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本 | 海松资本陈立光:整合产业资源,助力“硬科技”企业构建产业“护城河”
【新资本】“新资本系列”旨在挖掘投资机构的独特洞察与行业积淀,让广大创业者能深入了解机构背后的商业逻辑。他们是目前市场上最活跃的投资群体,旨在面向未来、布局未来、捕捉未来。
「海松资本」是一家成立于 2016 年底的新锐 PE,总部位于北京,在香港和硅谷均设有办公室。成立至今完成投资近4 亿美元,投资案例包括乐信、地平线、曹操出行、趣头条、燧原科技、AUSUN(创新药)、Apexigen等。
作为一家专注投资成长期初创企业的新锐PE,「海松资本」强调自己的优势在于通过整合丰厚的产业资源,协助“硬核”技术找到应用落地场景、构建足够深的“护城河”。这与创始人、高管团队的投资基因有关系——创始人、管理合伙人陈立光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先后创办了远特通信、远特科技、华瑞集团等数十家公司,涉及科技、能源、文旅、地产等不同领域;管理合伙人马东军曾任青岛国投总经理、工银国际投行部总裁、雷曼兄弟董事总经理、野村证券董事总经理;管理合伙人孙冀刚在医疗行业有近二十年的管理和投资经验,曾经担任过美国MD Anderson质子中心董事局主席;基金投资团队超过 80% 的成员拥有十余年一线产业经验。
在基金成立三周年之际,36氪和「海松资本」创始人、管理合伙人陈立光面对面,聊聊他对“硬科技”投资的理解,以及海松资本当前的的策略和打法。
36氪:又到了年终复盘的时点,今年行业整体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陈立光:直观上讲,创业公司普遍融资难,但其实GP 募资也不容易,尤其是人民币基金。业内不少人说这是“资本寒冬”,我认为不妥,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两极分化“二八定律”。对新基金来说募资普遍难一些,但对于一些Mega Fund来说其实相对容易,因为(他们的) LP 比较稳定。美元基金的情况基本上类似,因为整个大环境下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目前我们海松资本主要还是以美元为主,人民币主要着眼于产业并购和早期投资,与美元形成差异互补。目前存续的两支基金是:和北斗星通合作的5亿元的海松北斗高精尖产业基金、和地平线合作的海松地平线高新产业基金。
36氪:今年的投资策略有什么转变吗?
陈立光:海松资本一直专注于 TMT和医疗领域,如果说有什么转变的话,今明两年会更加聚焦主业,我们将继续深耕、寻找并支持有独特创新技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硬科技”公司。原因很简单,我们认为在电子商务、新零售、O2O等领域,单纯依靠商业模式创新来快速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硬科技”一定是未来经济增长最关键的驱动力,所以我们更关注那些能带来底层变革、有明确应用场景的技术创新。
36氪:“硬科技”具体关注哪些方向,出手的案例有哪些?
陈立光:现今AI芯片、大数据、网络安全、5G、新材料、自动驾驶、云计算、企业服务、医疗创新等投资热点如泉涌,而我们主要是从是否为传统行业带来变革的角度予以评估,比如数据与安全就是一个必须找到与传统行业嵌合点的新兴领域,即将在科创板上市的奇安信,目前估值已超过230亿人民币,是国内安全领域成长最快的公司;再比如AI 芯片领域比较典型的是地平线、黑芝麻、燧原科技,其投资逻辑在于快速切换应用场景,以小博大,运用田忌赛马策略对抗外国芯片巨头;还有生物制药领域比如 Ausun Biopharma、Rgenix、Apexigen,核心是打造专利壁垒,贴合政策红利等。
其中,海松作为战略投资人,参与的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的另一家被投企业——燧原科技,近期刚刚发布了首款人工智能训练产品 “云燧T10”,燧原用打破世界纪录的速度——仅14个月,即完成了世界领先水平的超大算力的云端训练芯片的流片成功。它的理论峰值性能、能效比、通用性方面都非常出色,明年第一季度就会上市。
在硬科技领域,海松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赋能被投企业的战略发展,耐心与被投公司一同成长。
36氪:AI 芯片方向是和地平线一起做了一支基金吗?
陈立光:对,围绕 AI 芯片行业我们希望布局全产业链生态,包括软硬件、上下游、终端运用等方面。目前我们在各细分领域已介入几家头部企业,也在密切跟踪第二梯队。我们试图借助自身在产业链内部的优势,系统性地协助这些公司制定产品策略、引进重点客户、发掘应用场景。
36氪:海松资本希望做连接硬科技和产业的“桥梁”?
