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君盛投资朱志豪:金融科技投资需高度重视团队合规基因,坚定寻找长期主义创业者

君盛投资朱志豪:金融科技投资需高度重视团队合规基因,坚定寻找长期主义创业者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0年09月24日 11:23

9月11日,上交所受理京东数科科创板上市申请。9月18日,蚂蚁集团科创板首发过会,从受理到过会仅用25个工作日。两个金融科技巨头的资本动作,将冷清了近两年的一级市场金融科技投资重新拉回大众视野。

金融科技领域有哪些机会?应该如何投资?基于此,近日,36氪和君盛投资合伙人朱志豪聊了聊君盛的金融科技“投资经”。

成立于2003年的君盛投资,重点关注高端制造、新能源、半导体、ICT、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围绕上述几个领域的持续布局,君盛已经投出了包括宁德时代、亿华通、金风科技、先惠技术等众多IPO项目。在金融科技领域,君盛投资了中国银河、99无限、瀚银科技、长亭科技、宁泽金科、零犀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

君盛投资合伙人 朱志豪

36氪:现在一级市场不同行业的投资有点冰火两重天的感觉,硬科技、生物医药非常火,而金融科技相对冷一些。出于什么原因,你们把金融科技作为一个独立赛道来投资呢?

朱志豪:这个其实有一定的历史延承。君盛的创始合伙人从90年代初就在国内的券商工作,直到2003年出来创业成立君盛投资,应该说创始人身上本来就有一定的金融基因。君盛成立后,我们在2004-2010年期间,作为财务投资者,在一级市场布局了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投资。这期间的投资,基本上每个项目都实现了非常好的退出收益。这个阶段的项目,我们最后一个退出的是2017年上市的银河证券,在它的招股说明书里面可以看到当时我们的投资情况。201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在金融领域的投资着重布局了偏科技属性的一些项目,比如给银行提供数字商品和营销解决方案的99无限(澳洲上市)、移动支付服务商瀚银科技(被海澜集团收购)、为金融机构提供应用层安全服务的长亭科技(被阿里云收购)。

所以其实我们在金融科技投资这条路上一直没有断过,我们也相信有过往十多年的积累,那在行业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也确实能抓住一些机会,所以金融科技是我们一直重点关注的一个赛道。

36氪:刚刚是从你们历史的角度在谈为什么要投金融科技,从投资机会的角度,现在行业有什么大的变化?投资机会在哪里?

朱志豪: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从几方面来谈谈我们的理解。

首先是我们观察到的几个现象。第一,现在国家提房住不炒非常坚决,你看像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宏观经济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还有各种限制资金流入房地产的政策出来,这个大的政策取向,我们觉得是一个长期趋势。这种趋势,不管对于金融机构未来的资产配置,还是居民的资产配置,都会产生非常长远的影响。第二,最高院最近4倍LPR的政策刷屏,相信你们也看到了,国家在压最高贷款利率,包括今年一直在提的金融让利,特别是让利小微企业。第三,资本市场的改革,科创板的设立以及创业板注册制的改革,未来注册制可能会全面铺开,9月15号那天,A股上市公司达到了4000家,未来会不会达到8000家,有可能的。第四,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这个提了很久,但是今年有加速的迹象,比如在今年8月份证监会核准了首家外资100%控股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的设立,这个是历史上的首次,再比如今年1月份首家外资控股保险公司安联中国的开业,这些动作开始变得频繁了。

谈完了现象或者政策,背后就是我们观察到的机会。

第一个是在银行领域,现在银行总资产300万亿左右,在上面那些政策也好、现象也好的背景下,未来银行的资产投放是不是需要有一些转向,包括利率的限制和金融让利的指导下,资金投放的价格也下去了,那是不是需要更精细化的经营、更好的风控、更有规划的负债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公司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非常值得期待的。

第二个是在财富管理领域,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中,地产已如此高配,而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只有20%左右,形成这样的结果当然有历史背景。但是叠加上利率的长期走低、理财刚兑打破,居民未来在配置自己的财富方面其实会遇到很多挑战,有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足够的时间精力来配置自己的财富。未来谁能为居民的资产配置提供好的服务,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这个领域的创业机会,是非常多的。

