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的时尚单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作者 藏狐。36氪经授权转载。
数字技术对生活带来的重大改变,在智能手机上的展现算是最深刻、最久远的一项。但过去十年来,也有人不断在思考,能否让实体物品也成为信息交互的一部分?比如,不需要依赖屏幕、键盘、鼠标等等,就可以进行数字化的活动。
这种理念也带来了智能硬件,尤其是可穿戴设备的兴盛。但经历了鱼龙混杂的产业竞争和大浪淘沙的市场考验之后,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因此,当前不久Google 先进科技与计划部门(ATAP)负责人 Ivan Poupyrev在TED大会上,再一次试图“安利”搭载着计算芯片的智能夹克衫时,迎来的不是赞誉,而是一片打脸。
可穿戴设备与时尚的碰撞,结局注定会是鸡肋吗?
“再出发”的谷歌智能服装,究竟有何不同?
在TED大会上,Google 先进科技与计划部门负责人 Ivan Poupyrev穿着一件与牛仔品牌 Levi's 合作的 Commuter Trucker,展示了他们最新的智能衣服。
他将一块谷歌的Jacquard 芯片放进了夹克衫的袖口内,通过操纵左手袖口上向外滑动就完成切换下一张 PPT。
这件事情是由芯片的突破带来的。这块Jacquard芯片体积非常小,大小与手指指节相近,并且可弯曲折叠,并能够将实体物品与云计算连接在一起,实现识别手势等控制功能。续航能力上,Google 表示这个设备一次充电可以使用两周时间。
而衣服由可导电且防水的特殊织物做成,通过双击袖子、向内滑动、向外滑动这三种手势就可以完成多种关联的操作。李维斯还推出了匹配的应用,用蓝牙将衣服连接到手机上,就可以对它的功能进行自定义设置,像是通过双击袖口播放音乐之类的。如果手机突然来电、或者突然播放音乐,可以用手掌按住袖口启动快速静音。
实际上,这个产品从2017年合作至今,市场反馈一直平淡无奇。
因为这些一块智能手表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被加成到衣服上之后,售价高达350美元,约合2300元。而且,总不能为了享受“极客”的身份感,就每天都穿着同一件衣服吧?
将智能芯片塞进服装里的创意,并非谷歌的专属。事实上,在2014年就出现过能够检测身体机能的“智能服装”。比如ATHOS训练服、Sensoria的袜子和卫衣,甚至传统时尚品牌Ralph Lauren也推出过类似的跨界单品。
这些衣服往内置了一大堆感应器,有测心率、呼吸率、肌肉运动等,声称测试结果比智能手环更加准确。当时还有分析公司发表了报告,认为到2020年,智能服装的年销售量能达到 1000万,远高于2013年的14万件。
结果显而易见,距离2020年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可穿戴的智能服装依然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而2013年那点燃了这把“火”的“14万件”,其实也基本都是由专业运动员承包的。
“伪需求”、不具有实用价值、技术成熟度低,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最大缺点。与时尚结盟就能改变这些软肋吗?从“智能服装”这一品类身上,似乎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
不过,从更新换代的谷歌可穿戴设备身上,倒是可以看出一些具有新意的地方。比如:
1.电子元件的微型化、可折叠化。
传统的“智能服装”如果要实现一定的功能管理,往往需要加载一大堆电子元器件。以ATHOS 训练服来说,一套衣服就集成了3类32个感应器,使其很难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而Ivan Poupyrev安利的Jacquard芯片,是在2015年Project Soli基础上打造的。Project Soli 是一个大小接近于指甲盖的雷达芯片,通过无线电波反射探测周围环境,并被批准在飞机上使用。因此,Jacquard芯片无论是大小还是物理形态,都有着更强的应用适配性。
2.云计算+AI带来的有效智能。
智能硬件的反对者持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几乎所有可穿戴设备都是由一个固定模式打造的,那就是任何东西+传感器+芯片+某种网络连接手段,蓝牙、2345G、WIFI、NFC等等,这种“万物互联”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不仅无法产生附加价值,还经常变成干扰。
但情况正在改变,随着微型计算机芯片与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目前的微型芯片已经可以实时大规模数据,比如MIT研发的芯片可以每秒171帧的速度处理实时相机图像。谷歌的Jacquard芯片则可以通过与云端计算连接处理复杂的问题。目前,谷歌正计划增强服装对人双手抱头、十指相扣等不同手势的识别,以及将植物被触碰时的反馈可视化。
Ivan Poupyrev称:“当你这块芯放入到不同的物体内时,它会识别你插入的区域,并重新配置自己以便为那些特定的物体启用特定的功能。”可以说,云计算和AI能力的下沉,正在让可穿戴设备真正地“智能”起来。
3.商业落地的良性转化。
给大家讲一个鬼故事——“生态”。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商业模式,现在看来要么是巨头们才玩得转的科技游戏,要么是画饼充饥收智商税的资本游戏,但在几年前,几乎所有智能可穿戴设备玩的都是这套商业模式。以硬件切入某个细分市场,结合(很小的)大数据来构建社区,通过内容+服务(比如医疗、课程等)来实现软硬件结合的“生态平台”。
经历了市场开荒之后,这个高度雷同的“鬼故事”都难以为继而相继迎来了破发。新的商业前景在哪里呢?谷歌将时尚单品与智能硬件相结合的传统道路,或许能带来新的启发。利用服装这类实体商品的体量,让智能服装、鞋款等实现规模化生产,将技术原型变成低成本、实际可用,无疑是可穿戴设备的新机会。
努力中的可穿戴设备,依然无法逃离冷静期
当然,这些新变化并不意味着市场能够很快复苏并蓬勃。实际上,推广这种新型智能可穿戴设备依然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首先,可穿戴设备的智能化与手机不同,可替代性太多,其更新迭代与技术附加值很难被消费者真实地感知到。至少目前为止,谷歌智能夹克衫上我们所见到功能依然非常有限,划拉个PPT、播放个音乐,对消费者来说显然不是足够有吸引力的卖点。在此基础上,售价要是相比其他同类产品高出不少,显然无法获取上规模的用户。
另外,智能行为往往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谷歌智能夹克衫就不断升级,去年还推出了收藏地点,Uber、Lyft司机接单时发送提醒等功能,但这也成为了用户担忧的问题。Ivan Poupyrev称,Google目前会保存Jacquard芯片收集到的信息,但对于如何处理并应用它们,也是阻碍用户尝试的关键因素。
更何况,由于单个硬件能收集的数据类型和规模都非常有限,真正的智能化必须依赖多种智能硬件设备的收集和数据共享才能实现,即便是苹果、谷歌这样的体量,也需要选择去中心化的方式来“抱团”。
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如何在多硬件联动的“生态”中进行流转,只要还没有第三方机构和开放标准的有效约束,恐怕消费者们都会保持观望态度。
可穿戴设备与时尚结盟,是个好主意吗?
