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降维打击到败走中国,谁偷走了ZARA们的光环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响”(ID:deep-echo),作者:郭凡瑜,36氪经授权发布。
同样当过世界首富,但阿曼西奥·奥特加和贝佐斯近来的境遇大不相同。
就在几天前,贝佐斯宣布辞任亚马逊CEO,理由是“不想一直盯着流量,要用更多时间探索太空”,言语间尽是踌躇满志。相比之下,阿曼西奥·奥特加除了排名下跌,其创办的Inditex集团(ZARA母公司)日子也不太好过。
今年1月,Inditex宣布将关闭旗下ZARA姐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在中国的所有实体门店,仅保留网站等电商渠道。而在去年6月,Inditex还曾宣布关闭全球范围1000-1200家门店,转向线上发展。
财报数据显示,疫情冲击下,Inditex2020年上半年净销售额缩水超30%,亏损约15亿元。行业龙头尚且如此,其他快时尚品牌的境况不言自明。
从2018年以来,国外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接连受挫,TopShop、New Look、Forever21、Gap旗下品牌Old Navy相继退出中国市场、C&A出售了其中国业务,以至于外界一谈起“快时尚”,后面紧跟的大概率是“败走中国”。从光芒万丈到跌落神坛,是什么拿走了快时尚的光环?
从高光到暗淡
国内消费者很难忘记快时尚是如何席卷中国市场的。“快时尚”三个词,一度就是财富密码本身。
2002年,优衣库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此后ZARA、C&A、H&M、GAP、Forever21等快时尚国际品牌涌入国内。这些品牌集合了各种国际流行元素,同时价格亲民,“时尚感”远超当时的国内品牌,迅速成为年轻人心头好。
对于服装产业来说,快时尚品牌带来的不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还有颠覆传统思维的模式创新。
基于灵活供应链体系,快时尚品牌采用从商品策划、制造到零售都整合起来的垂直整合型的销售模式,品牌通过优化供应链,缩短了从生产商品到顾客消费的时间周期,用低成本快速地设计和制造出紧跟时尚潮流的产品。以ZARA为例,ZARA遍及全球的工厂会小批量生产各种流行款式,一件衣服从设计到挂在货架上不超过两三周时间。
简而言之,紧跟时尚潮流的高频上新是“快时尚”的核心要义。在高频上新的基础上,快时尚品牌还热衷于把店铺开在高档商业区和繁华的交通枢纽地段,利用地段本身的流量和光环进一步强化品牌效应。
回顾十几年来的变化,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一部高歌猛进的线下扩张史,但步子一旦迈得太大,面对变化时也会受制于惯性。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线上化成为行业新的关键词,抢占黄金地段的投入产出比不再持续可观。从2016年开始,快时尚品牌逐渐停止扩张的脚步,其中不乏亏损关店、退出中国市场的情况。到了2020年,疫情更是给快时尚行业带来沉重打击。
疫情属于黑天鹅事件,但即使没有疫情,“快时尚”也在变得不够快、不够时尚,光环日趋暗淡。
在“快”层面,凭借国内的强大供应链,本土服饰品牌很快复制了快时尚的商业模式,这意味竞争走向同质化。此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消费者数据的即时收集和分析成为可能,依托电商平台成长起来的商家能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快时尚品牌的核心壁垒遭到挑战。
以SHEIN为例,其在高频供应商品的基础上,利用消费者数据优化用户洞察,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都能有的放矢。根据晚点LatePose报道,SHEIN去年上新了15万余款产品,仅1-2个月就可以超越ZARA全年的上新数,而同类产品价格仅需ZARA的一半左右。
在“时尚”层面,快时尚品牌并不创造和引领时尚,只是通过快速响应时尚元素而设计和生产产品。具体而言,快时尚品牌会派设计师驻扎在各大时装秀场,通过“借鉴”各类大牌设计师作品,然后推向市场。这套玩法免不了会遭遇抄袭指控,ZARA就曾因抄袭OTB集团Diesel的裤子和Marni的凉鞋被要求立即召回侵权产品、停止销售,并为每件产品支付235美元的赔偿金。
由于快时尚品牌产品里总能看到大牌的影子,在如今追求个性的消费风潮中,快时尚的“时尚感”也在打折扣。更年轻的消费者希望彰显独特个性,而不是随大流。此外,ZARA、H&M等快时尚品牌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为人诟病,这也不符合年轻一代的价值主张。
“快”和“时尚”遭遇挑战的同时,过于依赖线下的扩张路径也为快时尚品牌的增长埋下隐患。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竞争,海外快时尚品牌试图从下沉市场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同样的打法并不能同时适应一线城市和下沉市场的商业环境。