第三个是在保险领域,2018年我国的人均保费是400美元出头,美国4500美元左右,日本和韩国是3500美元左右、中国台湾是5200美元左右,全球平均接近700美元。所以这块我们的差距非常大,并且你看东亚国家的人均保费都很高,有一定的规律的,大家的这种忧患意识特别强。所以随着我们居民收入的提升,保险意识的增强,利率还在不断的往下走,保险首先作为保障工具,其次作为理财工具对传统储蓄的替代,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个领域就是证券了,证券现在是规则升级了,你看现在是注册制,上市公司到了4000家,未来如果到了8000家,这么多上市公司,怎么去做投资和研究呢?包括未来向国际市场看齐,比如T+0制度的推出,想要做好投资会变得更难。包括成熟的外资在慢慢进入中国,竞争会更加激烈。规则的升级、制度的升级,我们觉得背后一定需要投资工具的升级,那谁能打造出好的投资工具,是值得期待的。

36氪:从科技角度谈谈你们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和投资机会?

朱志豪:我们认为,金融科技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是科技和金融的融合,科技会大大改善金融服务的效率,会直接带来金融创新。

我们还有一个观点,金融科技的“科技”,并不是什么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不是什么硬科技黑科技,没有那么高大上。太新的、太前卫的技术,一般很难在金融行业快速的、普遍的用起来,这个和金融追求“稳”的本质是有冲突的。

我们内部定义的金融科技的投资机会,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2C的金融服务,比如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移动支付、智能投顾等等。这一块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创业的门槛很高,因为2C的金融服务,基本上都是牌照业务,而创业公司一般很难在创业初期就拿到牌照,因此选择业务起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在合规范畴下启动业务是很大的考验。

第二个是2B的赋能,服务金融机构,比如智能客服、大数据风控、反欺诈、精准营销、智能投研、投资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等等。这一块的机会来自于新技术与新业务场景的结合,其中新的监管改革、新的政策出台往往是重大的推动力。

第三个偏底层技术,比如数据库、云计算、各种中间件等偏底层的IT技术。现在大家讲供应链安全,比如我们经常谈半导体的供应链安全问题,其实金融行业也有供应链安全的问题,比如我们银行的核心数据基本都跑在国外厂商的数据库上,这个其实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这个领域的投资,也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级市场的一个重点。

36氪:你们更喜欢什么样的团队?什么背景的团队更容易成功?

朱志豪:在金融领域创业,我们第一看中的还是团队的价值观,团队的合规基因,因为这个行业离钱太近了,诱惑比较大,一不小心就碰到边界了,所以团队是否克制、是否有长期主义,我们看得非常重。如果不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很容易碰边界的。

第二,我们比较喜欢传统金融行业的人+互联网行业的人一起组成的团队,这样的团队既有金融行业的Know how、对政策的理解、对合规风控的把握以及金融行业的人脉积累,又有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基因和技术沉淀,两者结合往往有比较不错的效果。互联网背景的老大负责踩油门,金融背景的老大负责踩踩刹车,这样比较稳健。

36氪:那什么样的创业团队你们会比较谨慎呢?

朱志豪:你看我前面一直在说稳健,金融领域的创业是比谁活得更久,而不是比谁短时间内跑得更快,大家比拼的是穿越周期的能力,只要你能活着,迟早会出现机会,快一点慢一点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所以这个和其它领域的投资可能有点不同,其它领域可能大家都喜欢越快越好。

所以如果有团队一开始就给我们说他这个业务多么多么赚钱,或者说已经赚到了多少多少钱,我们就比较谨慎了,我们会比较担心,这个钱是怎么赚来的,我要细细的拆一拆你这个钱到底是如何来的。

所以在这个领域做投资还蛮反人性的,如果在别的领域做投资,看到创业公司很快的赚取高利润,肯定很高兴啊,得投啊,但是在我们这个领域,反而要警惕了。

所以,遇到风格比较激进的团队,我们一般都会更小心一些。

36氪:你谈到了反人性,那如何避免踩人性的坑,这个领域你们如何做投资?

