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MIUI 和 Flyme 都在做同一件事,为的是让你手机更好用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木斯,36氪经授权发布。
人类的大脑似乎天生具备了「一心多用」的能力。我们可以边吃饭边看剧,边洗澡边听歌,或者是在回微信时和身边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哪怕是同时在做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依旧能表现得十分自然。
Civic Science 在 2019 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显示,近 60% 的人在用电视上看剧时,也会在自己的「第二屏幕」——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上做点别的事情,比如聊微信、查找信息甚至是玩游戏,等于是让大脑同时去接收、处理电视和另一台设备上的信息。
换言之,很多人其实自带「多任务处理」倾向的,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场景下解决两件或多件事情,就像是在电脑屏幕上打开好几个程序,熟练地在不同窗口间来回切换一样。
然而,作为和人类联系最紧密的电子设备,智能手机似乎更喜欢让我们先把一件事处理完,再去办另外一件。
比如说当你在等滴滴网约车时,想要继续在微信上和朋友聊天,多数时候我们都得先切到微信,回复一句,然后再切回滴滴的界面,盯一下网约车的位置,又再切回到微信上继续聊天。
这种来回切换的操作确实让我们产生了在进行多任务操作的错觉,但本质上,手机屏幕只会显示一个程序界面,而不是让你长期盯着两个应用的运行状态,和电脑端的操作还是有很大区别。
同样是多任务处理,我们在 PC 上显然可以获得比手机高得多的操作效率。最简单的,你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下并排打开两个窗口,一边处理文档,一边浏览辅助参考的资料网页;要么就是在观看视频时,用余光去瞟一眼聊天软件的小红点。
所以说,PC 端的多任务之所以高效,关键在于让你在一块屏幕下,就同时处理和接收来自多个应用窗口的信息。
而在手机上,任何应用开启后,默认就是铺满整个屏幕,其它任务则以全部放在了后台,根本不存在「窗口化」的概念,这也间接增加了多任务操作的复杂程度。
手机应用之所以这样设计,不是没有缘由的,屏幕尺寸便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这也使得手机很难获得多窗口平铺的环境,更别说厂商们还得兼顾电池续航、处理器性能和内存利用率。
在这些硬件约束下,早期的智能手机系统也在有意限制多任务功能的运行。
比如 Android 系统在 4.0 之前,只会在管理界面显示最近打开过的六个应用图标;而 iOS 发展到第四代才有了一个比较像样的多任务后台界面,但同样是以图标呈现的,无法反应出应用的运行状态,因此很多人也将这类设计称为「伪后台」。
为了不占用 CPU 资源和电量,这些被放到后台的手机应用也与电脑上的「后台运行」不一样。简单来说,它们更像是放在内存里暂时「休眠」,只有当再次唤醒时,它才会恢复你上次退出的界面状态,然后继续运行。
而当内存紧张时,系统还会自动移除这些在后台休眠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系统杀后台」现象。
所以,一些用户重新唤醒应用时,看到的可能并不是上次退出时的画面,而是要重新走一次加载条,这也间接导致了我们对当前手机多任务的不信任感。
不过,伴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还有大内存的普及,如今「杀后台」的现象已经比以前少很多了;类 webOS 的卡片式设计,也让 Android 和 iOS 获得了更直观、可视的多任务管理界面。
智能手机还用另一种方式弥补了「多任务信息处理」的不足——通知推送。即使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后台应用的运行状态,但一旦某个应用的状态发生改变,它们仍然可以以消息的形式,及时地被推送出来,不需要我们反复点开查看。
但机制的改进,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手机端多任务处理的尴尬现状。毕竟就算是应用可以在后台保持活跃,用户在回复微信、或是将信息转移到另一款应用上时,仍然需要用手势在两个应用间来回切换,而不是让它们相互协作。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高效的操作流程。
「分屏模式」便是在此需求下诞生的,它的驱动力某种程度上也来自于不断变大的手机屏幕。
相比传统的切换后台操作,Android 分屏确实提高了屏幕的利用效率,也让手机获得了同时显示两个窗口的能力。
但问题是,大部分 Android 应用都没有针对分屏模式进行很好的适配,所以经常会出现显示比例失衡的情况,这多少影响了分屏的适用范围,使用过类似功能的用户大概都有所感触。
加上很多应用分屏后依旧不支持相互间的数据拖拽,和 PC 上的交互也存在一定差距。
反倒是国内手机厂商的定制 UI,对于手机多任务设计构思出不少好点子。
比如说 Flyme,就尝试将微信、QQ 等高频应用以小窗的形式悬浮在游戏、视频等应用界面之上,让用户能够在不打断原有应用的使用状态下,去处理另一件任务,这远比粗暴的分屏模式来得易用。
在此基础上,小米的 MIUI 12 还尝试将这种悬浮窗的设计进一步扩展到其它手机应用中。配合手势交互,你需要操作「第二应用」时就把它放大,不需要时则可以缩小挂起,但依旧能保持实时运行的状况,这样便实现了「同屏多窗口」的体验。
而坚果手机在 Smartisan OS 7.0 中提出的「一步 3.0」,则让手机获得了同时运行 4 个前台应用的能力,更方便图片、文件等数据在不同应用之间的拖拽分享。
如今就连微信,也引入了「浮窗」的设计,来解决「看公众号文章的同时兼顾聊天」的需求。只要不关闭,悬浮球就会一直显示在微信界面的最上层,本质上也是在简化聊天、文章、小程序等两个不同窗口间的切换操作。
还有一些方案获益于设备形态的改变。比如三星在其折叠屏 Galaxy Fold 上就演示过一个场景:演示者展开屏幕后,从边缘滑动呼出 Dock 栏,打开一个新的应用,它就会自动填充到屏幕右侧。
和前文我们提到的悬浮窗不同,由于折叠屏展开后拥有更大的屏幕面积,应用的窗口化并不需要遮挡其它应用,而是能直接以分屏的方式实现,应用的比例大小也不会那么突兀。
事实上,抛开窗口开启数量的多少,以及交互方式的差异不谈,目前大部分手机厂商设计的多任务处理机制,共同点都在于应用的「窗口化」。
这其实也是最能体现出多任务处理效率的部分,就像是你在 PC 上一样,同屏查看多个应用始终比来回切换要直观,也方便了信息的相互流通。
不过,手机用户又是否真的需要获得和 PC 一样的同屏多窗口,或者说使用多个应用来进行复杂操作?
一些用户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需求,因为手机屏幕本身已经很小了,继续缩小窗口只会带来操作上的不便,还要间接牺牲性能和续航。
与其折腾手机,将多窗口的功能带到 iPad 等平板上,似乎更能发挥出它的应用价值。
但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由,尤其是当手机性能变得越来越强大,能处理更多复杂数据,甚至是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后,继续围绕过往的「单任务」思维来开发系统,显然也有些跟不上时代。
如果平台方们都能够在多任务机制上花更多心思,说不定智能手机也不止是一个只能拿来聊微信、看网页和刷视频的内容消费设备,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也可以在软件上有着更多的体现。
网址: 微信、MIUI 和 Flyme 都在做同一件事,为的是让你手机更好用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2270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6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36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094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59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464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3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02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08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50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