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输给抖音,京东靠外卖就想拿下美团了?

输给抖音,京东靠外卖就想拿下美团了?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5年02月23日 04:33

2024年全年战报还未公布,京东却已经提前锁定“老三保卫战”的败局。

在2022年GMV被拼多多反超后,2024年京东再被抖音反超。

据36氪消息,2024年,抖音电商的商品交易总额(GMV)约3.5万亿元,抖音电商业务负责人康泽宇在内部会议上透露,2024年的GMV帮助抖音电商市场份额提升,已成为行业第三。

这意味着,抖音的电商业务已经超过京东。而悬在刘强东心中的巨石越来越大。

输掉电商市场的“第三把交椅”后,京东近期开始转战本地生活市场,高调入局外卖市场。

声音很大、动作也不少,京东正试图用美团的打法,在其主场开辟第二战线。

是抖音太强,还是京东太弱

头部几家电商巨头早在前几年就已经不再公布GMV相关数据,因此PConline只能依据往年的数据来计算:

市场对于京东2023年的GMV增速并没有统一口径,但综合各家券商的研报数据来看,2023年京东GMV增幅大概在2~4%之间。

即如果根据京东2022年3.48万亿的GMV测算,2023年京东GMV大约为3.5万亿-3.6万亿。

假设按照抖音口径,2024年抖音电商3.5万亿的GMV已经超过京东,那这意味着,京东2024年GMV的增速将几乎等同于0,甚至负增长。

京东将再次刷新自2014年登陆纳斯达克以来的新低(2020-2022年GMV增幅分别为25%、26%、5.6%)。

但事实上,此前PConline在分析京东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时就曾表示,京东的业绩表现都是大幅超过市场预期的,包括四季度在国补的持续拉动下,2024年全年的收入利润应该会有一小波新的增长。怎么GMV表现会被抖音后来居上?

某种程度上来说,能被抖音超过更多源于京东GMV增长的停滞而非抖音的绝对增速。

一直以来,京东区别于其他电商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收入高,但GMV低。这是京东自营模式的天然瓶颈。

2024年上半年京东营收5514亿元,远超拼多多的1839亿元,但自营模式导致GMV与营收高度重合,而阿里、拼多多的GMV构成包含所有第三方交易额,以佣金、广告费为主要收入。简单来说,如果以2023年的数据来看,京东的GMV是其营收的3倍,而拼多多是16倍。

虽然这两年京东一直在开拓3P业务,但截至去年三季度,京东的自营业务占比仍接近80%,同比上年的比重仅下降0.6个百分点。这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一样明显。

靠着自营模式长期建立的质量和口碑,京东得以在早年杀出重围,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正品认知,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在购买电子产品、家电等高价值大件物品时,大多数消费者会首选京东,因为信任度相对更高。

但重资产模式下,京东的包袱也并不小。尽管营收规模庞大,但京东的规模效应并未完全转化为高利润。一方面,物流和仓储成本的刚性支出较高;另一方面,京东需要持续投入以维持其供应链优势,这限制了利润的提升。

而在电商这个红海市场,前有豺狼,后有虎豹,大家都需要GMV爆发以便争取生存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去年阿里、抖音接连叫停低价战略,决定重新将GMV放回第一优先级。

京东GMV增长遇阻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类的渗透。

众所周知,以家电、电子产品为核心品类的京东,一直都是高客单价的典型代表,但客单价高,购买频次相对就低,相比之下,抖音电商虽然起步晚,但在服饰美妆、日用百货这种高频消费品类的拓展上,以及足够其拉高GMV天花板。

2024年抖音商城(即货架)GMV占比超40%,店播贡献超30%,用户主动搜索和复购心智增强,已经形成与淘宝相似的“计划性购物”场景。

而兴趣电商的核心价值之一便在于用短视频内容为电商导流,这么说吧,用户在抖音看到家电、电子产品测评后,直接从抖音搜索进入店播购买,仅在抖音App内就可以形成闭环。

这意味着抖音不仅抢占了冲动消费市场,还开始侵蚀京东的核心品类。

京东也不是没想过开拓美妆、服饰等高复购、高毛利的品类,但多大的补贴、多频繁的加码,也抵不过一次杨笠代言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

而更重要的是,去年以来多次强调低价的京东,虽然是铁了心的要拿利润换流量。但事实上,除了高频品类(如快消、美妆)被分流,拼多多和抖音的夹击下,京东仍未能有效建立低价心智。

京东亟需新的增长点。

外卖没那么好做

2016年的乌镇峰会后,美团的王兴、滴滴的程维,以及当时还是今日头条的张一鸣,还曾坐下来畅聊互联网的下半场。

王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F1两大车王舒马赫和阿隆索曾有一次经典对决。当时双方距离非常近,长期齐驱并驾。就在最后关头,谁先松油门,或者谁先踩下刹车,决出胜负。

经过长时间激动人心的僵持之后,最后阿隆索胜出了。事后别人问阿隆索为什么,他说那一刻我是这么想的,大家都不松的话,可能车毁人亡,他有小孩,我没小孩。他应该让我。

这个故事的最后,王兴说了一句:极致的竞争是残酷的。

第二年,美团做起打车业务,杀了滴滴一个措手不及。

中国互联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约5-6小时,已被短视频、社交、电商等头部App瓜分殆尽。用户注意力永远是稀缺资源。

