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放弃使用Uber?
编者按:本文来自“《财经》”,作者 刘泓君,36氪经授权发布。
在中国新年长假结束的最后一天晚上,我在美国奥克兰机场叫车回家。此时,我发现Uber价格显示80美元,而Lyft价格才不到40美元。在等车的10分钟里,我看到来往车辆都亮着Lyft的牌子,无一Uber。看来,大家都做了相同的选择。
过去腥风血雨的补贴战还历历在目,资本烧出了一个全新叫车市场。在滴滴占据中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时,Uber在美国则被竞争对手Lyft穷追不舍,如今,早已丧失了绝对优势,市场份额从9:1直逼6:4。Uber到底是如何失去自己的市场的?商业上,这与Uber在2017年犯下的一系列错误有关;但从一个乘客的角度追根溯源,过往高速扩张掩盖的文化问题,最终落到用户与司机体验上。
如今叫车软件在美国已经变成一个成熟的市场,机场有专用的Uber/Lyft停车点和行车道。越来越多司机也喜欢在他们的车上贴上Uber或者Lyft的牌子,像过去出租车的牌子一样。过去,为了突破监管,这些用车软件们经历了政治游说,与出租车的大罢工游行周旋等种种不易,这的确需要Uber的狼性文化去对抗这些阻力。如今,叫车软件在美国已经变得跟出租车一样井然有序,格局却正在发生变化。
曾经美国《赫芬顿邮报》专栏作家Alice Bonasio就写到,在两家公司酣战的2015年,她从路边的推销员手里接过了50美元的Lyft优惠券,自从下载了Lyft,她再也没打开过Uber,原因正是在与司机沟通中感受到的友好。从2017年开始,当我在使用Uber屡屡受挫,转向Lyft后,这也是我的经历。
什么在左右体验?
说起来现在能熟练自如地开车我还得感谢Uber。硅谷北端连着旧金山,南至圣荷西,科技公司分布在串联着这两座大城市的101公路两边,这里公共交通很不发达,没有车寸步难行。
在我考驾照的时候,每天出门都严重依赖于Uber,一半的经历都不算愉快:有司机在以70英里时速行驶的高速上睡着了;有司机载我时浑身发抖,问我能不能抽一口“电子烟”,抽完之后情绪渐渐平复;还有司机态度粗鲁,右手没有离开过他的iPad,直到车在高速上方向越来越偏,眼看就要擦上旁边的大卡车,他才抬头拨一下方向盘。每次坐上这样的车,我有种用生命在工作的感觉。
在频频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坏体验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用了Lyft。那时,Lyft在我印象中还是一个小众的软件——用的人少、车少、等待时间久。说来也奇怪,我没有遇到过无法忍受的情况。我那些刻板印象并不存在,两者的等待时间相差无几。
每次坐车我都喜欢与司机聊天,刚开始做这行的司机会选择Uber,然后是在这两家中选,谁奖励多做哪边。2017年,在Uber负面新闻缠身的时候,Lyft乘客快速上涨。同时,也有司机把他们的聊天群给我看,Uber的抽成费正在变多:从过去的28%涨到了30%以上,而Lyft抽成则在20%-25%左右,也是那时,司机大量开通Lyft账号。
一位同时给Uber和Lyft做的司机告诉我,去年他每个月还能赚到13000美元,今年每个月的收入下降到了7000美元。“Uber现在按司机里程与时间结算,并加基本费用。”这位司机自己计算了下现有抽成称: “算下来Uber现在抽成30%-50%,遇到50%情况很少,但是也有。”
对比Lyft去年的数据,Lyft在2018年四季度抽佣也高达28.7%。上市前夕,随着两家公司竞争越来越激烈,Lyft的平均每单佣金率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是18%、23.1%和26.8%,一直呈上涨趋势。尽管Uber还未发布招股书和详细数据,但它在过往的财报中写到,2018年四季度收入增长缓慢,只有2%,原因是下调了每单的抽佣,这家巨头感受到了危机感。
当然,Uber也会出一些利好司机们的调整,2017年Uber换CEO前后,Uber增加了司机每天可以多设置一次固定目的地的行程,方便他们出门回家的时候避免空载,他们也很高兴地更新了软件。
同时,Uber也学习Lyft开通了给司机的小费功能,但在美国的主流论坛上,更多司机抱怨,Uber添加小费以后的抽成变本加厉。当时,我还向Uber的员工确认是否抽成正在升高,他们称抽成并没有变多,而是用这部分钱给司机买了保险。但不管事实是怎样,从一位司机展示给我看的聊天记录,Uber至少没有跟司机有充分的沟通。
一位老司机告诉我,他会优先打开Lyft,当三分钟没有订单之后再去打开Uber。一位在两个平台都工作过的司机称,Uber称他的评分掉到了4.55以下时,并言辞犀利地警告他,这样下去后果很严重,最后发现评分是Uber弄错了。而这名司机在Lyft上开了1200多次,才遇到了一次不愉快的订单,Lyft发来一份邮件弄清楚原因且并没有责怪司机。这一切都让他感受到:在Uber的工作是不被尊重的,而Lyft重视他们。
Uber希望司机与乘客的关系是:“你的私人司机”,而Lyft的关系则是“一个为你开车的朋友”。当我在乘坐Lyft的时候,发现有些司机是硅谷的创业者或者员工,在他们融资困难或者刚买完房的困惑期,会在平时晚上和周末偶尔开开Lyft。没有选择Uber,是因为Uber的奖励策略对“兼职司机”不太友好。
双方在司机资质的审核上也不一样,Lyft会比Uber更严格一些,比如对车的新旧、检查,驾照持有时间更严格一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使用两种软件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从商业上看,Lyft的策略在抢占市场中是不占优势的,但它活下来了。这种劣势,在今年越来越开始变成优势。然而,随着市场份额的变化,Lyft也正在逐步放松司机的招聘标准。
硅谷投资人张璐几天前出差叫了一辆Lyft,司机说他并不是两边都开,只开Lyft,因为喜欢公司的文化,并在一些政策上,让大家觉得他们重视与司机的长期合作。一个西雅图的好朋友上周刚整理完收据,他告诉我“去年一年在Lyft上花了1200美元,而Uber只有170美元。”
定价的秘密
