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加速,融资不断,资本盯上工业机器人
编者按:本文来自界面新闻,作者:于浩,编辑:宋佳楠,36氪经授权发布。
作为珞石机器人的CFO,唐圣添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在资本市场上,工业机器人赛道正不断升温。
“最直接的表现是,估值更好谈了。”唐圣添告诉界面新闻,“此前融资时,投资机构往往会有所顾虑,希望估值可以降一些,但是现在不再过多关注估值,转而询问能不能多留点份额。”
2014年成立的珞石机器人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老玩家。类似的成熟期项目,正在成为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
2020年年初至今,像珞石机器人一样获得超亿元融资的项目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如一年内获得两轮融资的创业公司镁伽机器人。据IT桔子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间国内机器人赛道内共发生142件投资事件,投资总额达160亿元。
在资本青睐、市场规模达近千亿级别,以及新一代技术革新、机器人上游供应链的成熟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在迎来拐点。
国产工业机器人加速进场
早在2011年,郭台铭就宣布要用三年时间实现用一百万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然而因技术、资金等原因,该计划一直进展缓慢。至2014年,富士康最终未能完成如此宏大的目标。
“当时的机器人没有达到富士康装配场景的技术要求,”一位机器人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如果富士康现在重新搞百万机器人计划的话,是很有希望成功的。”
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在一次分享中曾将近年来机器人行业底层技术的进步归结为四个层级: 信息感知层高维度化;机器人语义理解和认知方式人脑化;基于场景需求的决策智能化;闭环控制层的精细化、低成本化和可定制化。
在以上四个层级的技术进步基础上,机器人得以获得在复杂场景下完成自主移动的能力;基于场景物体的语义理解和视觉引导,完成复杂操作的能力;借助快速响应场景需求变化的柔性控制能力,又发展出了更“智能化”的产品形态。
上世纪80年代,柔性力控机器人的概念在学术界出现。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柔性机器人每个关节都配置力传感器,且底层控制体系由原来的位置控制变为力与位置融合控制,从而表现出更灵敏的反应,也使机器人更贴合人类手臂柔顺的特性。截至目前,国内厂商如思灵机器人、珞石机器人都已推出自己的柔性力控机器人。
思灵机器人创始人陈兆芃认为,传统工业机器人追求“精准”,而未来的机器人应当追求“智能”。他将这种智能定义为“对复杂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柔性力控机器人无疑离“智能”的目标更近了一步,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应用场景,如过去传统工业机器人不能胜任的精密器械的包装检验装配等工作。“智能化”赋予了工业机器人更多商业落地的可能性。
同时,上游供应链的国产替代趋势也大大降低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据陈兆芃透露,思灵机器人某款成熟的机器人产品,此前成本大约在60万-80万人民币,而随着供应链体系的完善,现在成本已控制在20万元左右。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光熙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曾指出,在执行、感知、决策等多个方面,机器人行业都发生着一些积极地变化:在执行与感知层面,如直驱电机、减速机、传感器以及雷达材料等核心部件正经历着技术革新与国产化;在决策层面,AI算法、视觉算法等多传感器融合的算法都有了长足进步。
这些变化使得国产工业机器人能够以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参与市场竞争。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于去年9月发布的《2020世界机器人报告》提出,2019年,中国新安装的机器人中,有71%来自于外国供应商。这意味着,外商品牌在中国机器人市场上仍占据相当大的份额。
由于国外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早于国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发那科、ABB、安川、库卡等外商品牌在精度、速度、稳定性等产品性能上往往优于国产品牌。因此,在进行自动化升级时,企业对于使用国产机器人总是有所顾忌。这一前提下,打性价比牌成了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改变外界对其刻板印象的首块“敲门砖”。
“目前在中小型工业机器人这一块,我们的性能与外资品牌相差不多,但是定价只有他们的70%左右,”唐圣添告诉界面新闻,“在一些外资品牌完成机器人产品教育的市场,我们会通过性价比优势来完成国产替代。”
不断放开的市场需求
在刚刚过去的牛年春节前后,一家缝纫厂成为了蓝芯科技的新客户。由于全国各地都针对春运出台了返乡政策,为了确保能够回家过年,厂里很多工人都选择赶在春运之前返乡。人力不足的现状使得缝纫厂不得不开始考虑以机器替代人。
作为一家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核心的移动机器人公司,蓝芯科技所接到的此类因疫情催生的需求不在少数。由于管控疫情的需要,越发严重的招工难、不时发布的停工停产禁令成为2020年中国工厂亟待解决的难题。而这些难题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很多工厂接受自动化改造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0年前后,工业机器人赛道内的很多创业公司都感受到了市场需求的爆发趋势。蓝芯科技CEO高勇告诉界面新闻,自2019年起,蓝芯科技的订单数保持着每年至少两到三倍的增长速度。
在疫情催化的背后,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其实一直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年轻人投身制造业的意愿下降、用工成本的增加等等因素,都使得国内“机器换人”的呼声不断加剧。
2011年,富士康除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外,还曾多次在工业富联的年度报告中将“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 ”列为工作重点;据《2020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中国作为亚洲最大机器人使用区域,2019年机器人时长运营存量增长了21%,新安装机器人数量达到了约783000台;Interact Analysis也曾在一项调研中预测,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在2023年将达到105亿美元,其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和美国。