当可穿戴设备开始追求本身的使用价值,就会陷入一个无解的命题:它本身就不是以“刚需”为原点存在的。
如果要给这些智能硬件一个定义,那一定不是“刚需产品”,而是帮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便利。因此,它永远不可能像普通的服饰鞋袜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是通过特殊的功能、外形、文化符号,成为一个群体或圈层的身份认同。
就像乔布斯给苹果的定位一样,苹果确实不断让智能手机、手表、耳机等原本以科技爱好者、运动人士为目标的产品,走向了更开阔的消费市场。
于是,大量智能硬件厂商也开始着手寻找自己的潮流icon和灵感缪斯,试图以“时尚”作为内容工具打造市场穿透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耐克、阿迪达斯相继放弃的智能跑鞋也在李宁小米设计师的改头换面下被重新推向市场;因为无法达到医疗级别而宣告凉凉的健康管理硬件,也正在以珠宝首饰的形象“还魂”。比如能够发出久坐提醒、紫外线检测的宝石项链,能连接智能手机的Ringly智能戒指,集成了动力马达可以自行调节松紧的Belty智能腰带等等……
在可穿戴设备时尚化的过程中,科技公司仿佛陷入了一种集体矛盾——功能性与外观的矛盾。
正如Ringly智能手镯的创始人所主张的那样,这些时尚智能单品拒绝成为功能复杂的机械设备,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设计本位”。开发者们希望它们即使没有任何功能,仅凭外观就能吸引消费者(主要是女生)购买。
我们无从得知,伪装成时尚单品的它们,如果失去了独特的智能功能,潜在用户又如何会被其所吸引呢?如果添加更多功能,又如何解决单品设计和材质等对电子元器件的限制。有时候,这些产品往往会被加上灯光、马达之类的物理“特效”(用来提示手机信息),实在很难让人真情实感地说出“比传统首饰更美观”的话。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位,归根结底还是在传统时尚品牌与科技公司截然不同的逻辑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开始向科技靠拢。但这种亲近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自我吸收。像是让无人机取代超模,“拎着”包包进行“走秀”展示;或者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向顾客展示新一季时装秀,亦或是推出“智能皮肤贴片”之类的美容硬件。
本质上讲,传统时尚品牌并没有把科技产品看做是自身业务的一部分,“智能”“科技”这些特征的引入,只是它们贴近自己的顾客和粉丝,通过一种现代化、潮流化的方式与他们交流罢了。
与之相比,科技公司的“时尚化”就显得有点逻辑混乱了。各家争着在设计上下功夫,并且纷纷砸重金想与时尚、奢侈品公司玩个“跨界”镀层金,却忘了传统时尚圈自上而下的模式根本无法套用在智能可穿戴产品上。按照这种方式对待智能产品,基本就和苹果的奢侈品战略一样,是自寻死路。
换句话说,阻碍可穿戴式设备走向主流的不是技术,也不是时尚,而是缺乏清晰的产品逻辑。要么,将可穿戴设备作为“甜点”“逼格”,变成一种与用户沟通和提升品牌文化属性的工具,带动核心业务增长。比如手机厂商推出的时尚硬件,大多是类似的诉求;
要么就在工程设计上发力,解决了某种实在的痛点需求,现在很多智能设备连多轮对话、手势识别都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打造出用户真正需要并愿意“穿出去”的产品了。
“既要……又要……”固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只会让智能可穿戴硬件公司既无法讨好挑剔的极客,又无法博得时尚弄潮儿欢心,最终距离真实的消费市场越来越远。
相关推荐
智能可穿戴的时尚单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苹果卖329的透明保护壳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可穿戴设备因智能耳机而咸鱼翻身?
上海AI分类垃圾桶登上热搜,逼我缴智商税的时刻还是来了
“量子力学”骗局背后:总有人排队交智商税
AI算命背后:谁的智商税又在被收割
住机器人酒店是交智商税吗?机器人的烂摊子还要人来收
直播卖燕窝,双份智商税
除了苹果“带节奏”,2020 年可穿戴设备还有哪些惊喜?
可穿戴设备:马太效应初现,战局焦灼
网址: 智能可穿戴的时尚单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80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32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92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7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154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02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9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03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496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39
- 10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