在湾区打车,大多数时候这两者的价格相差不远。也不知是不是凑巧,每次我一出差,Lyft就有折扣,从6折到9折不等。我曾经在西雅图机场发现Lyft再次比Uber便宜了一半,同样的经历还有拉斯维加斯、夏威夷等地区。于是在我的认知里,Lyft=便宜。后来我才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
有时候难免与朋友同时叫车去一个地方,后来发现,有三次我与好朋友同时叫车,我使用Uber的价格每一次都比他贵几美元。有司机告诉我,Uber内部有一个心理学家的团队,专门来研究根据用户心理如何定价。后来,一次与硅谷投资人的聊天,我知道了Uber定价的秘密。
Uber会根据用户的行为进行AB组分类:当他发现用户的消费习惯,以及对打折信息不那么敏感时,就会进入A组;B组则是价格敏感体。很不幸,我被分到了A组,而A组的定价会高于B组。那名投资人朋友苦笑着说,他也被分到A组,于是打车永远比他朋友贵。
根据动态定价来调整车辆的需求是Uber成功的商业策略之一,这可以有效地在拥堵时刻将车辆调配去司机不愿意去的地方。但随着这种策略更加智能,Uber的定价原理也正在致力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利润:比如从家里去购物中心,回程会比去程更贵,因为用户可以选择不去,但是一定会选择回来;如果手机中同时安装有Uber 和Lyft,且发现用户在比较价格,Uber会适当降价;老用户的价格会高于新用户。他说,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算法在研究,千人千价将很快运用到各个领域。
动态定价算法是Uber的核心竞争力,Uber也曾经在资本驱动下把价格做到了更便宜,这是它商业上的突破。但在个人情感上,在我发现每次价格都比好朋友贵的时候,这加速了我弃用这款软件了,选择了替代品。
商业与人性
事实上,无论是Uber还是Lyft,都会安全问题频发。可是在美国的各大论坛上,我总是看到“再也不用Uber”的言论,却从未看到Lyft的抵制信息。细想下来,这与公司文化关系深远。
在打仗时期,激进狼性的的扩张文化,一度帮助Uber抢占了美国90%的市场,这种文化在与出租车市场竞争,与监管博弈,以及抢占市场时贡献巨大。而Lyft在竞争对手的衬托下,像个“小清新”一样,融资慢、扩张慢,国际化慢。
直到Uber在激进的文化下屡屡掀起抵制,内部管理的不当言论、对高管性骚扰的纵容,董事会起诉创始人。这些风波的结果是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下台,新任CEO来重塑企业文化。这正是竞争对手Lyft壮大的绝佳机会,看似偶然,只是过往的问题在高速增长中被掩盖了。
对乘客而言,人们需要便宜的价格和好的体验;对投资人而言,他们需要好的财务回报和增长空间,估值成为最关注的话题。Uber想在2019年以传闻中的120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在去年年中,Uber估值还在720亿美元;Lyft估值在150亿美元左右。根据两者披露的财务数据,Uber 2018年营收113亿美元,是Lyft 22亿营收的5倍;Uber 2018年亏损18亿美元,是Lyft亏损9亿美元的两倍。如何撑起1200亿美元的高估值,是接下来Uber要回答的问题。
Uber尝试海外市场,尝试配送服务Uber Eat(外卖递送服务),曾经还推出过B2B的Uber送货,以及研究烧钱的无人驾驶和飞行汽车。尽管Uber曾经进军中国市场,被滴滴合并;在东南亚市场,出售给Grab;在俄罗斯及东欧 5 国业务与 Yandex 的合并,它依然分布在全球很多市场。它的“狼性文化”,让这家巨头永远保持着焦虑感,国际化、新业务、扩张,一路高歌猛进。
Lyft现在也在小规模尝试无人驾驶,也只将全球扩张集中在加拿大市场,甚至申请了电动滑板车的牌照。相比起来,它更像一个专注在自己主航道的乖学生。
业务边界不同自然带来估值的不同,但无论是谷歌还是亚马逊拓展新业务,都在自己战场上取得了绝对优势。通常,一个产业的行业格局最终会变成7:2:1,即行业老大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老二占据20%,剩下所有的小玩家分享10%。当Lyft在美国市场将与Uber市场份额直逼到4:6,且稳步增长口碑更好时,Uber的大本营在美国被动摇了。
这是一场还没有结束的战场。商业的逻辑往往是冰冷的,靠的是野心、资本与策略,“小清新”们多数结局是率先退场。过去,资本用一轮轮的补贴战启蒙了市场。现在,在一个更成熟的市场,希望“小清新”有一个好结局来制约Uber,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相关推荐
我为什么放弃使用Uber?
Uber致股东信:我不会完美,但我会倾听你的声音
我在 Uber 运营大型分布式系统三年经验谈
巴菲特透露18个月前曾考虑投资Uber 但最终放弃了
为什么说无人出租车关乎特斯拉和Uber的生死存亡
我为什么离开Facebook?
价格、信号、生态?为什么这些果粉选择放弃iPhone
我为什么还在用顺风车?
软银自顾不暇,终于放弃“拯救”WeWork
为什么我从来不教人赚钱
网址: 我为什么放弃使用Uber?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5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30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07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777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316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170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0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55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88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37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