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暴跌,现在该担心的是,世界石油体系崩溃的政治后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 icereview),作者: 陈季冰,原文标题:《油价跌破11美元!现在该担心的是,世界石油体系崩溃的政治后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北京时间4月20日,国际油价持续下挫,NYMEX原油期货2005(5月合约)盘中跌幅达40.1%,跌破11美元,报10.96美元/桶,为1998年12月以来首次。
石油这种资源是在19世纪后期登上历史舞台的,它在后来的岁月中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石油行业如今正面临着10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危机,现行世界石油体系正在不可避免地走进历史。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由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俄罗斯等国组成的“欧佩克+”在复活节深夜达成一项“史诗级”的减产协议。各方同意,自5月1日起每天联合减产近1000万桶(970万桶,相当于目前全球总供给的10%),以缓解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原油需求骤降和价格暴跌的危机。
“欧佩克+”还预计,考虑到美国等其他产油国也将跟进减产,未来全球减产规模可能会达到2000万桶/日或更高。
然而,市场却用惨烈的下跌回应这个“历史性的”协议。上周二和周三,作为国际基准的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连续两个交易日均大跌超过6%,并再度跌破每桶30美元,周三收报26.69美元;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也再度跌破每桶20美元,周三收报19.87美元。这两个价格都比上周“欧佩克+”减产磋商之前又跌去了15%以上。
很明显,即便减产协议的规模是历史上前所未有,但市场依然不认为它能够对原油价格形成支撑。
减产协议无法阻止油价跌回到30年前
3月8日,在同俄罗斯的减产磋商破裂后不久,欧佩克“带头大哥”沙特发动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导致布伦特原油价格就瞬间暴跌30%。当天国际油价出现了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这也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跌幅。
原油市场的崩溃直接导致当日美国股市一开盘就告熔断,并在以后的10天内4次熔断,标普500、道琼斯工业和纳斯达克综合三大股指在几周内跌去30%以上,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在此后的两周里,沙特还一再升级价格战威胁。它扬言将在未来几个月里大幅提高石油产量,从过去几个月里一直维持的970万桶/日提升到1230万桶,甚至更高。它希望以这种方式给俄罗斯造成最大的痛苦,逼迫它就范。但俄罗斯方面也没有服输,它立刻就做出了强硬回应,也启动增产体制。
在3月份接下来的3周里,国际油价经历了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幅度最大的一轮惨烈下跌,并且与股市交织促进,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触目惊心的剧震。
在沙特发动价格战之前,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从年初的每桶近70美元下跌到45美元,跌去了超过1/3,价格战则进一步将油价打成了自由落体。到3月底,布伦特原油价格最低跌至每桶23美元以下,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则跌破20美元。国际油价瞬间回到了18年前的水平,并且仅有今年初时的1/3。
短短3个月,跌去2/3,也就是每桶损失45美元。这就是这次的新冠疫情带给石油市场的“黑天鹅”。
一些投资机构预测,如果价格战的局面继续保持下去,随着各地的储存设施达到满负荷,油价不久就将跌至个位数,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
过去这些年来,“欧佩克+”在内外矛盾交困之下总算勉强维持住了表明上的稳定。但新冠疫情的爆发彻底打破了这个不稳定的平衡,并成为压垮国际石油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从1月份疫情爆发以来,从国际能源署(IEA)到投资机构,几乎每天都在调降石油需求预测。在今年2月份经济社会因疫情而限于停顿的最严重的时候,仅中国每天的石油需求量就减少300万桶以上。
最新的更为悲观的预计是,202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将会比2019年骤降1/4-1/3。以2019年的每天1亿桶石油需求来计算,疫情导致的需求萎缩规模达到2500-3500万桶/日,这差不多已经接近欧佩克总产量或者整个北美地区的总消费量!
像这样剧烈的需求下降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即使在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都没有过。在需求已经极度萎缩的前提下发生供应大量增加的价格战,市场的崩盘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业内人士的估计,如果真像沙特和俄罗斯对外表现出来的满不在乎的模样,目前的情况继续维持几个月,那么全世界的石油储存设备都将被灌满。
到了那时,不知道还能把石油卖给谁?
