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上市的一些重要意义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36氪经授权发布。
迄今为止,第三方支付(包括线上及线下)对于行业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迷雾重重的“黑箱子行业”——几乎没有任何详细可靠的市场数据。我们必须借助猜测,而且是很大胆、准确度很低的猜测,才能大致一窥这个行业的全貌。
目前,关于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公开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类:
根据央行要求,所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必须于每年年初,在官方网站披露前一年的“支付风险及投诉数量”,以及风险交易占全部交易的比例。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各大支付平台每年的支付交易笔数。
央行支付结算司每个季度会公布《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其中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的交易笔数和金额;然而,这个数字既不包括红包等娱乐类支付,也不包括线下商户条码支付,所以参考意义受到了限制。
央行支付结算司及网联公司每个季度还会公布网联平台的交易笔数和金额,涵盖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卡的交易,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腾讯每个季度报告会公布“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但是很少对其进行拆分(偶尔会公布云计算收入,从而可以推算出金融科技收入)。腾讯会零散地公布“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增速”“商业支付占比”等数字,但是不成系统。
阿里巴巴每个季度会公布来自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费收入(2019年四季度以前)及利润分账(2019年四季度以后),可以从中倒推出蚂蚁金服的利润。但是,阿里几乎从未披露过蚂蚁金服的具体业务状况,除非与自身的淘宝/天猫业务有关。
某些本土咨询公司每个季度或半年度会发布“第三方支付市场研究”,但是很少注明数据出处和方法论,几乎可以归于完全不可靠。
为什么腾讯、阿里/蚂蚁双方都不愿披露太多支付业务的详情?可能有两个原因。
首先,谁都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底牌,除非有明确的需要。
其次,支付业务受到央行的高度重视,任何信息披露都要符合监管要求。虽然这项业务很值钱,但是投资者一直缺乏足够的信息,难以判断它“究竟值多少钱”。
(库尔斯克会战中,朱可夫正在协调各方面军)
时至今日,我们大致能从可靠的公开信息当中,对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形成如下认识:
最近一季度,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网联(涉及银行卡)产生的交易金额约60万亿元;加上不涉及银行卡(例如直接走余额宝、零钱通的交易),交易金额可能达到90-10万亿元,也就是年化360万亿元以上。
第三方支付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趋于稳定——最近一季度,第三方线上交易金额(不含线下扫码)同比仅增长5%;网联平台清算金额(含线上及线下)同比仅增长16%。毫无疑问,移动支付本身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了。
2018-2019年,财付通(主要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交易笔数大致稳定在2.4比1;微信支付的商业支付占比超过50%,所以它的商业支付笔数也略高于支付宝。但是,我们无从判断交易金额的比例。
除了财付通(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份额都很低,即便银联商务也远远落后于前两者。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市场是两个超级玩家和许多其他玩家的游戏。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给商户开出的官方手续费率为0.6%左右(游戏、直播等行业更高)。实际执行中,双方都会给自己的合作伙伴较大的折扣;对线下商户会有折扣,尤其是在通过地推服务商的情况下。总体上看,手续费率提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折扣率会有变动。
迄今为止,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款备付金已经全部上缴央行,涉及银行卡的交易也全部接入了网联。第三方支付的合规性已经比几年前大幅提升,尽管还不清楚后续会不会有更严厉的监管新规出台。
可以看到,上述认识还是很肤浅、比较零碎、不成系统的。央行每个季度的《支付体系运行情况》本来有很多干货,遗憾的是它的数据口径与资本市场的不太符合——把线下条码支付归入了“银行卡收单”,而且没有单独统计披露,从而使外界完全无法了解这块规模庞大的市场。
此外,央行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数据其实来自各个支付平台的自主汇报,每个平台的标准可能不甚统一。无论如何,央行数据非常有用,但是无法解决很多问题。
所以,蚂蚁集团的上市,将提供非常宝贵的行业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交易笔数和金额。
蚂蚁集团会在招股说明书里分析支付用户画像吗?会披露来自各个行业、各种支付渠道的交易笔数和金额占比吗?会详细披露过去多年的支付业务发展状况吗?
