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欧佩克的黄昏,也是石油的黄昏

欧佩克的黄昏,也是石油的黄昏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0年04月16日 18:16

Image by Ivan Ilijas from Pixaba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ID:eeoobserver),作者:陈季冰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制裁的声浪中,“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加上俄罗斯等一些非欧佩克成员产油国)于4月9日召开紧急视频会议,达成一项“史诗级”的减产协议。各方初步同意,自5月1日起每天联合减产1000万桶,以缓解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原油需求骤降和价格暴跌的危机。

然而,当天的市场却用惨烈的下跌回应这个“历史性的”协议。此前,在4月的第一周里,对达成原油减产协议的乐观憧憬支撑国际油价从3月末的谷底有所反弹。4月9日的会议开始后不久,全球基准油价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大涨近11%,至每桶36.40美元的近期高点。但当协议细节浮出水面之后,布伦特原油价格逆转了之前的涨势,一路向下,收盘还大跌4%。原因在于,市场认为,每天1000万桶的减产幅度仍远无法抵消近期的需求萎缩;另外,还担心这份协议难以获得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积极响应。

协议达成的每天1000万桶减产量相当于目前全球供给的10%,不可谓不巨。按照协议,减产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2020年6月之前每日减产1000万桶;7月起将减产幅度放宽为每日800万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进一步放宽到每日减产600万桶。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协议中两个产油最多的国家——各减产250万桶/日,其他“欧佩克+”产油国合计再减产500万桶/日,其中伊拉克减产100万桶/日以上……

沙特和俄罗斯还期待“欧佩克+”之外的其他产油国也承担每日500万桶减产,从而使减产的总规模达到每天1500万桶,因为“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要求所有产油国的参与”。众所周知,它们的这个矛头对准的主要是美国。在经历了“页岩油革命”之后,美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俄罗斯的立场尤其坚定,它历来主张,要减产,美国也必须加入。但迄今为止,美国显然并没有做出任何减产的准备,估计这也是市场在协议达成后反而大跌的原因之一。

随后又经历了整个周末的讨价还价之后,到4月12日深夜,“欧佩克+”的最终协议终于敲定。各方谅解了墨西哥提出的要求,同意它可以比原计划少减产30万桶/日。这样,减产规模比最初的计划略有缩水,为每日970万桶(7月之后亦类推)。据称,特朗普也暗示,墨西哥不愿意减产的这部分或许可以由美国来承担。

根据路透社记者看到的协议声明草案,“欧佩克+”预计,未来全球减产规模可能会达到2000万桶/日或更高。据说,加拿大、挪威等国已明确表示同意随欧佩克一起减产。但4月10日举行的G20能源部长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发布的公报中并未提及其他国家也将减产之事,只是笼统地表示将采取措施确保国际油市稳定。

沙特阿拉伯是欧佩克中的“老大”,目前又恰好担任G20轮值主席国。4月10日的视频会议是20国集团成立后首次专门就能源问题开会,是对沙特和国际能源署(IEA)一直努力试图促成更高层级的协商的正面回应,也突显了各方对油价崩盘的深度担忧。

不过,除了美国这个显著的特例之外,绝大多数“欧佩克+”以外的G20成员都是石油净进口国,在减产方面帮不到什么忙。据说,欧佩克和俄罗斯希望说服G20国家近期大规模增加石油储备,以缓解原油价格的暴跌走势。

G20能源部长会议

但国际投行普遍对新近达成的协议持悲观态度。高盛和瑞银宣称,即使能够不折不扣地实现协议中达成的减产10%—15%的目标,也远远不足以让油价止跌。他们预计,布伦特原油价格不久后就有可能再度回跌到20美元左右。

市场走势也与这样的展望相吻合。4月13日,布伦特原油与美国原油涨跌互现,但在第二天就双双遭遇重挫。美国原油结算价暴跌10.3%至每桶20.11美元,仅勉强守住20美元关口;布伦特原油期货下跌6.7%,结算价报每桶29.60美元,再度跌破30美元关口。很明显,即便已达成的减产协议的规模是历史上前所未有,但市场依然不认为它能够对原油价格形成支撑。