陈立光:迄今而至传统产业仍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又亟需创新和变革,正所谓“老树抽新芽”,堪称一片蓝海。痛点在于初创企业很难“入场”,受制于规模,摸不到行业的“门道”。雪上加霜的是,中国目前的绝大多数PE跟这些传统产业也是脱节的,自然也很难帮助这些企业开拓这一巨大市场。
然而这正是海松资本的优势。我们团队深耕中国传统产业十多年,既了解传统产业的痛点、需求和商业落地的逻辑,又对产业链各领域有着独到的认识,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此外我们团队兼具产业背景和金融投资经验。以我本人为例,我是工程师出身,在Oracle总部做过多年产品经理,又创办过高新技术企业,比如我创办的车联网企业年收入近二十亿元,为中国十几个OEM主机厂提供Tier 1供应服务。
36氪:“桥梁”具体的操作路径是什么样的?
陈立光:前面说过了,“桥梁”就是让初创企业和“硬核”技术在传统产业内快速找到落地场景,通过高度成熟的产业化测试和复盘,验证商业逻辑,实现与传统产业的高度嵌合。我们还能利用产业资源实现技术方案的快速推广,提升初创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
比如国家电网、国电集团、中建集团、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长安汽车、中国一汽等大体量传统产业类企业,这些企业旗下各版块对创新技术的需求之旺盛远超一般初创企业的想象。
总而言之,我们很有信心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和资本力量来进行投资布局,助力“硬科技”企业走向市场,推动整个“硬科技”行业持续创新,为更多传统产业嫁接最新技术以实现自身变革和提升。这其中,也自然隐含了我们为LP创造的超额价值。
36氪:海松如何做投资决策?
陈立光:我们总体的投资策略是稳健务实的,这和我们团队的经验背景相关,但做出投资决策时又非常果断且高效,这同样是因为整个团队在产业内部浸淫多年。我们在寻找投资标的的时候,会希望硬科技公司具备 proven concept或者说design or prototype product,或者early revenue,如此一来,无论是协助对接客户,还是进行产品和技术验证,甚至是共同研发,都顺理成章。反之,上述条件一旦满足,自然也就符合我们的投资逻辑。此外,我们 GP本身是最大的LP,所以整体决策也更加高效而务实。
36氪:有错过什么好项目吗?
陈立光:那是必然。但基本上不属于我们所专注的领域,或者我们认为估值过高,因此也不存在所谓遗憾。我更愿意强调避过了哪些坑,特别是有些技术还不成熟却被严重高估的公司,甚至包括一些明星企业。
36氪: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吗?
陈立光:我认为创业者不要一味追求高估值,估值太高不仅对投资者不是好事,对创业者也不是好事,高估值是个非常锋利的双刃剑。我们对被投企业的要求始终是:无论何时,一定要做深入的行业调研、找准需求和痛点,找准产品路线,耐心打磨产品。我们不要求马上就revenue,马上就盈利,但要真正创造价值、特别是创造有高护城河的产业生态。
36氪:可以预测一下,明年会有什么影响“硬科技”投资的重大变量吗?
陈立光:几方面来谈这个问题。首先是政策层面,现在各种引导资金、产业基金、鼓励措施都往硬科技方面倾斜,这是好事。其次是包括科创板在内,以及最近出台的关于取消再融资各种限制的政策,对一些即将上市和已经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好事,这些头部企业能够更加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发展机会更多。第三是“安可”落地,这也会给很多硬科技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海松资本部分投资案例
相关推荐
新资本 | 海松资本陈立光:整合产业资源,助力“硬科技”企业构建产业“护城河”
海松资本陈立光:当下是中国硬核科技创业的黄金时代
海松资本陈立光:注册制下创投市场生变,看好与新经济结合的传统市场变革
海松资本陈立光:创业者要如何把握硬核科技创业的黄金时代?
后疫情经济下的中美高科技产业投资-海松资本投资沙龙2020年第二期
36氪专访|耀途资本:从冷门到万众瞩目,如何构建硬科技投资壁垒
资本牛市下新经济投资的机会和陷阱——海松资本投资沙龙III期
精准匹配产业需求 中科创星携10家硬科技企业走进常州
新资本 | 中科院创投: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发展
34万亿新基建背后的机遇:行业迭代加速,资本如何发挥力量 | 2020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
网址: 新资本 | 海松资本陈立光:整合产业资源,助力“硬科技”企业构建产业“护城河”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482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04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07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59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34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185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8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960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50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252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