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国产化,我们缺的是什么?
最近,美国制裁华为的政策不断升级,我也接连参加了好几场有关的讨论会。会上不但分享了个人的观点,也受到不少启发,回来以后认真琢磨,对IT国产化的问题,多了几分反思和展望。
缺的是使用
以前,我在中国移动的时候,曾经很多次主导企业级IT系统的规划。当时在进行系统设计和产品选型的时候,也更倾向于使用国外的IT技术和产品。
其原因,并非崇洋媚外,而是这些成熟产品的稳定性高、功能强大,可以让我们不用太多考虑基础设施层面的问题,将注意力聚焦在应用环节。
但即便是成熟产品,在我们使用过程中也发现过一些问题。
记得ORACLE某一次版本升级后,在一些省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ORACLE不承认是产品问题,后来从总部调来技术专家和国内的软件开发商共同诊断,结果证明确实是在大容量使用情况下,新版本存在缺陷。
最终,ORACLE把问题带回去在新版本中解决,并且决定专门为中国移动培养一批ORACLE技术维护顶级专家,以便于对ORACLE的技术问题进行及时响应。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就是IT产业与CT(通信)产业之间,关键的差异所在。
CT产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因此,无论哪家厂商的技术和产品,都必须要遵从国际标准。
而IT产业则不同,谁的技术能力强、拥有先发优势,谁就获得了发展的主导权甚至垄断性优势,而它定义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则,也就会成为事实标准。
比如ORACLE在很多技术指标上领先,所以可以获取更多的优质客户,而这些客户提出的创新需求和改进建议,可以帮助ORACLE持续领先。而反观ORACLE的竞争对手,越是没有使用者,就越是因为缺乏应用场景而找不准发力方向,导致自己的产品和领先者差距越来越大。
强者恒强,这是IT产业的规律,也适用于包括云计算在内的互联网行业。产品越好,客户越多,使用的量越大,遇到的创新需求越多,就越能帮助领跑者继续领先。
当IT国产化成为产业大趋势的时候,我们不应只看到目前国内IT产品成熟度不高、产业规模不大等负面因素。如果更多的使用者愿意尝试使用国产的IT产品,愿意和国产IT产品共同创新,基于国内广阔的使用场景和应用范围,孵化出优秀的IT产品并非天方夜谭。
纵观历史,海外的数据库、中间件等产品,都是在几代研发之后才逐渐走上正轨;而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更是基于各种案例和使用场景,不断迭代发展的成果。
所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尝试使用国产IT产品的时候,使用者要有合理的期望值,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马上可以实现国产化替代;更不应在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轻言放弃。
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面对断供的威胁,另一方面又有旺盛的使用需求,如果能将需求和供给很好地结合起来,IT产业国产化的前途还是可期的。
更何况,最近这么些年过来,国产IT产品早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很多的产品都已经打开了一片天地。
而现在,使用者们愿意给IT国产化更多机会,就看相关的厂商们能不能抓住机遇,好好做了。
缺的是生态
前面提到了,IT产业使用的是事实标准。垄断和领先的企业在制定技术标准的同时,还会通过产业生态建设来定义游戏规则。
有钱大家一起赚,这就是生态。在领先的IT产品身边,都有一大群身份各异的合作伙伴。他们有的是销售代理,有的做定制开发,有的搞技术培训,还有的负责维护和售后服务等等,他们搭上了顺风快船,领先IT产品也集众势而起,最终大家都越来越繁荣。
总的来说,发展生态合作伙伴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同时还打造了产品的护城河,加大了竞品替代的成本,很多国外成功的IT企业也都非常重视产业生态的建设。多年发展下来,美国各大企业的产品早已经是一环套一环,给我们形成一种错觉:IT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替代的产业。
实际上,IT的不可替代性并不是技术导致的,而是商业行为,它的根基在于产业生态发展得好,成熟的IT产品被集成、被使用、被销售的成本都比较低。
正因如此,即便是可替代的产品本身便宜,但由于缺乏生态合作,整体使用的成本居高不下,大家还是只能偏向使用成熟、可靠、稳定的海外IT产品。
但是,产业生态的大势真的是不可逆转吗?