就连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都承认:“如果油价……接下来几个月自然下降更加严重,我不会感到惊讶。”

事情的起因还得回到一个月前。

3月9日(那是一个星期一),作为国际基准的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暴跌30%,从每桶45美元以上跌至每桶31.02美元。当天国际油价出现了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这也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跌幅,而每桶31美元也是4年来的最低价格。实际上暴跌之前的每桶45美元价格,已经比今年初的近70美元跌去约1/3。

原油市场的崩溃直接导致当日美国股市一开盘就告熔断,并在之后的10天内4次熔断,标普500、道琼斯工业和纳斯达克综合三大股指在几周内跌去30%以上,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此前的周五(3月6日),欧佩克与俄罗斯之间一项为期三年的减产协议磋商破裂,莫斯科拒绝进一步减产。作为回应,沙特旋即发动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商——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从周六起对销往世界各地所有客户的原油价格给出了30多年来最大的下调折扣。

不仅如此,在此后的两周里,沙特还一再升级价格战威胁,扬言将在未来几个月里大幅提高石油产量,从过去几个月里一直维持的970万桶/日提升到1100万桶/日,甚至达到满负荷的每天1200万—1300万桶产能。显然,它希望以这种方式逼迫俄罗斯就范。

在这种形势下,其他欧佩克成员国,如伊拉克、科威特与阿联酋等国,也不得不追随沙特的步伐,大幅增产并调降石油价格,否则就意味着主动退出这个原本已经严重供大于求的市场。

这样的“开闸放油”,实际上相当于宣告了“欧佩克+”这一石油托拉斯机制的崩溃。

拥有世界上开采成本最低的石油资源的沙特可能认为,自己在这场价格战中比俄罗斯握有更大的胜券。根据一些专业公司的数据,沙特生产一桶原油的成本不到9美元,而俄罗斯则为15美元左右。

但俄罗斯方面不可能轻易就范,比起目前执掌沙特权柄的年轻的默罕默德·本·萨勒曼王储,普京总统可是更不愿意表露出任何屈服于压力的软弱姿态。俄罗斯或许没有想到沙特会在谈判破裂后立即发动如此具有破坏性的价格战,但它立刻就做出了强硬回应。俄罗斯最大的国有石油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也启动增产体制,宣布从4月1日起,把日产量从目前1120万桶基础上提高30万—50万桶,并且视今后情况“想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按照俄罗斯能源部和财政部的说法,即使油价长久维持在每桶25—30美元的低水平上,俄罗斯也足以支撑6-10年。

在3月份接下来的3周里,国际油价经历了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幅度最大的一轮惨烈下跌,并且与股市交织促进,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触目惊心的剧震。

在沙特发动价格战之前,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从年初的每桶近70美元下跌到45美元,跌去了超过1/3,价格战则进一步将油价打成了自由落体。到3月底,布伦特原油价格最低跌至每桶23美元以下,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则跌破20美元。国际油价瞬间回到了18年前的水平,并且仅有今年初时的1/3。

一些投资机构预测,如果价格战的局面继续保持下去,随着各地的储存设施达到满负荷,油价不久就将跌至个位数,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

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干预,油价有所企稳和回升。在4月的绝大多数交易日里,作为基准价格的布伦特原油勉强稳定在每桶30美元上方。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曾多次把石油用作武器,以实现自身的经济或政治目的。1973年中东战争时,当时的沙特国王费萨尔就曾制造过一场严重的“石油危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美国石油产量的崛起,沙特也曾发动价格战,致使油价在1985年底到1986年3月之间下跌了2/3;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沙特同储量巨大的新兴产油国委内瑞拉较量,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到每桶10美元以下……

最近一次油价崩盘发生在2014年,显然是为了对付发生在美国的所谓“页岩油革命”。当时沙特与俄罗斯联手,试图夺回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分流走的庞大市场份额。

然而从总体上看,沙特发动的历次“石油战争”——不论是禁运还是价格战——基本上都没有取得它预期的效果,这些战斗给它自己带来的痛苦多于收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石油战争”的威力正在显著衰减。

