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科技创新”:一场“昂贵”的战略长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天候科技”(ID:iawtmt),作者:全天候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 罗丽娟 编辑|安心
关于蚂蚁究竟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的争议,由来已久。
营收来源决定一家公司的性质,随着蚂蚁集团IPO事宜的推进,旗下各版块业务和能力进一步披露,答案也不说自明。
2020年1-6月,蚂蚁集团营收达到725.2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8%。蚂蚁集团的营收由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业务及其他三大门类构成,今年上半年三大项占比分别为35.86 %、63.39%和0.75%。
蚂蚁集团认为,数字金融科技服务与创新业务带来的收入同属于技术收入,蚂蚁来自科技服务的收入超过64%。“科技标签”也是蚂蚁强调最多的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数字金融科技服务”主要依赖金融平台业态带来收入;后者“创新业务”则是包含了蚂蚁链技术服务、金融云技术服务、数据库服务等多项创新技术服务,通过技术自身实现了商业化,直接秀科技能力“肌肉”。
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首次亮出了技术家底:具备26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产品,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26279项专利或专利申请,获18项世界级和国家级核心技术奖项。
2019年,蚂蚁集团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这一数额几乎为同期科创板新股(具有可比数据的公司130家)研发总支出(212亿元)的一半。
蚂蚁集团募集资金投资方向 来源:蚂蚁集团招股书
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明确表示,此次上市募集资金最大的比例将用于创新和科技的投入,占比40%。
不只是蚂蚁,国内互联网公司、金融巨头都在强化新技术方面的布局和投入。但硬核科技的投入是一场长跑,需要战略定力,毕竟,它还很难在短期内带来高回报。
蚂蚁的技术积累
蚂蚁集团的创新技术发展,最初源于支付业务的“倒逼”。
2003年10月12日,中日商客在淘宝平台上完成了一笔跨境支付——这是支付宝历史上的第一笔交易。刚起步的支付宝与其他传统银行一样,基于IOE架构而运作。
随后的几年里,阿里电商业务不断壮大,小而高频的交易需求猛增,支付宝意识到,传统的IOE系统已经难以支撑其数据运作。2009年,阿里云计算团队成立,开始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的研发。
OceanBase融合了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强大功能与分布式系统的特点,具备持续可用、高度可扩展、高性能等优势。同时,OceanBase提供弹性部署能力,并通过使用廉价PC机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2014年,整合了OceanBase数据库、支付宝业务等的蚂蚁金服(蚂蚁集团前身)正式成立。次年,基于阿里系多项技术成果,蚂蚁金融云发布、网商银行开业。
作为阿里系成员,网商银行是国内首家将核心系统架构在金融云上的银行,采用全分布式架构,并基于OceanBase数据库开发。网商银行在此后,多次承载了阿里包括蚂蚁集团创新技术的落地实践。
直到2017年,蚂蚁集团已经全面去IOE。OceanBase数据库在该年双十一峰值流量创下了25.6万笔支付每秒的世界纪录。
一边是技术落地,一边是马不停蹄继续投入新领域,比如区块链。从内部的一个兴趣小组开始,早在2015年,蚂蚁团队开始投入做区块链研究。
两年后,蚂蚁区块链服务上线天猫境外商品的跨境溯源服务,支付宝用户只要扫一扫溯源码便可清晰看到一个奶制品从生产商到物流环节,包括质检、海外仓到国内仓等的全部记录。
同时,蚂蚁承建数字雄安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区块链以及金融云、信用、生物识别、金融智能、风控安全等领域与雄安新区合作,在雄安金融科技创新城的打造中实现技术落地。
