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数字时代的死亡、遗产与不朽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36氪经授权发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社交媒体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痕迹,比如各种网站的帐号、发布的图片与动态、储存在云端的资料等等。这些网络数据与用户的私人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往往隐藏着十分私密和敏感的个人信息。因此,现如今,全世界的人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即在自己去世之后,这些数字信息或者说数字遗产应该如何处理?
近年来,数字遗产(digital legacy)这一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发学界的热烈讨论。到底什么才算是数字遗产?数字遗产可以被继承吗?有没有相关的法律和规范?这些留存于网络的信息对于死者和在世的人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数字遗产?许多问题都亟待深入、系统地讨论和研究。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对话《网上遗产》(All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一书的作者、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带你一起了解她研究数字遗产背后的故事,并借此探讨数字遗产的定义、相关产业的规范以及数字遗产对于人类的意义。
数字遗产是什么?处理不当会造成哪些后果?
全媒派: 什么原因促使你在十多年前就投身于数字遗产这一研究?
伊莱恩: 大约十三年前,我偶然在Facebook上发现了一个名为“纪念”的网页,激发了我研究数字遗产的兴趣。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最开始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进行线上默哀和悼念,哀悼者如何连结起来进行集体悼念,以及人们如何用技术来延续逝者与这个世界的联结。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兴趣面逐渐拓宽,包括身份认同、权力关系、个人隐私、种族、法律、死者的社会地位及其人类的意义等各个方面。在我看来,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对研究数字遗产来说必不可少,不同学术领域之间的奇妙联系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
全媒派: 用户生前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都属于“数字遗产”吗?你觉得“数字遗产”包括什么?
伊莱恩: 数字遗产可以包括我们去世之后留下的所有线上和线下的电子资料:具有金融价值的数字资产,包括加密货币;所有平台上的邮件、消息;本地以及云端储存的文件和照片;社交平台、网站以及博客上发布的公开动态;搜索记录和访问记录;被cookie、指纹等所记录的个人身份信息等等。
现在许多国家都不加规范地允许,甚至鼓励面部识别技术的普及,这些信息也会成为我们“数字足迹”的一部分。此外,DNA数据、电子化的医疗记录以及宗谱网站同样也包括在内。值得注意的是,你的数字遗产也包括他人储存的有关于你的信息,比如,即使你自己很少使用社交媒体,但是你的朋友可能会发布与你相关的信息;你可能对家谱不感兴趣,但你的奶奶也许会在网站上记录详细的家族图谱。
全媒派: 《网上遗产》是你在数字遗产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通过这本书,你希望向读者传递什么?
伊莱恩: 当我最开始写《网上遗产》时候,我以为我要写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但事实上,我从每个人都终将死去的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现代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也探讨了科技公司的强大力量:它们不仅决定了我们是如何被记录的,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研究这个课题让我意识到了被几家科技公司所垄断的网络世界是如何迅速彻底地掌管着我们的生活和遗产的权利。
全媒派: 那么,数字遗产处置不妥当,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伊莱恩: 要想妥当处置数字遗产,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尽快确定这个和数字遗产有关的人已经去世,并且严防未经授权的机构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在西方,因为缺少相关规定,政策和执行之间也并不统一,因此很多帐户都被无限制地开放,没有人来声明、锁定或是注销帐户。许多不怀好意的人,比如黑客和信息贩子,就会抓住这个漏洞。
这些仍然开放并且可以登录的帐号对在世的人来说也构成了隐私和安全上的威胁,因为死者和他人的信息相互关联,很难分割。那些包含了大量个人身份信息、敏感内容以及生物数据的帐号没有被关停,也缺乏管理,很快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如今,人工智能和人脸合成技术已经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因此通过身份造假来牟取暴利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在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规范的时候。
如何处理和保护数字遗产?
全媒派: 现在出现了一些帮助用户规划“身后事“的网站和机构(比如临终规划网站Lantern),各类社交平台也越来越注重数字遗产的保护。在你看来,这些方式真的可以起到保护数字遗产的作用吗?
伊莱恩: 这些规划机构非常清楚人们对自己数据的控制和所有权的限制,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目前常用网站、应用以及平台的政策和情况。如果这些网站鼓励人们将实用的、敏感的材料都本地保存以便亲近的人获取,而不是让第三方机构参与进来,那也挺好的。
我不赞成任何网站或机构鼓励人们将所有帐户的密码都储存起来。在《网上遗产》这本书的最后,我把保存密码作为一个可以变通的选项。但现在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认为这样做很有风险,牺牲了和逝者有关的其他人的个人隐私。需要注意的是,在书中我有提到几个案例,许多鼓励人们把视频、音频或是文字信息都储存起来的网站都倒闭了。把真正重要的的东西储存在这些数字遗产的网站上,其实是非常冒险的事情。
全媒派: 当前主要有哪些处理数字遗产的方式?如何评价这些方案?