2014年之后,“欧佩克+”经过近两年漫长的讨价还价,才重新达成了一个为期4年的减产协议,以缓解国际市场上日益严重的石油过剩。而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原油价格曾经从2014年7月的每桶100美元左右一路下跌到2016年初的大约26美元低点,此后才逐渐回升到今年初的近70美元。

这期间还伴随着另一个重要的变化,美国、巴西、加拿大和挪威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不断上升,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肯定会超过欧佩克的总产量。这令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雪上加霜。

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又进一步加剧“欧佩克+”的内部矛盾。

过去4年来,这个价格托拉斯组织内部大多数成员在遵守减产承诺方面的诚信度并不高。以新冠疫情在全球大规模爆发之前的今年1月为例,当月,在21个“欧佩克+”国家中,仅有8个达到或超过本国的承诺减产目标。这其中,与10个非欧佩克成员国相比(它们完成减产目标的77%),11个成员国的纪律性则更高(完成减产目标的138%)。最典型是两个最大产油国俄罗斯与沙特之间的对比,俄罗斯仅实现了78%的减产配额,而沙特则做到了目标的184%。

换句话说,作为欧佩克的“带头大哥”,沙特实际上就是整个减产协议的“调节器”。由于“小兄弟们”不能信守承诺,它经常承担了大部分的减产负担。再换句话说,其他石油生产国实际上正在蚕食原来属于沙特的市场份额。

在大多数时候,沙特虽然心怀不满,但出于各种考量——特别是地缘政治因素——还是勉强承担了这种“吃亏”。但新冠疫情的爆发彻底打破了这个不稳定的平衡,并成为压垮国际石油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际能源署(IEA)去年曾预计,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会有120万桶/日的增长。但今年头3个月里,随着疫情的蔓延和深入,石油需求量断崖式下降。2月中旬的预计调整为仍有80万桶/日以上的增长,这已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到3月初,预期进一步下调到零增长,这是商业石油市场形成100多年来在和平年代极少出现的情况。

最新的更为悲观的预计是,202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将会比2019年骤降1/4-1/3。以2019年的每天1亿桶石油需求来计算,疫情导致的需求萎缩规模达到2500万-3500万桶/日,这差不多已经接近欧佩克总产量或者整个北美地区的总消费量!

纵观19世纪后期石油逐渐登上世界能源舞台并在经济结构中取得日益重要地位以后的100多年里,像这样剧烈的需求下降还从未出现过,即使在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都没有过。

而在当今的世界石油需求中,中国又占据了中心地位。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在今年2月份,中国经济社会因疫情而陷于停顿的时候,每天的石油需求量减少200万桶以上。甚至像中海油这样的一些中国石油公司已开始尝试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中止履行先前签订的石油购买合同的可能性。而随着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欧洲、美国的石油需求也都出现了多至1/3的下降。最近,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印度的需求量甚至一度骤然下降了近7成!

在需求已经极度萎缩的前提下发生供应大量增加的价格战,市场的崩盘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业内人士的估计,如果真像沙特和俄罗斯对外表现出来的满不在乎的模样,目前的情况继续维持几个月,那么全世界的石油储存设备都将被灌满。在过去两周里,已经有很多贸易商不得不把石油存储到停泊在海上的油轮中去,因为它们的仓库已经储满。

那么,明知道会出现当下这种双输局面,“欧佩克+”为什么不能快速达成减产协议呢?或者更具体地说,俄罗斯为什么不肯妥协呢?

随着上一轮减产协议的到期,从2019年底开始,“欧佩克+”就一直在进行新一轮减产磋商。去年12月,各方达成每日210万桶减产约定。疫情出现以后,沙特领衔的欧佩克在今年3月初提出,在那个约定的基础上再追加减产150万桶/日,但这一提议迟迟得不到俄罗斯方面的支持。

