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资本推动下,爱尔眼科的选择性"失明"?

资本推动下,爱尔眼科的选择性"失明"?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3月05日 13:29

近日,爱尔眼科前员工在微博上控诉爱尔眼科,称其为自己选择了最不合适的手术方式,在术后视力反下降。该员工在控诉中表示,公司为了冲刺业绩,动员员工和亲属以及社会资源做屈光手术。

在此之前,抗"疫"医生艾芬控诉爱尔眼科时,也曾提出爱尔眼科为自己选择了不合适的手术方式,为其选择了花销更贵的白内障治疗,而不是进行价格更低的视网膜激光手术。

根据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自2014年到2020年,有75起因爱尔眼科治疗过失导致患者失明的医疗损害相关案件。"75"还只是走医疗鉴定程序的数字,根据中国医疗纠纷现状,因没有拿到证据,或者不懂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患者数量会更多。

作为国内第一家IPO上市的医疗机构,且稳坐眼科医院市值第一的爱尔眼科,实力如此之强为何还会造成如此多的"医疗事故"?事故的背后又暴露出爱尔眼科哪些问题?

扩张的爱尔眼科:规模化与精细化的天然对立

据《国民视觉健康》统计,我国2020年近视人口约7亿人,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一。其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为25%、70%、85%,近视率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据中华医学会数据统计,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

庞大的患者数量意味着庞大的医疗需求,然而眼科需要高度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和其他专科相比,眼科对专业设备的依赖程度极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

对于综合类的公立医院来说,相对于其他科室,眼科的投入过大,不利于医院的整体健康发展。故,眼科长期处于边缘科室。而私立医院却可以通过资本的融资配备先进的设备,然后通过规模化和营销增加客源等方式,摊薄成本。

庞大的患者数量以及相对空白的眼科市场,给了私立医院快速扩张的机遇。爱尔眼科就是乘着这股东风迅速"跑马圈地",逐渐成为国内眼科医院中的"龙头企业"。

先并购再收购的"合伙人医院"模式是爱尔眼科迅速规模化的万能钥匙。先并购医院和院方统一管理,当医院盈利后再由上市公司统一收购列入公司内部,以此来保持业绩稳定上涨,成为资本眼中的优质股。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期间,爱尔眼科并购速度达到了每年新增40家,2020年6月,爱尔眼科以18.7亿元收购了30家眼科医院,其中26家的收购方式为并购模式。目前爱尔眼科在中国内地的医院及中心超过了500家。拥有中国眼科医生总人数的12%(4800名),也是爱尔眼科创始人陈邦在2019年引以为傲的事情。

上市公司能够迅速规模化,对于资本而言是好事,但是对于C端用户来说,缺失的精细化运作势必会造成体验缺失,对于医疗行业而言,缺失的"体验"可能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所不能承受的。

不同于其他行业,医疗行业的投资周期要长的多,过快的规模化将导致在精细化管理上的不到位,管理缺失在医疗行业中是致命缺陷,很容易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为了快速扩张规模,对医生培训不到位的情况下,医疗诊断与治疗方式也极易形成标准化、流程化。以工业的角度来说,为了提高效率,产品的生产要达到"流水线化"。

标准化和流程化并非贬义词,这在成熟的行业中很常见。然而,当下的眼科治疗真的已经如此成熟了吗?公立医院眼科边缘化可不只是单纯因为设备昂贵。每个人在医疗上的需求不同,不同于发烧感冒有大致的规律且弥补成本低,眼部是人体的敏感部位,以"流水线"的方式治疗特殊个体时,很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2017年2月,武汉爱尔眼科对王某某进行人工晶体安装过程中,因为人工晶体大小不合适造成王某某眼部出血,又因事故发生后院方的后续准备不充足,手术从1个小时延长至6个小时,最终造成王某某左眼失明,法院判定结果为:院方医疗过失参与度60%—90%。

2018年,刘某在葫芦岛爱尔眼科实施左眼行玻切手术,因院方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刘某视网膜脱离,最终造成刘某左眼失明,法院判定结果:爱尔眼科医疗活动构成四级医疗事故......

在抗"疫"医生艾芬和爱尔眼科前员工的控诉中,都表示爱尔眼科对自己使用的治疗方式并不是最佳方案,在二人的推测中,爱尔眼科这么做的原因除了为了客单价最大化外,还有检查不全面就妄下定论的缘故。

如果两人推测无误,那么爱尔眼科就存在过度医疗和流程化诊治的嫌疑,从而造成特殊个体发生医疗事故。

资本推动下,人与商品"等价"?

