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邀请假高管被现场拆穿,“专家”这门生意水到底有多深?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响”(ID:deep-echo),作者 丁直仁,36氪经授权发布。
核心要点
市场上存在大量专门提供专家咨询的专家库,专家被明码标价,一小时数千是普遍行情。
专家库靠客户和专家之间的差价盈利,利润率极高,一些企业客户的年费以百万计。
在暴利驱使下,专家库已经变形变味,质量良莠不齐,夸大、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则华创证券电话会议上假专家当场翻车的录音,最近在社交媒体上被广为传播。
事情经过并不复杂。
在华创证券传媒团队发起的面向遥望网络投资人的一个电话会议上,华创邀请到遥望网络的“陈总”参与分享,“陈总”发布了许多关于遥望网络的“内部”数据。但进入问答环节后,遥望网络董秘拨入电话当场表示:遥望网络公司中层以上没有姓陈的。也就是说参加华创证券电话会的所谓“陈总”是个假专家。
被拆穿后,华创证券当场道歉,场面极为尴尬。
微博上对华创翻车事件的讨论
券商为了给机构投资人提供更多服务,邀请“专家”安排电话会议、分享业内信息、提供交易参考是常见现象。而有券商自身专业性的背书依然出现“假专家”,无疑是违背常识的神操作,被当场拆穿更是充满戏剧性。
由于太过突破想象,华创证券现场翻车已备受嘲讽,不过,“翻车”事件背后,一个更为隐蔽但也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假专家哪来的?
根据现场录音透露的信息,该名陈姓高管是由华创证券通过第三方邀请参加,事实上,倒卖“专家”资源早已成为一门生意,而华创证券的尴尬翻车事件则捅破现实:这门生意已经被搅得浑浊不堪。
“专家”传输网
没错,市场经济中,“专家”是一个被明码标价的商品,可以被公开买卖。这是一门需求极大、供应齐备、商业逻辑清晰且历史悠久的正规生意,它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字:专家库。
首先,市场对专家的需求普遍存在,无论是类似华创证券这样的券商,还是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在业务推进过程中,出于了解行业状况、搜集商业情报、打探对手底细等目的,都存在找相关人士沟通以获得信息的需求。因此,不一定非是业界大牛,只要是掌握某一业务信息,对某行业或具体业务颇为了解的业内人士以及政府官员便可以成为“专家”,满足需求。
同时,专业人士也有把个人专业知识变现的需求,成为“专家”交易市场的供给方。
为了对接需求方和供给方,为二者提供牵线搭桥服务的平台随之出现。比如,成立于1998年的美国格理集团(GLG)就是全球知名的专家资源平台,其最初是雇佣专家为投资公司撰写有关特定行业的书,后转型为直接向投资公司对接专家资源。目前,格理集团旗下全球专家库人数已经突破50万,在全球12个国家有22个分部,主要为科技、生命科学、工业、消费品以及保险与支付行业提供专家服务。
格理集团官网展示的专家资源
同样知名的还有凯盛融英,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专家平台在北京、苏州、深圳、香港、纽约、慕尼黑及大阪开设七家分支机构,与其签约的专家和研究人员近 30 万人。
另一家做专家库生意的商霖华通也披露,旗下大中华地区在库专家资源近20万;海外在库专家资源近8万;专家资源覆盖11大行业板块,154个细分行业。
最近几年,国内还出现了类似在行、领路、靠我、大牛家等C2C专家平台,与格理和凯盛等主要服务企业客户的平台不同,在行等平台上的客户多为个人。
但无论是面向企业客户还是个人用户,对于所有专家库而言,找到专家资源是做好这门生意的前提。
为了找到“专家”们,无论是通过公司BD有偿购买,还是经由身边人互相介绍,抑或是通过公开网络搜集,专家平台使尽解数找到联系方式,然后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联系潜在的专家资源,邀请入驻。
网友在网上晒出的受邀记录(图片来自百度知道、微博)
为了尽可能邀请到更多专家,凯盛还专门开发了凯盛专家APP,用户注册后即可在APP内提交申请成为专家。
凯盛专家APP中的专家申请入口和部分专家演讲列表
专家的咨询费不低,通常以小时计费,如格理、凯盛这样的大公司,提供的咨询费多在数千一小时,资历、经验越高越丰富,相应的报酬也越高。不过,与专家到手的报酬相比,专家平台从客户手中收取的费用更高。例如,甲方找专家库一个人7000元,专家库给对方3500元,差价很大,利润极高。
正是因为有利可图,做专家库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而为了赚取更多利润,这个本质上是付费获取关键信息的商业模式,水已经被越搅越浑、越来越深。