俄罗斯似乎也拥有相当充分的理据。实际上,多年来它对于“欧佩克+”内部单方面达成减产承诺一直心有不甘,不过主要不是冲着沙特去的。俄罗斯不无道理地认为,要减产,就应该让全球石油产油国一起坐下来谈,而不是只在“欧佩克+”内部谈。美国已在2018年时隔45年后重新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如果它不加入减产协议,“欧佩克+”减得越多,就等于是把更多市场份额拱手出让给美国。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去年底今年初,美国的原油产量达到近1300万桶/日,比沙特和俄罗斯都要多。据测算,如果没有这次疫情,美国2020年的原油日供应量原本会增加约130万桶。另据美国能源部统计,自2015年解禁原油出口以来,美国的原油出口量增长迅猛,2019年已逼近每天300万桶,约为沙特的1/3。

正是对美国的这份强烈不满让俄罗斯在执行先前已经达成的减产协议时就表现得三心二意,也就更不愿意达成进一步的减产。此外,俄罗斯方面还多次强调,在尚不能准确预估新冠病毒疫情对石油需求会产生多大影响之前,确定具体的减产目标是无的放矢之举。

看上去问题出在美国。就像克里姆林宫方面经常质问的:如果我们(俄罗斯和沙特)在减产的同时美国却在增产,整件事情还怎么可能持续下去?这的确是问题的根本,它将一幅高度割裂的世界石油市场版图呈现在我们面前。

事实上,目前的石油市场被分割成了遵循截然不同规则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以欧佩克或“欧佩克+”为代表的国家垄断的价格托拉斯体系,另一个部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体系。

在中东、非洲、俄罗斯以及世界其他一些产油国,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石油开采、生产和出口的都是政府背书的垄断国有企业。但美国的油企全部都是私营,并且是自由竞争的。它们的生产和定价是完全自主的,美国政府没有权力干涉他们的行为,包括命令它们减产。不仅美国政府不可能与欧佩克这样的组织采取同步行动,美国的反垄断法律还严格限制了美国企业参与这样的价格串通。简单地说吧,如果欧佩克这类组织出现在美国,它们一定会被判为非法。

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说,这种自由市场体系自有其强大的合理性。从特朗普总统到国会议员,都强调,美国企业都是私人的,打不起沙特与俄罗斯之间的那种价格战。由于油价暴跌,他们为了减少亏损,会自行削减产量,用不着政府去指手画脚。应该说这是事实,并不是外交上的说辞。

俄罗斯和沙特当然也并非不了解“美国国情”,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算计。例如,沙特就一直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在油价下跌的时候从市场上购买更多原油以增加其战略储备。这在客观效果上就等同于削减美国向国际市场的石油供给,而且这也是美国政府完全可以做到的。

这些还是停留在单纯的市场本身,如果夹杂了经济以外的政治层面的考量,情况就更加微妙和复杂。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在中东地区除以色列之外的头号盟友,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军火出口国之一,两国在各个层次都卷入了很深的利害纠葛。而俄罗斯则希望用压美国减产原油这张冠冕堂皇的牌来换取美国政府私下里对自己取消一些制裁。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对俄罗斯能源企业实施制裁,上个月美国还试图插手欧盟,叫停俄罗斯通往德国的“北溪二号(Nord Stream 2)”天然气管道输送计划。这些都让俄罗斯既恼火又难过。

只是这些盘算都会牵涉到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并非特朗普一人就能决定。

更为根本的是,上述这两种互不相容的石油经济体系并存于同一个世界原油市场中,必然会相互损害。

每当欧佩克或“欧佩克+”体系以国家行政力量达成垄断协议,通过限制产量推动石油价格逐步走高,自由市场体系中的美国企业就必然会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生产更多石油,从而推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供应大幅增加。而这又一定会对国际油价造成下行压力,反过来诱使欧佩克体系再度发动不计成本和自我损害的价格战,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迫使美国企业退出市场。这当然也会对市场化的美国私营企业构成伤害,造成它们大量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这种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无解的周期性征战,每个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过去,美国出于政治因素严格保护本国石油资源,禁止石油出口,等于将国际市场完全出让给了欧佩克这个托拉斯组织。如今美国的石油禁令解除,拥有丰富储量和先进技术的它很快就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市场的头号玩家。

