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运作史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ID:hyzibenlun),作者:赵 骐,36氪经授权发布。
精于资本运作的新浪,最终在资本市场失去了价值。当业绩无力提升市值的时候,显然,新浪又想到了它最擅长的自救路径:资本运作。
作者:赵 骐
编辑:原 野
那边40岁的黄峥刚刚从CEO退位,这边上市20年的新浪也要退市了。
7月6日,新浪公司董事会收到由New Wave MMXV Limited发出的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内容主要是提议以每股41美元现金的价格,收购新浪全部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以此计算,该交易对新浪的估值约为26.8亿美元。
这个估值真的很低。截止到3月底,新浪现金资产、短期投资合计约26.8亿美元。换句话说,这一私有化的报价只相当于新浪的账面现金+短期投资。
如此低的报价,如果不是看衰新浪的未来,那应该就是为其他的资本运作做准备,比如再次上市。
从早年位列三大门户网站之一,到后来依靠微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新浪的“前浪”身份毋庸置疑。回顾其历史,无论兴衰如何,“并购”、“入股”、“套现”等始终是其命运转折的关键词。
换而言之,看懂了新浪的资本运作,也就看懂了这家公司。
1
新浪的成立源自一次资本运作。
1993年,27岁的王志东见到了四通集团总裁段永基,并且成功说服后者拿出500万港元,投资他正在筹备中的软件公司。
图:王志东
那年年底,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正式成立。四通集团首先通过其香港上市公司四通电子出资350万元在香港成立利方投资,约定王志东等技术人员持股30%,再由利方投资在国内与四通集团合资成立四通利方,四通集团追加投资150万元,持股30%。
创始团队如此稀少的持股比例,为王志东后来被扫地出门埋下了隐患。
四通利方在1997年10月获得了三家国际风投650万美元风险投资,完成国际化改造,并成为国内IT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首家企业。
1998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极具意义的一年。那年,张朝阳在中国第一次利用风险投资创建搜狐;网易开始进军门户网站;四通利方和华渊资讯正式合并为新浪。
四通利方虽然最初为软件企业,但在当时的大趋势下,也上线了自己的网站——利方在线。当时,华渊资讯已经是最大的海外华人网站。
1998年9月,王志东和华渊资讯的姜丰年“确认过眼神”,决定要做最大的中文网站。王志东相信,并购是实现公司快速扩张的捷径。
合并后的新公司延用了华渊的英文名“SINA”,王志东又用“新浪”作为公司的中文名。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个名字颇有“后浪”的味道,只是20年转眼即逝,如今的新浪早已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业的老前辈。
2
王志东通过一次合并创立新浪,而他本人也最终因为另一次并购而被剥夺了对新浪的“抚养权”。
如果问王志东哪一年的儿童节最难忘?答案很可能是2001年。
2001年6月1日,段永基等5位董事突然宣布免除王志东在新浪的一切职务。这无异于剥夺了一位父亲对7岁孩子的“抚养权”。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国内各大网络公司估值大幅下跌,新浪、网易等公司均传出被收购/合并的消息。
当时中华网和新浪就合并事项已经进行了实质性接触。
时任中华网中国区总裁的李永长在接受采访时候表现:“在越来越急噪的(新浪)股东看来,中华网是个有着4亿美金的富商,如他肯出大价钱买下新浪,对想套现的股东来说,自然是个好出路。从这点来看,中华网和新浪之间的传闻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而作为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想必很难接受这个决定”。
事实确实如此,王志东不止一次地表示其并不看好中华网与新浪网的合并。
在他眼中,除了一个好的域名(China.com)和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外,中华网并没有其他优势。而且,中华网的企业风格、管理制度、业务方向等都与新浪网不是“同路人”。合并除了可以用来刺激股价和方便新浪网的部分投资者及时退出,并不会给双方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利益。
很显然,此时新浪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出现了冲突。
然而,当时王志东在新浪的持股只有可怜的6%,根本无法掌握自己和新浪的命运,这导致他最终离开了这家一手创立的公司。
讽刺的是,在王志东离职后,新浪和中华网均否认了合并传闻,这笔交易最终不了了之。
新浪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问题,直到2009年才在曹国伟时代得到解决。
3
王志东之后,新浪先后迎来了茅道临、汪延和曹国伟三位掌门人。算上上市前的沙正治,这家门户网站在1999-2006年更换了5位CEO,这一速度堪比日本人换首相。
曹国伟早在1999年就加入新浪,先后担任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等职位,历经王志东、茅道临、汪延三位CEO。
