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战“疫”:出货量翻了七八倍、临时改产口罩、“无人”成刚需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V智识”(ID:CVAI2019),作者:张雪、韩敬娴,36氪经授权发布
在2020年开年之初的这一场无硝烟战争中,人工智能不再是高不可及的前沿理论,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集成,而是在大众身边成为了疫情阻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它们是在农村空中喊话的“硬核”无人机,是社区里协助警务巡逻的机器人,是出现在医院和公共场所里的消毒能手,也是酒店、隔离区中穿梭不止的送餐者……
不可否认,这一次的疫情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机器人产业所爆发的潜能,同时可以看到,这些机器人的加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代替,而是将人们从重复性的工作中剥离而出,降低人类在疫情中的危险系数。
那么在疫情中临危受命的机器人行业,究竟有没有未来?疫情停止后,大众对于技术的思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次疫情又将怎样深远地影响着这个行业?
配送、送药、巡逻、消毒......“无人”成刚需
25号夜里11点半,擎朗智能CEO李通接到了同事的电话,“说那边紧缺配送机械”。
1月24日晚,TR188次航班从新加坡到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因为机上335名乘客中有武汉客人116名,其中219名其他乘客在杭州市委党校集中医学观察。
隔离区域分布在八个楼层,正处春节假期期间,工作人员本来就少,如何能够保证送饭的效率又能预防在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呢?
“我们凌晨1点半开始布置,第二天下午5点之前所有人都已经到位了。”
人到齐了,只是设备方面,以当时擎朗科技的仓储物流,很难保证在十几个小时之内从仓库直接发过去,“我们联系了当地的客户,客户也非常主动,用车从每个门店里拖过去。”
擎朗送餐机器人
早在疫情之前,无人配送已经开始落地,只是在价格和技术都没有足够成熟的状况下,机器人对于客户来说更多属于“保健品”,但这次疫情的发生,机器人取代人就成了“刚需”,成了“救命药”。
不只是隔离区域、医院,“这次疫情之后,有很多物业、地产、街道、机场都在联系我们”,YOGO机器人感觉到了其它行业对无人配送的需求。
“目前上海的一些街道和应急防疫处在跟我们接洽,他们希望更多的写字楼,实现无人化配送。春节之后,我们会再开通一些无人配送站点。”
病毒肆虐之下,安全成了更大生产力。
无人配送只是这次疫情中“无人化”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消毒机器人、送药机器人、远程问诊机器人、巡逻机器人,也都站到了疫情前线。
“我们的出货量翻了七八倍,客户在春节前就已经和我们讨论备货、订单的问题。”灵至科技总经理张克军对CV智识表示。
同样做清洁消毒一体机器人的高仙机器人也感觉到了需求的变化,“现在医院更加主动了,反过来找我们了解和采购,另外有些地方政府开始对医院有要求,让他们去用自动化设备做事情。”
2019年年初,高仙机器人就开始在医院推广消毒机器人,但“一年半到两年”的回本周期,使得当时医院“急迫性没有那么强。”
在高仙机器人合伙人兼CTO秦宝星看来,回本周期降到12-18个月,院方的接受程度会大大提高。
就在产品内部逐渐降本的过程中,疫情则从外部推动了医院对消毒机器人的需求。
“尽管专家预测这次疫情会影响的时间会在3-6个月,但对人的认知和习惯教育的影响会持续1-2年。”YOGO对CV智识表示。
一般情况下,机器人销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直销,也就是卖机器;另外一种则是租赁形式,以无人配送机器人为例,“一个餐厅租赁成本是3000元/月,再加上保险、培训费等,一个月人员的综合成本在七八千左右。”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不少厂商对于疫区医院的部署都是捐赠使用权的方式。
“说实话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所有东西都捐赠的话,我们的压力的确比较大,并且也来不及走采购招标流程,所以我们更多采用的是免租金形式。”李通介绍。
疫情对于推动用户对于机器人的认知的确是一个机会点,但从长远看,任何产品的发展都需要“真”价值。在与行业内人士的交流过程中,大家也并不避讳现阶段使用过程中机器人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移动的跨障碍性。原有的设想都是在实验室或者疾控中心这些环境非常理想的状况下,效果的确很不错。但在现在医院的地面情况下,并不是很理想。”“医院里会有很多异性的物体,人流非常拥挤,机器人在拥挤的、变化的、不规则环境中感知能力和适应性还是要提高的。”
“原有的设计中,关于机器人和人的交互或者对于特殊物品的防护,其实很多都没有考虑,这就使得大家对于机器人产生了很大的期待,但事实是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张克军表示。
机器人本身的产品设计之外,由于机器的部署实施需要人员到现场支持,在一些病情严重的地区,工作人员的安全受到了威胁,面临隔离的情况。秦宝星表示,下一阶段会进一步加强研发“无人远程部署,让工程师在部署阶段也不用暴露在风险之下。”
冲到生产一线,工业机器人解决“口罩难求”问题
商用机器人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的确不容小视,但在防治疫情的后方,工业机器人也在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疫情刚刚爆发那段时间,我们看到大家买口罩的价格越来越贵,并且是越来越买不到,我看到我的几个同学群里面都说,口罩都是从国外过来,但是一到海关又很麻烦,所以我们当时就觉得口罩短缺会成为一个常态,便决定要做口罩自动化生产线这个事情。” 拓野机器人副总经理杨安明告诉CV智识。