伊莱恩: 我认为当前主要有三种方式:死后删除、授权访问以及默认保存。
死后删除:相关政策仍然存在,但面临以下情况时就会出现问题:第一,当一些机构与帐号有授权的利益关系,并且对此产生分歧时;第二,当遗产继承者不知道这些帐户存在时,它们就会存在很久;第三,当遗产继承者缺乏明确的政策和证据去证明或者核实帐户所有者已经死亡时,也很难去向亲属解释并且带他们办理完所有手续,从而无法做出相应的决策。我认为,对于与死者帐户相关联的仍然在世的用户来说,“死后删除”政策是最能够保护隐私并且防止信息被滥用的办法。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受政府资源支持的,能够提供电子证明的、官方的、可靠的死者信息核实机制,但是这种方法只对数字帐户可以和个人身份清晰对应的案例有效。在适当的时候,区块链技术也许会很有帮助,但我们的研究暂时还未到达这个领域。
授权访问:一些平台允许用户授权特定人员在其死后控制或者获取帐户的某些信息。比如,谷歌的沉寂用户管家允许用户指定他人在其死后获取其谷歌帐户的部分信息。谷歌在这方面称得上是行业的领导者,并且我认为设立“数字执行人”是个不错的主意,尽管“执行人”这个称呼也存在很多问题,它暗示着这个人可以拥有这个帐户,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文件、照片以及其他不直接涉及他人隐私的数字遗产,我希望能有更多完善的措施,让人们清楚标注哪些文件是死后需要封存或是删除的。
默认存留:如今,几乎所有的主流社交媒体平台都倾向于默认保留相关信息。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我认为这对当前几乎所有社交网站来说都是很大的问题,并且这种默认保留机制对于环境、隐私以及数据保护来说都有极大的弊端。我们不应该把保存我们记忆的责任外包给社交网站。非常可笑的是,现在如果想要从死者的公开帐户里下载文件,用户通常只能截屏或者复制粘贴。我希望以后社交媒体能够让这一流程变得更加便捷。
全媒派: 从人们对数字遗产的规划意识到网络平台、政府的相关政策,你认为数字遗产保护的现状如何?在哪些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或疏漏?
伊莱恩: 在这些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和疏漏。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个人信息、资产以及敏感资料被储存到线上帐户的行为可能会为家人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他们以为他们能够把这些资料都转赠给他人,但事实上这些东西的所有权并不是他们的。
大家常常忽略了,你在替死者做决定的时候,事实上也是在为活着的人的隐私做决定。同时,政策和规定的制定也没有充分考虑人工智能、仿真技术、人脸合成技术等技术可能造成的影响。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法律的更新,因此我们需要多领域的智库为我们出谋划策。我们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围绕隐私、数据保护、合同契约、知识产权、遗嘱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制定出让我们更高效处理死者电子数据的法律和规定?
我希望不动产评估专家以及遗嘱领域的从业者能够在处理数字遗产方面变得更加成熟,目前市面上有太多糟糕的建议和无知的言论。我认为这不是某个人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所有相关的从业者都接受专业培训。
全媒派: 什么样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数字遗产的保护?
伊莱恩: 在西方,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数字遗产问题。德国数据伦理委员会在其2019年10月的报告中称,“将数字记录交给逝者的继承人增加了一个全新的隐私风险维度。”他们建议服务提供商承担新的责任,为数字遗产规划提供质量保证,并制定“死后数据保护”的法规。我完全同意这样的做法,希望数据保护法规可以更严肃地处理死者的数据问题。
如果没有监管,盈利性公司将继续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而法律法规在遗嘱和遗嘱认证方面往往是高度本土化的——比如,在西方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Facebook——用户可以选择“遗留继承人”来管理其死后的帐户。出于地方立法的原因,如果用户住在加州,这一规定将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你住在英格兰,这个意愿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了。我们的数字生活是在一个全球性的舞台上进行的,我们应该达成一个全球性的管理框架。
数字遗产会成为新的信息垃圾吗?
全媒派: 对于一些名人来说,社交帐号不仅仅是自己私人的领域,更像是一种公共的平台,逝世后,社交帐号中仍保留着从前发布的广告合作,粉丝们也会聚集到以往的推文中留言悼念。对于去世的名人,数字遗产应该怎么处置为好?名人的数字遗产是否与普通人的有所不同?
伊莱恩: 只要聚光灯存在,人们就对笼罩在聚光灯下的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我们假想自己与素不相识的公众人物有某种联系。当这些人去世时,我们对他们的去世会感到非常悲伤。虽然大卫·鲍伊(David Bowie) 的全盛时期远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但和无数人一样,我仍在他去世那天泣不成声。现在,Instagram和Twitter上源源不断的个人内容让我们更容易与名人产生亲密感和联系,即使我们对他们生活的了解是不真切的。
对于名人来说,他们的社交媒体往往会保留下来。因为如果他们的家人要求删除他们的社交媒体(这通常是合法的),可能会引发民众的强烈抗议。 “普通人”的帐户控制权或所有权通常无法转给其他人,但对于名人来说,规则有时似乎会发生变化,有人可以继续管理他们的帐户,继续发布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逝者的数据越来越多。谁的数字遗产值得留下,谁的应该被删除,关于这些问题的判断将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
全媒派: 对于很多失去亲人、朋友的人来说,与他的社交帐号继续进行互动,是表达思念、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你怎么看待这种在社交平台上悼念的行为?这会触及到隐私安全问题吗?
