模型的能力。比如DeepClaude就缝合了DeepSeek和Claude,让DeepSeek来推理,Claude来写作。
最后是Prompt。Prompt的本质是对自己工作流的总结。Prompt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跑通自己的工作流。网上有很多Prompt模版,但模版没法直接套用到稍微复杂一点的工作场景里。
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先把一个工作流程跑通,当你用AI写出一篇满意的文章后,直接在会话里让它“生成一个Prompt,确保在新的对话中也能写出同样的文章”。当然,这个Prompt的准确率可能在60~90分之间浮动,需要你不断调整优化,就像遗传代码一样不断进化。
总的来说,这些技巧都不重要,模型选择也不重要,即使是幻觉比较严重的模型,只要你仔细检查,依然是能用的。
重要的是想法,是相信AI的写作能力确实比人类更强,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这些工程化的方法,确保AI准确理解和执行我们的想法,来提高我们的文字工作效率两到三倍。
AI融入工作流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把AI真正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
AI当然不止是一个写作工具,更重要的是将AI融入到我们的工作流中,用AI加持的工作流来重塑内容生产方式,甚至提升组织的整体能力。
要理解AI融入工作流的重要性,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质。 现代社会大部分工作都是白领工作,而白领工作的本质就是文书工作,只是这些写作任务分散在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中 - 写周报、写邮件、写报告、做PPT、写文案等等。
尽管AI可以立即显著提高文字工作效率,但并不能立即提高我们的整体工作效率。
原因在于,白领工作的写作,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与工作流里,高度依赖上下文信息。 它需要信息输入——来自上一个工作环节的成果、来自同事或老板的指示、来自各种数据资料; 也需要信息输出——将工作成果汇报给上级、传递给下属、或者与客户沟通。 我们的文字工作,就像一个复杂的API接口,嵌入在整个工作流程之中,与各种内部和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那么,如何将AI融入工作流,让AI的智力流入需要文字工作的各个环节?
核心思路在于拆解与重构。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工作流,仔细分析每个环节,判断哪些环节是必须由人亲自完成的,例如见客户、和老板沟通这种需要建立人际关系的工作;哪些环节是可以被AI替代的,例如信息搜集、初稿撰写、数据分析等等。
对于那些可以被AI替代的环节,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将其模块化、API化, 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方便AI高效地接入和执行。
最近一个月的实践,让我特别理解工作流的重要性。拿我的工作短视频编导来说,我把一分半以内的短平快内容完全拆分出来,交给实习生处理。我给了实习生一个非常详细的工作流程:用具体哪个版本的大模型,什么prompt来写脚本,如何确保数据准确,具体的剪辑工具是什么,详细到需要在工作群里@谁来制作视频封面。
好处非常明显,我不再需要做这些相对标准化的内容。我可以把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上,比如探索新的内容形式,制作三分钟以上的深度内容。
我现在每月在AI工具上的支出不到400块钱,但这相当于招了几个执行能力很强、逻辑清晰、文笔比我好的员工。
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我觉得会彻底改变公司的组织模式。
现在的公司结构是一个领导带着十几个下属组成团队。但在AI时代,会变成一个人指挥多个AI Agent。就像现在我虽然只有一个实习生,但实际上我在指挥DeepClaude、Claude、Gemini这些可以随时响应、能在一分钟内写出上万字文章的员工。
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产品经理把研发当AI用,老板把产品经理当Agent用。
我们的工作现状的确是这样的。公司组织里,绝大部分工作内容就是在理解指令、执行指令,处理特定场景的任务,并不需要真正的原创思考。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不断拆解自己的工作,找出必须自己做的工作,然后让AI来执行绝大部分可以模版化的工作。
当我探索出一种新的内容形式,完全可以把它模板化、工作流化,然后交给实习生或直接交给AI来执行。一年到半年内,我可能还需要实习生来执行这些工作流,但随着大模型本身和Agent应用的发展,这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给AI来做。
现在已经有很多平台在提供工作流搭建的功能,比如dify、coze用来搭建工作流。这些工具让我们能够把工作流标准化,让AI执行其中的具体环节。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流,把自己的工作流程总结成可执行的指令。每个工作环节都应该有对应的Prompt,通过不断迭代来提高效果。
这才是我们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探索新的工作流的能力,把工作流指令化、模板化的能力。
AI的机会是迪士尼
我看到的,AI的机会是让每个创作者建立自己的迪士尼。
上一轮内容行业的结构性机会,在于内容分发侧的创新。张一鸣看到了内容分发的结构性机会,用算法取代了传统的订阅制和编辑分发模式。内容分发侧结构性改革,诞生了字节跳动和抖音。
AI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在于内容生产侧的创新。 就像迪士尼,迪士尼最厉害的是什么?是他们能够批量生产创意性的内容。每一部迪士尼电影,基本都能保持在80分以上的水准。更重要的是,迪士尼能给内容附加情绪价值。直到今天,我想到米老鼠、唐老鸭这些经典IP,依然会感到开心。我逛迪士尼乐园,真心觉得那里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
现在,AI给了我们一个“再造迪士尼”的机会。因为AI可以提供更加标准化的内容生产能力,而且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我教实习生用AI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点,AI是绝对标准化的,只要输入相同信息和指令,AI生成的内容质量就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传统内容行业,培训新人需要反复练习、可能要半年才能符合标注的情况。
AI最重要的价值是,真正让智力工业化,让智力可以批量生产了。我相信一到两年内,所有内容机构的内容生产效率至少会提高两到三倍。这意味着内容供给将趋近于无限。
内容供给趋近无限之后,真正的稀缺资源是什么?是能给内容注入情绪的能力,是能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是能把AI这种标准化的生产力转化为独特价值的能力。
就像是《AI写作指南1.0》的标题,当智力无限供应之后,智力的容器比智力本身更重要。创作者应该专注于设计内容的容器,就像农夫山泉的瓶子一样,让标准化的优质内容装在合适的容器里。
内容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是选题、情绪和独家案例。内容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则是设计出高效的工作流和高级的内容容器。
就像迪士尼不仅仅是一家电影公司,而是一个完整的内容生态系统。在AI时代,内容创作者应该做的事情,是用新技术建立自己的迪士尼。
《AI写作指南2.0》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信息的输入比输出更重要。因为当内容生产的中间环节标准化之后,输入完全决定了输出。
如何建立起高效的食品加工厂,如何找到好的食材,以及如何为生产出来的食材装进合适的容器,则是我们这一代内容创作者的核心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葬愛咸鱼,作者:葬愛咸鱼
相关推荐
AI写作指南2.0:信息的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AI写作指南:智力的容器大于智力本身
用AI写作的科幻小说家,发现了它无法取代的人类能力
OpenAI官方指南:如何让ChatGPT输出更好的结果?
WPS AI 2.0 四大智能助手齐发,金山办公助力构建企业“大脑”
OpenAI官方发布学生写作指南:12条建议教你用好ChatGPT
谷歌(GOOGL.US)发布新一代AI模型Gemini 2.0 Flash
为什么AI替代不了写作?
量子计算是比互联网更重要的事情
谁能成为AI 2.0时代的字节跳动?
网址: AI写作指南2.0:信息的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2751.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164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2078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20655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95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924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300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443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8250
- 9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873
- 10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