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Google Wave是怎么死掉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ID:CSDNnews),作者:Taskade,题图来自IC photo
当Google Wave在2009年的I/O大会上首次亮相时,人们发现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工具。不仅是因为它是远程办公热潮出现之前的第一个统一办公区和协作平台,而且还在尝试解决如今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
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Google Wave就失败了。
如果我们回顾该平台的推出方式,就不会对于为何它在SaaS创新历史上的昙花一现感到奇怪了。该产品缺乏重点、产品定位不清晰以及发布计划乏善可陈等等,而且这些只是其中的部分问题。
如今,由于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分布式模型,因此从Google Wave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非常重要。随着实时协作工具的全面兴起,反思先驱的故事可以为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Google Wave。
Google Wave的历史
Google Wave的缘起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时至今日我们才发明了电子邮件,那么它将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引发了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实时协作工具。
让我们来看看Wave的发展过程,从代号“ Walkabout”开始到2012年4月最终关服,再到2018年开源退役。
2006–2008:产品发布初期
Wave的故事始于2004年10月,当时Google收购了一家名为Where 2 Tech的创业公司。这项收购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最终诞生了人们出行时最喜爱的Google地图。
新项目由主力开发人员的Lars和Jens Rasmussen兄弟负责。当初他们二人合力发布了第一版的Google地图,后来这俩兄弟开始思考下一步在Google干什么。
专注于沟通的想法来自Jens,他注意到人们在线互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兄弟俩达成了共识:建立一个平台来反映这些变化。
在Google地图项目完成后,Lars和Jens开始着手开发名为“ Walkabout”的产品。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解决有关人们如何在线交流的许多问题:
为什么人们会分别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和基于文档的通信?
是否可以创建一个能够无缝跨越所有或大多数系统的单一通信渠道?
是否可以让这种形式的沟通更加简单?
如何设计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当前计算机的能力?
Rasmussen兄弟依据这个想法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团队。几个月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原型,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发展成了产品发布。
他们称该平台为Google Wave。
2009–2011:开发人员预览版
2009年5月,Lars、Jens和产品经理Stephanie Hammond在Google的I/O大会上发布了预览版的Wave。Walkabout正式成为了一个产品、一个平台和一项协议,它通过一种名叫“wave”的流程工具来实现实时通信。
以下是Google官方博客对Wave的描述:
“在Google Wave中,你可以创建wave,并添加人员。Google Wave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富文本、照片、小工具,以及网络上其他来源的文件。他们可以插入回复或直接编辑wave。这是一款富文本编辑工具,可供多人同时编辑,你可以通过屏幕实时地看到其他协作者在wave中输入的内容。Google Wave既适用于持久性内容,也支持快速消息,可用作协作和交流。你还可以使用回放的功能,重新查看wave的发展经过。”
— Wave的博客公告
Wave的主题演讲以现场演示的形式进行,以Lars、Jens和Stephanie乘船为例展示了Wave的功能。
在演示过程中,他们向观众展示了他们在Wave上制定游轮旅行计划的过程,重点介绍了Wave的实时更新、上下文话题以及图像共享等方面。
尽管期间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Lars和Jens将其归因于Wave尚在开发人员预览中。总体而言,大家最初的反映都表示欢迎。
Wave的主动测试
尽管参加I/O大会的每个人都想尽早使用Wave,但Lars和其他人强调该工具仍在积极开发中。他们认为,团队在改善产品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希望参加I/O的开发人员能够给予帮助。
每个开发人员都可以通过预览账号访问Google Wave的API,这是此次发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当时Lars仍认为该平台是一个开源项目。给予用户API的使用权可以让他们将Wave连接到现有的Web应用程序,并建立各自的集成。
事实证明,邀请开发人员进行主动测试是有风险的,而且这也酿成了Wave推出计划中错误的第一步。很快,大约5,000名Google I/O大会的与会者就成为了使用Wave并发现其某些头痛问题的第一批“外部用户”。
第一波问题
到2009年7月,Google已经推出了大约6,000个开发者账号,而且还有另外20,000个请求等待处理。当时Wave在各大论坛、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体渠道上也获得了很大的关注。
人们争先恐后地访问该平台,但Google不愿意接受如此多的申请。他们只向个人发送邀请,而这实际上削弱了Wave团队协作的目的。
尽管Google很聪明,他们不希望吸引大量用户给这个全新的平台施加压力,但限制邀请也意味着他们无法很好地利用围绕该产品带来的流量。
最终,Google决定开放Wave,并决定接纳100,000个新用户。然而,到2009年9月,只有27,000个使用Wave API的活跃开发者账号,这个数字远不及Lars的乐观预测:
“数以百万计的人想尝试我们今年晚些时候才发出的仅限邀请预览。Wave成为了2009年Twitter上最受欢迎的技术话题。它获得的关注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些人称之为炒作。”
—— Lars Rasmussen,《赫芬顿邮报》
在新用户可以使用该平台后,这股热潮很快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混乱:
“Twitter上‘可以访问了Google Wave,然后呢?’之类的话题层出不穷,更糟糕的是:早期那些热情的用户慢慢地都退出了,因为他们的朋友还无法使用Wave。当初演示带来的感叹很快就被某些唱衰所取代。”
—— Lars Rasmussen,《赫芬顿邮报》
人们不满意的原因大多在于,Wave中小组的对话并没有用户期望的那般容易。奇怪的是,团队仍然不是Google新产品的目标受众。
群组,还原和其他更新
2009年12月,在I/O大会公开发布该平台七个月后,Wave终于增加了人们期待已久的Groups功能。2010年1月,他们还发布了其他两个功能:允许用户添加只读参与者,并还原到以前版本的Wave(版本历史记录)。