随着“口罩难求”的发展态势越来越严重,一向“不爱管闲事”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却反常地率先行动了起来。
一个事实是,用工业机器人去做工厂的自动化集成及改造是拓野机器人的强项,但对于口罩自动化生产线,拓野机器人完全是个门外汉。
“我们以前做的是手机的玻璃的生产线,屏幕的生产线,甚至汽车零件里面的这种生产线。但做口罩以前是没有接触过的,因为我们觉得口罩太轻工业了,而且是一个红海市场,大家竞争都很激烈,所以没有必要去在这个领域里面去做一些研发。”杨安明谈到。
隔行如隔山,对于拓野来讲,攻克口罩自动化生产线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比如要了解口罩里面的结构,并且所有辅料都要找得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拓野机器人内部分成了两个组,第一技术组就解决设计的问题,公司大概召集了十个工程师进行生产线研发和设计,第二就是专门成立了一个辅料采购组,就口罩生产的所有材料进行采购,基本上是在全国到处找到资源,找物料供应商。
比预想中完成得更快,从大年初六开始成立应急小组开始,仅仅两天时间,拓野机器人的工程师就完成了生产线的设计图纸,并紧锣密鼓地进行生产设备的装配和调试,在几个通宵后,拓野机器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口罩生产线便投入了使用。
杨安明透露,目前公司的口罩生产线已经步入了正轨,同时,公司也响应了深圳市中小企业局的号召,积极地投入了转产口罩的大军,以解决当下政府和百姓的紧迫需求,现在一条自动化口罩生产线大概能够替代20个工作人员。
此外,他们设计的口罩自动化生产线也将通过政府渠道输出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企业。
最新数据显示,从正月初六开始筹划设计到2月4日,拓野机器人的生产线已经生产了四五万只医用一次性口罩,并在2月4日晚上捐赠给了龙岗区政府。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长期的捐赠也会承担着不小的成本压力,谈及这个问题,杨安明称,现在深圳市政府已经有了一些相关政策。
据CV智识了解,除了拓野机器人外,银河科技、翼菲自动化等企业也在积极地做口罩自动化设备的研发。
翼菲自动化总经理张赛告诉CV智识,“很巧的是,我们在年前正好接了韩国口罩厂的自动化包装的订单,并且在年前完成了交付,所以在口罩生产这个领域,我们还是有经验的。”
翼菲口罩生产线
不同于拓野机器人目前只生产一次性医用口罩,在N95口罩方面,翼菲自动化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口罩自动化生产线不光会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一个一包和多个一包对生产线的要求也不一样。
张赛还表示,“目前的口罩生产主要是通过专用的口罩生产机来进行的,不同的口罩类型使用不同的设备。而在口罩生产出来之后的包装环节,往往是人工来进行的。”
在这次疫情之中,很多口罩生产厂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按时到岗,其实是制约口罩厂产能的重要因素。工业机器人在后道包装领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如果大批量使用的话,应该可以保障口罩厂的产能,现在很多口罩厂也在寻求进行后道包装端的自动化改造。
据他观察,工业机器人一直在关系到疫情的生产企业中发挥着作用,保障产能,减少人工。
“在防治疫情的前线,翼菲自动化也希望能够出一份力”,张赛称,“在本周初,我们已经对外公布,将在疫情期间免费给口罩生产商提供自动化包装设备。”
自从这个消息公布以后,翼菲自动化接到了很多口罩生产企业的咨询与需求。
尽管由于疫情管控、交通阻断、供应链开工有限等原因,翼菲自动化自己产能也没有完全恢复,但他们已经跟当地政府申请了提前开工,并安排相关人员加班加点的赶制口罩自动包装设备。第一批10余套设备可以在一周内完工并发到客户工厂。
“即使我们企业自身也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影响,我们还是会尽全力协助其他企业打赢这场与病毒的战。”张赛说。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CV联系工业机器人企业采访的过程中,有几家企业曾称,自动化设备在口罩生产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自己公司也并没有深入参与中。
如此看来,口罩自动化生产虽然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能够改造这个行业的人还是少数。
另一个事实是,虽然这些参与到口罩生产线改造的工业机器人厂商正在解决部分地区口罩短缺的问题,但是对于医疗一线所需的防护服和护目镜等产品,受访企业都没有涉及到。
不同于商用机器人在疫情区应用,并可获得市场认可,进而增加订单。工业机器人厂商则面临着按时交付的难题。
不少业内人士包括工业机器人公司管理层对CV智识表示,工业机器人公司现在并不缺少订单,主要担心的是交付的问题。由于环境的影响不能按时返工,会导致整个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疫情对全行业都是个重大打击,企业无法开工,配套无法供给,客户的订单无法实施,交通受阻,也无法方便的出差去接触客户,同时租金、人工还都要支出,很多现金储备不足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生死的考验。即使复工之后,交通、防疫等原因也会使得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低下,影响产品交付。
未来:长期利好、医疗成落地热点
凡事都有两面性,一场突发的疫情,既加速了“机器换人”的发展,也暴露了行业发展问题。
关键是疫情过后,机器人行业能否经受更多用户更长期的检验?
