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观点 | 方舱医院内,无人车能做什么?
口述 | 特约观察员 朱磊
采访、编辑 | 巴芮
带着观点看商业。
36氪现发起“特约观察员入驻”计划,邀请各赛道的创业者、大公司业务线带头人等一线的商业领军者们,在这里分享你的创业体悟、干货、方法论,你的行业洞察、趋势判断,期待能听到来自最前沿的你的声音。
欢迎与我们联系,微信:cuiyandong66;邮箱:guanchayuan@36kr.com。
我为什么一定要去武汉?
白犀牛的主要业务方向是专注于末端即时配送的无人驾驶,末端即时配送是指像外卖或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这类需要半小时、一小时达的配送模式。春节前后爆发的疫情全国形势很严峻,我们想,有没有机会在抗疫一线也做一些物流配送的事情?大家也知道,湖北很多人都没有复工,物流也是受影响的。我们跟湖北的防控指挥部沟通后,发现医院有相应需求,那我们就决定去医院进行支持。
大概一周的时间,我们就把这个事情确定下来了。公司员工听到消息的时候还蛮震惊的。我感觉同事们会有一些兴奋,也有恐惧。
我们的车目前还是在中关村环保园(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和试运营,正常计划今年内在示范区内实现常态化运营,2021年开始大规模复制。我说出要去武汉的时候,一些同事心里没底,第一次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干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们能不能行?但我们对自己的技术有自信。
我们的团队一直在北京运营,也是第一次到外地部署无人车。无人车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对它进行一些场景构建,俗称建地图,还要训练数据,这是一个难点。疫情持续时间未可知,无人车在前线当然越早起作用越好,要是车到那里后需要调个两三个月,那就没价值了。我跟技术合伙人、CTO夏添在自动驾驶行业做得时间很长,有这个判断,觉得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到那里能够很快地跑起来,做点到点的配送。
但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还没有成熟到什么地方都能走,一定有它走不了的地方,那怎么办?我们不能到武汉再去研发,那就是闹笑话。走之前必须把去到那儿的技术准备全部搞定。我们想的是用自动驾驶和远程遥控结合的方式,室外大部分场景下能自动驾驶的地方自动驾驶,到了室内等不适合自动驾驶的地方就远程遥控,需要有人根据周围场景进行后台操作。
我们团队主要核心能力是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整个团队只有我跟夏添有远程这块的经验,所以要做一些基础的技术准备,包括远程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等。决定去武汉后,我们进行了一周的突击研发,把远程的技术完善,实现车在武汉,可以由北京的同事进行监控并操作。目前非常稳定,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也设想过,如果网络断了或者摄像头被人弄坏了怎么办?这不像我们平时研发和试运营,出了问题大不了工程师去动动车,改一改就好了。在武汉,车要进危险区,我们的人是进不去的。它一旦在危险区出了问题,这个车就定那儿了。
这是最考验产品和技术稳定性的地方,所以车运作起来的每个环节我们都最少准备了3份方案,以确保这个车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动得起来,最次也是从危险区可以自己跑出来。因为我们的车很沉,不是推能推得动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它跟我们平时运营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真的是完全交给场景去使用了,出了问题没有任何维修的余地。我为什么一定要来武汉?就是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如果无人车在危险区出现问题,必须要人进去维护的话,那个人就是我。我有这个责任。
图说:朱磊与同事在武汉光谷放舱医院安全区,当时他们的防护服还没到。
在武汉光谷方舱医院,第一个任务来了
从开始有去武汉的想法到2月13号之前,我一直都不恐惧,觉得没问题。但那天官方感染人数一下爆增了1万多,而且武汉那几天一直增长,我也有一点忐忑和犹豫,但当时很多事都已经准备好了,车辆、跟政府的对接、各种资源,人选也定了——我和两名工程师,去的人越少越好。这时候有点骑虎难下了。
但是,2016年开始到现在持续做了近5年无人车,我始终想怎么能够让无人车真正在社会中实现价值?这次疫情,我觉得到了无人车证明自己的时机了。那我就去搏一搏。
我也想了很久,去了之后是不是真的能起到作用?要怎么做?后来我想通了,一旦发生重大事件,会有各种各样志愿者去支援,打杂、送货、当司机都是贡献。我们只要能做出那么一点点贡献,就可以了。我们去武汉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保证安全;第二,绝对不能添乱。