这样一来,两种相互对立且体量势均力敌的体系之间的尖锐矛盾就展露无余了。除非欧佩克解体,全球石油行业都追随美国式的自由市场体系,否则,这样的周期性石油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欧佩克+”近日达成的这个史上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取得的一次外交胜利。如果不是美国的干预,特别是特朗普的亲自斡旋,布伦特原油价格大概早就在20美元以下了。

一直以来,特朗普在石油价格问题上怀有一种矛盾和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他说自己乐于看到油价走低,因为这“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美国经济”。他还曾多次批评欧佩克人为提高价格。的确,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直到今天仍比“世界工厂”中国消耗了更多石油。但另一方面,美国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油气行业维系着美国上百万的就业岗位,这个行业也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如果油价低到令美国石油企业亏损乃至破产,进而造成大量失业,这对特朗普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尽管每天都要在推特上发言,但直到4月之前,特朗普都未对惨烈的油价下跌和价格战发表过什么评论。只是到了近期,当他感觉到(或者是他身边的人提醒他)如此低的油价已经明显损害到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特别是已经直接损害到他特别看重的股市以后,他才拿定主意。

过去两周里,特朗普一直在向沙特和俄罗斯施压,要求它们回到谈判桌前,尽快结束价格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特朗普多次警告沙特要对它采取制裁,例如对沙特石油征收进口关税以及其他经济制裁。

不久前,特朗普派遣高级特使前往利雅得推动谈判,他本人专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讨论石油市场稳定问题,美俄两国能源部长也一直在接洽中。特朗普自己则连续发表推文,感叹“石油比水还便宜”,俄罗斯与沙特现在打价格战真是“疯了”,价格战“对俄罗斯来说是灾难性的”……

为了缓解美国石油企业面临的压力,白宫向国会要求增加30亿美元资金购买石油。在3月的最后一周里,美国原油库存创下2016年以来最大增幅。

就连这次的创纪录减产协议,也是特朗普在“欧佩克+”的会议召开之前抢先透露的。4月9日,在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通电话后,特朗普称,他预计沙特和俄罗斯将削减石油产量约1000万桶。他在随后发出的推文里补充写道:“减产规模最高可达1500万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好消息!”言辞中洋溢着胜利的语调。

也许是因为急于夸耀自己的功劳,特朗普的发布有一些不实之处,引发了油价波动和舆论质疑。他说穆罕默德王储已经与普京(在特朗普的斡旋下)讨论过价格战问题,而普京的发言人很快否认了这种说法。不过,从事后的情况来看,特朗普提前代替“欧佩克+”宣布的减产规模是准确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沙特与俄罗斯之间表面上剑拔弩张的石油价格战,背后更多地是在心照不宣地合起来算计美国。

我在前文中提到过,长期以来俄罗斯对减产的抗拒主要就是针对美国的,这次也不例外。在沙特打响价格战之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迪米特里·佩斯科夫就说话里有话地说,“油价无论高低,总会有经济体遭殃,包括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在内,现在许多公司的日子都很难过。”

2014年的那次油价崩盘更加明显,为了打压新兴的页岩油技术,将更多美国石油企业挤出国际市场,沙特与俄罗斯公开结成了同盟,并且一直维系到这次价格战之前。

所以,3月9日价格战爆发当天,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就称,这是沙特和俄罗斯“试图击溃美国页岩油”的行动。

虽说近年来开采技术不断提升,但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仍远高于沙特的大型油田。普遍估计,原油价格如果维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下,很多油井都将陷入亏损;如果维持在30美元以下,那么所有页岩油企业都将入不敷出。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近来美国已有一些页岩油和页岩气公司宣布了产量削减和盈利预警。

还有人因此预期,一旦油价下跌迫使美国大批油企退出国际市场,沙特与俄罗斯就会很快修复关系,重新携起手来,“欧佩克+”也会达成新的协议,再度推高油价。

如果沙特和俄罗斯果真是这样盘算的话,它们就会犯下严重的错误。这种观点极大地高估了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达成经济和政治目的的能力。

我在前文中还曾指出,纵观历史,沙特等中东国家发动的历次“石油战争”几乎都是负多胜少。2014年的那次尝试也没有成功,美国页岩油企业被证明拥有比想象中更加强大的韧性。