2017年的云栖大会上,时任蚂蚁金服CTO程立首次披露面向未来技术布局的“BASIC”科技战略:聚焦区块链、AI、安全、物联网和云计算五大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风控、信用和连接的三大能力。
此后,在蚂蚁集团的研发投入一路走高。
据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蚂蚁集团研发投入的营收占比逐年提高,从2017年的7.32%上升到2019年的8.79%。2019年,蚂蚁集团营收1206.18亿元,照此计算,该年研发投入达106.02亿元。
人员方面,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蚂蚁集团技术人员达 10646 人,占比约为全体员工总人数的 64%。
在蚂蚁集团董事会中,有1/3是技术背景出身,分别为胡晓明(蚂蚁集团CEO)、程立(阿里巴巴CTO)和倪行军(蚂蚁集团CTO)。
充足的弹药也助力蚂蚁集团拿下了多个“山头”。
2019 年“双十一”期间,OceanBase 数据库能力已达到每秒处理峰值超过六千万次;2019年Gartner全球领先区块链BaaS榜上,阿里云BaaS(含蚂蚁区块链)是唯一上榜的亚洲公司,综合排名第二,仅次于微软;在2017 年到 2019 年的三年间,蚂蚁金服与区块链相关的专利申请数均排名全球第一。
在蚂蚁集团的招股书中,创新业务与数字支付、金融科技平台并列成为公司三大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创新业务包括蚂蚁链技术服务、金融云技术服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作为独立版图的蚂蚁金融云,实际上已并入阿里云。有行业人士透露,虽然金融云业务目前归为阿里云,但除了云服务外,阿里系包括蚂蚁集团在内还会对外提供一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并以金融云的名义输出,因此部分收入可能划入蚂蚁集团。
只是对比其它两大板块,创新业务带来的营收占比仍“微不足道”。
蚂蚁集团旗下各业务营收占比情况,来源:蚂蚁集团招股书
从2017年到2019年,蚂蚁集团创新业务及其它收入分别为5.14亿元、7.45亿元、9.3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0.79%、0.87%、0.77%,均不足1%。
“区别于传统金融流量带来的收入,创新业务更类似于纯技术输出。”易观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虽然目前看来,这部分收入在蚂蚁集团中占比较小,“但未来可能这部分比重会继续加大。当整体社会普遍缺钱的前提下,金融流量会被分走,只有科技是无法替代的。”
从披露信息来看,蚂蚁集团目前的技术能力已覆盖了人工智能、风控、安全、区块链、计算及技术基础设施等硬核科技领域,包括信贷风险管理平台、智能投顾平台、智能风控引擎AlphaRisk、安全切面防御体系、跨链可信数据连接服务、金融级分布式技术架构SOFAStack等。
今年年中,原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正式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蚂蚁金服”也在今年6月更名为“蚂蚁集团”。
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不再包含: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等服务。变更后的经营范围包括: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企业总部管理;控股公司服务等。
这意味着,蚂蚁在进一步削弱“金融”属性,努力向“科技公司”靠拢。
6月8日,蚂蚁集团宣布,将自研数据库产品OceanBase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蚂蚁集团100%控股。
7月23日,蚂蚁区块链正式升级为“蚂蚁链”,成为蚂蚁集团科技板块中的核心业务。“我们的名字缩短了,但其实我们的梦想更大了。”蚂蚁集团副总裁、技术实验室负责人蒋国飞向外界透露,如今,蚂蚁链的每日上链量已超过1亿次。
对于蚂蚁链的新征途,他表示,蚂蚁链将融合包括区块链、AIoT、大数据风控等技术,通过连接各个产业网络,全面推动数字化浪潮之后的资产化进程,给整个互联网产业创造真实的价值。
金融科技哪家强?