朱志豪:很难说有一把尺子在那里,按照这个去比,或者有一套完美的方法论摆出来,跟着去做就能做好这个领域的投资,我们也是在摸索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

我说一下我们大概是怎么做的。

第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雷达,你要通过这套雷达体系去接触到这些最优秀的创业者,如果你都没办法接触到他们,那你怎么有机会投资他们呢?所以我们跟产业人士建立联系、跟我们的同行建立联系,包括跟你们也建立持续的联系,这个访谈是吧,我相信出去以后就有更多的创业者可以看到,他们就有可能主动联系我们,他们就知道我们比较喜欢有克制基因的团队。

第二个点就是识人的功夫了,我们相信,早中期投资,最重要的永远是人。我们同时还相信,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你就会投什么样的人,投资其实是你自己内心和价值观的对外映射。你如果是一个投机的人,那你大概率会投一个喜欢投机的创业者;而你如果就是坚持长期的价值,那有这种特质的创业者就会深深的吸引你。所以在识人方面,在金融科技领域做投资,我们最重要的还是看创始团队的价值观,当然团队的学习能力、格局、担当、执行能力也是我们非常看中的。

第三点就是要建立起判断赛道、判断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等的能力,这个是我们长期在一线看项目、长期做大量的案头研究工作,逐渐积累起来的能力。

我们就是反复的把上面几点做得更好一点,几个点相互促进,形成飞轮,最终不断迭代投资能力。

36氪:投完以后,和企业的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朱志豪:除了和企业正常的互动以外,在金融科技领域,我们主要会做两个事情帮助企业。

第一个是帮他们在下游的客户拓展上花点精力,因为我们投资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他们的下游基本上都是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比如A公司原来的客户主要是银行,B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券商,当B公司希望进银行的时候,我们会把A公司和B公司撮合到一起,让A公司带带B公司,这个其实有点交叉销售、“打群架”的意思。同时,我们历史上也积累了一些下游的客户资源,适当的时候也能够给创业公司牵牵线。

第二个,当企业需要融资时,我们会花一些精力帮助他们,看这个领域的投资人不是非常多,我们需要发挥我们的力量。

36氪:最后一个问题,最近蚂蚁金服刚刚科创板过会,京东数科也准备登陆科创板,你们怎么解读这种标志性事件?

朱志豪:毫无疑问,这对于金融科技创业企业来说是个非常大的利好。在大家正常的印象中,好像偏金融一点的业务是不太可能在科创板上市的,因为科创板对于科技创新的定位和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蚂蚁的过会,应该说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当然另外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创业公司还必须要自身很“硬”。蚂蚁能过会,那是因为蚂蚁从出身起就是一家由科技内核驱动的金融科技公司,蚂蚁申请了两万多项专利、授权专利有六千多项,还有包括他的数据库OceanBase是吧,他的金融级分布式技术架构是吧,都非常厉害,有很高技术壁垒的。

所以回归到本身,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如果想走科创板这条路,你得想清楚你的业务到底是由什么来驱动的,你的科技属性到底够不够。

另外一点,看金融科技,如果你只盯着金融科技看,你不一定能做得好这个领域的投资。你看不管蚂蚁金服也好、京东数科也好,其实他们都是从阿里的电商、京东的电商体系里面长出来的公司,不是平白无故就出现了这么大一只“大蚂蚁”。所以我们也在思考,未来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在其它很多的垂直行业里,物流、纺织、餐饮、教育、医疗、出行等等领域,会不会也长出几只“小蚂蚁”,这个其实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机会点,需要把视野放宽一点,跳出金融科技看金融科技。

包括现在云化的趋势,SaaS在起来,业务上SaaS,数据沉淀在SaaS,在SaaS里面自然而然也会衍生出金融服务,支付、信贷、现金管理、保险、员工福利等等,都有可能在SaaS中长出来。所以SaaS+Fintech,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

相关推荐

君盛投资朱志豪:金融科技投资需高度重视团队合规基因,坚定寻找长期主义创业者
新资本 | 君盛投资李昊:本土创投要抓住成长性投资机会,背后核心是组织机制
36氪首发 | 构建农情遥感标准化数据库,「珈和科技」获君盛投资领投数千万元 A+轮融资
君盛投资李昊: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生产要素数字化
君盛投资李昊:全民toB下要谨慎“防坑”,“倒三角”布局应对行业变化
GGV投资笔记第四十六期——作业帮侯建彬:长期主义CEO眼中的“竞争力”与“里程碑”
36氪领读 | 高瓴张磊:投资与创业都需要长期主义理念
腾讯市值反超阿里,现实主义PK长期主义
君上资本,提升产业流通效率,助力“供给侧改革”。
我们翻了投资人们的简历,发现这行入门门槛确实不低

网址: 君盛投资朱志豪:金融科技投资需高度重视团队合规基因,坚定寻找长期主义创业者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1542.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