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信的“短内容”做个预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作者刘言飞语,36氪经授权发布。
如果你还没看微信公开课 Pro 上张小龙的录像演讲,那先看一看:张小龙微信公开课PRO演讲: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
他讲的对信息的思考,真的值得多看几遍。其中提到了“短内容”,我想就着我自己的理解,做一些想法分享。
01 信息工具的进化之路
微信最初的 1.0 版本只有最基础的功能,甚至把楼层式对话这样的基础交互作为主打亮点。
哪怕只有这样的功能,对于移动 QQ 来说,也是极大的优化:
微信通过取消在线状态,实际是击穿了时间,让聊天从同步变成异步,这样不用“双方都在线才能沟通”,也不用“在线时看到消息就有回复的压力”,大大提升了聊天的体验,也间接提高了效率。(这也是微信中问“在吗?”会被嘲笑的原因)
接下来,微信在 1.1 版本就提供了多人会话,后来进化为群聊。这是常规操作,与 QQ 群并无大区别。实现了点对多的信息沟通。
再后来,微信的 4.0 版本,提供了相册和朋友圈的功能。
从信息沟通上,也是一次大的变化:
信息匹配的主动权,由创作者转移给了获取者。
创作者不需要再承担“打扰对方”的社交压力,这对于大量的非即时性的、不适合单点沟通的信息,有了释放的空间。
比如,自己工作的调动、近况的变化;自己对某些热点的评价、某些事情的观点;自己听到好的歌、看到好的电影想分享。(值得一提的是,微信通过开放第三方接口、内置浏览器,几乎可以打开全网的任意网页,让信息分享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
同时,获取者自行去寻找关心的人的动态、发布的信息。
这是从单聊和群聊之后,微信又多承载了一种信息匹配的模式,进而多承载了大量的熟人社交信息。
同年的 4 个月后,微信发布了公众号,这次是微信作为信息平台正式转向媒体平台的第一次尝试。
这相当于张小龙自己说的“听到远方的声音”的范畴。
之所以说是媒体平台,指的是作者创作的内容是公开的。内容通过三种方式与读者匹配:订阅、朋友圈和聊天转发。
公众号大获成功,跟微博分庭抗礼。马化腾说,微信出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被公众号和微博搞死的纸媒尸横遍野,记者纷纷转行。
在5.4 版本,微信增强了搜索功能,可以搜索聊天记录、公众号文章和收藏。后来又有几个版本持续强化搜索能力。
以上是微信作为信息平台的主要历史迭代功能。
02 微信信息的获取和创作
上面提到的虽说都是信息功能,但像搜索就是获取信息的功能,而朋友圈、聊天和公众号,就是都兼具了获取和创作的功能。
从获取和创作的维度拆开来看,会是这样的:
用户可以通过搜索、私聊/群聊、订阅/关注、朋友圈和看一看来获取信息。
微信在这方面异常节制,可以看到,在微信里获取内容,要么是有主动行为的(搜索、订阅/关注),要么是被动但要通过好友推荐完成的(私聊/群聊,朋友圈,看一看)。
创作者有三种方式制造信息:
在聊天页,是纯粹的社交场景,媒体属性比较弱。仅有很偶尔的信息或者观点会被截图或转发。在朋友圈,则是属于私域(好友之间)的社交媒体。已经有了部分媒体属性,但也有强烈的社交属性。在公众号,是属于公域(面向全网)的社交媒体,对于创作者来说几乎没有社交属性。由于微信功能设计(早期公众号只能在 PC/Web 上创作,这点张小龙今天也提到了)和信息本身属性的原因,导致公众号是长文为主,其它两种信息形式下,各种类型都有。不同平台创作的信息,以比较灵活的方式通过不同的信息获取节点传播。(虚线指的是间接传播,比如截图。)03 “短内容”怎么发力?前面都算是导言,接下来说说我对“短内容”该怎么发力的思考。
要让传播更加有效,如何让“短内容”带着作者信息在微信里四处传播,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像跟现在公众号文章卡片一样,在下面附上作者信息、点击进入公众号主页,是个可选方案。但是对于许多文字信息,读者想要传播的话,复制粘贴的成本是很低的。这就要求转发时提供额外的互动信息才能产生用户价值,像赞同、评论等。这就跟微博很类似了。现在公众号的内容,只有长文才算是比较“功能健全”的 ,有阅读量、有评论、有“在看”、有赞赏,等等。短文在传播时,只能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
微信其实之前针对这个问题,做过一次优化:公众号发布的图片,会自动生成一个类似长文的网页,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如下图所示。这可能会是各种“短内容”进化的方向。你会发现,这个页面内容假如是短文字的话,可不就是一个升级版的朋友圈消息吗?