国信证券近期有研报指出,蚂蚁对标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随着蚂蚁金服上市,有望催化腾讯的股价表现。
在创新科技方面,蚂蚁也常常被拿来与腾讯对标。
2020上半年,蚂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725.3 亿元。而腾讯发布2020年半年报显示,同期,腾讯金融科技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63.37亿元,低于前者。
上半年腾讯金融科技营业收入 来源:腾讯2020年第二季度及半年度业绩报告
实际上,无论是2020年上半年还是仅第二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都实现了同比增长超25%。而该项增长主要反映商业支付收入的增长、理财平台收入增长,以及公有云消耗量增多带来的云服务收入增长。
腾讯金融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腾讯的金融科技技术能力目前主要集中在区块链、支付、反洗钱技术等方面。例如协助深圳税务局用于税务治理,协助网联打造清算系统,支持监管反洗钱打击等。
其中,区块链应用上,腾讯目前已落地区块链电子发票项目“税务链”、供应链金融项目“微企链”、司法存证项目“至信链”和城商行银行汇票项目等。
知识产权机构IPRdaily联合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上半年全球企业区块链发明专利排行榜》榜单显示,阿里巴巴(含蚂蚁集团)以1457件专利数继续位列第一,且总数超过2、3、4名之和。排在第二位的是腾讯,有872件。
“各家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市场上的机会。”易观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腾讯的优势是社交,做年轻人喜欢的产品,但撬动B端产业链或还需进一步发力。
他还提到,支付宝科技基因更强,“且它可试验的场景足够多,无论是C端亦或B端的商户,都已经具有足够的量级和粘性,这些商户对于蚂蚁的科技属性可能更认可。这一点与京东数科类似。”
与蚂蚁集团前后脚,京东数科也正在冲刺科创板上市。
“去金融化”、强调技术赋能,在这方面,京东也有与蚂蚁类似的经历。2018年,京东金融改名为京东数科,并宣布“不再做金融”,转型数字科技领域。
作为业内首家提出“金融科技”定位的平台,京东数科在过去的几年里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数字科技和AI的产品,包括推出京东金融云、建立AI实验室、成立金融研究院、进军“数字城市”、进军机器人产业等。
在这条赛道上,京东一直以来“野心”不小。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2017公司开年大会的演讲中称,2020年京东金融有望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TOP3。
去年10月,胡润研究院发布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独角兽企业排行榜,京东数科排名第5,估值达1300亿元。另外,蚂蚁金服排名第一,估值10000亿元;腾讯系的微众银行以1500亿元估值排名第四。
2019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独角兽前十 数据来源:胡润研究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今年6月26日,京东集团公告称,已与京东数科达成协议,将利润分成权转换为京东数科35.9%的股权,同时向京东数科增资人民币17.8亿元现金收购股权。交易完成后,京东集团将持有京东数科共计36.8%的股权。以此计算,京东数科目前估值已接近2000亿元。
不过这与蚂蚁集团此前被曝出的目标估值相比,则是2000亿元与2000亿美元的估值差距。这些数字背后,技术都是其核心支撑能力。
在金融科技领域,华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玩家。今年8月,华为也发布了数字支付云解决方案。该方案将以生态构建为核心,提供支付平台和超级App,帮助支付运营商快速构建数字生态。
华为提到了“面向商户的支付”,这看起来是其与蚂蚁的差异化。
华为软件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伍琛尧提到,“据GSMA数据,Mobile Money(移动支付)业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球已经拥有超过10亿注册用户,但面向商户的支付,依然停留在初始状态。这是因为面向商户支付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生态。”
为此,华为计划从三个方面进行生态构建:数字化架构,用户数据、交易数据可实时开放,同时通过AI分析能力构建实时风控;生态开放,通过API、H5、小程序、UI Bricks等技术手段,协助合作伙伴业务快速上市;云化平台,支持容器化/微服务、弹性伸缩、灰度发布,使得软件版本可以在数天内完成迭代更新并上线。
可以预见,在金融科技这个赛道,在手握雄厚资金、资源的巨头们之间,一场硬核技术之战即将到来。
“长跑”与挑战
2019年,包括区块链、数据库服务在内的创新业务已为蚂蚁集团带来超9亿收入。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目前中国的创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处于新基建、新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其投入及成熟度都暂无法与to C消费级市场媲美。
根据Gartner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GDP占全球比例超16%,中国IT支出占全球IT支出的10.8%,整体IT支出偏低,尤其是企业软件和IT服务支出占比更低,分别为3.1%和4.2%。
中国的科技产业向来以“硬件市场”为主,服务、软件结构不均衡,根源在于科技含量仍有提升空间。但这也表明,以科技为主导的to B服务市场空间巨大。
9月7日晚,上交所披露了蚂蚁集团首轮问询回复,在蚂蚁集团的197页的答卷中,进一步披露了公司拟重点投入的科技研发领域及方向,包括人工智能、风险管理、安全、区块链、计算及技术基础设施。
蚂蚁集团拟重点投入研发的技术领域及方向 来源:上交所披露
不止蚂蚁,各家巨头在新技术上的投入都不敢松懈。
今年4月,阿里云宣布在未来3年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等核心技术研发和建设数据中心;紧接着5月,腾讯也宣布未来5年将投入5000亿元到云计算、区块链、超算中心等研发建设中。