如果有的话,那就太好了。如果蚂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披露,那么腾讯很可能也会跟进,这样我们就终于能比较“实际”地研究这个行业了。
(曼施泰因元帅在部署对库尔斯克的突击)
2019年11月,我曾经根据手头的公开信息以及猜测,大致推断过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状况(详细内容见此处)。
后来我与支付业内人士探讨过,对方认为,其中有些推断很有道理,但是有些明显不太合乎情理。遗憾的是,我们都不掌握真实的、全景性的市场数据,所以谁也说服不了谁。
希望蚂蚁集团的上市能够彻底改变这样的局面,让大家不再“盲人摸象”。
从业务的角度讲,无论是蚂蚁集团还是腾讯,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都很明确:首先,支付业务本身只是一个引子,是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的工具,它本身能赚钱当然好,不赚钱也不强求;真正赚钱的是理财、贷款及保险业务。其次,在所有上述业务中,互联网公司都将扮演“流量/数据/科技服务商”的角色,尽量少从事或不从事表内业务;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不会企图取代金融机构,只会服务金融机构。
支付业务,就其自身而言,盈利空间是微薄而确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实际收取的手续费率,减去支付给银行、网联的成本,再减去自身的运营、技术成本,剩下的就是利润。在理论上,如果支付平台真能收取0.6%的全额手续费率,可能产生很高的支付利润;在现实中,线下业务的手续费率肯定远远低于此数,线上业务也很难达到此数。
假设市场稳定下来了、竞争不再激烈,平台当然可以降低折扣率,从而实现比较稳定的盈利。但是,就算在这种情况下,支付仍然是一个“走量的”业务,而非高利润率业务。
理财及贷款业务的利润率和想象空间要大得多。现在,无论腾讯、蚂蚁还是其他互联网公司,主要都是帮助金融机构卖理财产品、做助贷,收取销售费或技术服务费。从目前的情况看,理财业务规模很大——阿里巴巴的2020年年报披露,蚂蚁金服已经为金融机构卖出了5万亿的AUM;但是这项业务的费率不高,很多基金的线上销售费率都是一折甚至不收。
本怪盗团估计贷款业务的费率要高出不少,因为互联网公司能够提供非常优质的客户及风控数据;不过,我们现在还很难判断这项业务的具体“货币化率”有多高。
互联网公司不做表内业务、只给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不但符合监管要求,也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现在,“金融机构”的高风险、重资产模式早已不受投资者青睐,而“互联网公司”或“软件公司”的低风险、轻资产、高科技模式可以享受极高的估值。所以,PayPal的市值高达2000亿美元,而高盛的市值却只有600亿美元;就连Square也能享受500亿美元的市值,高于许多大型国际金融机构。
(华西列夫斯基在策划对德军的反击)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还是不知道中国最大的几家互联网金融巨头——蚂蚁集团、腾讯金融科技/微信支付、京东数科(原京东金融)的资产负债表究竟是什么样子,收入和利润拆分又是什么样子。我知道,在美股和港股有一些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上市,但是它们几乎全是小贷公司,业务比较单一、规模比较小,参考意义有限。蚂蚁集团的上市将使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全面审视中国互联网金融,或者说金融科技行业的全貌。
与此同时,我也很有兴趣看看蚂蚁集团最近几个月与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协同效应如何:加入本地生活功能,是否显著提高了支付宝的打开率和用户时长?支付宝的流量如何与阿里本地生活结算?支付宝和饿了么能否互相带来新增用户?如果能够与美团的最新一期财报相对应看,就更有意思了。
任何公司上市时的估值,都可以拆分为利润乘以估值倍数。蚂蚁集团并不缺乏利润——早在2017年,通过阿里财报就可以推算出蚂蚁的季度税前利润超过了50亿元。只要支付宝不再继续打补贴战,蚂蚁的利润就是有保证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估值倍数——市场希望了解支付宝的用户基数、用户黏性趋势,还希望理解蚂蚁集团的科技及风控能力。只有在上述方面得到满意答复,市场才会给予很高的估值;至于短期的季度利润则不会是关注重点。
无论如何,当蚂蚁集团的招股说明书正式披露的那一天,我们终于会对规模数百万亿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摆脱“盲人摸象”的状态了;我们终于会真正开始了解这个市场。
相关推荐
蚂蚁集团上市的一些重要意义
从蚂蚁金服到蚂蚁集团:更名上市的隐秘深意
证监会:避免蚂蚁集团仓促上市,是负责任的做法
知料 | 从Fintech到Techfin,蚂蚁集团的上市之路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打新的钱怎么退?
蚂蚁集团香港IPO获批准,最快11月两地上市
蚂蚁集团被缓上市,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
蚂蚁集团上市前夕缩减海外投资,旨在稳固在中国的竞争优势
蚂蚁集团宣布上市 估值为何高达万亿 谁是大BOSS?
蚂蚁集团发致歉信:两地上市计划暂缓 将妥善处理
网址: 蚂蚁集团上市的一些重要意义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27585.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5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9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5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82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