其实我认为“短内容”不光跟公众号,跟朋友圈也要结合。张小龙也提到了,他们在考虑如何匹配长尾内容。再加上微信团队长期以来对生态建设的节制,我觉得一定不会贸然让公众号承载更强大的功能——毕竟现在的公众号已经是形成明显的马太效应了,头部的都是工作室为主,他们不是做短内容最想要的创作者。
回到刚才的图,我觉得朋友圈和公众号中间,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形态(暂且叫做个人小站),是个人公域的社交媒体。从朋友圈来说,会让更多“普通人”,把日常的私域内容,分享出来,变成公域内容;从公众号来说,会让很多个人创作者,转向成本更低的创作方式,把更高门槛的公众号留给组织。
朋友圈现在有的海量“短内容”,不管是有趣的碎片思考、好看的照片还是小视频,都有机会转变成公域内容;公众号来说,不少个人创作者,也能用更灵活的内容载体来做创作。这是最好的冷启动方法。不然让大家都去开公众号,用另一套新产品,这个门槛又会过滤掉大量普通用户。
04 具体会有哪些变化?
上面算是我比较严肃的思考结论。接下来,就是比较放飞自我的瞎扯了。我来拍脑袋设计一个可能的产品方案,毕竟画飞机稿我还是擅长的。
首先,刚刚说了,我觉得朋友圈内做转化是最合理的,所以在某个版本后,我们发照片或者文字时,可能会出现一个选项:
当你选中之后,照片会同步发在个人小站里。(私域和公域的内容应当还是割裂的,不能直接“公开自己朋友圈”,所以要两套、做同步。)当然肯定还会有一个创作入口,就不画了。
然后在个人小站,就能看到除了长文之外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以加作者标识的方式在聊天界面、朋友圈传播。也会有订阅入口,看到信息流。有个问题需要考虑,即互动内容的公开程度。公众号文章是个典型的案例,在文章下的留言是作者选择显示的,会直接公开;但同时微信也有私域互动 的入口,“看一看”里,互动是在私域的,作者自己也看不到。
(左侧是“私域”,右侧是“公域”。)那对于小站里的内容,我觉得也会是类似的处理。直接进入小站,或者在朋友圈、聊天里打开小站的内容,就跟现在看到公众号的内容一样,是面向全网的互动(只不过留言同样也要作者筛选)。
在“看一看”里,会有大家点“在看”的内容,不管是长文还是短文还是图片。所以如果按此设计的话,“朋友圈”和“看一看”将是获取私域生产的信息和公域生产的信息的两个核心入口。
整体可能就是一个轻量级的微博。
还有一些猜测如下:消息和内容不会允许被多次转发(只能单次转到朋友圈和聊天里)信息的匹配依旧依赖现有以人为基础的方式:转发、订阅、搜索和看一看也许“看一看”里会提供谁关注了谁的信息,但应该不会提供某个小站的所有关注列表聊天里应该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话转发到小站按照微信团队一贯的风格,几乎不太可能做“个性化推荐”或者依赖算法微信圈子试用过,以兴趣为节点的信息匹配,相当于在“人”这个节点之上又隔了一层,未必会是短内容的主要载体;而且圈子极重运营,不是微信团队喜欢的可以预见,如果真的是这样操作(哪怕不是这么操作,只要发力包含视频在内的“短内容”),那“看一看”将会直接成为抖音的竞品一些临时的思考,觉得很有趣,但很可能都是错的。
希望能对你有些启发。
相关推荐
对微信的“短内容”做个预测
说说微信的短内容和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短内容)想要什么?
微信推出视频号,张小龙预告的短内容有点像Ins
微信生态新破点:再改版的微信圈子如何助推短内容?
张小龙说的“短内容”开启内测,“微信圈子”是组成部分?
微信短内容开启内测申请:分享视频图片方便了
短内容来了:微信内测视频号,能挑战抖音快手吗
张小龙说的微信短内容「视频号」来了,它能成为抖音、快手的劲敌吗?
微信视频号的「破圈-变现」之路及未来更新预测
网址: 对微信的“短内容”做个预测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601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2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3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63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2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5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79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