二十年前,在数据库市场上曾经多家并存。其中,Sybase虽然在技术方面与Oralce存在一定差距,但由于Sybase中国区着力发展电信领域的产业生态,很多电信领域的系统集成商都习惯于使用Sybase数据库,因此在电信领域Sybase的市场份额长期占优,而且很多开发人员把Sybase用到了极致,表现未必输给Oracle。
但后来,Oracle调整了产业策略,大力发展集成商、开发商和代理商,并向他们充分展示技术优势,帮助他们打败使用Sybase的竞争对手,最终扭转了局面。
从这个案例可以得出:
首先,产品之间虽然有高下之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场景来说,对产品的使用都是最常规的部分,产品间的差异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大;
其次,竞争并非只在产品之间直接进行,要做好生态建设以及合作伙伴能力的培养,帮他们把产品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最后,只要发展好了产业生态,挑战者一样可以后来居上。
不过,国内的IT厂商谈产业生态,目前落地的时候还主要只盯着两件事:
一是发展代理商和销售渠道,让他们多卖一些自己的产品;二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找合作伙伴来帮忙。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觉得辛苦,就用江湖地位逼迫小伙伴就范。
显然,这不是发展产业生态的正确方式。
如今我们谈生态建设,讲的是产业,看的是技术,并不限于短期的商业行为。国内厂商们还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心胸再开阔些,以合作之心、让利之为,把做大IT国产化产业空间作为追求的目标。
缺的是信心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IT系统的初创期,虽然硬件都是从国外进口,但很多程序都是我们自己编写的。之后逐渐引入一些工具化软件,后面系统规模超大,不得不使用成熟的产品化IT工具。
后来,随着"棱镜门"的曝光,国内出现了对美国IT八大金刚(IBM、Google、Apple、Oracle、CISCO、Qualcomm、Intel、Microsoft)的质疑声音,与此同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硬件去IOE和软件国产化历程,强调IT产业的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
那个时候虽然在我的视野范围内也出现过一些国产IT产品,但是考虑到国外成熟的IT产品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所以买的用的还以海外IT产品为主。
当时,和我有类似想法的IT主管并不在少数。成熟的、正在使用中的产品被替换,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不容犯错。
即便是对国内产品予以倾斜,那也要替代产品在技术能力和特性参数等方面达到相当的水准,产品可用、不出事才行。
放眼望去,美国的IT产业如此发达强大,用国产化的产品取代其中一环已属不易,谁敢想到能把所有的产品全部替换呢?
虽然寄希望于美国的IT产业坚持开放,继续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弱,主流的意见,已经变成了坚决支持用国产化取代美国IT产品;但依然有不少人对国产化替代心存疑虑,担心这种取代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美国断供,就会是灭顶之灾。
而就我看来,如果产业缺乏信心,就会失去最后一点希望;但如果IT国产化还是耍小聪明,像当年某芯那样试图借助产业发展机会靠蒙混发财,那么成功的机会也很渺茫。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并非从未成功过,成败之间,关键还是事在人为。
事实上,借助产业政策和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成功地让国内产业雄踞世界,这种事情我们成功过三次。
第一次是TD-SCDMA。
在2G时代,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几乎全靠进口,国内产业最多就是跟随模仿,完全不成规模。
而在3G时代,高举自主知识产权旗号的TD-SCDMA成为了转折点。
当时的中国移动,是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电信运营商,国内厂商看到了中国移动拉动TD产业链的坚决态度,以及后面的广阔商机,才敢于大规模投入。
虽然TD-SCDMA背负骂名,时至今日还屡屡被拎出来挤兑一番,但从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看,如今中国在CT产业链上处于领导者地位,尤其是产业链基层,大量在外界默默无闻的生态厂商的大发展,很多都始于当初TD-SCDMA。
第二次是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
几十年来,美国的互联网大佬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但撞到了中国设立的那堵"墙"。这是中国在国家安全层面的举措,但客观上也形成了在商业层面上,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技术和业务上的保护,让它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幼生期,不至于一开始就被国际产品打垮。
最初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也是照搬、模仿,但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得益于国内良好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以及结合中国市场的特色创新,最终形成了可与美国匹敌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甚至于出海的TikTok可以在美国本土把一众老师干倒。
第三次是华为。
华为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尤其是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这件事,更让大家看到了华为扎实的根底和顽强的生命力。
此前,纳入实体清单的国家和企业,几乎都在短时间内,失去所有供应商的支持,难以维持生存。而华为却选择硬扛,基于实体清单的规则,逐一与供应商和客户沟通,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继续作战。
这是事先没有人想到的。最重要的是,如今事实已经证明,在美国不断加大制裁力度的情况下,华为公司不但没有垮掉,反而业绩还在增长,如今已跻身全球前五十强。
结语
不知不觉间,如今中美两国在信息产业的力量对比,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产业格局已经发生质变。
在电信运营领域、互联网和云计算领域,双方各有超出对方的特长,但总体基本平分秋色;
在电信设备制造领域,中国有绝对的领先;
而在IT产业,目前美国仍有绝对的优势。
CT与IT不同,软件与硬件不同,发展IT国产化,也不能完全复制通信产业的成长模式,但我们可以确定,IT产业存在着众多的机会点。
如果国内的IT企业在做好技术的同时,真正做好产业生态,国内市场多提供机会让国内的IT产品有用武之地,我对十年之后,IT国产化的前景很有信心。
IT能力是在实践中打造出来的,而如今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正在大规模进行,正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皆有的千古良机。
相关推荐
IT国产化,我们缺的是什么?
国产化,一点也不能放松
左驭胡伟东:文旅产业不只是缺内容,还缺专业投资视角和商业模式创新
「衡宇科技」搭国产化“顺风车”,加速存储芯片国产化替代 | 芯创业
2020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不是肺炎
特斯拉更新供应商“朋友圈”,它离全国产化还有多远
微信新功能有个P用,公众号们缺「付费阅读」这点钱?
汽车半导体的瓶颈是什么?
OLED风起,「海谱润斯」瞄准有机材料的国产化机遇
中汽协:特斯拉国产化对中国品牌汽车冲击很大
网址: IT国产化,我们缺的是什么?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001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7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42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152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65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520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40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10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10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5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