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再闯机器人"蓝海",为何传统企业都开始"不务正业"?
2020年,对于地产行业来说,或许是最具挑战的一年。
由于疫情对行业的冲击,除了在抗疫战线上冲锋支援,房企还转战线上,开启直播卖房。"三道红线"的出台,以及增速渐缓的房价,都让房企们开始跨界寻求新的突破,比如万科养猪,碧桂园造机器人。
据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碧桂园成立广东美房智高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智能机器人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安装、上门维修;工业机器人销售等。
实际上,这并不是碧桂园第一次跨界机器人领域,为圆一个"智能梦",如今碧桂园像个搏击斗士,频频向资本市场和竞争对手们秀出肌肉,能否经得起摔打,还要看碧桂园的功力几何。
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机器人承载着怎样的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告别"黄金时代",而在这场大变局中,传统房企纷纷开始转型跨界,寻找新的竞争力。
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科技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这项政策的出台,也让房企老大碧桂园锚定一个顺应大势且前景广阔的赛道——机器人。
房企进军机器人,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然而,如果从碧桂园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或许也能够窥见一些入局机器人的缘由。
碧桂园作为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老大,每年开发的建筑面积数以亿计,而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仅在2018年,碧桂园就发生了至少3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累计造成7死19伤。这让碧桂园的项目进度及声誉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然而同样的事在生产中并没有得到杜绝,2020年5月16日,碧桂园再次发生一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事故直接导致6人死亡。
这些事故或许也促使碧桂园加快了制造机器人的脚步,用机器人完成房屋建造,既避免了人员伤亡,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造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来自于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正如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说:"你们做的事要能产生效益,不然就不要研究。"
作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效益。根据《2021-202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显示:2018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35.9亿元,同比增长14.4%;2019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88.7亿元,同比增长9.8%。预计202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13亿元,未来五年(2021-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80%,2025年将达到1,463亿元。足以看出中国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同时,房地产行业的负债额正处于高位,到2019年底,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总额高达76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76.7%;负债率为80.4%,远高于58.6%的工业资产负债率。随着房地产行业黄金时代的结束,碧桂园也意识到了行业继续壮大缺乏足够的空间,这也使得碧桂园去探寻新的赛道。
花重金引入"智能人才",但碧桂园的机器人故事并不好说
早在2019年,杨国强思考碧桂园转型的出路时,就为碧桂园锚定了高科技的航向,将碧桂园定位于"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今年以来,碧桂园通过建筑机器人在地面整平、楼层清洁、通用物流、室内喷涂等建房方面,已分别在顺德和阳江等地项目上使用,施工质量得到甲方、总包方、监理方共同验收认可。
与此同时,碧桂园餐饮机器人也在快马加鞭进军全国市场。2019年5月,碧桂园旗下千玺机器人集团成立,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研发制造、系统搭建、整体运营从0到1的快速推进。据资料显示,千玺集团已成功打造涵盖中餐、火锅、快餐、煲仔饭、粉面及单机设备为组合的"5+1"全新智慧餐饮业态,在佛山、广州、江门等地成功运营18家机器人餐厅。
对于碧桂园来说,研发的机器人是围绕建筑和餐饮领域开展的,与公司主营业务的契合度高。同时经营状况良好,业绩持续增长,雄厚的资金也为碧桂园造机器人提供了支持。数据显示,2019年碧桂园全年研发费用约为19.7亿元,并成立5大研究院,累计递交专利申请1843项,获授权327项,该研发投入力度堪比大型科技上市企业。
然而,碧桂园造机器人这件事看似顺利,实则背后充满荆棘坎坷。
任何企业向科技转型的后方,都要有技术压阵。然而业内有观点认为,碧桂园站在了技术的对立面,是资本逐利的一方。虽然前期投入了800亿元,引进10000名机器人专家,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但是,由于欠缺智能制造技术,碧桂园在建筑机器人方面的思想理念并未成型,甚至基本的设计流程都还未完善,却被一味地以现有消费市场来定位产品设计理念,出现外行管内行的毛病。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表示碧桂园对外宣称要向机器人投资1500亿,然而实际上却只有20多亿,其中还有大量的贷款。据碧桂园中报显示,2019年全年,机器人业务的研发费用约为19.7亿元。在极高研发费用的加持下,碧桂园如何平衡这一费用,或许是其该思考的问题。
对比同样跨界造车的房企恒大,为了造车,恒大汽车在全国成立了多达七家子公司。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同样困扰着碧桂园,就是研发不代表就能量产。在专业人士看来,自动化设备最忌讳的就是粉尘与污垢,而在建筑工地的复杂条件下运行,首先定位校正系统会失效,对于建筑机器人这样的超大体型工件而言无疑是具有一定挑战性。
业内也有观点称,建筑机器人现阶段在中国的工地应用不太现实,个别场景或许能使用,但是大部分工地的现场条件恶劣,导致机器不适用。而这些,或许都是碧桂园成为"全球最强机器人公司"之前要克服的困难。
纷纷瞄准机器人,为何传统企业都开始热衷"跨界"?
说起传统制造业跨界造机器人,碧桂园不是第一个。2019年,饮料产业巨头娃哈哈就成立机器人公司,走出舒适圈,向机器人转型。在娃哈哈看来,在新风口谋求布局,将智能技术与产业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由于传统制造业需要的人力多,而如今体力劳动甚至危险、危害健康的工作已经无人愿意做,所以机器人的应用空间还是较为巨大的。
放眼市场,与娃哈哈操作相似的,还有很多。
2018年下半年,TCL实行重大资产重组,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转型为高科技产业集团。
2019年,格力电器联合三大领军企业打造并推出中国首个"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应用解决方案合作创新平台",2020年12月,格力电器公开专利"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咖啡机器人",老牌企业富士康目前也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力求做到与传统制造业的进一步融合。
无论是饮料、家电、房企等传统行业跨界造机器人,还是恒大跨界造车, 都侧面反映了老牌企业正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核心业务市场饱和,以及创新能力的减退,各家在主战场上逐渐失去相应红利。而数字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大数据和制造业生产线的融合,不但能促使生产工艺更加精准,在传统制造业企业拥抱互联网求自保的同时,也不失为一条发展良策。
然而从传统制造业到互联网,战场环境并非完全相同,技术变革、商业模式都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欠缺适应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却是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的桎梏。想让传统企业接受工业互联网,或许还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来转变。
文章来源:港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
相关推荐
碧桂园再闯机器人"蓝海",为何传统企业都开始"不务正业"?
"独角兽"扎堆新加坡:腾讯、阿里究竟看见了怎样的未来?
"独角兽"扎堆新加坡,Shopee、Lazada们究竟看见了怎样的未来?
脱身于"比菜价",「农苗小二」要再次连接产地与一批
净利润同比下降6%,迎"不惑之年"的甲骨文怎么了?
财报亮眼股价却大跌,Beyond Meat的"假肉杂货游戏"该如何继续?
全年股价暴涨超110%,TTD能否杀出巨头们的"围墙花园"?
Q4营收、亏损均好于预期 ,Uber逼近"盈利站点"?
新冠疫情下的车市:中国车市极易出现"U型延迟反弹"
与Roku设备说再见,奈飞又为对手"送"用户?
网址: 碧桂园再闯机器人"蓝海",为何传统企业都开始"不务正业"?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7518.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09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75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527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985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857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8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71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340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31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