政策的支持进一步解放了市场需求。
2016年,工信部在全球智能制造大会上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宣布到2020年要实现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2017年10月,浙江省成立了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以推动企业制造方式智能转型。2018年2月,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文件中提及要加快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
高勇认为,这些政府出台的政策帮助企业完成了机器人产品的一部分早期市场教育工作。“现在和客户去谈机器人不需要过多介绍,他们了解的可能比你还多。”其次,一些地方政府还会通过提供厂房、资金、政策红利等更为直接的方式协助企业完成自动化改造。
此外,国产工业机器人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也降低了工厂、企业的试错成本。在界面新闻针对国产工业机器人赛道内创业公司进行的小范围调查中,客户在使用机器人之后,成本回报周期大约在一至三年左右,这是一个大多数客户能够承受的回报周期。
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汽车组装、3C生产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领域。而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协作机器人的出现以及机器人供应链的成熟,思灵、镁伽等创业公司也在尝试开拓如生命科学实验室、医疗、农业等机器人使用率较低的领域。这些垂直行业会成为未来机器人行业进一步扩张的新目标。
ROI的拐点不期而至
在判断“某个行业是否达到爆发的拐点”这件事上,资本向来十分敏锐。
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机器人赛道的产品研发耗时较长,同时研发与生产的高成本也使得商业化落地难度加大。相较于消费互联网等行业,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回报周期是比较长的。然而近年来,机器人赛道在资本市场上正逐渐升温。
资本市场对于机器人领域的关注可以向前追溯至2016年。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机器人行业产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发展潜力报告》显示,2016年一年间机器人领域发生了175起投融资事件,同比增长68.3%,该增长率为2015-2019五年间最高。
一大批优秀的机器人创业公司在这两年间诞生,如库波特、梅卡曼德、镁伽、尔智;更早成立的机器人创业公司,如珞石机器人、节卡机器人在这两年间也都拿到了融资。
除了机器人行业的变化之外,资本市场本身也经历着一些转型。两者共同促使这种关注越来越聚焦,最终彻底点燃资本市场对机器人行业的热情。
2018年,小米、美团等中国新经济公司上市之后纷纷遭遇估值倒挂,互联网带来的投资风口肉眼可见地减少。与此同时,国产替代趋势的出现、归国创业浪潮的产生、科创板的设立以及注册制的改革等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医药、芯片、机器人为代表的硬科技赛道进入投资人们的视野,中国创投行业的投资价值取向悄然发生着改变。
此时,上述提及的国产机器人品牌已经针对商业化落地各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在自身关注的领域内推出了工业机器人产品,初步证明了工业机器人的商业变现能力。
“从投资角度来讲,某项技术成熟是指,能够在不管是2B还是2C的特定领域,以比较合适的性价比解决最刚需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机器人赛道最核心的逻辑。”在2021年初,王光熙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曾表示,国内的机器人赛道正处在实现批量化商业落地的拐点。
而曹巍也曾于去年10月份分享自己的观点:随着底层技术的进步,核心部件的成熟,机器人在很多场景的ROI(投资回报率)已经到达临界点。
这一拐点的出现无疑使机器人行业备受资本追捧:据IT桔子统计,在2021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机器人赛道已发生了29起投融资事件,总金额已达49亿元。其中,成立于2020年3月的盈合(深圳)机器人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三轮战略融资。
虽然资本市场依然火热,但机器人领域内的创业者们仍保持着冷静。
“机器人这个行业本身是一个比较长周期的行业,”唐圣添强调,“首先它属于技术密集型,其次它属于实业。只有踏踏实实做技术,打磨好产品,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国产替代。”据他透露,国产替代以及在更多垂直领域实现“机器换人”已经成为珞石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两大方向。
陈兆芃则认为,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在市场需求与现有技术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蓝海。
“我的期待是每年机器人销量应该达到跟汽车一个数量级,至少要达到千万级,这才是市场基本成熟的标志。”陈兆芃告诉界面新闻,“这需要大家一起往前推动。”
相关推荐
国产替代加速,融资不断,资本盯上工业机器人
AI时代,工业机器人逆袭正当时
工业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
沸腾十年:不可逆转的国产替代潮
36氪首发|「未来机器人」获亿元B1轮融资,加速无人驾驶工业车辆刚需场景突破
国内并联机器人制造商「阿童木机器人」完成B1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工业机器人增长可期
不止芯片,国产工业软件也需要突围
全球激光器件趋势:产业整合,国产替代
潮科技 | 热闹的“国产替代”风口可能还有这样“致命陷阱”
MATLAB 遭禁,CAD 也危险,国产工业软件如何突围?
网址: 国产替代加速,融资不断,资本盯上工业机器人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928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0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5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72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40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1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7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71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46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