说到底,如此惨烈的价格战对所有产油国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不过,与高度依赖石油天然气的欧佩克国家以及俄罗斯相比,美国经济要强大得多。即便美国的石油产量目前已经跃居全球之首,它对美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也依然是相当有限的。沙特和俄罗斯则完全不同,它们的财政平衡严重地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来支撑。这也就是每一次伤痕累累的“石油战”之后,这些国家总会沮丧地重新坐回谈判桌的根源。

在更加本质上,这种观点其实是高估了石油这种能源的重要性。过去10多年里,有两大因素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全球能源市场和能源结构。除了我们先前说到的“页岩革命”之外,可再生清洁能源也在飞快进步中。在世界各地,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的生产和存储成本一直在快速下降。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长期的高油价以及为了维持这种垄断价格而人为发动的每一次“石油危机”都在进一步刺激上述能源技术的变革。

因此,总的来说,石油(还有天然气)是一种越来越不值钱和不重要的资源。可以预见的是,全球能源的潜在供应将持续地大于有效需求。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岁月中,油价将长期承受下跌的压力。

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与许多人想象的恰好相反,由于技术的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能源丰裕的时代。

沙特与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战打响以后,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第一时间指责双方“不负责任”,他说,“在石油市场上玩俄罗斯轮盘赌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比罗尔指的是油价暴跌所带来的政治后果。他说得没错。历史上,油价的每次动荡都伴随着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但在我看来,这并不能证明石油的战略地位是多么重要,而是证明了有许多国家将自己的命运过多地维系在了石油这种并不可靠的所谓“战略资源”上,是多么的脆弱。

从本周的市场反应来看,即便达成了如此巨量的减产,油价依然没有企稳回升的迹象。也就是说,石油市场量价齐跌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态势。根据“欧佩克+”协议,每天减产1000万桶,如果再加上从每桶70美元跌到30美元之间的价差,我们可以轻易地估算出产油国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天至少4亿美元。

而比起金融市场动荡、大批石油企业倒闭、数以百万计的人失业等单纯的经济后果,油价如此大幅度暴跌的政治后果可能会更加险峻。这会对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造成灾难性的财政压力,进而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民生保障和政治稳定。

就拿貌似最强大的沙特阿拉伯来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在目前的产量上,油价必须高于80美元,沙特的财政预算才不至于出现赤字。事实上,即使不出现新冠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市场变故,沙特在2020年的预算赤字预计也将扩大。如此推算,在现在这个价格和产量上,沙特将会感受到怎样的困境和痛楚?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俄罗斯的情况会比沙特稍好一些。它在2017年制定的一项财政规划将国家预算基于油价略高于每桶40美元来编制,如今也将出现赤字。但过去这些年里,俄罗斯利用石油天然气出口积累了5700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俄罗斯目前还是全球最大的黄金储备国之一,这些都可以帮助它支撑一段时间。另外,由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后整个西方对俄罗斯的持续制裁,俄罗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被日益“隔离”于世界之外,如今的俄罗斯经济更加自给自足,这意外地使它能够比其他国家更好地避免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不过,油价持续走低的结果是,俄罗斯经济将会更加萧条,整个国家也将日益身陷贫困。

其他中东、非洲、拉美等地的产油国,像伊拉克、伊朗、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委内瑞拉等,由于它们的经济状况原本就疲弱,石油量价齐跌造成的后果就更加暗淡。

如果再考虑到新冠疫情本身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冲击,所有这些国家都需要拿出更多钱来提供医疗、失业等方面社会救助,前景尤为雪上加霜。疫情本身、(疫情造成的)经济困境和油价下跌三者叠加在一起,很有可能会加剧中东和委内瑞拉等地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冲突,进而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造就更多“黑天鹅”。

此外,这次石油危机或许还会造成美国页岩油(气)产业的一次洗牌,并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减排努力受挫。但长远来看,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变化将是,伴随着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的降低,中东在大国地缘政治角力中的地位也会出现显著变化,这会让这片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ID:eeoobserver),作者:陈季冰

网址: 欧佩克的黄昏,也是石油的黄昏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21300.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