我们租了一辆车,装满了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2月17号从北京出发,三个人一路自驾到武汉。平常这1200多公里要开16-18个小时,现在路上非常空旷,不到13个小时就开到了。
越临近武汉,我们三个越紧张。到了武汉看见一片空城,才晚上6、7点,像半夜2、3点一样。那一刻我非常忐忑。
在北京虽然也戴口罩,但防护措施跟在武汉完全不一样。在武汉每天出门都要穿着防护服,除了在宾馆,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每天得擦N遍酒精,浑身上下都擦,一天要洗N遍手,回宾馆每个人得有十几个步骤。前一两天完全不适应。我也是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戴防护眼罩,第一次24小时戴口罩,真的非常不舒服,我的护目镜上全都是哈气,也是第一次感觉离病毒那么近。
两辆无人车在18号由拖车运抵武汉,我们先去了武汉同济光谷医院,跟医院的物流、后勤,包括医生沟通。
无人车是一个新兴事物,大家知道无人车能动,从A点到B点,但怎么能让车和医院的流程结合起来,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涉及到人工交递东西,有各种责任、签字、路径怎么走,是很复杂的事。
几次沟通下来,我们只拿到了一个需求,就是运送垃圾。因为其他物资要从清洁区送到危险区都是在地下转运,地下的话我们车就没信号了,无法实现远程控制,所以做不了这个事情。但送垃圾对于无人车而言所发挥的价值并没有那么大。那时候也谈不上失落不失落,因为刚到的时候,想着能安全活着回去是最重要的。不用说送垃圾,就算是车用不上也得要人平安回去。
后来,同济医院提议这个车或许可以在方舱医院使用。19号我们就到武汉光谷方舱医院,那之前是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大概能容纳850个患者,再加上医护人员总人数近1500人。当时方舱医院刚开始启用三天,医院也没有现成的流程说无人车可以干什么,我们就自己先想。
车在医院转的时候,正好碰上个负责给患者分发中药的医生,中药有几百袋,非常沉,但没有人帮他把这些中药从清洁区送到危险区。即便有人帮忙,一人一次就提几袋,得在清洁区和危险区往返很多次,而两个区域间往返需要很复杂的消毒流程——脱衣服、换衣服、多次清洁,费老劲了,得近半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也没有人有精力去干这件事。而且中药有时效性,7天之内必须喝掉,不然就废了。当时他正为此事发愁。
他问,你这个车能送药吗?我们说可以啊。第一个任务就来了——负责帮医生把中药从清洁区运送到危险区。我们的车载货量2立方米左右,单次运输大概可以顶10-15个人的运送量,所以一趟就运完了。
图说:工作人员将中药放入无人车
病毒可能会附着在无人车表面,但车辆不会生病
我们不愿意去打扰医生问有没有运送需要,就在一边观察有哪些物资在运输,发现每天会有很多家属来给患者送物资,比如衣服、药品等,这些东西很难进到病人所在的危险区。
方舱医院内收治确诊病人的地方被定义为危险区,门口有警察把守,危险区距离外围安全区之间还有一块很长的真空地带,算是隔离区。
每个人进危险区,都必须全套装备,双层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防护服有缝的地方都得拿胶带封上。出来的时候,要全身消毒之后,把装备全部都脱掉,再换上另外一套防护服才能出来,这个流程非常非常复杂。而且为了安全,杜绝任何不相关的人,包括运输的人员进到危险区。
所以家属送的物品没人送到危险区,除非求保安或护士进去的时候帮忙带一下。但是东西非常非常多,光靠医护人员往里运,也拿不了。实在没办法,保安就使劲把包裹往隔离区里扔,他们尽可能地扔得靠近里面一些,等里面有人出来的时候帮忙拿进去。
我们觉得这事无人车可以做,就去跟院方沟通。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复杂,比如车走哪条线,从清洁区到危险区出来还要消毒,车在哪儿充电,下雨了怎么办,双方怎么交接,东西丢了算谁的,谁来往里放,谁来往外取,要打通各个环节。
初期我们车开始执行任务的时候,我们的防护服还没到,所以医院的很多区域我们不方便进去,就只能在远处指导安全区的安保人员,告诉他们怎么把物品装进车辆的固定位置。装好后,无人车会自动驾驶到危险区,进去后有专人对接把车上的物品卸下来。
图说:技术人员指导安全区安保人员把家属送来的物品装进无人车
之前医院跟我们说,如果车开到了危险区,却没跟医院的流程结合好,或没找到能够应用的地方,这个车是要被销毁的。医院非常慎重,所有危险区的物品都要被销毁。我们讨论了非常细的消毒流程,能够保证车辆出来以后才把这个事情搞通。
病毒可能会附着在无人车表面,但车辆不会生病。通过完善的消毒手段可以把车辆表面存留的病毒杀死。车辆从危险区返回安全区途中要进行三次彻底消毒,院方制定有专门的流程——离开危险区前进行整个车身的彻底消毒,临近中间地带之前,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离开中间地带临近安全区前,再消一次毒。有医院工作人员来帮忙进行消毒,以保证车辆能够在安全区和危险区之间穿行。