经过诸多曲折之后,似乎Wave终于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
2010年3月,Google引入了通知功能,并在经过一年的封闭用户测试之后,于2010年5月将Wave作为Google Labs项目孵化器的一部分面向公众发布。此次发布还有一个非常简短的主题演讲,Lars讨论了来自不同用户的用例。
同时,Lars和团队决定公开过去一年中他们遇到的棘手问题:
“大约半年前,我们开始仅接受邀请的预览,自从那时以来,我们已经大大提高了Wave的速度、稳定性和易用性。我相信,从高德纳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讲,Google Wave已经站在了‘稳步爬升的光明期’的山脚下,该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已出现实际的用例,而这些用例充分说明了该项新技术的优势。”
—— Lars Rasmussen,《赫芬顿邮报》
Lars的坦诚揭示了Google Wave的另一个关键问题:这个团队并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想要塑造怎样的产品。实际上,Google仍在实验该平台很大一部分的功能。
时间来到了2010年8月,Google宣布停止该项目的积极开发:
“尽管我们不太确定用户将会这种截然不同的通信方式做出怎样的反应,但我们内部同样对Google Wave充满了热情。我们看到一些用例突出了这项技术的强大功能:实时共享图像与其他媒体;拼写检查不再仅着眼于单个单词,还能理解每个单词的上下文;并允许第三方开发人员构建新工具,例如旅行等消费类小工具或用于代码检查的机器人。尽管我们获得了这些胜利,还收获了众多忠实的拥护者,但Wave仍然没有取得我们期望的用户采用率。”
由于采用率低迷不振,Google决定取消Wave项目,并在两项新计划中使用该技术:
Google共享空间允许开发人员继续使用Wave的实时协议来构建自己的应用程序。一些示例包括地图、调查报告和简单的浏览器游戏。
Apache Wave是一个开源项目,由开源领域的领导者阿帕奇软件基金会负责开发。虽然该项目不属于Google,但表明了将来继续开发实时协作工具的希望。
2012–2018:在开源中沉没和逐渐死亡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Google Wave几乎被雪藏了。但这并没有终止人们在线上讨论该产品的愿景及其用户体验的问题。
这种兴趣一直持续到2012年1月,Wave永久地进入了只读阶段。尽管用户仍然可以导出现有的wave,但不能再使用其核心技术。
2012年4月,Google完全关闭了Wave服务器。该平台唯一的残存部分是Apache Wave和Wave的一种实验性开源代码,称为Walkaround。
尽管那时Wave几乎已死,但阿帕奇软件基金会仍然管理着该产品的分支。但是,由于没有来自开源社区的投资,该项目也于2018年1月正式退役。
为什么Google Wave失败了?
为什么虽然背后有Google雄厚的财力支持,今时今日却没有人使用Wave呢?是什么导致了这款革命性的实时协作工具在短短几年内失败了呢?
回顾这段动荡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Wave过于超前。Google试图解决当时市场尚未充分消化的问题。
缺乏方向,面临定位问题。开发团队并不真正了解Wave的产品定向以及用途。
不幸的启动。过早的发布导致Google无法通过该产品带来的流量获益。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实时协作工具的世界。随着最近一段时间,协同办公创业公司的兴起,我们宛如生活在生产力的天堂。
但是在当时,Google Wave是前所未有的工具。为了将聊天、电子邮件、图像共享和文档集成在一起,Google创建了一个人们前无古人的工具。
“但是Wave不仅仅涉及我们已经习惯的电子邮件和IM等传统消息和回复方式,你还可以通过并行组协作来编辑Wiki风格的文档。任何曾经尝试过Google Docs等文档组编辑的人都知道,这种编辑方式非常快。”
—— TechCrunch
在2009年,上下文线程、长期运行的对话历史记录和富文本支持都是新事物。如果没有适当的培训,用户几乎不可能理解Google Wave提供的真正价值。
该产品在发布后,虽然受到了一些好评,但一旦有更多的用户使用该产品,该平台缺少的易用性便会扼杀其潜力。
“要求尝试预览版的500万人远不如最初的100万人宽容。12月和1月,新用户的保留率大幅下降。”
—— Lars Rasmussen,《赫芬顿邮报》
我们可以从Google Wave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导致Wave最终灭亡的因素有多个,对于当今其他SaaS业务来说,每个因素都是宝贵的教训。在实时协作迅速普及的时代,Google Wave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Wave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定位就是一切。
我们生活在一个选择的世界中。如果你想构建产品,但不了解该产品为最终用户提供的具体价值,那么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当人们感觉不到你的工具所带来的影响时,他们会迅速求助于更好的(更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你需要给用户一些时间来了解你的产品所提供的价值。到Google Wave停服为止,一共经历了18个月的积极开发。用户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产品的发展,并与之一起发展。
最后,发布计划是关键。发布Wave时,Google限制了可以积极参与的人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你需要尽快将信息发布给尽可能多的人,这点至关重要。
毕竟,产品离不开用户基础的支持。
失败乃成功之母
Google Wave是最早的一次实时协作尝试。它具有席卷市场的潜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通过观察该平台从“前途不可估量”变为“令人失望”,我可以将构建成功工具的要素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理解自己的产品,并决定你想塑造怎样的产品。
2. 确立用户是谁,然后向他们获取反馈。
3. 找准最佳发布时间。
一旦做到这些,你就可以吸引真正了解你的产品如何帮助他们完成工作的用户。
原文链接:https://www.taskade.com/blog/google-wave-histor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ID:CSDNnews),作者:Taskade
网址: 复盘:Google Wave是怎么死掉的?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21116.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48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582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081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686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6675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41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885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05
- 9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率 6088
- 10从TikTok在美困境看全球 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