疫情"黑天鹅"影响了各行各业,医疗行业因其职能的特殊性,反而出现了需求暴增的情况,但需求暴增的医疗分类里并不包括眼科。

眼科虽然也属于医疗机构,但当下眼科最主要的病患人群为近视患者(验光配镜、激光治疗)和白内障人群,在需求等级上偏弱,疫情期间眼科行业的患者入诊数量大幅度下降。但在2020年2月投资者电话会议上,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依旧提出了"全年30%业绩增长预期不变,公司管理层有信心化危为机,逆势而上"。

上市公司要业绩增长,分摊到旗下公司就是要营收。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营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增加业务量和提高"客单价"。

据爱尔眼科2019年财报显示,其主体营收业务为准分子手术(激光近视手术)、视光服务(验光配镜)和白内障手术,其毛利率分别为57.38%、55.92%和40%。那么爱尔眼科怎么在患者需求下滑的疫情期间保证营收的增长呢?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爱尔眼科"招客"的常规套路。

"近视患者":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有网友表示爱尔眼科到儿子所在的学校对学生免费体检,其中包括实力检查,体检过后,对每一个学生都说"孩子,你的眼睛不行,得到我们医院配一个眼睛去。"

"白内障患者":浙江宁波县"市长留言箱"有市民留帖称,爱尔眼科到村里拉人,声称免费接送、免费体检,检查完后该市民接到通知其母亲要在医院动手术。幸运的是,该市民有朋友是相关方面的医生,向其资讯后,医生朋友表示其母亲的白内障程度不严重,没必要做手术。

在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属于权威,所以在增加"客单价"上的,并无明确的指正。但就抗"疫"医生艾芬和爱尔眼科前员工这类相对专业的人员控诉中,爱尔眼科确实存在为了增加"客单价"而过度医疗的嫌疑。

资本是逐利的,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医疗作为一个投资周期相对较长的行业,过快规模化的同时又要保证业绩稳定高速增长,又将C端患者的利益置身于何地?

人不等同于商品,资本圈惯用的逻辑并不百分百适合于医疗行业。天眼查的相关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自身风险114项,其中包括不正当竞争、民间借贷;眼科的周边风险高达810项,其旗下多省多家医院被起诉。

爱尔眼科除了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其企业价值观也跟医疗行业格格不入。

2020年12月的一次投资者关系活动中,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表示: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医疗纠纷并非医疗事故,纠纷是沟通问题或服务质量引起的,可能态度好一些就没事,所以服务无止境。

2021年2月26日,爱尔眼科公告要求投资者担任"服务体验官",旨在提升公司旗下眼科机构的服务质量。只谈服务不关注"医疗质量",爱尔眼科的这次公关行为并不被主流社会买账。

尽管医疗行业也归属于服务行业,但在国家职业分类中,医疗行业属于技术性工种,而不是服务性工种。医疗机构应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而非"服务至上"。人民日报记者署名文章《医院厕所咋没手纸》发布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就是对"医院服务"最好的诠释。

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不能改变医院本身的定义,即以救死扶伤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而非本末倒置,以服务"反哺"医疗,把人的生命安全"等价"于商品的资本逻辑。

结语:

安全类有两大法则,墨菲定律和海恩法则,两者共同阐释了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如果一件事有变坏的可能,我们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它。

被资本推动的爱尔眼科已经暴露出它所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的监管或许才能让爱尔眼科停下扩张的脚步,认真审视自身的问题,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相关推荐

资本推动下,爱尔眼科的选择性"失明"?
爱尔眼科到底有没有坑艾芬医生?
艾芬质疑爱尔在眼科趋利,揭秘起家史:承包科室手法类似莆田系
爱尔眼科的下沉与出海
起底“医疗风波”中的爱尔眼科:两个湖南人的“莆田式”发家史
爱尔眼科一家独大,刚申请IPO的三家眼科连锁如何进行区域突围?
左手融资,右手理财,风暴未熄的爱尔眼科向何方?
医美机构是不是下一个“爱尔眼科”?
新冠疫情下的车市:中国车市极易出现"U型延迟反弹"
逆转衰老,攻克失明?《自然》《科学》两文连发

网址: 资本推动下,爱尔眼科的选择性"失明"?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39519.html

推荐科技快讯