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83天,从开始到失败,我总结了3个教训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ay先森”(ID:RayZhang1993),作者:Ray先森,36氪经授权发布。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年后我加入到一个职场教育类的项目,自己也是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做事,尽管在开头真的很难,最开始,我看了下这个项目:
没流量、没资源、没IP、没资金、没调研,什么基础都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开始启动,本身就隐藏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在我加入的第83天,也就是昨天,我解散了之前的用户讨论群。
最后我在整个项目复盘文档里,总结了3个创业失败的教训,同时在这里和你分享一二。
1、没流量没转化没复购,创业真的不能靠热情
刚刚加入新团队的时候,自己也是莫名自信,总以为只要自己内容写得好,后面不怕没有阅读量,再用阅读量换取流量,用时间换空间总能收获到自己的粉丝。
但在后来,现实不止一遍在教我重新做人。
后来才发现问题的关键,因为本身收集流量的切入点就很小,只是在微信公号平台产出内容,而且也不能保证每篇都是10w+。
即便每天有几个职场大号来转载,也不过是蜻蜓点水,很难在公号平台中荡起波浪,通过转载文章来实现给自己的公号导流也很难产出巨大效应。
没有流量只是第1个问题,最难的是没有流量也就意味着很难有成熟的转化和成交。
所以,在后期即便推出了在我们看来确实是非常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也就关注公号和进入用户社群的人才知道,别的人压根不了解。
这几天一直在复盘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来我发现:
有时候,创业根本不能靠热情,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手上能有多少资源和条件,要考虑用户是否真的想要你的服务,要考虑服务最后的转化和成交数据。
除此之外,还有“没流量、没转化、没复购”最关键的3座大山难以撼动,而这些都被自己的盲目乐观挡住了。
没流量,也就意味着你的产品没有用户关注。
没转化,也就意味着你的产品没有用户购买。
没复购,也就意味着你的产品没有用户记起。
一个产品,没有用户关注,自然不会有人购买,最后没有人记起也就是再常见不过的结局了。
而时至今日,我才发现这3个问题,光是靠盲目的乐观是解决不了其中任何一项。
2、没有信任背书和成交环境,却总想快速变现
除了上面的3个问题之外,我想我们在产品选品上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之所以选择职场服务这个赛道,是因为团队之前的项目是专注于SCI论文润色方向,也就是面对的多是硕博学生群体以及高校导师,当时也是基于在这个基础之上,认为生源和用户都是非常好用的。
结果,产品上线后才发现,我们提供的职场服务,例如“简历服务”“面试辅导”“面试规划”都不是刚需品,更不是高频消耗品,也就是说:
我只有在毕业的时候,才会想到要去面试和做职业规划。
但比这个更残酷的是,在武汉这样的新一线城市中大部分职场人很少有做职业规划的意识,想到这里,也就是我们的消费环境也还没有成熟起来。
而基于私域流量的卖课付费形式,最考验的就是否有没有信任背书,很简单,你说你的产品这么好,但我凭什么相信你?
就像今天,如果吴晓波老师给我推荐一本他的书,我可能毫不犹豫就掏钱买单了,但是我们没有这个强有力的成熟IP和隐藏在背后的信任背书,没有这一层关系,产品再好也没有可以成交的环境。
就比如你苦练屠龙之术,练成之日却发现这世上根本没有人相信有龙的存在。
我也是在后期才发现,我们的路已经越走越不对劲了,在用户还没有产生信任感和粘性的时候,就急着上线,而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又是没有任何成交概率可言,
看着别人的成功案例就觉得赚钱可以复制,这样的想法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会被无情吊打,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毫无感觉无动于衷。
前段时间,我在自己的文章里也写过:
很少能有人愿意坚持聚焦在一小块业务里,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
“笨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没得选,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所以非常珍惜。
聪明人可以选择的机会太多,所以必然会比较浮,坐不住,喜欢跳槽,爱追风口,甚至喜欢转行,每换一次都得重新开始,缺乏积淀。
要知道在以往的时代,你只有在一个行业里锲而不舍十年,才能算是半个专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好的渔网也是捕不到鱼的。
我坚信,笨人们的坚持和自律,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依然具有重大意义,死磕自己,成就未来。
这个世界不爱干实事的聪明人太多,所以全让低头干活的老实人捡走了掉下来的硕果。
3、有目标而无目标感,能急着上线也能急着下线
在复盘的过程中,除了上面说的各项主客观原因之外,顺着项目的发展节奏我也想了下自己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目标,而无目标感。
我的目标就是做好这个项目,但是没有目标感,也就是不能细化到每日每夜每时每刻,都能让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是为了一个目标在做事,而这个目标怎么细化拆分?需要动用哪些资源?执行后怎么去核对结果?
这些都是没有下文,自然也就离目标越来越远。
前几天看了何川在讲自己创业故事的时候,他是怎么解释自己理解“节奏”这个词的:
我专门问了一些创业者和投资人,到底什么是节奏?