一方面,快时尚品牌严重依赖购物中心,但下沉市场相关业态尚未成熟,低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时尚接受程度不一;另一方面,森马、美特斯邦威等本土品牌已在低线市场占有相当份额,快时尚品牌想冲破重围并非易事。
内忧外患之下,快时尚浪潮已成昔日荣光。而所有的高光与暗淡,均与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有关。
变化中兴起,变化中折戟
在《ZARA:对固有思维模式的挑战》一文中,作者古埃瓦斯把ZARA的成功归因于阿曼西奥·奥特加带着新的游戏规则进入了时尚界,冲破了传统的枷锁,“尽管对纺织业的绝大多数企业家来说,时尚的变化代表着问题和麻烦。但对Inditex集团来说,这意味着机遇。”
许多商业成功案例其实都有类似的“剧本”:把握时代趋势、跳出既有模式的束缚,在差异化竞争中做大做强。但以此路径兴起的企业走下坡路往往也有同样的原因:没能紧跟趋势,在变化中掉队了。
具体到中国市场,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电子商务的兴起和消费风潮的变迁共同改变了行业玩法。
2013年至2020年间,中国网购用户数量从3.02亿增至7亿人、网购交易金额由0.27万亿元增至6.82万亿元,线上购物成为国内消费主场。相比国际快时尚品牌坚持线下扩张,中国本土品牌更快地适应了线上运营方式。
尽管国际快时尚品牌也曾尝试线上运营,但官方网站、APP等线上布局相对传统,难以获取流量。相反,国内本土品牌凭借着本土化的营销布局、搭乘电商快车,在淘宝、抖音、小红书等线上渠道中抓住了难得的发展红利。
更擅长“玩流量”的同时,新兴的本土服饰品牌在线下布局上也更懂当代年轻消费者的口味,比如通过网红风的店铺、试衣间装潢风格引导用户拍照发布社交媒体,满足年轻消费者“打卡”的需要。
除了新加入的挑战者,传统国产品牌也在通过年轻化和数字化转型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李宁、安踏联合跨界IP推出联名款;太平鸟构建了包含门店、传统电商平台、社交电商体系在内的零售系统,同时也参与进了直播、短视频内容营销风口中。
Inditex集团把时尚变化带来的挑战化为机遇,但在变化更快、本土化特征更强的中国市场,快时尚品牌们没能重现当年破局时的辉煌。
挑战面前,快时尚品牌也在寻求解法。以ZARA为例,其正通过社群营销、布局小程序渠道和直播等方式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从2020年1月起,ZARA开始加码直播,不仅在天猫旗舰店开设直播间,还在微信小程序端开设专门的直播渠道—ZARA LIVE。
H&M则选择了逆势而上,其旗下品牌ARKET和&Other Stories近期宣布将在中国开设实体店,还推出首个会员制品牌Singular Society,向会员提供高品质的服饰家居及必备日用品,试图以此建立高品质品牌形象。
新的变化已经启动,快时尚衰落之势能否逆转有待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高速发展的国内消费市场,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玩法。
相关推荐
从降维打击到败走中国,谁偷走了ZARA们的光环
“三星们”并未败走中国
亚马逊败走中国的血泪与教训
又一家老牌女装品牌败走中国
“Zara”中国将只剩下Zara?
SHEIN会打败ZARA吗?
Netflix和腾讯都拍《三体》,谁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亚马逊电商败走中国
诺基亚“败走”中国5G市场
外资零售败走中国,中国零售之战成为阿里与腾讯的巨头游戏
网址: 从降维打击到败走中国,谁偷走了ZARA们的光环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8238.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53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25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96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9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35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2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82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4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