因为无人车运送物品已经成为光谷方舱医院的常态化流程,无人车可以进行物品运送的消息放出来后,很多患者家属都开始往这儿送东西,每天对无人车的需求都很频繁。通过无人车在安全区和危险区之间构建起这样一个桥梁,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医院安全区的一个保安是志愿者,他的爷爷奶奶在这次疫情中过世了,所以他想来做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他希望阻断病毒,面对危险去帮助这些人,但现在我们的无人车可以挡在他前面,替他去面对危险,让他能够在安全的区域工作。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无人车参与这次疫情的意义。
图说:志愿者保安将无人车当做自己的抗疫“战友”,他的爷爷奶奶因感染新冠离世。
无人车产业想爆发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在疫情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疫情的焦点是武汉,武汉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是医院,我就带着无人车来做这个事情。
我们车辆24小时都在那儿,配合医院需求可以随时上岗。因为有远程的调控装置,只要车辆想要运营,可以通过无人车来呼叫我们,工程师会坐在那远程等着他们,可以马上进行反馈,避免出现问题。但还是尽量避免夜间操作,医院里那么多人在休息,尽量不要去影响大家。所以现在医院的物资都是在白天运送。
(截止到2月22日)现在已经连续地运营两天了,基本上达到了日常运营的状态,一直到方舱医院结束使用,都会有我们的无人车每天例行去协助运送。我们无人车是充电模式,充满能跑六到八小时左右。目前能够保证车辆送货频率。后期看医院需求再决定是否加车。
疫情会很快过去,之后无人车该怎么研发还是怎么研发,政策和资本上我觉得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真的想要无人车产业爆发,只有一点可能,就是在疫情中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疫情过后,无人车是有可能快速发展的。但无人车如何能在疫情中真正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觉得是现在所有无人车企业都在努力做的事情,包括白犀牛在内。
我做了5年无人车,我知道这个技术能干什么,只是它现在还没有规模化。没有规模化的原因有很多,法律法规只是之一,单车成本也是问题,还有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
它毕竟是个硬件产品,有它的发展周期。一个极为需要安全的产品,它要循序渐进。就像造汽车,它的速度也是逐渐上升的,最开始汽车跑个10公里就不错了,现在一跑200公里时速、400公里时速都是有可能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什么现在大家说机器人可以用了,首先是因为它的速度、安全要求得比较低。
我判断接下来2-3年,相对低速的、时速20、30以下的这些无人车做应用的场景是有机会规模化的。然后再一步一步向上迭代,最终无人车OK不OK,还得看它是不是足够安全。
相关推荐
超级观点 | 方舱医院内,无人车能做什么?
超级观点 | 无人战队在前线 ⑤:疫情难推动无人车普及,最根本要改变汽车行业商业模式
10秒读一张CT,2年内成熟病种的AI辅诊会普遍应用 | 超级观点
超级观点 | 无人车行业在去泡沫,而运营商会比预期更早出现
你了解方舱医院的前世今生吗
移动式方舱CT战“疫”,智慧医疗筑起抗击疫情新防线
拼多多入局医美生态,十大医美平台的流量我要怎么取舍? | 超级观点
36氪首发 |「白犀牛」获辰韬资本追加投资,瞄准末端即时配送的常态化运营
疫情之下的末端配送和高危场景,各路「无人车」挺身而出
9天建成的英国“方舱”医院,有何不一样?
网址: 超级观点 | 方舱医院内,无人车能做什么?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18111.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0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5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72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40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1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7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71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46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