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挺进体制内,难道优秀年轻人的最终归宿都是公务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旺仔,36氪经授权发布。
今年的校招形势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为疫情,大批公司取消春招,20年毕业生,21年应届生以及大量海外留学生争抢1个职位。
刚结束不久的奥美秋招录取率接近3000:1,全国只招了7个岗位;某知名500强企业秋招优先筛选有经验的毕业生,我一参加秋招的朋友说: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又双叒把互联网大厂推向了风口浪尖,个别机构明码标价向大学生出售大厂实习机会:
很多人说:95后痴迷互联网大厂的样子,像极了60后崇拜国企。
现在年轻人的父母除了鼓动孩子进编制外,更多的把靶心对准了那些他们叫得上名字的公司。
进T厂才有发展,你看XX家孩子,在T厂年薪百万……
月薪不过万?你怕不是进了一个假大厂?
小时候对成绩排名的攀比,变成了现在所在大厂市值几个亿,500强中排第几。
每一个在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除了中高层领导和保洁阿姨,那些35+的人都去哪了?
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名校生选择挺进体制内。
2019年北大就业报告显示,共有429人签约了29个省份市的定向选调生和人才专项引进项目。近几年来,北大选调生总数已近两千人。
解决年龄焦虑的终点到底在哪?年轻化的公司到底能不能进?体制内是规避中年风险的最优选择吗?
大厂与体制,为我们展现了当代年轻人择业的AB面。
01 “大厂,从梦想变成围城”
Linda,26岁,毕业两年半,某互联网大厂运营岗
我这几年唯一的高光时刻就是拿到我现在这家公司的offer,记得我入职的那条朋友圈收获了300多个赞,毕业的时候,我还被学生会邀请去给学弟学妹们做讲座,分享自己的求职经验。
很多人痴迷大厂,来源于体面的薪水,以及大厂光环下的资源与尊重。
我研二那年投简历,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大厂,其他的公司我看都不看,我一直坚信大的平台会带给我更大的发展空间。
面试时,HR很明确的问我,有男朋友吗?近几年会结婚吗?
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我看到她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而和我一同面试的另一个姑娘,在回答了有男友后的三天内,收到了该公司的拒信。
正当我满怀信心的入职,打算成就一番事业,渴望通过这个平台获取更多经验时,我发现在这个组里我已经不小了,本科应届生占了大半,我的组长也仅仅比我大了4个月。
那些青春洋溢的面庞带给我的是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我比他们大了两岁,却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大厂里,年轻化是一种趋势,我无法逃避,只能妥协。
前几天,我们总监查出怀孕,但是她瞒着所有人。今年年景不好,一旦出去很难在找到同等薪酬的工作,尤其她已经35岁了。
在互联网公司里,年龄大的员工更多时候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那个。失去一份体面且高薪的工作,对他们的打击不亚于让他们从头来过。
对于大厂里的中年人而言,困住他们的往往是生活与家庭,毕竟没有任何一个背负房贷和车贷的人敢轻易的说出“裸辞”两个字。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公司的这两年,我身边的年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薪酬不满意,跳槽;工作不顺心,辞职;与同事合不来,换工作……
年轻,就是多了试错的机会与资本。
沉浮的不仅是人,还有公司。大厂的光环究竟会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百度股价缩水,阿里被约谈,那些公司加诸在自我身上的光环,终究会随着市场的进化泯灭。
曾经的BAT,现在的TMD(头条、美团、滴滴),对于互联网人而言,字节跳动已然成为他们跳槽的首选。
公司贬值的同时,人也跟着贬值,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的代价。所以,怎样把平台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是每一个大厂人都逃不开的职场命题。
02 “我们不排斥老人,我们只排斥老油条”
Helen,30岁,某头部科技公司HR
年龄不是裁员的标准,能力才是。为什么你在很多公司看不到30多岁的员工,那是因为有能力的35+员工都做到中高层了。
如果一个30多岁的员工还在基层,工作10多年,薪资还是刚入职时候的水平,我们当然是没意见,但是他自己也待不下去吧,看到比自己年轻将近10岁的人做了自己的上司。Helen摊了摊手跟我说道。
现实就是这样,永远有更年轻的血液,更有能力的人,如果你自己不能快速提升自己,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其实倾向于选择年轻的应聘者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工作需要加班,很多中年人不能适应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节奏。