两个对立体系难以在同一市场里共存
那么,明知道会出现当下这种双输局面,“OPEC+”为什么不能达成减产协议呢?
俄罗斯似乎也拥有相当充分的理据。多年来它对于“OPEC+”内部单方面达成减产承诺一直心有不甘,不过它主要不是冲着沙特去的。
俄罗斯不无道理地认为,要减产,就应该让全球石油产油国一起坐下来谈,而不是只在“OPEC+”内部谈。美国已在201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如果它不加入减产协议,“OPEC+”减得越多,就等于是把更多市场份额拱手出让给美国。
去年底今年初,美国的原油产量达到近1300万桶/日,比沙特和俄罗斯都要多。据测算,美国2020年的原油日供应量原本还将增加约130万桶,差不多正好就是今年初“欧佩克+”正在协商的减产量!
看上去问题出在美国。就像克里姆林宫方面经常质问的:如果我们(俄罗斯和沙特)在减产的同时美国却在增产,整件事情还怎么可能持续下去?
这的确是问题的根本,它将一幅高度割裂的世界石油市场版图呈现在我们面前。
事实上,目前的石油市场被分割成了遵循截然不同规则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以欧佩克或“欧佩克+”为代表的国家垄断的价格托拉斯体系,另一个部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体系。
在中东、非洲、俄罗斯以及世界其他一些产油国,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石油开采、生产和出口的都是政府背书的垄断国有企业。但美国完全不是这样,美国的油企全部都是自主生产定价和自由竞争的私营企业。美国政府没有权力干涉它们的行为,包括命令它们减产。这是美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所决定的。
不仅美国政府完全没有可能与OPEC这样的组织采取同步行动,美国的反垄断法律还严格限制了美国企业参与这样的价格串通。简单地说吧,如果OPEC这类组织出现在美国,它们一定会被判为非法,参与者甚至很有可能吃官司。
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说,美国的这种自由市场体系自有其强大的合理性。从特朗普总统到国会议员,美国人经常强调,美国企业都是私人的,这些企业打不起沙特与俄罗斯之间的那种价格战。由于油价暴跌,美国的石油企业为了减少亏损,会自行削减它们的产量,用不着政府去指手画脚。
应该说这是事实,并不是外交上的说辞。私营企业的确不会像国家那样不计成本,哪怕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私营企业就更不会拿股东的钱去图谋什么政治目的了。
然而,上述这两种互不相容的石油经济体系并存于同一个世界原油市场中,必然会相互损害。
每当欧佩克或“欧佩克+”体系以国家行政力量达成垄断协议,通过限制产量推动石油价格逐步走高,自由市场体系中的美国企业就必然会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生产更多石油,从而推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供应大幅增加。
而这又一定会对国际油价造成下行压力,反过来诱使欧佩克体系再度发动不计成本和自我损害的价格战,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迫使美国企业退出市场。这当然也会对市场化的美国私营企业构成伤害,造成它们大量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这种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无解的周期性战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
过去,美国出于政治和安全因素严格保护本国石油资源,禁止石油出口和开采,等于将国际市场完全出让给了欧佩克这个托拉斯组织,这个体系自然能够运转。如今美国的石油禁令一旦解除,拥有丰富储量和先进技术的它很快就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市场的头号玩家。
此外,过去10多年里还有巴西、加拿大和挪威等国的石油产量也不断上升。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这些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将肯定会超过欧佩克的产量。这样一来,两种相互对立且体量势均力敌的体系之间的尖锐矛盾就展露无余了。
除非欧佩克解体,全球石油行业都追随美国式的自由市场体系,否则,这样的周期性石油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越来越不值钱和不重要的“战略资源”
这次“欧佩克+”达成的史上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取得的一次外交胜利。如果不是美国的干预,特别是特朗普总统的亲自斡旋,布伦特原油价格大概早就在20美元以下了。
一直以来,特朗普在石油价格问题上怀有一种矛盾和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他说自己乐于看到油价走低,因为这“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美国经济”。他还曾多次批评欧佩克人为提高价格。的确,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直到今天仍比“世界工厂”中国消耗了更多石油。
但另一方面,美国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油气行业维系着美国上百万的就业岗位,这个行业也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如果油价低到令美国石油企业亏损乃至破产,进而造成大量失业,这对特朗普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过去两周里,特朗普一直在向沙特和俄罗斯施压,要求它们回到谈判桌前,尽快结束价格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特朗普多次警告沙特要对它采取制裁,例如对沙特石油征收进口关税以及其他经济制裁。一些美国参议员甚至扬言要取消对沙特的军事保护承诺,从沙特撤出美国军队。白宫还考虑过加码对俄罗斯的制裁,逼迫它接受减产协议。