“这种担忧是有的。但是好在,机器人从协助人到替代人这个大的趋势一直存在,这次疫情的发生只是把原来我们认为一两年之后才出现的需求点提前了,这属于正当的高峰时间,疫情过去之后,行业有所回落也正常,但整个大的趋势一定是随着时间推进而向前推进的。”张克军乐观地表示。
张克军的乐观,在行业内并不少见,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行业趋“好”。
从工业机器人的角度,近年来,“招不到人”一直是工厂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
杨安明称,长三角、珠三角都面临着这个问题,甚至包括现在一些三线城市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工业机械的应用,其实一直都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2019年因为受到行业环境的问题以及5G带来的这种观望态度,5G在2019年上半年还不是特别明朗。所以工业机器人在工业领域里面的应用其实是下降的。特别像四大家族,比如说ABB,FUNAC,KUKA,YASKAWA这是机器人四大家族,基本上在中国市场的下降率基本上都最少的下降20%,最多的可能下降50%。
2020年,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情况应该会得到改变。
首先从“省人”的角度,2020年比2019年可能有更大的人力的缺口。而这就要求企业去部署工业机器人,去部署更先进的自动化的设备。
另一方面,张赛也谈到,这次疫情也会使大家,特别是生产企业进一步认识到机器人自动化的重要性。
在这种特殊时刻,没有哪个企业主愿意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要养着大批的工人,而且也不愿由于人的原因,使得自己的企业产能不足,机器人自动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商用机器人部分,“疫情结束后,医疗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会持续的得到关注。针对于消毒和药品配送,很可能会让医院新增相应的就诊、服务和业务流程,因此对于上述的消毒和医疗耗材/药品配送这类场景而言,不再是单纯的机器替代人,很可能会让机器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标准装配。”国科嘉和丁润强表示。
面对变化,企业侧也已经开始准备调整业务重心。
“原本我们的业务是计划在写字楼、大型超市发力,医院开始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重心,但现在根据市场需求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在调整往这方面发力。”秦宝星表示。
李通也表示,“未来会针对医疗场景做系统化的研究和提升,然后推出一系列针对医疗的设备。”
医疗场景之外,“疫情结束后配送机器人的需求很有可能将持续增加,拓展新的客户渠道和使用场景。”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表示。
秦宝星和他的团队也看到了消毒机器人之外更大的市场,“往日里我们不只做机器人,还做以安防和配送为主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但其实并不肯定安防行业会以什么节奏发展。疫情发生后我们发现大家对于安防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的需求这么大,所以对于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大。”
颠簸大势中,机遇和问题同在。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必然复杂,但趋势也锐不可挡。
相关推荐
机器人战“疫”:出货量翻了七八倍、临时改产口罩、“无人”成刚需
喊话、配送之外,无人机、无人车加入测温“战疫”
7.3 亿只口罩如何飘洋过海?|战疫⑤
2020“战疫”:科技公司在行动 ①
2020“战疫”:科技&创业公司在行动 ③
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战疫,及格了吗
战“疫”24天:互联网大厂生死竞速
赛道明星联合发力,打响中小企业自救战「疫」
「云启战“疫”(九)」科技驰援进行时:云启资本和被投企业在行动
AI战「疫」:百度开源业界首个口罩人脸检测及分类模型
网址: 机器人战“疫”:出货量翻了七八倍、临时改产口罩、“无人”成刚需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7351.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5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9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5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82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