但都说得不算清楚,我听着也晕晕的。直到2016年6月,我在真格基金一场闭门沙龙上,听了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先生的分享,才开了窍。
沈南鹏先生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解释:
节奏,其实就是阶段目标。就是每个阶段,都要有清晰的目标和里程碑。
这下我终于懂了。
后来,我在阅读任正非先生的内部讲话时,看到了相似的解读,再次加深了对「节奏」的认知。任正非先生说:战略就是方向+节奏,方向很好理解,节奏就是阶段目标。
其实,就是沿着一个明确的方向,比如从北京到深圳,每个阶段走多远,走到哪,不仅清楚,还能按时做到,这就叫节奏。
现在朋友圈动辄上百成千的招生成功案例,有多少真假我不好说,但回想自己团队的表现,许多漏洞齐齐浮现在眼前。
选品不合理,未能考虑教育服务的低频次消费调性
没有成熟IP,用户无法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信任感
没有流量,有产品而无法进行转化更无人主动关注
没有预算,产品好但是无法进行推广宣传对外推销
项目周期长,而本身选择快速变现无异是杀鸡取卵
变现模式错误,用户对“社群+卖货”形式免疫
为了上线而上线,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来去匆匆
最重要的是,一旦在目标感上完全失去分寸,目标自然也就模糊起来,而执行和实施目标的节奏感也会被打乱,结果自然也就不会理想。
复盘上述种种没有解决的问题,综合成一句话不过就是:
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更没有想尽办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有的项目推进,都是围绕目标来开展的,如果不解决团队的工作目标问题,即便热情再高涨也终将会被现实无情磨灭。
4、创业是条不归路,却总有人走在通往终点的路上
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创业企业最多的国家,每天一万家新创企业诞生。
同时,也是失败企业最多的国家,每年两百多万家倒下,97%的企业会在18个月里面宣告死亡。
当你横向对比不同国家企业生存的时间:
日本是23个月,美国是14个月,中国只有7个月。
你就会知道,在时间的意义上,成功是件特别不靠谱的事。
就算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每天也都忧心忡忡,因为他们知道死亡迟早一天会到来。
在这一次简短的创业陪跑经历中,也让我对创业有了更深刻的意识和认知,在这里也给想创业的和正在创业的你提几个小建议:
1.行业选择至关重要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好的行业中的好的位置自然有无数创业者为之心动,而你必须要在有吸引力的行业中寻找有效位置。
入对行,进入高速成长的行业是所有创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事情。
同时,如果已经是创业者,你必须要在你的行业中寻找具有吸引力的增长点。
2.要警惕转折点的出现
在高成长中随时警惕转折点的出现,转折点什么时候出现?
当这条赛道中有野蛮人出现的时候,转折点出现了;
当行业出现很多新专利的时候,转折点出现了;
当行业出现大规模并购的时候,转折点出现了;
当行业中开始有人玩不动的时候,转折点出现了。
所以,在任何行业出现转折点的时候,形成自己企业的可再生能力,是一个企业永续发展、一个企业家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3.保持组织的灵活性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写《腾讯传》提到过8个字: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同时,一个创业团队内必须有容错的机制,必须鼓励局部创新,通过局部的创新引发全局转型,从而在组织上、人才结构上、资本上能够形成能力。
但很遗憾,我见过很多初创型公司都是老板一言堂,生生把一个创业公司搞成了家族企业。
4.步伐可以快,但不要失控
我在这个项目中,听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
“别人2个月社群就可以变现了,凭什么我们不可以?”
“不要走低价路线,用户又不是没钱。”
“公司是要赚钱的。”
当然,我很能理解“公司是要赚钱的”这句话,但可能公司也没想明白用什么方法,也没想明白赚到多少算赚钱?所以,最后很多事情慢慢就开始想当然。
创业者大多数总是迷恋速度。
但他们不知道,速和度之间的内含辩证:
有速无度会失控,有度无速会失势。
速度将掩盖或弱化管理上的粗放和急功近利的弊端,但无法掩盖战略方向的错误。
所以到最后,该出问题还是躲不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写在最后:
吴晓波曾经总结过去的创业模式:
一靠勇气,对原来商业模式进行破坏,把线下搬到线上,比如美团大众。
二靠大规模的流量,比如新东方、好未来,用规模优势占领市场。
三靠大规模的烧钱,比如Uber、滴滴,用补贴占领用户心智。
只要具备以上3点,你就能完成一次非常完美的模式创新。
但在如今,这样的模式正在渐渐被颠覆,因为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
你给我钱,我帮你再做个滴滴、美团。
而这大概也是创业和商业之美,永远充满不确定性,永远不知道在何处收获,永不知道成功和意外哪个先来。
陆游曾有一诗:
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位正在创业路上的摸爬滚打的创业者们。
Ray先森(Rayzhang1993):
是Ray分享职场工作及感悟的地方,主要内容涉及:职场认知、个人成长、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
本人拥有5多年的互联网行业经验,先后供职于中国上市公司并担任新媒体运营主管,同时为36氪专栏作家,富书“职场写作变现营”主讲人。
相关推荐
创业83天,从开始到失败,我总结了3个教训
我从7次失败的创业中总结出的12条经验
自主创业一年半后,我总结了8个创业的真相
搞定100万英镑天使轮融资后,我总结了7点实战经验
创业这一年,我学到了5个重要教训
职场人,别把创业当成童话和游戏
我在创业路途中学到的30个人生教训
Apple TV +失败的3个原因
两次创业失败、亏损10万后,我学到了20个经验教训
二次创业成功人士的19个经验与教训
网址: 创业83天,从开始到失败,我总结了3个教训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24095.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279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28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47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382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0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0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4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23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