广发证券《互联网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报告指出,包括阿里、腾讯、华为等巨头企业在内,国内IT支出将达到万亿元规模。
不过,目前仍处于前期投入阶段的创新技术产业,显然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马上会有高回报。
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公司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创新要求公司投入大量资源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开拓新市场以及推出新产品及服务,为消费者、商家和合作伙伴创造更大价值。但“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或取得财务回报。”
“就区块链来说,目前产业应用较少,除了金融项目外,主要还是用在商品溯源和防盗图等。”见智研究所分析师认为,大集团在创新技术中也处于探索、试错阶段,“如果错了,试错成本不高,如果试对了,就凶猛了。”
据零壹智库统计,2020年8月份,全球区块链相关产业项目共获得49笔融资,其中金融应用场景项目获得融资最多,占比近半数。其余为数字资产相关场景15个、链上应用场景5个、基础设施/技术/解决方案4个、实体经济应用场景3个。
高度依赖金融场景,技术无法规模化应用,或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而对于蚂蚁集团来说,其竞争对手不仅来自互联网、IT行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来自原本的合作伙伴——银行及金融机构。
伴随全球金融服务线上化脚步加快,发力金融科技领域已成为银行业的主动选择。具体来说,目前银行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主要有两大路径:加大科技投入,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等;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加大开放协同。
某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内部人士向全天候科技透露,今年以来,其所供职公司的总部银行已经将原科技部门全部并入到旗下金融科技公司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快速扩张团队。
“我们科技团队人数今年整体加了三、四倍,显然,总行也希望将科技能力握在自己手中,很重视这部分。”上述银行系人士透露。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9)》指出,目前近五成银行拥有专门的金融科技部门或子公司,超过五成银行计划加大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平安银行2020年中报业绩会上特地提到了其创新技术能力,“我们银行有供应链银行的基因,现在又有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如今线上化、模型化、智能化已经是完全可实施了。”
谢永林透露,仅在物联网中台打造上,平安银行就投入了数亿元。利用物联网获得贸易数据,利用数据防止篡改,平安银行希望透过新型供应链做万亿级小微客户市场,“(平安银行)物联网现在有20万台设备,将来有千万台。”
财力及人才储备均具备优势,银行业在创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也正快马加鞭。近期以来,数家国有大行已经在试点城市大规模测试数字钱包应用,为数字货币正式落地进行测试准备。
对此,中金公司研报认为,脱胎于数字货币的区块链技术,在催生Libra、促进央行数字货币发展、赋能金融等行业之后,或将推动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发展。
政策方面,截至2019年12月初,国家层面共出台40余条区块链相关指导政策。一路起起落落的区块链技术,即将迎来了转机。
日前,一项由蚂蚁集团主导的区块链跨链国际标准也正式启动制定。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近期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区块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他表示,一是对数字经济的信仰,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生产资料,云+AI是生产力,释放出来的生产关系则是信任生产关系,而区块链是信任新基建。
对于巨头蚂蚁来说,要体现这一信仰所带来的赋能,进一步加重“科技”的份量,或者还需要区块链和数字服务等板块取得更大的收入增长来证明。
相关推荐
蚂蚁的“科技创新”:一场“昂贵”的战略长跑
支付宝600亿基金实验:蚂蚁拓荒,银行起舞
估值狂飙,蚂蚁的科技之锚
蚂蚁冲击IPO背后:金融科技的大江大河
从蚂蚁金服到蚂蚁集团:更名上市的隐秘深意
蚂蚁更名:始于科技,归于科技
蚂蚁集团公布发行细节:最全面的战略投资者以及最严格的限售期
12个小时,2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已达募集上限
三度战略合作!阿里、蚂蚁三总部三中心落“沪”上海
知料 | 从Fintech到Techfin,蚂蚁集团的上市之路
网址: 蚂蚁的“科技创新”:一场“昂贵”的战略长跑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0778.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8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53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271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76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637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5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30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132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20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