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讲,上周末的减产协议中虽然不包含美国,但却是美国一手促成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沙特与俄罗斯之间表面上剑拔弩张的石油价格战,背后更多地是在心照不宣地合起来算计美国。3月9日价格战爆发当天,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就称,这是沙特和俄罗斯“试图击溃美国页岩油”的行动。
虽说近年来开采技术不断提升,但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仍远高于沙特的大型油田。普遍估计,原油价格如果维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下,很多油井都将陷入亏损;如果维持在30美元以下,那么所有页岩油企业都将入不敷出。
还有人因此预期,一旦油价下跌迫使大批美国油企退出市场,沙特与俄罗斯就会很快修复关系,重新携手,“OPEC+”也会达成新的协议,再度推高油价。
如果沙特和俄罗斯果真是这样盘算的话,它们就会犯下严重的错误,因为这种观点极大地高估了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达成经济和政治目的的能力。
说到底,如此惨烈的价格战对所有产油国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不过,与高度依赖石油天然气的欧佩克国家以及俄罗斯相比,美国经济要强大得多。即便美国的石油产量目前已经跃居全球之首,它在美国整体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依然是微乎其微的。
沙特和俄罗斯则完全不同,它们的财政平衡严重地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来支撑。这也就是每一次伤痕累累的“石油战”之后,这些国家总会沮丧地重新坐回谈判桌的根源。
在更加本质上,这种观点其实是高估了石油这种能源的重要性。过去10多年里,有两大因素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全球能源市场和能源结构。首先是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其次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的飞快进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长期的高油价以及为了维持这种垄断价格而人为发动的每一次“石油危机”都在进一步刺激上述能源技术的变革。
因此,总的来说,石油(还有天然气)是一种越来越不值钱和不重要的资源。可以预见的是,全球能源的潜在供应将持续地大于有效需求。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岁月中,油价将长期承受下跌的压力。
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与许多人(包括许多中国人)想象的恰好相反,由于技术的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能源丰裕的时代。
油价暴跌或在全球孵化更多“黑天鹅”
如今最值得担心的是油价暴跌所带来的政治后果。
历史上,油价的每次动荡都伴随着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但在我看来,这并不能证明石油的战略地位是多么重要,而是证明了有许多国家将自己的命运过多地维系在了石油这种并不可靠的所谓“战略资源”上,是多么的脆弱。
从一周来的市场反应来看,即便达成了如此巨量的减产,油价依然没有企稳回升的迹象。也就是说,石油市场量价齐跌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态势。石油收入的锐减会对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造成灾难性的财政压力。
疫情本身(意味着需要增加支出)、(疫情造成的)经济困境和油价下跌三者叠加在一起,很有可能会加剧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冲突,进而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孵化出更多“黑天鹅”。
此外,这次石油危机或许还会造成美国页岩油(气)产业的一次洗牌,并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减排努力受挫。
但长远来看,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变化将是,伴随着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的降低,中东在大国地缘政治角力中的地位也会出现显著变化,这会让这片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 icereview),作者: 陈季冰
网址: 油价暴跌,现在该担心的是,世界石油体系崩溃的政治后果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21551.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748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7607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1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6886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6704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9941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7885
- 8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05
- 9山东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率 6088
- 10从TikTok在美困境看全球 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