图:曹国伟
2006年5月,“三朝元老”终于被扶正,曹国伟正式担任新浪首席执行官一职。
2008年,曾经一手遮天的段永基辞去了新浪董事会主席职位。长期以来,这位王志东的天使投资人都被视为新浪管理层混乱的根本原因。有观点认为,新浪不是段永基的事业,如何通过资本运作把这家公司卖个好价钱,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
因此,段永基的离开被外界解读为对新浪的利好消息。
曹国伟随即开始整顿新浪。既然混乱的根源在于资本的压力,那么解药同样来自资本市场。
2009年是曹国伟加盟新浪的十周年。这年9月28日,以他为首的新浪管理层,通过约1.8亿美元资金购入新浪560万普通股,占总股本的9.43%。新浪管理团队借此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这次的管理层收购(MBO)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首例MBO案例,还改变了新浪长期以来股权结构分散的问题。
一个话语权更高的大股东,有利于加速新浪的市场反应和决策速度。同时,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一,股东和管理者之间代理问题得到缓解,管理层开始为自己而战。正如曹国伟之后所发的全员公开信所说: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以一个创业者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工作”。
4
曹国伟的资本游戏还继续。
2013年,他引入了新浪历史上最重要的资本势力——阿里巴巴。那年4月,阿里与微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通过全资子公司,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约18%的股份。
一方面,当时正在面临商业化难题的微博看到了全新的希望。双方用户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网络营销等领域的合作令人遐想。新浪官方初步预计,双方的合作有望在未来三年内带来约3.8亿美元的相关收入。
同时,管理层在这次交易中实现套现。阿里巴巴以5.04亿从新浪处购入新股,占总股本的15.5%;其余2.5%的股份则来自管理层持有的老股,总价值8200万美元。此外,在阿里入股前,新浪公司已经向微博管理层购入了1.95%的老股,价值6300万美元。
换句话说,管理层在这两次套现中,最高可以获取1.45亿美元(部分股份由员工持有,不归属管理层)。当年实施MBO所筹措的1.8亿美元中,有5000万美元来自管理层,没想到原本为了增加控制权购买的股份,在仅仅数年后就获得了接近3倍的回报。
2015年,曹国伟再次以总价4.56亿美元现金认购新浪发现的1100万新股,每股约41.49美元。
在频繁的套现和认购新股中,没有人知道管理层到底获取了多大收益,但新浪的业绩却开始恶化。
受累于微博增长停滞等原因,新浪在2019年营收21.6亿美元,增幅只有2.6%,净利润-7054万美元,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随之而来的是,股价也伴随着业绩一路下滑,从2018年2月124.6美元的高点后一路下滑至此次私有化要约公布前的36.67美元,缩水70%。
精于资本运作的新浪,最终在资本市场失去了价值。当业绩无力提升市值的时候,显然,新浪又想到了它最擅长的自救路径:资本运作。
对于缺乏新故事的新浪而言,这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关推荐
新浪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运作史
71年通讯巨变,堪称一部“土豪尝鲜史”
互联网大佬打脸史
海尔电器私有化:一举多得的资本运作
中国网游“氪金”史
三四线女性健康发展史
在大公司内部创业,就是演好一部《007》
谷歌AI发展史:“量子霸权”将人类推进计算的火箭时代
TikTok出海抗险简史:一部字节跳动自建安全堡垒风险管控史
一部债务与破产的政治史
网址: 新浪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运作史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2635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4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19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08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33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292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1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71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3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2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