伊莱恩: 毫无疑问,很多人使用社交媒体帐户来哀悼和纪念逝者。这不仅在逝者刚刚去世时对他们来说很重要,通常在死者去世多年后,人们还会继续这样做。然而,由于这些纪念活动是由社交媒体平台集中举办和控制的,如果档案突然消失或发生意外变化,对人们来说是很麻烦的事情。在数字时代,哀悼活动中许多更棘手的问题都与数据的访问和控制有关。如果还有父母或配偶等人登录该帐户,并像逝者生前那样发帖,悼念者会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
我在书中提到了一些例子,一些善意的父母“管理”帐户,造成了“坟墓之外的声音”的现象。当一个社交媒体帐号没有被锁定、仍可以被不同的人登录时,它在很多方面都是有问题的。但当你收到你曾经爱过或失去过的人的新好友请求时,可能更容易造成情感上的痛苦。
全媒派: 现在在很多社交平台经常出现盗用网络帐号的现象,比如一个人去世后,他的帐号可能会被平台、盗号者给顶用,发布一些广告或没有意义的东西。
伊莱恩: 通常,这种行为会造成情绪或心理上的严重后果。我采访过的一位失去了兄弟的女士,她一直经营着他的电子邮件帐户。他突然去世,这位女士用这个电子邮件帐户进入他其他的帐户,通过重置密码等手段来管理他的事务。当人们难以获取存储在个人数字遗产中的信息时,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解决方法。
在有些时候,逝者的邮箱发送了系统邮件给他联系人列表中的每一个人。有些人很生气,有些人很害怕,还有一些人很高兴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电子邮件列表中。在这种情况下,后果更多的是情感和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经济或隐私方面的。甚至社交媒体网站上的纪念档案有时也会被“克隆”,所以人们有时会收到来自死者的“好友请求”,这对一些死者的亲友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全媒派: 数字遗产是否应该有年限规定?如果没有,可在互联网上永久留存的数字遗产是否会成为过载的垃圾信息?
伊莱恩: 我们在一生中所产生的数据是昂贵的,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去储存。根据牛津互联网研究所(OII)的计算,到2100年,Facebook将成为一个拥有49亿人口的数字墓地。任何中国社交媒体网站在默认储存数据的情况下都会发现自己处于类似的境地。
我们怎样才能既造福全世界的网络用户,同时又能储存海量的数字档案呢?我认为淘汰是必要的。在2019年初,照片网站Flickr开始剔除旧的、免费的帐号,称存储这些帐号太贵了。数据存储不仅成本巨大,有些内容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完全无关紧要的碎片。
但是,人们似乎期待社交媒体能够保留逝者的数据,即便从未有社交媒体将自己标榜为怀旧网站。2019年12月,当推特宣布他们将开始删除不活跃的帐号时,引发了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强烈抗议,所以推特也表示将重新考虑这一决策。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社交媒体有十分充足的理由给予逝者的亲友一段时间来下载他们想保留的资料(不包括私密和未公开的部分),然后再对帐号进行删除。
全媒派: 在有了成熟的数字遗产概念后,死亡的定义是否也会有所改变?身体的死亡和所有痕迹的消亡,哪一个更接近真正的死亡?
伊莱恩: 有人说,只要一个人的名字还被提及他就不算是完全死去,死者在网上的存在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否刻意保存,死者一般会在他们已有的社交网络中继续“存活”一段时间。这造成了一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死亡:名人和有影响力的人死后可能还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与前信息时代相比,现在普通人的数字存留也可能会继续使他人感受到其影响力和存在感。
我们将遇到一种十分新奇,但道德上极具争议的情况,即具有交谈、推理、解决复杂问题和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在某人的肉体消亡后依然可以延续他的一部分人性。这将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觉到死者的存在。社会死亡晚于肉体死亡的现象不是数字时代的新创造,但是数字时代使得这一切变得更加真切。
相关推荐
对话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数字时代的死亡、遗产与不朽
无人驾驶汽车与智慧城市:5个在线讲座总结了美好的未来
飘上月球的不朽之船前传
黑客惦记社交账户,人死后该如何处理数字遗产?
《纽约时报》数字订阅火力全开:揭秘新任CEO的数字媒体运营秘笈
网络世界的“身后事”:当你走了,谁有权处置你的社交账号?
100年后,谁来继承我们的社交账号?
融资13亿后突然死亡!首款产品被苹果点赞,与谷歌竞赛的明星创业公司Anki倒闭
数字时代的爱情迷思:看完这份片单,再也不想和人类谈恋爱了
人工智能七十年 | AI十大里程碑:光影双面,相伴前行
网址: 对话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数字时代的死亡、遗产与不朽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25848.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0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5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72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40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1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7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71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46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