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第一批不想卷好评的商家出现了

第一批不想卷好评的商家出现了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02月19日 10:34



在餐厅吃饭的消费者,大多会触发一个微妙的“隐藏菜单”:五星好评,就送XXX——包括但不限于酸梅汤、饭后甜品、新菜试吃甚至折扣免单。

在餐饮业激烈的内卷中,这个隐藏菜单的名额正变得越来越长,玩法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在互联网的都市传说中,羊毛党们通过巧妙的“赠品换好评”,能凑出四菜一汤。

对只想老实吃顿饭的普通食客而言,餐厅们五花八门的促评手法,已经成为进店消费的新烦恼。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连评价本身也变得不可信了——谁知道这些100字图文并茂的高分好评,是不是某个人为了喝免费西米露,硬编出来的违心之言?

于是到店消费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局面。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们用高考押题般的决心,用尽方法拉高店铺评分。消费者们消极配合着,实际上却不再信任这些亮眼的完美分数,甚至捧红了一批实力不那么好的餐厅。

面对变形的好评竞赛,有一批商家率先宣布:我不卷了。

变形的高分评价

外出吃饭临近买单时,把手机交给店员写好评,已经是许多人习惯性的动作。

不是消费者太懒,而是不给五星好评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一顿饭吃完还没回过味来,就要被催促着写“小作文”,好评的话术不够详尽、拍的图片不够好看,都有可能被商家追着要求修改。

若不幸吃到一顿不够称心的漂亮饭,想拿回手机主动权,诚实地抒发己见,反倒会被网友力劝三思——除非你是个能写藏头诗、精通阴阳怪气之道的文豪,不然随之而来商家持续的电话骚扰,会让人陷入无数烦恼。



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用户对于存在诱导好评商户的负反馈声音持续增多。以25年1月为例,“利益诱导好评”相关负反馈同比23年同期提升超过20%。

餐饮业对好评的无尽焦虑,还是因为内卷惯了。

餐饮算一个竞争烈度与经营难度都称得上地狱级别的行业,让点评类应用成为了商家们渴望攻下的高地。因为用户的评价好坏会直接影响消费决策。

当餐饮业商家自身经营“硬实力”欠缺,对平台规则又不够了解时,就容易病急乱投医,把好评模板、清一色的5分满分视作内卷必需品。对好评的焦虑内卷层层传递到门店,最终变成一项不合理的考核标准,加大了促评变形的概率。

请水军、送甜品忙活大半天,回头一看不仅回头客没涨,还得时刻担忧员工有没有因促评降低顾客的用餐体验,担忧平台治理。渐渐地,也有商家开始反思这种不健康的内卷。

深圳某餐厅老板就意识到,不少顾客是请客户来喝茶顺便聊事情的,如果在客户谈生意时去促评,其实是在折腾客人。如果所有餐厅都送东西要好评,那好评就会贬值。

盲目高分不仅失去可观的参考价值,还容易让消费者对餐厅的预期产生错位。久而久之,消费者总会用脚投票,一时的高分好评,最终只能兑现成没有回头客的一次性买卖。

北京的“街边儿牛肉串”的店主也感觉,餐饮本身就重人工,服务员本身就很忙,还要劝顾客写评价,负担会变得非常沉重。



在一个百万水军遍地走、好评占据主旋律的时代,顾客越来越看重真实的消费体验。不少陷入好评内卷的商家,因为服务跟不上,被消费者纷纷写入了“避雷”名单。

更要命的是,近几年来,不少商家感受到了平台的治理力度。请了水军来刷屏,一旦被平台识别发现,不仅要来的好评根本无法展示,还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有商家提到,旗下有品牌因为“利益诱导好评”被平台发现,不仅扣除了诚信分,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评价不展示”,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因此无论是精致餐饮,还是路边烟火气为代表的大众餐饮,共同抛出了疑问:“在大众点评沉迷送东西换好评,真的有用吗?”