在那个年纪,家里一般都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顾,我们其实也要考虑到应聘者个人的因素。
为什么很多公司、职位会卡学历门槛,高学历代表着这个人在过去一个阶段的学习能力,这对一家公司来讲,试错成本大大降低。
同样的道理,35岁以上的人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想比于应届生的一张白纸,职场老油条的概率大大增加。这也是我们不愿去承担风险的原因。
很多人觉得体制内中年人更多,其实可以想想,体制从新中国成立就有了,但是现在很多民营企业成立也不过20年左右,对于年级偏大的人来讲,国企员工居多。
而且不同公司的晋升渠道不一样,编制里面的一套理论在现在的民营企业当然不适用。
当然我也可以明确的说,如果一家公司因为年龄把你辞退,或者因为年龄拒绝招聘,那这样的公司不去也罢。
我想对每一位应聘者说一句,不需要谈年轻化色变,而是要看这个平台能带给你什么,你能从这里获取到什么,工作永远都是双向选择的事情。
03 35岁的人都去哪了?当然是去当老板了
郭源,36岁,工龄13年,某互联网大厂前总监
郭源最不缺的就是底气与自信。24岁的他参加一个汽车经销商的酒局,他端着酒杯向对方敬酒,对面公司的领导迟迟不举杯,晾了他整整20分钟。他说,那20分钟我一辈子都记得,我想我迟早有一天要让你来给我敬酒。
郭源天生就是敢闯的性格,身上永远带着一股痞劲儿,在乙方干了两年后,他找准契机跳槽到甲方。
之后的几年里,他辗转多家公司,车企公关广告自媒体,不为别的,就为摸透这个行业的运转规则。
而郭源最能感受到大厂光环的时刻,是作为一名汽车编辑出差的时候。在大厂,他多了很多参与国际汽车赛事的机会,那些原本只能通过屏幕看到的车手,在这里,有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29岁的时候,他已经在大厂带一支50人的团队,坐到了核心业务总监的职位。后来公司的副总跳槽,带着他去了一家新的业内龙头。
在这里,他重新组建团队,将业务做得风生水起,直接向CEO汇报工作。
35岁,由于所在公司架构调整,他的业务逐渐边缘化,一个埋藏已久的想法被他提上日程,组建自己的公司,给自己当老板。
不是没有别的公司挖他,每一个向他递出橄榄枝的企业都比他现在所在的平台要好,开出的条件也足够优厚。
他拒绝的原因也不是担心35岁被裁掉,因为这些公司既然挖他,看中的就不是年龄,而是他身上的资源和能力。
在大厂这些年,我积累下来的人脉资源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财富,我能把它带到这家公司,就能再带到下一家公司。这是别人无法取代我的终极原因。
但是,我给别人打工也干够了,既然我自己有本事,那我为什么不给自己打工呢?
大厂内卷越来越严重,我选择一家企业是为了实现我自己的人生意义,但是在大厂,太多人被浪费掉了,人才太多,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展示自己,就失去了机会。
我身边的朋友大部分都出去单干了,有的自己做工作室,有的开了个小公司,每天也不用打卡,生活惬意且自由。
其实到我这个年龄,我还是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陪家人孩子身上。有那个时间我去跑跑步,遛遛狗不好么?
赚钱固然重要,但是当你有更多选择权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远比工作更重要的维度。
写在最后
陈丹青说过这样一句话: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
讯息不等于眼界。
其实更多时候产生职场年龄焦虑的人是那些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从眼花缭乱的讯息中攫取负面内容,然后开始焦虑自己10年后的处境。
心动的offer里面有一位女生的面试让我印象深刻
公务员还是律师两条路,没有对错之分,无论什么样的选择,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明白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人生路途无法复制,决定你能在职场中活多久的,只有你自己。
你有没有感受过职场上的“中年危机”?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旺仔。一个喜欢写散文的摇滚鼓手,VR纪录片民工,有经历有故事但不够正经的宝藏女孩。
相关推荐
名校生挺进体制内,难道优秀年轻人的最终归宿都是公务员?
马斯克财富的归宿:为人类探索
上名校要趁早
股权行业人才发展指南: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人需要几步?
京东管培生简史
看上去很美的英国名校,是一条体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道路吗?
观察+ | “生不动”的年轻人,跑去冻卵了
创投观察 | 新锐品牌十问:所有不以品牌为归宿的增长都是梦幻泡影
优秀的管理者,不止一面
那些逃回成都的年轻人
网址: 名校生挺进体制内,难道优秀年轻人的最终归宿都是公务员?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767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5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9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5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82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