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超20万人踩雷:没有风险意识,那就多亏点钱

超20万人踩雷:没有风险意识,那就多亏点钱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19年03月29日 17:27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小明”(ID:xiaoming_qin),作者 秦小明。36氪经授权转载。

最近爆雷的团贷网,牵涉了超过20万投资人,累计成交达到了1300多亿,可谓规模大,人数多,在P2P业界也算剩下不多的“大公司”,但今天这个雷还是爆了。

随之,我的公众号后台收到不少留言,问我怎么办,钱拿不拿得回来。

说真的,我认为机会比较渺茫。刚刚写文之前还问了去年踩雷的一个朋友,几百万的资金压在一个P2P公司里,现在一分钱也没拿出来,还是上市公司。所以,P2P踩雷的投资者,建议把预期调低,最好提前做坏账计提准备。

我对这件事怎么看?我找出了去年写的一篇文章,稍加更新,和大家分享。

1

很多同学都有过投资失败的经历。少则亏损几万块,多则成百上千万。这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投资出现亏损太正常不过了。

恰恰是这些亏损,才能让你买到真正的教训,知道什么叫做风险,知道市场并不总是别人说的那样是你的「提款机」。

在专业的投资界,没有人敢自称「股神」,更不敢保证收益率有多少。这些在专业人士看来,都是极其幼稚的做法。专业的人都懂得一个朴素而永恒的道理:

敬畏市场。

什么叫敬畏市场呢?就是你永远不要想着能打败市场,市场是不可战胜的。你能做的,是顺应和利用好市场,而非想着把金融市场当做你的提款机。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存在,这个市场早就消失了,不是么?

顺应和利用好市场的前提,一定是你对市场足够了解。你具备基本的常识,或者你委托给有这些知识的人来管理你的资产。

很讽刺的是,很多人愿意随便听马路消息就重仓一只股票,或者听不明来路甚至毫不专业的人一忽悠就跳进「高收益低风险」的陷进里,但是他们却不愿意花哪怕一点点时间来学习和了解一下金融投资的常识,他们也不信任专业人士。

2

大凡没有完整经历过几个金融周期的波动,人们是不太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对市场的敬畏之心的。

这就好比一个在牛市阶段新进入股市的投资者,他总会认为自己不断上涨的账面盈利是自己选股能力牛逼所致,直到整个市场出现崩盘,他发现自己再牛逼也无力回天,此时,他才会真正思考敬畏市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我依稀记得,2015年上半年,不少人打着股神的旗号开着各种微信群,入群需要交不菲的价格,指导你炒股。当时华东某股神开群收费,一时风头无二,但后来也随着股市的崩盘,迅速归于尘土,据说还触碰了法律红线,给自己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又好比,没有经历过房地产下跌的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你和他提示房地产高位投资的风险,不但不会被接受,反而极有可能被骂一句傻逼。在这些人眼里,我们的房子就是和外国的不一样,我们有我们的情况,中国的房价就是会永涨不跌。

再比如,各种P2P平台,从每次爆雷后台留言来看,市场上相关产品应该远不止几个几十个,数量之庞大,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但依然还是有不少人拿着真金白银在里面玩儿。

3

真的是因为这些人没有风险意识吗?却也不能这样说。

很多人入局的第一天,都是能把「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样的风险提示语闭着眼睛念出来的。但他们为何明明知道山有虎,却偏要向虎山行呢?

这源于行为金融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偏差:

人们总会过度乐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人们会过度乐观地估计自己对风险的识别程度,以及过度乐观地估计自己退出游戏的顺利程度。

“我知道有风险啊,只要我不接最后一棒就可以啦!”

可是,谁能精准预测到这最后一棒到底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出现呢?

谁能告诉你房价上涨的最后一棒在哪里?谁能预测比特币的最后一棒是什么时候?谁能告诉你你买的p2p什么时候会跑路?(btw,老读者肯定都知道,我去年也是一直强烈提示过比特币和P2P的风险的)

团贷网出问题时,恐怕前一夜投入数十上百万的投资人们,都在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

等我赚够XXX,我就撤出来不玩了!

然而,市场总是在大部分人悄然无知,并且对风险视而不见,毫无防备的时候,就突然掉头往下。有时这种突然的转向,让很多人根本来不及撤退。

同学们还记得2015年的股灾和后面的熔断吗?你跑得掉吗,你跑不掉。P2P爆雷这种情况,你跑得掉吗?你也跑不掉。

4

如果又想赚钱,又想规避高风险,那么留给你的,只有三条路:

1. 降低收益预期,合理匹配收益风险比。

重申一个基本常识:

公开透明合法合规的金融市场里,不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产品。把握住这一条常识,可以帮你识别90%的投资雷区。

特别是近年兴起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大家对此一定要谨慎。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话,我觉得很具有参考意义,他说:

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当然,这不是说6%以下就必然没有问题,10%以上就一定有问题,需要大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这是金融行业非常流行的资产配置方法,也是主流专业机构投资人使用的方法。通俗地说,也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比如你可以一部分定存,一部分买银行理财,一部分买股票指数基金,一部分买股票(对于高风险偏好者),等等。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是这类资产跌价了,另一类可能会涨价,盈亏对冲。整体风险暴露的头寸较少。不过这样做也有一个坏处,就是对冲了风险的同时,也对冲掉了收益,所以低风险低收益就是这个道理。

组合投资有一个前提,是选择的投资标的之间,不能有明显的强相关性。比如你买同一个行业公司的几只个股,对冲风险的作用就弱了很多。

3. 恪守能力圈,不懂不投。

这实际上是巴菲特的投资核心理念。

巴菲特和芒格一直都不信仰华尔街那一套,包括组合理论。在他们看来,真正能控制投资风险的,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

只投自己足够了解的公司,不懂的坚决不投,不管在市场上多么受到热捧。

正是由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对这一原则的坚持,才保证了其几十年稳定的复合增长。当年股神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由于看不懂科技股坚持不碰,甚至被很多媒体嘲笑,说股神过时了不懂得拥抱变化,直到泡沫破灭后,人们才发现还是老司机更牛逼!

谨记不懂不投的原则,就是要求你对每一笔投资,都要深刻理解。

比如你要买一只股票,就要深入了解这个股票对应的公司/行业的方方面面,你要投资一个债券,就要深入了解这个发债主体的信用和经营状况,你要投资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如P2P,也需要深刻了解这个产品的运作模式,以及连接的资产端的信用情况。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

If I cannot make a decision in 5 minutes, I cannot eihter in one month.

这个话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果我不能在5分钟内做出决定,那么我在一个月内也不能”,这背后隐含的逻辑就是「不懂不投」:

如果你对一个行业一类投资标的常年累月地跟踪和研究,那么当这个行业出现机会时,你自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做出判断。相反,如果你平常并不花时间去做研究,那么就算给你一个月,你也做不到真正意义上「懂」这个投资对象。

常年累月地跟踪研究自己能懂的公司,正是巴菲特做的事情。但恰恰是看似简单的事,能做到的人,却极为稀少。

绝大部分人都生性懒惰,他们哪里有心思研究自己的投资标的,恨不得你马上告诉他哪只股票会涨就好了。

以大部分人对自己的钱不责任的态度来说,亏钱其实是好事,这让他们至少长些教训。

5

所以说到底,要如何才能建立起人们对投资的风险意识?

有人说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金融产品那么复杂,老百姓哪里有能力去识别风险,这锅政府得背。

还有人说,金融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行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多些职业道德,不要轻易来收割广大小白。

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是从根本上,无论是政府的努力,还是行业的自律,都无法建立起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反而是如果过分强调政府和行业在整个过程的作用,会让大众更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松防范风险的警惕。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真正踩过坑,亏过钱,投资人才能对风险形成切肤之痛般的理解。不然你看为什么那么多风险警示,但依然不少人前仆后继地往牛市巅峰的股市/楼市/……里跳呢?

因为他们还没亏过钱,或者说,还没亏足够多的钱。

从这个意义上,资管新规当中规定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它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众对金融风险的认识,这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各种「信仰」(包括「房价永涨不跌」的信仰,「央妈」信仰,「政府债务软约束」信仰,「理财刚性兑付」信仰等等),集中体现了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定价的扭曲,这种扭曲从专业的机构投资人到普通大众,广泛存在。

而金融风险定价的扭曲,进而又会影响到资金价格的扭曲,以及资金的配置扭曲。

于是我们看到了种类繁多的「金融乱象」:

地方政府没有资产支持的乱发债,小银行资产负债收益「自杀式」的长期倒挂,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蕴含的「次级债务」风险,与房地产相关的各种衍生贷款(首付贷,消费贷等等)……

无论是从宏观上「整治金融行业乱象」上来讲,还是从微观上建立起投资主体正确的「风险意识」来讲,打破以上一系列的「信仰」,都显得迫切而必要。

因此,P2P的倒下,几家小银行的破产,一些理财产品的违约,从短期来看,会让部分人发生亏损,但从长期来看,却是建立起更理性的中国金融市场之必须。

最后,如果一定要找出一项「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那么它只能是投资自己。

以不变应万变,精进知识体系,了解金融常识,建立起对金融市场的敬畏之心,才不会被各种穿着漂亮外衣的金融骗局拐去了地狱。

相关推荐

超20万人踩雷:没有风险意识,那就多亏点钱
雷军:小米只挣一点点钱 就像收小费一样
A股公司老板遭刑拘发酵:诺亚财富涉34亿踩雷后抓紧“自保”
复盘新网银行的2019:大赚11亿不良率翻倍 ,到底踩了多少雷?
诺亚爆雷:成因、影响及展望
诺亚踩雷承兴事件“罗生门” 京东是否卷入其中?
私募爆雷,割了富人的韭菜
雷军:我没有变,只是小米要卖的贵一点
京东:诺亚踩雷与我无关,承兴国际伪造合同诈骗
雷军:小米希望在武汉建万人超大规模研发总部

网址: 超20万人踩雷:没有风险意识,那就多亏点钱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2454.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