率先动起来的商家如“街边儿牛肉串”,开始主动将好评KPI指标下调,减轻门店的压力,并且规范培训,杜绝员工帮忙写评价等现象。

只靠少数人振臂高呼,显然无法顷刻扭转行业风气,毕竟内卷如餐饮业,人人都熟悉那句老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你不卷有的是人卷第一个想坐下来看电影的人,往往只能看见其他人的后脑勺。

当一批行业“先行者”开始扭转思路时,有平台也在默默努力,与商家合力推动一场“反好评内卷”的实验,倒逼更多“观望者”入局,目标一致为用户提供更真实的评价参考。最近,作为消费者写评看评的主流内容平台,大众点评发布首个《评价透明度报告》,就是一个实践。

处置2000多万条违规评论背后

如今海外最火的点评网站Yelp和TripAdvisor,有一个共同的老前辈Epinions。

这个上世纪末的点评网站,曾经是美国的明星公司,它最具标志性的贡献是首创了评论分类,为“好评”与“差评”归类提供了雏形。但因没能有效阻止刷单与泛滥的虚假评论,Epinions声誉一落千丈,最后消失倒闭。

国内也类似。以大众点评为代表,平台的评价体系与榜单几乎覆盖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各类场景。然而,当刷好评现象日益泛滥,消费者的信任也在无形中被消磨。

大众点评的这份《评价透明度报告》,就是为保护网络评价真实的一次“尝试。其中各类信息,与商家们拒绝内卷、消费者呼吁真实的渴望一拍即合。

这份报告首先企图解决一个行业内长久的黑匣子问题:作为主流的本地生活评价类内容平台,大众点评上既有热爱觅食测评的资深老饕,也有只为吃顿饱饭的普通用户。如何把不同人的观点转变为可参考的评价和评分?

为了让商家不再“猜题考试”,让用户不再因“不了解”而担忧,大众点评在《评价透明度报告》公开了诸多评价审核的细节,从源头上确保进入评价体系的“原料”是真实的。任何被鉴别为违规评论行为,不仅会被提剔除出星级与榜单计算,还会面临平台处罚。

根据报告,每一条提交到大众点评的评价,都会通过黑产安全网、AI机审、人工研判、争议评价审核共“四道防线“。包括大数据算法、智能检测技术、持续的大数据回溯、可疑评价筛查等多道AI核查;人工审核团队对评价场景进行还原,综合评估写评合理性。

对那些有争议的评价,大众点评不仅畅通申诉渠道,成立了专家审核团队,还引入了社区共治机制——大众评审,让用户们组成评审团充当“赛博判官”,2024年共解决超过38万条争议。



在商家侧,大众点评还建设了专门的商户治理团队。举个例子,针对“送饮料换好评”等违规促评行为猖獗的现象,平台组织了一支“黑衣人”队伍,通过走访调研,针对违规严重的旅游城市启动专项治理。

2024年,已经有超50万家商户被警告,超6万家商户被处罚。在哈尔滨,专项治理前后,相关用户负反馈下降了47.3%。

为保障用户们放心写真实评价的权力,平台还建起了“AI+人工”组成的防火墙,重点打击差评骚扰现象,杜绝商家以个人信息进行威胁的空间。《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平台拦截了超156万条“差评骚扰”。



“真实评价”的审核标准有了,违规行为的惩罚举措及数据也变得细致分明,倒逼违规商家提高商品和服务品质,并对照经营现状,修正违规促评的行为。

严密审核、处罚打击是遏制无序内卷的第一步。披露这些数据,既是为了让用户放心,也希望商家能在一个更透明的环境中经营。接着是一个更迫切的问题,如何帮助商家积累起合规、健康且有效的评价反馈?