而在争夺用户时间这件事上,超级App们玩的从来不是双赢的游戏。

近期,京东开始高调进攻外卖市场。

目前京东App内,外卖已经被提升至一级入口。与买菜、超市等即时零售业务被一起放在了首页的秒送板块,和百亿补贴并列。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发稿前,PConline发现原本的“秒送”,已经更名成“生活服务”,具体功能没有变化。

京东做餐饮外卖这件事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早在去年中旬,京东上线“秒送”时,就已经同步上线了咖啡外卖,但早期只有瑞幸一个品牌入驻,当时京东并没有过多宣发,所以半年过去了也无人知晓。

但其实,在这半年“潜伏期”里,京东一直在悄悄升级,引入更多商家。从瑞幸、库迪、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等连锁咖啡茶饮品牌,到开始引入汉堡王和永和大王等连锁快餐品牌。只是板块名称仍叫做“咖啡奶茶”。

彼时PConline还分析,该阶段餐饮外卖更多是作为即时配送领域的核心高频品类,来强化大众对于京东在即时配送能力上的认知,要说京东去抢占美团的市场还为时尚早。

现在看来,能不能抢到美团碗里的那点饭,还是要看京东声音够不够大。

2月11日京东公开招募外卖商家入驻,宣布0佣金,已签约商家佣金从当日起,也按照全年免佣调整。

一周后,京东再次宣布将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接下来2天,美团和饿了么该跟进的跟进,该发声的发声。外卖行业在今天才开始“卷”起劳动法。

图源:美团官方公众号在发布隔天,评论区已经清空

靠着此前在电商上的高信任度口碑,PConline注意到已经有不少网友愿意主动体验京东的外卖服务。

有网友对PConline表示,感觉入驻的商家相对靠谱,没有那种只卖预制菜纯外卖的小店。

PConline注意到,目前京东外卖的入驻商家基本都为有堂食店面的商家。而这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已经成为外卖是否有卫生保障的一大指标。

“感觉京东还是靠谱的”,网友的“民心所向”让京东已然“未战先火”。毕竟,即使是在自家赛道难有敌手的抖音和小红书,做起团购外卖也大都无人在意。

据北京商报报道,2月20日,京东外卖上线一周后,部分城市订单量增长超100倍,已有近20万餐饮商家申请入驻,并在高速增长中。据了解,目前京东外卖已在全国39个城市上线。

但外卖绝对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做,供应链和骑手规模得以构成美团的护城河,便在于餐饮外卖的订单密度,相比其他即时配送业务压根不是一个量级。

达达过去主要服务于超市、药店等即时零售订单,配送时间宽松、路线固定,而外卖需应对餐饮高峰期的即时性、分散性需求,调度系统需从“计划性配送”转向“实时动态优化”,这考验的不仅仅是运力网络的深度,京东还需要构建区别于电商系统新的服务体系。

摆在达达面前的,是规模、密度、效率的三重压力,也是美团曾经的少壮派、前美团副总裁,现达达董事长老K(郭庆)的压力。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京东为什么要做外卖这件事其实很简单。

互联网大厂布局生态的核心逻辑:表面是业务扩张,本质是对用户时间、数据、支付场景的终极争夺。用户体验是“明线”,而商业闭环构建、流量垄断、数据霸权才是真正的“暗线”。

国内互联网已进入“超级App”竞争阶段。京东做外卖也好、打车也好(现已下线),关键目的无非是提高用户打开自己手机上那只小白狗的次数。

京东想要留出用户的时间,用高频业务(外卖)拉动低频业务(电商),把用户“锁”在自己的App内,这就是做外卖的逻辑。

用户体验从来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厂优化体验是为了提高用户留存,而非单纯“让用户更爽”。

生态竞争的根本目标,其实都是通过“高频打低频、数据养算法、闭环锁用户”的策略,实现对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的“垄断”。

这场战争的终局,可能是少数几个超级生态掌控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生活,而新玩家将越来越难突破数据与流量的双重壁垒。

正如美团做打车、滴滴做外卖,京东做外卖的尝试,也只是这种残酷竞争的一个缩影——它看似是对抗美团,实则是对抗自身增长焦虑的必然选择。

发布于:广东

相关推荐

外卖“双雄”变“三国杀”,京东下场真能干翻美团、饿了么?
美团跟快手牵手了,抖音呢?
外卖0佣金!京东掀桌子,但美团饿了么可能并不care?
抖音又盯上美团生意
外卖大战再起,美团上线「团购配送」反击抖音
抖音深入、美团稳住:本地生活战事有何新逻辑?
抖音进军OTA,携程、美团会慌吗?
直播姗姗来迟,美团意在防抖音?
京东扛上美团,外卖业务是香饽饽还是无底洞?
北京恢复堂食,抖音美团外卖大战虚晃一枪

网址: 输给抖音,京东靠外卖就想拿下美团了?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32988.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