变形又变味的专家库
专家库模式简单、利润率高,要做好却并不容易。
虽然专家平台为专家开出的咨询费价格不菲,但是依然很难吸引到真正有价值的专家。对于所有专家库来说,找到高质量的专家是最大挑战。
一方面,客户邀请专家是为了获取业内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很多属于商业机密,员工以专家身份对外公开,虽然能赚到一小时几千块的咨询费,却可能陷入泄露商业机密的麻烦中。
网友表达对“专家”的担忧(图自微博)
仅在最近几年,包括字节跳动、快手、腾讯在内的知名互联网公司曾多次传出内部员工泄密被开除甚至被起诉的信息,一些员工不仅丢掉了工作,也丢掉了价值不菲的期权和股票。因此,泄露内部信息的风险很大,一旦出事,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掌握核心信息的在职人士通过工作得到的报酬已经不低,日常工作已经十分忙碌很难挤出时间去做对外分享,而且通过“专家”咨询得到的报酬与其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相比,并不划算。
网友对专家咨询的评价(图自知乎)
换句话说,与BAT动辄过百万的年薪相比,真正有“专家”资格的人,不会放着好好的年薪不赚,冒着职业前途尽毁的风险,跑来赚几千块的“专家费”。
能当专家的人不一定愿当专家,不少人曾表示,偶然在某个专家库看到一个自称对自家公司很了解的专家,却是入职不到半年、试用期都未过的前同事。因此,专家库里Title虚开成为常见现象,普通产品经理被包装成业务部门经理,一线销售被包装成业务总监的例子并不少见。
专家库收费不菲,企业客户年费可能以百万计;专家获得咨询费的高低又与身份、资历、经验挂钩,因此“专家”自身有夸大、造假的动力,平台也有纵容、敷衍的理由。
作为提供中介服务的平台,专家库本应有核实专家身份和信息的义务,但在找专家的困境和暴利诱惑下,花式操作层出不穷。
一位曾使用过某专家库的人士便对「深响」表示,其亲身遭遇过专家造假,“专家库的专家,一问三不知,各方面完全不符,还跟我们装,各种造假。”
社交网络上也不乏网友反馈专家库的质量问题。
还有人表示,曾在接受某专家库提供的专家咨询时,现场听到了对方支付宝转账的声音,场面十分难看。
种种乱象之下,专家库变得鱼龙混杂。很多客户出于对专家库的信任,或是自身警惕性比较低,便容易栽进坑里。网络上便有人分析华创证券翻车,原因就出在第三方专家库上。
在随后的声明中华创证券也提到,“邀请参会介绍情况的是经第三方专家公司推荐、曾担任遥望网络“微小盟”平台产品经理的顾晨某,但我方相关责任人员并未掌握和核实其已从遥望网络离职的情况”。
除了可能被戳穿身份导致客户声誉受损外,在证券行业,假专家的擦边球资讯带来的隐藏风险还不止于此。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有可能影响到市场行情,牵涉到更大规模的利益。对此,已经有网友提出自己的质疑。
知乎网友对专家库模式提出质疑(图源知乎)
总而言之,专家库积弊已久,华创证券被群嘲的翻车现场更是捅破了那层做局者心照不宣的窗户纸。但比变形又变味的专家库相比,滋养这个畸形生态的市场本身,或许才更为可怕。
相关推荐
华创邀请假高管被现场拆穿,“专家”这门生意水到底有多深?
故宫这门IP生意还能做多久?
农夫山泉:卖水也是暴利生意
共享衣橱4年,这门生意稳了吗?
聚能教育印发违法书籍,教育加盟坑有多深
5G商用提前网络安全跟得上吗?有人看上这门生意
闲置奢侈品这门生意还能怎么做?
前特斯拉CTO再创业,竟然看上了这门生意
知名记者没干满两月就辞任董事长!ST圣莱的"水"有多深?
自爆造假前一天仍被大肆吹捧 瑞幸打了哪些机构的脸?
网址: 华创邀请假高管被现场拆穿,“专家”这门生意水到底有多深?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794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2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3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63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2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5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79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