毕竟,商家为了做好生意,把线上口碑当作流量来源,因此被“评价焦虑”“流量焦虑”裹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为此大众点评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与商家共创一个正向的评价生态。

过去一年间,点评的公信力团队通过商户恳谈会、合规促评共建等方式,在不同场合反复告诉商家,平台其实并不鼓励过度追求评价数量,而是希望大家更关注评价内容,基于真实反馈,提升门店各方面经营,形成正向循环。这对这批想回归品质经营的商家,是一剂强心针。

与此同时,大众点评的公信力团队也走出办公室,走进商家日常经营场景,与商户一同修正那些不合理的促评指标。以某知名烧烤品牌为例,品牌参与大众点评“商家共建”后,用户对于“诱导好评”的负反馈降幅达50%。还有不少品牌调整评价指标,线上流量并未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针对商家们的流量焦虑,平台提供了诸多合规提升热度的工具。在打卡有礼体验、免费试、优惠团购等常规官方工具基础上,正在推进“评友神券”等多样的运营活动;此外,大众点评则推出了更多的选店维度,缓解商家的“评价焦虑”。

在一个健康的点评生态中,“好评”不应该通货膨胀,“差评”也不应该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只有当平台、商家与用户共同合作,让“五星好评”不再贬值,每个评价不再模板化,点评才能回归它本身的意义——为其他人提供可参考的真实经验。

做好眼前这餐饭

面对好评内卷,用某精致餐饮主理人的感悟来总结非常恰当:餐饮老板需要控制自己的预期,你不可能开一家永远没有差评的餐厅。

这也是大众点评这样的平台所想努力倡导的,“多关注真实的评价内容,而不是评价量、好评率”。

毕竟体验的主观感受是多样的。大众点评这样的平台的存在初衷,就是尽可能多元地呈现这些不同的体验反馈,为用户们提供一种可靠的参照,缩短决策时间,减少试错成本。

如果没有点评平台,旅客们将很难在陌生城市中准确找到地道美食,本地人也很难发掘别开生面的新餐厅;“宝藏小店”永远不会迎来新食客,“踩雷新品”永远有下一个受害者。

线下生活的内核始终是个性化的体验,同样一顿饭,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刻吃,得到的反馈都会不一样。更不提不同餐厅客群的消费频次、消费习惯,很难用同一基准衡量。

线下消费的魅力,也恰恰源自这份感受的多样性。如果一个店铺只有千篇一律的好评模板,某种程度上它很难有独特吸引力,好评也就失去了价值。



平台能做的,就是提供给消费者自由写评的空间,以及保护评价真实性,还原这份感受的真实多样性。大众点评这次发布《评价透明度报告》,向公众展示打击违规好评的治理行动,与商户一同反好评内卷,就是一次让评价回归初衷,引导餐饮行业走向良性竞争的尝试。

当然,“好评变味”的现状不是靠平台一己之力能改变的,它需要多方参与者共同努力。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商家也需要正确对待消费者的诉求与反馈,放弃对“5星满分”的执着,回归餐饮经营本身。

泉州某餐厅老板认为,客人是聪明的,如果这个好评是强要来的,他们之后不会再回头消费。只有回归与客人相处的本身,换位思考才能获得自然的喜爱。

针对一些真实的差评,也要理性看待。有餐厅老板提到,之前有客人只给了三星,他们会回头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好,按照客人的建议去改进,甚至会编辑答案回复给他,而不是“差评勒索”。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相信消费者自有判断力。

苦于常年被各路导演与影视公司隔空喊话,豆瓣创始人阿北曾经发长文,详细解释豆瓣影视的评分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并提到这个机制很难再有修改:“所以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能做什么。”

与之类似,为了用户体验,大众点评为代表的点评类内容平台也越来越重视真实评价体验。当平台与商家共同打响反好评内卷的第一枪,留给行业的课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做好眼前这顿饭,用服务和口味的硬实力,长长久久走下去。



作者:任彤瑶

编辑:黎铮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任彤瑶

相关推荐

“好评返现”违法,有商家被罚,双11剁手党们坐不住了……
ios18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
花2.9元买一包头绳,收到一张3元好评返现卡,我凌乱了……
“好评返现5元”,小卡片背后的利益链
消息称有商家用AI冒充骑手打电话要好评,“平台考核”、“高温补贴”都是假的
中国商家快卷死了,日本商家为啥还很滋润?
裁员潮的另一面:不想“卷”了,想被“N+1”
淘宝修改评价规范,“好评返现”终于成为了过去式
卷王拼多多,遭商家反噬?
实探东南亚TikTok电商现状:转机出现了,商家却胆怯了

网址: 第一批不想卷好评的商家出现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2821.html

所属分类:人工智能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